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平稳增长可持续性研究*

朱道才a, 任以胜a, 刘雅洁b

(安徽财经大学 a. 经济学院, b. 会计学院, 安徽 蚌埠 233030)

摘 要: 当前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虽然放缓,但经济平稳增长的基本态势没有改变。以可持续发展的综合水平及可持续性、各子系统的协调性为切入点,引入一系列可持续发展定量评估模型,对2001—2013年中国经济平稳增长的可持续性进行研究,同时对中国未来十年经济平稳增长的可持续性进行合理预测。结果表明:中国经济平稳增长正处于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强的阶段,各子系统中经济增长较快,系统之间具有良好的协调性,但环境与资源对经济发展的制约最为突出;中国未来十年经济仍将保持可持续的平稳增长,且可持续性越来越强。

关 键 词: 经济增长; 平稳增长; 可持续发展; 灰色预测; 评价体系; 协调性; 持续性

当前,处在复杂多变国际环境下的中国正面临着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2014年11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APEC峰会开幕式上指出:中国经济已呈现出新常态并正进入新常态阶段,经济增长速度正从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正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经济发展动力正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经济结构也在不断优化升级,经济社会持续稳步发展。适度的经济增长不仅符合经济发展规律,而且适应世界经济变化的新需求,与传统的不协调、不平衡、不可持续的粗放型增长模式基本告别。

李克强在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指出: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缓解各种社会矛盾,解决社会风险,避免国家陷入“中等收入陷阱”,根源在于发展,且必须是有合理增长速度的平稳发展。在2014年7月份召开的经济形势座谈会上李克强也强调,当前中国经济运行正处于合理区间,只有保持一个合理的增长速度,不断依靠创新驱动发展,才能实现中国经济快速升级。然而,新常态的含义绝不是单纯的增速降低几个百分点,转向新常态也绝不是一两年就可以完成的,它将是一个缓慢长久的过程。

随着工业化和新型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中国居民消费结构正由温饱型向小康型转变,经济发展在国际竞争中处于较有利的地位。然而,国际经济发展给我国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夹杂着许多挑战,我国经济运行面临着较大的下行压力,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经济结构失调、进出口失衡、生产能力过剩等问题导致中国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不足,部分经济风险已经显现。2014年中国GDP增速为7.4%,创下24年来新低,但中国经济仍处于主动减速、控制风险的阶段,经济运行总体平稳。从中国经济自身发展要求来看,平均7%~8%的增长率是一个不低的增长速度,相对于国际发达国家而言,7.4%的增长率也是一个相当高的增长速度。21世纪,中国的发展不可避免地要面临人口压力、资源短缺、能源危机、环境污染和生态退化等方面的挑战,如何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保持经济平稳增长是中国未来经济发展必须思考的核心问题。因此,合理有效评价和科学预测中国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经济平稳增长是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的重要保障,没有经济的平稳增长,就没有经济的繁荣,就无法保障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经济平稳增长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对此广大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林哲(2005)、张晓峒(2011)等对中国经济平稳增长的需求结构进行分析,认为当前我国最终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和进出口之间存在严重不协调,必须进行结构调整,而消费需求是我国未来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1-2]。随着中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国民收入、财政收入以及财政支出规模都在不断扩大,刘宏杰(2009)以经济增长理论和最优化理论为基础,对经济平稳增长路径下的中国财政收支问题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当资本形成总额、最终消费支出、进出口总额分别为172 040亿元、147 200亿元和331 460亿元时,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达到了最优规模,并且实现了经济的平稳增长[3]

