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竞争与产业安全】

零部件进口对中国制造业技术进步的影响*

张 弛, 臧晶莹

(沈阳工业大学 经济学院, 沈阳 110870)

摘 要:在中国制造业转型时期,零部件进口对促进我国技术进步至关重要,将出口品国内技术含量作为衡量技术进步的标准,对零部件进口与中国制造业技术进步的关系进行量化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扩大零部件进口规模对技术进步有正向影响,但发挥作用存在一定时滞,且在高技术行业中促进作用尤为显著;扩大零部件进口种类能显著促进技术进步,主要体现在低技术行业;外商直接投资、人均资本和研发投入均对技术进步有正向影响,但对不同技术层次行业的影响程度存在差异。

关 键 词:零部件; 进口; 国内技术含量; 制造业; 技术进步

随着产品价值链的分割,一种制成品的研发、零部件生产、组装、销售等环节开始在不同国家进行。中国作为“世界工厂”,在价值链中主要承担对进口零部件进行加工组装的工作,因此在全球零部件进口贸易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UN Comtrade数据显示,21世纪以来,中国零部件进口总量迅速上升,从2001年的612亿美元攀升至2014年的4 713亿美元,增幅达670.1%。2014年,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零部件进口第一大国。

那么,大量进口零部件对我国制造业技术水平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回答这一问题对当前我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具有重大意义。从经验研究来看,对进口零部件是否促进了我国制造业技术进步并没有得出一致结论:一方面,进口零部件可能会在装配过程中扩散其中所包含的先进技术来促进我国技术进步,本土企业也可以通过“干中学”逐渐提升自身的生产效率;另一方面,大量进口国外零部件也会严重挤占本土零部件厂商的市场份额,对我国零部件产业的发展壮大形成很强的冲击。基于这样的背景,有必要对二者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

一、文献回顾

进口是后发国家获取外源技术的一个重要途径,随着产品内国际分工的进一步深化,零部件进口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关于零部件进口对一国技术进步的作用,研究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

(1) 从经验层面分析零部件进口对一国技术进步的影响。有学者认为,大量进口国外先进零部件会使发展中国家锁定在加工组装的价值链低端位置。蒲华林、张捷(2010)认为,中国的生产制造离不开从国外进口的先进零部件,实现制造业产业升级面临很大困境[1]。康志勇(2015)发现,加工贸易大量进口零部件会抑制进口企业的研发投入,损害其自主研发能力,从而阻碍技术进步[2]。也有学者持相反观点,Keller(2000)认为,进口零部件可以利用国际市场的资源来弥补进口国资源的不足,优化资源配置,从而促进技术进步[3]。Amighini(2005)研究中国ICT产业加工贸易后发现,中国从最初进口零部件进行加工装配逐步升级为生产高技术含量的零部件,说明进口国外先进零部件促进了我国工业技术进步[4]。王勤、黄光锋(2015)也发现,中国在进口零部件的过程中,随着技术外溢、劳动生产率提升,并没有被锁定在低端的组装加工地位[5]

(2) 以全要素生产率作为技术进步的评判标准,对中间品进口与一国技术进步的关系进行量化分析。陈勇兵等(2012)认为,中间品进口有利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6]。熊力治(2013)也通过实证研究发现,进口中间品有利于本土制造业生产率的提升,并产生显著的短期和中长期进口学习效应[7]。陈爱贞、钟国强(2014)发现,中国制造业“为出口设备而进口中间品”现象十分显著,进口中间品只是简单组装成制成品再出口,这种进口方式虽然促进了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但无法形成良好的技术溢出效应和学习效应[8]。这与钱学锋等(2011)的研究结论相似,他们认为我国进口中间品主要是为了满足出口需要,通过与国内廉价要素相结合,直接形成对国内行业同类产品的替代,从而很难提升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9]

