【“四个自信”与立德树人】

新时代提升教师课程思政建设意识和能力研究

王晓东,葛晓冬,李 妮

(沈阳工业大学 商贸学院,辽宁 辽阳 111003)

摘 要:提升教师课程思政建设意识和能力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必然要求。通过强化育人意识,找准育人角度,提升育人能力,不断提升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涵养,夯实教师育人的思想政治基础。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有机融为一体,提升教师课程思政的专业素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提升教师对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能力。积极拓展课程思政方式和途径,推进教书和育人的统一、言传和身教的结合、理论和实践的融合,形成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育人效应,凸显新时代课程思政的时代价值,提升教师课程思政育人水平,推进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取得实效。

关 键 词:新时代;教师;课程思政;三全育人;协同育人

教育部2020年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提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教师是关键。要推动广大教师进一步强化育人意识,找准育人角度,提升育人能力,确保课程思政建设落地落实、见功见效。”[1]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是新时代育人理念的新要求,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根本保证。教师是思想政治教育中最活跃的要素,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和能力决定着课程思政的质量和育人效果。当前,部分教师对课程思政建设的认识还不到位。有些教师对课程思政重视程度不够,自觉主动意识不强;有些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不足,对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方法不明确,课程思政元素挖掘能力不强,融入技巧生硬,教学效果不佳;有些教师只是在自己的课程中开展课程思政,忽视了其与思政课、其他课程以及第二课堂的协同联动作用,协同育人意识不强,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体系不够完善,这些现象反映了部分教师在政治理论素养和教书育人水平等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因此,全面提升教师课程思政意识和能力尤为重要和紧迫。

一、强化育人意识,夯实教师育人的思想政治基础

1.提升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是做好课程思政的首要任务

我国的高校是在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高校,必须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和社会主义办学方向。高校的这种政治属性决定了要把提升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放在育人的首位,这是做好课程思政的前提和重要保证。教师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关键主体,教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直接影响课程思政建设的效果,必须首先打牢坚定的思想政治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师重要,就在于教师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2]因此,要引导教师明确自身的重要使命和责任担当,加强教师在政治理论和课程思政方面的系统培训,引导教师深入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学深悟透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做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的表率。应进一步明确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原则和教学实践路径,为做好课程思政打牢基础。要立足于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开展教学,将课程思政内容有机融入教学环节,积极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不断增强教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他们真正成为学生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要加强教师在思想政治素质方面的考核,不断提升教师把握正确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的能力,着力提升课程建设的政治高度和责任担当。要引导教师当好课程思政的主力军,积极打好主动仗,真正把党的政治优势转化为课程思政的优势。

2.加强教师的师德建设是做好课程思政的重要保障

人才培养关键在教师,首要在立德。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国家繁荣、民族振兴、教育发展,需要我们大力培养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3]要加强教师师德方面的培训和提升,引导教师坚定理想信念,恪守教书育人职业道德,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有好老师”的标准和“四个引路人”的要求,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教学观和育人观。课程思政需要高尚的师德保驾护航,师德建设则是实现课程思政的重要保障[4]。要不断提升教师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自觉将育人与育才有机统一于教育教学实践中,强化育人目标和价值引领,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有机贯通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给予学生正确的价值导向,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培养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课程思政的本质是育人,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5]。教师要在以德立身、以德立学和以德施教方面下功夫,强化教书育人,言传身教,用高尚的师德去教育和感染学生,注重在教学过程中融入课程思政价值理念和育人理念。要建立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把师德师风的考核作为第一标准,纳入教师的考核评价体系,将教师的师德涵养与教育教学工作相结合,通过开展教书育人楷模、课程思政名师、学生心中的好老师等评选活动,引导教师在育人实践中锤炼成长,不断提升教师将专业教育和育人实践有机结合的能力,推进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与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有效融合。