物价上涨是世界经济一体化的需要,是经济增长的副作用。由于不断受到能源和食品价格上涨的影响,新兴经济体国家面临着通货膨胀压力,实现经济增长、维持物价稳定是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目标。唐国华(2008)认为,从2007年以来,中国在经历经济过热与物价上涨的同时,出现了从低通胀到高通胀的转变,中国必须有效实现其经济平稳增长[4]。市场经济是货币经济,充足的货币数量是实现充分就业的必要条件,涂永红等(2011)详细阐述了经济稳定增长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并针对如何实现“十二五”期间经济平稳增长提出了若干建议和措施[5]。在持续物价相对稳定的同时,通常难以兼顾经济长期平稳增长,为摆脱这种困境,邹璇(2009)从空间视角提出空间优化理论,并运用该理论解决了这种“两难”困境,为解决实际经济问题提供了崭新的政策选择[6]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经历了若干次周期性波动,如果经济增长可以保持相对稳定,就可以有效遏制经济增长的下滑趋势。王爱俭等(2009)对当前中国宏观经济总需求进行了详细分析,认为只要宏观经济政策得当,就能保持经济平稳增长,但增速和波动幅度将比过去30年有所放缓[7]。许宪春(2008)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历史、现状、矛盾以及未来发展进行了研究,分析了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因以及高速经济增长带来的深刻变化,同时也论证了中国继续保持高速增长的可能性[8]

通过对文献的梳理可以看出,有关经济平稳增长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理论方面,缺乏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系统研究。鉴于以上分析,本文通过构建一系列可持续发展指数,对中国经济平稳增长的可持续性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以期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能够保持经济平稳增长。

一、可持续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一) 可持续的目标

1. 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显著成效

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基础,经济发展是经济增长的结果[9],一定程度上的经济放缓是向新常态过渡的正常现象,处在经济发展速度换挡期的中国要注重经济质量和突出经济效益。通过调整经济结构,促进产业结构不断升级优化、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完成国民经济发展从“高污染、高消耗、低效益”向“低污染、低消耗、高效益”的转变,从而提高经济运行质量效益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力争在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的同时使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显著成效。

2. 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

可持续发展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生存支持系统必须维持在规定范围内[10]。通过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推进农村贫困地区的发展建设,有效改善贫困落后的局面,不断缩小城乡发展的差距;进一步提高社会基本保险覆盖率,加强社会保障的执行力度,建立完善的失业保险制度;加大公共教育经费的投入力度,推进教育事业发展;加大医疗卫生经费的投入力度,提高居民的健康质量。

3. 人口数量得到有效控制

严格控制人口规模,全面提高人口素质,建立完善的优生优育体系,是实现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把人口素质的提升纳入到国家政策当中,加快建立人口综合治理机制,基本实现中国人口数量年平均增长率低于GDP年平均增长率的目标。加大积极就业政策的实施力度,着手实施素质就业,多渠道扩大就业,努力实现社会充分就业[11]

4. 建设“两型”社会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需要,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不断加强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提高资源承载能力,强化节约意识和发展循环经济。不断建成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保障体系,形成节约型增长方式和消费方式,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

(二) 可持续的评价方法

层次分析法是一种实用的多方案或多目标的系统分析方法,可以简化分析问题的难度,最终给出复杂问题的求解结果。层次分析法的主要步骤[12]179-199如下:

(1) 构建递阶层次结构。按照不同的属性把指标分成若干组,构造出一个有层次的结构模型,其递阶层次结构大体可以分为目标层、准则层以及指标层三个层次。

(2) 构造比较判断矩阵。在建立递阶层次结构之后,依据Satty提出的标度法,运用两两比较法对准则层因素的重要性进行打分,形成一个两两元素比较矩阵。

(3) 层次单排序及一致性检验。求出比较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根λmax,并得出其所对应的特征向量u=(u1u2,…,un)T;将u归一化,得出同一层次所有因素相对重要性的排序权重向量W=(w1w2,…,wn)。引入一致性指标CI和一致性比例CR对层次单排序进行一致性检验,其中CI=(n为矩阵阶数)。当n=1或2时,该矩阵总是一致的;当n≥3时,,且当CR<0.1时,则该矩阵具有一致性。