(3) 研究零部件进口对技术进步的影响机制,即分析零部件进口如何促进一国企业生产率的提高。Amiti和Konings(2007)认为,进口零部件主要通过“进口中学”、产品种类多样化、提升产品质量等途径提高企业生产率[10];Halpern等(2011)指出,企业“进口中学”是进口零部件提升企业生产率的主要机制,具体包括三种:产品种类机制、质量机制和技术溢出效应[11]。此外,Zacli-cever(2012)发现,通过技术转移和扩散,零部件进口促进了东道国技术进步,并且从技术领先国进口零部件的促进效应更为显著[12]

由此可见,学术界对零部件进口是否促进我国技术进步没有得出一致结论,且实证研究主要是围绕中间品进口展开的,鲜有对零部件进口与技术进步关系的实证分析。此外,学者多采用全要素生产率的研究方法,这种方法不能将进口品对生产率产生的直接影响分离出来。基于现有研究的不足,本文剔除了进口品产生的直接影响,采用出口品国内技术含量作为衡量技术进步的标准,实证检验零部件进口对中国制造业技术进步的作用,以期为我国在开放条件下更好地利用进口获取外源技术提供对策。

二、相关概念界定及模型设定

1. 相关概念界定

(1) 零部件的界定。本文参考联合国BEC的分类方法,将所有贸易品分为最终资本品、最终消费品和中间产品,而本文所研究的零部件则是归属于中间产品中的第42类和第53类。

(2) 制造业的界定。基于研究目的,本文选取了与我国零部件进口密切相关的6个制造行业,并根据OECD按照《国际标准产业分类》(ISIC 3.0版)的划分方法,将这些行业分为低技术和高技术两个层次,具体如表1所示。

表1 制造业6大细分行业按技术类型分类情况

技术类型制造业细分行业低技术类专用设备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高技术类通讯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

(3) 国内技术含量的界定。本文采用姚洋和张晔(2008)对国内技术含量的计算方法[13],剔除了中国出口制成品中所包含的“进口投入”,得到的方程为

(1)

式中:ETSii行业的国内技术含量;θii行业进口中间品的投入比重;xcj为c国j产品的出口额;Xc为c国所有产品的出口总额;xcj/Xc为c国j产品的出口比重;GDPc为c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xij为一国i行业j产品的出口额;Xi为一国i行业所有产品的出口总额;xij/Xii行业j产品的出口比重。

2. 变量选取

本文以第i类行业的国内技术含量(ETS)作为被解释变量,将第k类行业的零部件进口额(SCA)和零部件进口种类(VAR)作为主要解释变量。为了保证模型的稳健性,借鉴国内外文献的做法,计量方程中加入了控制变量(CONTRAL),具体包括研发投入(R&D)、资本劳动比(K/L)、外商直接投资(FDI),这主要是考虑到资本、劳动、R&D等要素投入也会对一国出口品的国内技术含量产生影响,避免因遗漏重要解释变量造成的有偏估计问题。构建的回归方程为

ln(ETS)it= γ0+γ1ln(SCA)it+γ2ln(VAR)it+

γ3ln(CONTRAL)it+μit

(2)

式中:i为低技术、高技术各行业;t为时期;μit为随机扰动项。另外,为了消除可能存在的异方差问题,方程中所有变量均取对数值。

3. 数据来源及说明

(1) 被解释变量。计算行业层面的ETS值时,首先将ISIC 3.0(Rev.3.0)分类标准和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GB/T 4757-2002)进行对照,使ISIC 3.0(Rev.3.0)五位码下的产品归类到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两位码;其次,对投入产出表中的部门进行合并,使其与本文所研究的行业相对应,从而获得各个行业的进口中间产品投入比重值;最后,在计算ISIC 3.0(Rev.3.0)五位码分类标准下产品国内技术含量的基础上测算各个行业的国内技术含量。出口数据均来自UN Comtrade数据库,人均GDP来自世界银行WDI数据。

(2) 核心解释变量。SCA、VAR是本文关注的主要解释变量,其数据均来自UN Comtrade数据库。首先,将“产品”定义在HS-6位数的产品层次,然后根据Armington(1969)提出的产品因来源国而形成差异的说法,并参考Freenstra(1994)、Broda和Weinstein(2006)的做法,将从不同来源地进口的同一种产品视为不同产品种类。