3.提升教师课程思政建设意识和能力是落实课程思政的关键环节

教师思政是课程思政的前提与基础[6]。教师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决定着课程思政建设的效果。然而,目前高校对教师在课程思政意识和能力方面的要求主要体现在倡导上,在考核方面还很不够。因此,要积极引导教师转变观念,牢固树立课程思政理念,将所有课堂都作为育人的主渠道,把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作为思想自觉和和行动自觉,培育积极向上的课程思政意识和情怀,自觉主动开展课程思政建设,让教书育人贯穿教学的每一个环节。要积极推进课程教学改革,改变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两张皮”的现状,提升教师对课程思政的理解和认同,让课程思政建设深入到课程的方方面面。教师要在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大纲、教学准备、教学考核等方方面面融入课程思政内容,推进专业课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教学过程中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推进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有机融合,将专业课打造成深受学生欢迎的深刻的人生大课。要搭建课程思政建设平台,通过课程思政培训、典型经验交流、课程思政示范课、课程思政教学比赛等多种途径,培育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及课程思政优秀教学团队,引导教师积极主动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把教书和育人结合起来,把专业知识技能传授与学生的价值引领结合起来,提升教师课程思政意识和能力,让每位教师都积极主动练好课程思政基本功。

二、找准育人角度,凸显新时代课程思政的时代价值

1.从增强政治认同、思想认同和情感认同的角度,激发学生坚定信仰信念信心

课程思政的目的在于引导教师切实履行教书和育人并举的政治责任,强化人才培养能力,提升立德树人的成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突出新时代特色,通过引导学生增强对党的方针政策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和情感认同,来构建课程知识与思政育人的价值联结,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努力成为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和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要把专业知识的讲授与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内外形势紧密联系在一起,找到专业知识与课程思政元素的最佳契合点,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标,引导学生了解世情国情党情民情,关注国际国内形势,把课程的专业知识放在国际国内两个大局框架下进行理解分析和讲授,不断丰富拓展知识传授过程中的引领性、时代性和开放性,拓展学生视野。教师要始终胸怀“国之大者”,在课程教学中有机融入思政教育内容,使学生在学到知识、掌握技能、提高能力的同时,增强对党的事业的信仰信念信心,成为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时代新人。要发挥教师的教学主导作用,用生动的语言讲好中国故事,用感人的话语传递中国精神,更好地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加强学生人文精神、历史文化、优秀传统、法律法规等教育,正确引导学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历史中看到自己的责任使命和担当,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

2.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角度,激发学生爱党爱国爱民情怀

课程思政的价值在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育才与育人的完美结合,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能力和素养。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将立德树人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要通过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来构建课程知识与思政育人的价值联结,把课程思政融入学科体系、教学体系、管理体系、教材体系各环节,不断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要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以爱党爱国为主线,深入挖掘百年党史中的课程思政元素,把对党的爱、对国家的爱、对事业的爱、对学生的爱融为一体,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要深入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加强理想信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等方面的教育,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课程教学,构建专业课程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的价值联系,在不断启发中进行思想引领、价值塑造,引导大学生明确自身价值和社会定位,将个人成长与国家和社会发展密切联系起来,树立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坚定的信仰、科学的专业伦理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增强不负时代、不负人民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争当复兴栋梁和强国先锋。

3.从提升学术志向本领和专业思想价值的角度,培育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

课程育人的关键,就是教师要从专业人才培养的角度去寻找课程与育人的结合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全面领会课程建设的价值目标,将课程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教育的培养目标紧密结合起来,与党和国家需要的人才结合起来,通过挖掘其中的课程思政元素,寻找两者的最佳结合点,巧妙地将其融入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和深入思考。要遵循专业课规律和特点进行课程思政建设,在人才培养目标方面既要具备岗位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同时又必须具备教育培养目标所必须的思想政治素养和道德修养,并体现在各门课程的具体目标中。要结合专业课程的内容,有效引入生动的教学案例,教师通过搜集和引入本专业领域的先进人物、历史事件、突出成就等典型案例,有针对性地运用其中的思政元素,培养学生的行业情感、奋斗精神、担当精神、为民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社会责任感,提升课程思政的效果。要把科研成果融入教学,树立科学态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训练学生科学思维能力,塑造学生正确价值观,做到求真理、悟道理、明事理。要充分挖掘各类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把课程思政的工作体系、教学体系和评价体系等落实到教学大纲、教学准备和教学考核中,不断提升学生的政治认同、品德修养和学术志向本领,激发学生政治使命感,促进学生学业进步、成长成才。