(4) 层次总排序及一致性检验。自下而上地将单层次的权重合成,进行层次总排序。设上一层次包含A1,A2,…,Am共m个因素,其层次总排序权重分别为a1,a2,…,am;下一层次包含n个因素B1,B2,…,Bn;它们关于Aj(j=1,2,…,m)的层次单排序权重分别为b1j,b2j,…,bnj。由求出B层各因素的层次总排序权重b1,b2,…,bn

由高到低对层次总排序进行一致性检验,即

CR

(1)

式中:CR为总排序随机一致性比率;CI为总排序一致性指标;RI为总排序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当CR<0.10时,则层次总排序的结果具有一致性,反之则需要调整比较判断矩阵。

(三) 可持续的评价指标

根据全球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在《可持续发展评估:实践中的原则》一书中提出的指导可持续发展评价的10条Bellagio原则,Anderson于1991年提出了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7个原则:易理解性、易得性、可获得性、可比性、可测度性、显著性和通用性。根据中国可持续发展的进展,构建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13-15],如表1所示。数据来源于EPS全球统计数据库、《中国统计年鉴(2002—2014)》,其中关于绿色GDP的核算主要参考胡鞍钢的研究方法[16]

表1 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目标层准则层指导层变量层可持续发展度经济发展社会发展资源与环境经济总量经济结构经济效益经济外向度生活水平社会保障人口发展资源环境税收总额公共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绿色GDP工业总产值第一产业比重第二产业比重第三产业比重人均GDP地均GDP实际使用外资旅游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城镇居民人均现金消费支出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公共财政支出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每十万人口各级学校平均在校生数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邮电业务总量人口城市化率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人口自然增长率供水总量能源消费总量平均每人生活消费电力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废水排放总量工业废气排放总量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

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动态平衡的过程,一个区域是否达到平衡,需要从经济发展、社会发展、资源与环境三个方面进行衡量。

1. 经济发展

经济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许多领域发展的最终体现。可持续发展直观表现为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增长,意味着社会可利用资金的增加,为资源开发及环境保护提供了资金和技术上的保证,同时也为教育、生活水平等社会因素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因此,经济发展是资源环境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是衡量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因素[17]。经济发展水平主要体现在经济总量、经济结构、经济效益及经济外向度等方面。在制定可持续发展的方针政策时,应在满足经济指标要求的基础上综合考虑资源环境及社会的影响,实现协调发展,最终达到可持续发展。

2. 社会发展

社会发展对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城镇化水平、生活水平、教育医疗水平和社会保障水平等方面。社会发展最终作用于人,属于人文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当某一个区域的社会发展不符合社会的文化观、价值观或者不能满足人文发展需要时,将会抑制当地的可持续发展,此时社会需要进行必要的干预,以确保可持续发展的进程。而当该地区的发展模式具有环境资源及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时,则该模式应该被社会公认,社会应给予其政策扶持、资金补偿和技术扶持等。

3. 资源环境

对资源环境的评价是衡量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资源是一定技术条件下可为人类活动所利用的一切物质、能量与信息,是发展的物质基础支持,对资源的利用可以通过资源总量、人均资源占有量等指标来衡量。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合理地开发和使用资源会促进可持续发展,但过多不合理的开发将造成资源短缺与环境污染,对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大大减慢可持续发展的速度。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环境的恶化是不可持续的集中体现。当人类活动过程中的废弃物进入环境系统,将会导致大气、水等一些自然资源质量的下降,限制了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以及经济发展水平。因此,对资源环境的评价是评价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只有实现生态系统内的可持续,才能保证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可持续。

二、中国经济平稳增长的可持续评价

(一) 运行评价

1. 评价指数

(1) 可持续发展综合指数。根据已确定的各单因素对系统层的权重和无量纲化后的指标值进行线性加权,得出其综合评价指数的计算公式[18],即

(2)