(3) 控制变量。R&D采用各行业工业企业科研经费内部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来表示,其数据来自《中国科技统计年鉴》;K/L中的资本数据是各行业工业企业固定资产净值统计值,劳动数据是各行业工业企业全部从业人员年平均人数统计值,数据均来自《中国统计年鉴》;FDI采用各行业三资工业企业总产值占全部工业企业总产值的比重,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

三、实证分析

本文采用面板模型对两类不同技术层次的行业进行估计,以1998—2014年作为样本区间,使用Eviews 6.0经济应用软件对模型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本文的研究对象是两类技术层次不同的行业,不存在以样本推断整体,使用固定效应模型较为合理,又因为各技术类型行业的国内技术含量不同,本文并未进行F检验,而直接使用变系数模型。

回归结果表明,无论对于低技术行业还是高技术行业,当期零部件进口规模(SCA)对出口品国内技术含量的提升起抑制作用(在5%水平上显著),然而,当加入一阶滞后项时,零部件进口规模均显著提升了出口品国内技术含量。这表明,进口的零部件发挥技术溢出效应会有一定的时滞,短期内大量从国外进口零部件不利于行业技术进步,但从长期来看,扩大零部件进口规模促进了行业技术进步。一方面,进口高技术含量的零部件会直接进入生产领域,优化资源配置,提升生产效率;另一方面,本土企业可以对进口零部件进行学习、模仿甚至再创新,不断增强自身的研发能力。从实证结果还可以看出,高技术行业的零部件进口规模一阶滞后项的回归系数是低技术行业的2倍以上,说明扩大高技术行业的零部件进口规模更有利于促进行业技术进步。

表2 模型回归结果

常量和变量低技术类高技术类C10.86226***(1.6532)10.86226***(1.6532)lnSCA-0.1408**(-4.7215)-0.2015**(-7.5223)lnSCA(-1)0.0641*(5.9121)0.2838*(2.3475)lnVAR0.1275**(2.0058)0.0381**(5.4924)lnVAR(-1)0.2557**(4.0813)0.1872**(6.2351)ln(K/L)0.0124***(2.3348)0.0276***(9.2453)lnFDI0.0374**(5.3586)0.1529**(3.3258)lnR&D0.2209**(7.3422)0.3415***(8.3162)R20.9538F统计量270.3429***修正R20.9501DW统计量1.2075

注:******分别为在1%、5%、10%水平上显著。

对于当期零部件进口种类(VAR),不论是低技术行业还是高技术行业,其回归系数都显著为正。加入一阶滞后项时,二者回归结果仍然为正,且低技术行业的系数相对更大,表明扩大低技术行业零部件进口种类更有利于促进技术进步。这可能是由于在我国高技术行业中,进口零部件大多来自日本、美国和欧盟等少数发达国家,从而在国内形成相对单一的零部件配套体系,扩大从其他国家的零部件进口种类可能会出现与国内已有的生产体系不相匹配的情况,从而对行业技术进步的促进作用有限。而扩大进口低技术行业的零部件种类对国内相关配套体系的要求比较低,其竞争效应更加明显,更有利于促进行业技术进步。

另外,外商直接投资(FDI)在低技术和高技术行业中都与国内技术含量正相关(在5%的水平上显著),且高技术行业的影响系数较大。人均资本(K/L)在两种类型的行业中也都促进了技术进步,且高技术行业促进作用更加明显。研发投入(R&D)也有利于促进两种类型行业的技术进步,且高技术行业发挥较大作用。这是因为高技术行业生存的基础是技术创新,对R&D投入强度要求较高,但目前中国对这些行业的R&D投入明显不足。与之相反,技术创新能力并不是低技术行业竞争的关键,其关键在于低成本和高质量,因此只需要少量的R&D投入就能提升行业技术水平。