三、提升育人能力,确保课程思政建设取得实效

1.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提升教师课程思政专业素养

课堂教学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是提升教师课程思政能力的核心。教师在加强专业知识深入学习的同时要强化思想政治修为,将课程思政内容纳入日常教育教学体系,提高将专业教育和育人相结合的能力,从而提升课程思政教学能力[7]。教师要精心设计和组织课堂教学,选好优秀的课程教材,科学设计教学内容,将课程思政元素的具体内容纳入教学目标并细化到每一个教学环节中。课程思政在高校育人过程中的内化,关键在于渗透和融合[8]。在教学过程中要强化育人观念,选准课程思政元素的内容和切入点,充分尊重专业教学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构建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和教学体系,实现知识体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既要体现专业知识内含的思政元素,同时也要体现教学内容对党的方针政策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现实呼应。要注重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既要从课程的内在逻辑出发,也要从学生关心的现实问题入手,注重了解和发现学生困惑的问题,用科学的道理帮助他们解答问题。要积极推进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做好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关键在教师[9]。新时代教师要树立新的课程观,根据人才培养特色和学生特点,有的放矢地设计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认真做好课程思政教学改革,选择学生易于接受的教学方法,在课程教学中有机融入思政元素,创新教学模式,坚持教师主导教学理念,采取专题式教学、问题导向性教学、互动式教学等个性化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要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思政教学活动,通过线上教学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自我管理、独立思考能力和做好相关习题的自觉性;通过设置网络互动,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加强与学生沟通交流,激发学生专业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组建学习小组,开展讨论和答辩,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团结协作精神,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2.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提升教师对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10]每门课程中都有育人内容,每位教师都有育人责任。课程在蕴含本学科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都在不同程度上蕴含着独特的思政元素,承载着价值观功能,这些元素分布在不同的章节,不是直接显现在课程内容的表面,而是蕴含在学科专业知识点的背后,隐含在专业理论知识的深处,需要教师根据专业课的性质、定位、类别等将这些隐形的育人资源有效地挖掘出来,有机地融入课程教学中,让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加强对学生的价值引领。采用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让课程与思政有机融合,必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围绕专业课程的内容和学科属性精准选择思政元素,通过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等方式,编制课程思政的教学指南,结合不同专业以及学生的特点,细化完善具体的教学目标及流程,让课程思政元素有效恰当地融入课堂教学。教师必须注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观塑造的有机结合,通过加强交流研讨、开展集体备课、建立课程思政教学共同体等方式,将有效设计和实施课程思政教学作为常态化教研活动内容,推进资源共享,在课程思政建设工作中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教师要围绕提升育人质量,准确把握课程内容与学生之间的关联点,充分提炼课程中对学生有教育意义或能够启迪其人生价值导向的知识,通过隐形教育和渗透融入,寓价值引导于知识传授之中,在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课程与思政的融合是自然的而不是生硬的,要选好课堂融入课程思政内容的时机和切入点,通过在某个知识节点和教学环节上的因势利导,抓住学生的特点和关注的问题,用专业语言讲好思想政治故事,将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阐发出来,在潜移默化中把价值理念和人文精神柔性地融合在专业教学之中,使学生既能学到专业知识,又能受到启迪和鼓舞。