式中:Wi为评价指标的权重;Ui为单个指标无量纲化后的值;n为评价指标的个数。当S>0.9时,属于可持续发展能力强阶段;当0.8≤S≤0.9时,属于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强阶段;当0.6≤S<0.8时,属于基本可持续阶段;当0.3≤S<0.6时,属于可持续发展能力弱阶段;当S<0.3时,属于可持续发展能力很弱阶段。

(2) 可持续发展协调指数。在区域可持续发展环境下,经济、社会以及资源与环境三者相互协调发展[18]。为了定量研究区域可持续发展性,引入协调指数SI衡量三者的协调度,表现其相互均衡的程度,任何一方的偏颇都将使得综合效益降低,其计算公式为

(3)

s.t.

式中:A1,A2为相邻两年经济可持续发展指数;B1,B2为相邻两年社会可持续发展指数;C1,C2为相邻两年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指数。

当1<SI≤1.732时,表明该区域的经济、社会以及资源与环境都向着可持续发展的方向演进,属于强可持续发展。

当0<SI≤1时,表明该区域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社会以及资源与环境中的一个方面恶化,但其带来的不利影响可被其他方面的发展弥补,仍保持可持续发展的状态,属于弱可持续发展。

SI=0时,则为停滞可持续发展。

当-1.732≤SI<0时,表明该区域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社会以及资源与环境的一些方面恶化,且其带来的不利影响不可被其他方面的发展弥补,该区域不再保持可持续发展的状态,属于不可持续发展。其中,当-1.732≤SI≤-1时,为强不可持续发展;当-1<SI<0时,为弱不可持续发展。

(3) 可持续发展持续指数。当区域发展向可持续方向演进时,其发展速率越大,即经济、社会以及资源与环境的变化速率越大,发展的可持续性就越强;反之,发展的可持续性就越弱。若发展速率为负,则该区域处于不可持续发展的状态。因此,引入区域可持续发展持续指数DI衡量该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进程,其计算公式为

(4)

s.t.

当0<DI≤1时,区域保持可持续发展,具有可持续性,且随着DI越来越大,该区域的可持续性越来越强;反之,则越来越弱。

当-1≤DI<0时,区域发展向不可持续的方向演进,且随着DI越来越小,该区域的发展将越来越偏离可持续发展。

DI=0时,区域发展处于停滞状态,称为停滞可持续性,此时该区域的发展介于可持续与不可持续之间。

(4) 资源环境发展综合指数。资源和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在影响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占有较大的比重。为了进一步评价资源和环境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本文构建资源环境发展综合指数(RE-D综合指数)探究其对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系统的影响,其计算公式为

(5)

2. 实证分析

由于从不同的侧面选取评价指标,而各指标的含义及其计算方法也不同,因此各指标的量纲差异较大,不能直接综合在一起,必须对每个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19-20]

正向和负向指标数据的无量纲处理变换公式分别为:

Ui=Ci/Si

(6)

Ui=Sj/Ci

(7)

式中:Ui为指标标准值;Ci为实际值;Si为各年份数据中最大值;Sj为各年份数据中最小值。

根据上述公式,利用Matlab软件得到中国的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数,如图1~3所示。

由图1可知,2001—2013年中国可持续发展综合指数总体上呈递增趋势,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01—2007年,即中国可持续发展综合水平属于可持续发展能力弱阶段;第二阶段为2008—2011年,即中国可持续发展综合水平属于基本可持续阶段;第三阶段为2012—2013年,即中国可持续发展综合水平属于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强阶段。另外,经济可持续发展指数快速增长,表明中国经济取得长足的发展,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社会可持续发展指数的数值维持在0.8左右,基本保持不变,表明中国社会发展正处于较强时期,呈现出良性的发展势头;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指数大体呈递减趋势,表明中国资源与环境状况越来越恶劣,呈现出恶性的发展势头。