四、结论及对策建议

1. 优化零部件进口结构

(1) 扩大对高技术行业一般贸易的零部件进口规模。进口零部件对我国行业技术进步产生作用不仅取决于零部件技术含量的高低,而且取决于我国对进口零部件中先进技术的吸收能力。与低技术行业相比,高技术行业中的人力资本和研发水平都比较高,对进口零部件的学习、模仿甚至再创新能力都较强,进口零部件的技术外溢效应也会更加明显。但是在加工贸易模式下,我国高技术行业中许多进口零部件经过加工组装后再快速出口,不利于进口零部件中技术溢出效应的发挥。因此,我国应扩大对高技术行业中一般贸易的零部件进口规模,加强进口零部件与国内上下游产业的对接。通过促进进口零部件在国内价值链条的延伸,本土企业能更好地学习掌握进口零部件中的先进技术,进而增强自身的科研能力,形成一条由引进高端技术向自主研发转型的发展路径。

(2) 扩大低技术行业的零部件进口种类。实证结果表明,零部件进口种类的增加促进了行业技术进步,且对低技术行业影响更明显。Halpem等(2009)研究表明,扩大零部件进口种类可以通过质量和互补两种机制提高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因此,我国在零部件进口政策中,对高技术行业应着重扩大零部件进口规模,而对低技术行业应更侧重在地理方位和产品种类上的扩展。另外,我国要从出口导向型的发展模式逐步向满足国内市场需求的发展模式转变,如果扩大零部件进口种类主要是为了满足出口需要,则进口的零部件会和国内廉价要素相结合,从而对国内相关行业自身产品形成直接替代效应,并不能有效促进行业技术进步;但如果是为了满足国内市场最终消费需求,那么扩大零部件进口种类会对国内同类行业形成直接竞争效应,从而促进行业技术进步。

2. 加大研发投入,提高研发效率

我国研发投入一直处于较低水平,这不但导致我国自主研发能力薄弱,而且对学习和掌握外源技术形成了一定阻碍。因此,我国只有加大研发投入,大力整合国内外技术资源,才能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实现技术进步的跨越式发展。从实证结果来看,低技术行业中加大研发投入规模可以有效促进技术进步,而在高技术行业中,加大研发投入规模这种有形创新投入的同时,也应注重人力资本、创新协作、管理支持等多种无形创新要素的投入,因为这些创新要素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只有它们共同发挥作用,研发投入的使用效率才能得到有效提升。

3. 加大高技术行业资本投入,加快资本更新速度

回归结果表明,对于高技术行业和低技术行业而言,资本劳动投入比例(K/L)的系数显著为正,且对高技术行业的影响系数更大。这是因为与低技术行业相比,高技术行业中每个劳动者拥有更多的资本,其资本深化的程度更深,由于研发投入与资本投入密切相关,这会导致在高技术行业中R&D投入很可能受到更多重视。所以一般来看,高资本劳动比行业的R&D投入较大,这显然有利于出口品国内技术含量的提升。因此,政府应加大对国内高技术行业的资本投入和加快资本更新速度,并重视对国外先进资本品的引进,通过对资本品中先进技术的吸收和模仿,提升我国行业技术水平。

4. 加强引进优质FDI

回归结果显示,FDI对我国高技术行业技术进步的贡献要大于低技术行业,因此,在引进FDI的过程中,我国政府应倾向引进高技术行业的FDI项目。通过制定相关的鼓励和约束政策,激励外资企业与本土企业建立分包商或供应商关系,形成稳定有效的垂直分工协作体系,以期实现外资企业对本土企业转移技术和为本土企业培训员工的目标;或加大力度支持在国内进行高技术含量生产的外资企业,尤其鼓励外资企业将研发机构设立在我国,这更有利于本土企业学习和模仿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模式。另外,我国在引进FDI的过程中,要加强对有跨国公司背景的高级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的引进,通过人才流动促进FDI技术溢出效应的充分发挥。