3.积极拓展课程思政方式和途径,提升教师课程思政育人水平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11]要不断拓展课程思政的方式,改进教学方法,丰富教学载体,形成鲜活的思政,在潜移默化的多元环境中提升课程思政教育效果和教师课程思政教学组织能力,实现教书和育人的统一、言传和身教的结合。教师课程思政水平的提升体现在课程思政建设各环节[12]。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语言技巧等教学基本功直接影响育人效果,教师要以各类专业课教学为基础,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特点、思维方式和兴趣爱好等因素,通过丰富的教学语言,把做人做事做学问的价值观通过与知识的有机融合传递给学生,将复杂抽象的理论和术语概念,结合生活实际和时代特色,使学生更容易理解,促进学生成长成才和全面发展。教师不仅要将课程思政教育贯穿于课堂讲授之中,同时要贯穿在教学答疑、课后作业、考试等各个环节之中,通过日常交流,关心学生的学习情况、人生规划、就业意向和家庭情况等,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课程思政方式去解答学生的思想困惑和成长中的烦恼,用高尚的人格和深厚学识教育感染学生,使学生更愿意接受专业教学中的思政内容,从而引导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内化为道德修养和意志品质。要不断拓展课程思政的途径,积极打造课程思政建设平台,加强各学科交叉融合和协同育人,积极推进思政课教师和专业教师组成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开展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结对帮扶、集体备课、交流研讨、相互听课、课程思政示范课比赛等,推进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和育德能力。要建立一批课程思政优秀案例库,评选课程思政优秀示范课程,构建优质资源共享机制。要坚持以学科专业为先导,积极推进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协同联动融合,组织开展各类比赛、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等,推进从课堂到课外、从理论到实践、从管理到服务的有机融合。要强化专业课、其他公共课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协同推进,形成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育人效应,形成协同育人合力,推进全员全程全方位“三全育人”格局的形成和育人体系的完善。

四、结 语

通过强化育人意识,找准育人角度,提升育人能力,能够找到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抓手,深化教师的课程思政理念,提升教师的育德育人能力和课程思政专业素养。课程思政教育教学实践的深入开展,能够调动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提升教师的课程思政育人水平,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过程中发挥关键性作用。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 [EB/OL].[2020-05-28].教育部网站,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6/06/content_5517606.htm.

[2] 本书编写组.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讲义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

[3] 习近平.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在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 [N].人民日报,2014-09-10(1).

[4] 李海燕.“课程思政”背景下高校师德建设的实施路径探讨 [J].南方论刊,2021(11):89-90.

[5] 蒲清平,何丽玲.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提质增效的实践路径 [J].思想教育研究,2022(1):109-114.

[6] 盛振文.深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四合”路径 [J].中国高等教育,2021(17):45-46.

[7] 蒋占峰,刘宁.高校教师提升课程思政育人能力的价值意蕴、现实挑战与逻辑进路 [J].中国大学教学,2022(3):70-76.

[8] 张静芳.高校“课程思政”的内化逻辑与行动方略 [J].中国高等教育,2021(11):33-35.

[9] 顾晓英.教师是做好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关键 [J].中国高等教育,2020(6):19-21.

[10] 新华社.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 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N].人民日报,2019-03-19(1).

[11]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 [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12] 伍梅,尹莹.提升教师课程思政的思政意识和育人能力研究——以教师职业道德与教育政策法规课为例 [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21(3):93-97.

Research on improving teachers’ awareness and abilit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curriculum in New Era

WANG Xiao-dong,GE Xiao-dong,LI Ni

(School of Business and Trade,Sheny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Liaoyang 111003,China)

AbstractImproving teachers’awareness and abilit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curriculum is the inevitable requirement for implementing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moral cultivation and human development and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ers.Through strengthening the awareness of educating people,finding the right angle of educating people,and improving the ability of educating people,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quality and ethics of teachers should be constantly improved,and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basis of teachers to educate people should be consolidated.Full play should be given to the role of the main channel of classroom teaching,the value shaping,knowledge teaching and ability training should be organically integrated,and the professional qualit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hould be improved.The subjective initiative of teachers should be given full play,and the ability should be enhanced for teachers to explor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of curriculum.The ways and mean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curriculum are to be expanded,the unity of teaching and education is going to be united,the oral and personal education are to be combined,and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are to be integrated.Therefore,the synergistic effect of professional education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formed,the era valu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is highlighted,the level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improved in the curriculum,and the full range and all-round education of all staff is facilitated to achieve results.

Key wordsNew Era;teacher;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three integrity education;collaborative education

中图分类号:G 4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0823(2022)06-0513-05

收稿日期2022-09-19

基金项目辽宁省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022-92);辽宁省高校党建研究重点课题(2019GXDJ-ZD0015)。

作者简介王晓东(1966-),女,辽宁新民人,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面的研究。

doi:10.7688/j.issn.1674-0823.2022.06.05

(责任编辑:张 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