图1 中国可持续发展综合指数变化趋势

图2 中国可持续发展协调指数、持续指数变化趋势

图3 资源环境发展综合指数变化趋势

由图2可知,2002—2013年中国可持续发展协调指数总体上呈上升趋势,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02—2005年,-1<SI<0,为弱不可持续发展阶段,表明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以及资源与环境三者之间不具有协调性;第二阶段为2006—2009年,0<SI≤1,为弱可持续发展阶段,表明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以及资源与环境三者之间具有较强的协调性;第三阶段为2010—2013年,1<SI≤1.732,为强可持续发展阶段,其中2011年为弱可持续发展阶段,表明经济、社会发展以及资源与环境三者之间具有很强的协调性,都向着可持续发展的方向演进。

另外,2002—2013年中国可持续发展持续指数总体上也呈上升趋势,但可持续发展持续指数较低,均小于0.2,表明中国的可持续能力有待提高。整个过程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02—2006年,-1≤DI<0,中国可持续发展向着不可持续的方向演进,随着时间的变化将越来越偏向可持续发展;第二阶段为2007—2013年,0<DI≤1,表明中国可持续发展具有可持续性,且可持续性越来越强。

由图3可知,2001—2013年中国可持续发展的资源环境发展综合指数呈明显下降趋势,由2001年的1.918 9下降到2013年的0.587 2。RE-D综合指数不高,均值为1.093 5,说明在资源与环境较差的情况下,中国可持续发展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可持续发展的资源与环境压力持续增加。

(二) 前景预测

灰色预测是一种运用系统的分析方法,对含有不确定因素的系统进行预测的方法。它对系统因素之间的发展趋势进行关联分析,并通过对原始数据进行处理寻找系统变动的规律,建立相应的微分方程模型,然后对事物未来发展趋势进行预测。

为了保证建模方法的可行性,首先利用Matlab软件对已知数列做必要的检验处理,发现级比λ(t)∈[0.920 6,1.015 7]全部落在可容覆盖=[0.866 9,1.153 6]内,即2001—2013年中国可持续发展综合指数全部通过级比检验。

对数据x(0)=(x(0)(1),x(0)(2),…,x(0)(n))进行一次累加,记为x(1)=(x(1)(1),x(1)(2),…,x(1)(n))。其中,。然后对x(1)进行均值生成,即

y(1)(t)=0.5x(1)(t)+0.5x(1)(t-1)

(8)

构造矩阵,计算。于是得到预测值

(9)

通过Matlab软件编程计算得

  2

(10)

还原数据,最终得到2001—2013年中国可持续发展综合指数灰色预测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可持续发展综合指数灰色预测结果

年份实际综合指数预测综合指数相对误差/%20010.51990.51990 20020.51760.463510.4520030.50960.48924.0120040.52070.51620.8720050.53100.54472.5920060.54820.57494.8720070.58640.60663.4520080.62090.64023.1120090.64730.67564.3720100.70310.71291.4020110.76130.75241.1820120.81400.79402.4720130.86200.83792.80

由表2可知,综合指数灰色预测模型的平均相对误差值为3.2%小于10%,精度达到较高要求,因此适合用灰色预测方法对2015—2024年的综合指数进行预测。为了进一步分析未来经济是否具有可持续性,本文又给出了可持续发展持续指数,如表3所示。

表3 2015—2024年灰色预测综合指数与持续指数

年份综合指数持续指数20150.93310.202620160.98470.225120171.03910.247720181.09660.270220191.15720.292920201.22120.315520211.28870.338320221.36000.361020231.43520.383920241.51450.4067

由表3可知,总体上中国可持续发展综合指数呈递增趋势,其可持续发展综合指数S>0.9,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有所提高,经济结构也日趋合理,对整个经济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属于可持续发展能力强阶段。另外,可持续发展持续指数均大于0.2,具有可持续性,且可持续性越来越强,说明在世界现代化潮流中中国不仅把握国际社会发展的主流,也越来越重视经济的平稳增长。