5. 加大我国零部件产业生产优势的培育力度

培育零部件生产优势是提升我国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的必要条件。政府一方面可以鼓励支持国内零部件企业兼并重组,加强国内资源整合力度,使具有一定实力的内资企业形成产业集群式的发展规模,并利用庞大的国内市场建立一条包含自主研发、生产和销售等环节的完整的产业链,从而提升国内零部件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另一方面,应鼓励有实力的大型零部件企业加快海外并购,这样既有利于引进国外企业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技术,又可以借助海外企业原有的高端配套资源,促使本土企业向技术水平更高、产品层次更高的配套体系拓展,从而加大我国零部件产业生产优势的培育力度,尤其是我国制造业生产中依赖国外进口的核心零部件。零部件产业的壮大既可以为我国先进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保障,又可以防止我国被锁定在加工组装的价值链低端环节。

参考文献:

[1]蒲华林,张捷.产品内国际分工与中国零部件贸易:理论、现状和问题 [J].世界经济研究,2010(4):31-38,88.

[2]康志勇.资本品、中间品进口对中国企业研发行为的影响:“促进”抑或“抑制” [J].财贸研究,2015(3):61-68.

[3]Keller W.Do trade patterns and technology flows affect productivity growth? [J].World Bank Economic Review,2000,14(1):17-47.

[4]Amighini A.China in the international fragmentation of production:evidence from the ICT in world trade [J].The European 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2005,2(2):203-219.

[5]王勤,黄光锋.基于产品内国际分工视角下中国与东盟、美国的贸易失衡 [J].经济问题探索,2015(3):148-154.

[6]陈勇兵,仉荣,曹亮.中间品进口会促进企业生产率增长吗:基于中国企业微观数据的分析 [J].财贸经济,2012(3):76-86.

[7]熊力治.中间品进口与中国本土制造企业生产率:基于中国企业微观数据的实证研究 [J].宏观经济研究,2013(3):75-80.

[8]陈爱贞,钟国强.中国装备制造业国际贸易是否促进了其技术发展:基于DEA的面板数据分析 [J].经济学家,2014(5):43-53.

[9]钱学锋,王胜,黄云湖,等.进口种类与中国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 [J].世界经济,2011(5):3-25.

[10]Amiti M,Konings J.Trade liberalization,intermediate inputs and productivity:evidence from indonesia [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07,97(5):1611-1638.

[11]肖浩,胡小娟,辛丽萍.中间产品进口对中国高技术产品出口技术含量的影响 [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5(3):50-57.

[12]祝树金,张鹏辉.中国制造业出口国内技术含量及其影响因素 [J].统计研究,2013(6):58-66.

[13]姚洋,张晔.中国出口品国内技术含量升级的动态研究:来自全国及江苏省、广东省的证据 [J].中国社会科学,2008(2):67-82,205-206.

(责任编辑:张 璐)

On impact of parts and components imports on technological progress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n China

ZHANG Chi, ZANG Jing-ying

(School of Economics, Sheny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henyang 110870, China)

Abstract:In the transition period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n China, the parts and components import is vitally important to promoting the technological progress in China. Taking the domestic technical content of exports as a measure standard of technological progress, the quantitative analysis is carried out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arts and components import and the technological progress. The results are multifold:expanding the scale of parts and components import has a positive effect on technological progress, but the role of which has a certain delay, and the promoting role in the high-tech industries is particularly significant; the technological progress can be significantly improved by the expansion of the variety of parts and components import, which is mainly reflected in the low technology industries; inbound FDI, capital per capita and R&D investment can also have a positive effect on technological progress, but there are differences in the degree of impact on different technology industries.

Key words:parts and components; import; domestic technical content; manufacturing industry; technological progress

收稿日期:2016-11-08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4ZDA085); 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L16BJL010)。

作者简介:张 弛(1971-),女,辽宁沈阳人,教授,博士,主要从事世界经济等方面的研究。

doi:10.7688/j.issn.1674-0823.2017.03.04

中图分类号:F 4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0823(2017)03-0205-05

*本文已于2017-03-30 14∶35在中国知网优先数字出版。 网络出版地址: http:∥www.cnki.net/kcms/detail/21.1558.C.20170330.1435.0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