面对人口红利逐渐消失、环境逐步恶化、资源日渐枯竭、出口不断萎缩、成本不断上升等一系列问题,中国未来经济仍然保持着平稳增长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从供给角度来看,未来我国经济增长仍然主要依靠第二产业,特别是工业。工业的快速增长不仅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还为社会提供了良好的就业机会,对社会和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与日俱增,成为支撑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主导力量。从需求角度看,我国通过调整内需结构,经济增长方式已经由投资驱动型转向消费主导型,经济增长不再依赖投资需求和净出口需求,消费需求保持着较为稳定的增长速度,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越来越强,可以弥补因投资或外贸下降所导致的经济总量的变动,是经济增长的稳定器。扩大消费需求是经济结构调整的重点,其核心在于提高居民收入,特别是中低收入阶层居民收入和农民收入。扩大消费需求不仅有利于增加就业和创业的机会,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还可以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因此,消费需求是中国未来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

三、结论及政策建议

(一) 结 论

当前阶段,中国经济取得了快速增长,已经正式告别高速增长进入到新常态阶段。在经济运行新常态下,虽然我国经济下行压力较大,但国民经济依然保持平稳增长态势。针对中国经济平稳增长可持续性问题,借鉴国内外可持续发展评价方法,通过引入绿色GDP构建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以及资源与环境等指标体系,分别从可持续发展综合指数、协调指数、持续指数和资源环境发展指数四个方面分析了中国2001—2013年可持续发展状况,并对经济平稳增长是否具有可持续性进行了科学预测。结果表明:

(1) 中国经济平稳增长可持续发展综合指数、协调指数、持续指数总体上呈递增趋势,资源环境发展综合指数呈下降趋势;

(2) 中国经济平稳增长正处于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强阶段,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以及资源与环境三者之间具有很强的协调性,都向着可持续发展的方向演进;

(3) 当前阶段,经济平稳增长具有很强的可持续性,但面临的资源与环境问题压力越来越大,亟需解决;

(4) 未来十年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越来越强,其经济平稳增长具有可持续性,且可持续性越来越强。

(二) 政策建议

1. 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

一方面,应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我国的大多数产业都是劳动密集型和初次加工产业,缺少资本、技术和深加工产业的发展,因此在大力发展第二产业的同时,还要加速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提高第三产业在整个产业结构中的比重。另一方面,应优化城乡结构。城乡二元结构的不合理是我国经济结构中较为突出的问题,也是阻碍我国经济稳定发展的主要原因。改变现存的城乡二元结构,不仅有利于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增加农民收入,还有助于缓解城市企业的“用工荒”。

2. 加快形成新增长点

为了积极适应经济新常态,各项经济活动应该与国家现行发展战略对接,充分发挥“一带一路”战略的带动作用,在全国范围内掀起“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浪潮,迅速推进我国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使制造业、消费业和服务业不断向着高端化迈进。同时,也要不断发展壮大新兴产业,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为新常态下保持我国经济平稳增长添砖加瓦。

3. 着力增强创新驱动

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和创新驱动是新常态下经济平稳发展的主要驱动力,但创新驱动是关键。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发展形势,传统的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模式对促进经济增长已经显得力不从心,突破制约发展瓶颈的关键在于科学技术。在一定程度上,科技创新有力推动了低端产业向高端迈进,提升了经济运行的可持续性,使整个宏观经济质量得到了质的飞跃,有利于实现经济快速平稳发展。

4. 坚持投资消费双驱动

投资、消费和进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精准定位投资和扩大有效需求是拉动经济平稳增长因素中不可或缺的力量。一方面,政府部门应该提高投资项目信息透明度和审批效率,改善投资环境,吸引更多国内外有效投资,把精准投资作为“立足当前,兼顾未来”的战略性政策,为经济平稳增长做出贡献。另一方面,通过调整最低工资标准,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居民收入以及提供多样化的产品刺激消费者需求,达到增加消费带动经济增长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林哲,毛中根.中国经济平稳增长的总需求结构分析 [J].学术月刊,2005(5):50-56.

[2]张晓峒,徐索菲.中国经济平稳增长的内需结构分析 [J].理论探讨,2011(1):79-83.

[3]刘宏杰.中国经济平稳增长路径下的最优财政收支取值分析 [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9(2):6-10.

[4]唐国华.通货膨胀治理与促进中国经济平稳增长的有关思考 [J].宏观经济研究,2008(9):49-52.

[5]涂永红,赵雪情.如何实现“十二五”期间经济平稳增长 [J].理论视野,2011(10):44-46.

[6]邹璇.要素空间优化,宏观经济增长与物价稳定 [J].财经研究,2009,35(3):102-112.

[7]王爱俭,牛凯龙.当前中国宏观经济总需求分析与增长展望 [J].经济研究参考,2009(1):14-31.

[8]许宪春.中国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动因考察 [J].经济科学,2008(6):13-28.

[9]沈雁君.陕西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 [D].西安:西安工业大学,2009.

[10]牛文元.如何有效实施科学发展观 [J].财经界,2004(2):12-13.

[11]刘社建.积极就业政策的演变、局限与发展 [J].上海经济研究,2008(1):54-59.

[12]杨桂元,黄己立.数学建模 [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8.

[13]李锋,刘旭升,胡聃,等.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方法及其应用 [J].生态学报,2007,27(11):4793-4802.

[14]罗守贵,曾尊固.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研究述评 [J].人文地理,1999,14(4):54-59.

[15]张丽君.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建设的国际进展 [J].国土资源情报,2004(4):7-15.

[16]胡鞍钢.绿色财富:从名义GDP到绿色GDP [J].中关村,2012(6):62-64.

[17]滕蕴娴.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区域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研究 [D].天津:天津大学,2009.

[18]梁保平,马乃喜.陕西省区域可持续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 [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2001(1):16-19.

[19]赵西宁,冯浩,吴普特,等.黄土高原小流域雨水资源承载能力综合评价 [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6(3):33-35.

[20]李超.灰色预测:EXCEL/VBA编程轻松实现 [J].统计与信息论坛,2004(3):72-75.

(责任编辑:张 璐)

Research on sustainability of steady growth of economy in China

ZHU Dao-caia, REN Yi-shenga, LIU Ya-jieb

(a. School of Economics, b. School of Accounting, Anhu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Bengbu 233030, China)

Abstract: Though the rate of current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 becomes lower, the basic trend of steady economic growth has not changed. Taking the comprehensive level and sustainability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the coordination of the various subsystems as the breakthrough point, a series of quantitative assessment model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 introduced. The sustainability of the economic steady growth in China from 2001 to 2013 is studied, and the sustainability of the economic steady growth in China for the next ten years is reasonably predict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teady growth of economy in China is in the stage with the strong ability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the economic growth of each subsystem is relatively fast, there is good coordination between systems. However, the restriction of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from environment and resource is most prominent. The economy of China in the next ten years will be in a steady growth sustainably, and the sustainability will be stronger and stronger.

Key words: economic growth; steady growth;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ray forecast; evaluation system; coordination; sustainability

中图分类号: F 224.9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4-0823(2016)01-0060-08

doi:10.7688/j.issn.1674-0823.2016.01.10

作者简介: 朱道才(1966-),男,安徽和县人,教授,博士,主要从事城市地理与经济等方面的研究。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3&ZD025);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2BJL043); 安徽财经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基金项目(CXJJ2014058)。

收稿日期: 2015-07-20

*本文已于2015-11-04 17∶02在中国知网优先数字出版。 网络出版地址: http:∥www.cnki.net/kcms/detail/21.1558.C.20151104.1702.016.html

【经济理论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