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
——基于新加坡共同价值观建设的经验启示

龙 莹

(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州350117)

摘 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国家治理现代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分析新加坡通过共同价值观建设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成功经验,认为我国应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挖掘、强化党和政府的实践、完善德治与法治相结合的制度保障、营造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和谐氛围等方面着手,借助价值观建设力量,通过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促进我国国家治理现代化。

关 键 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治理;现代化;新加坡;共同价值观

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1]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就是要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总体角度考虑,积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现。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试图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都离不开精神和信仰的强大支持。新加坡政府自1991年正式颁布和推广《共同价值观白皮书》以来,在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巩固执政党执政地位等各个领域都取得了显著成效,其经验值得借鉴。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关系

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是为适应时代特色和改革要求所作出的主动应对部署,是党和政府应对新时期国情和现实变化、提高执政能力的法宝。国家治理现代化既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为内在灵魂,也以其切实增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使得二者共通共融、相互促进。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内在灵魂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思想保障

马克思说过:“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导向和思想引领作用,为我国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了前进的方向。一个国家所选择的治理体系是由该国的人民决定的,中国共产党作为人民利益的代表者,其选择和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前提和基础就在于必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安排的灵魂就应该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多元文化和价值观冗杂交织的今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我国先进价值观念的代表,在引领多元价值存在、实现价值共识方面有着其他任何价值观无法代替的优越性。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评价标准

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提出,对全面深化改革、坚持执政公信力和巩固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有着重要意义。然而其在实践中还面临着许多危险和困难,要确保国家治理循序渐进地实现现代化,就必须在稳扎稳打的基础上确立精准的评价标准,以便及时检验实现效果和纠正错误偏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蕴含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理想和终极价值目标的稳定存在,本身蕴含着民主、平等、公正、法治等理念,可以作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评判标准[3]。参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理论逻辑,破除思想障碍,抵制错误观点渗透和定势思维方式,能够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为国家治理体系建构指明方向,也为国家治理能力提升提供了应遵循的具体价值标准。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推进工具

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利益整合和道德规范功能有利于协调来自不同地区和民族、具有不同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社会各个群体,使其形成融洽的社会关系,在价值共识中规范自身基本的道德准则和行为,形成安定有序的社会环境,为国家治理提供优良的社会环境,减少治理现代化转型进程中的矛盾和冲突,增强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及时修正不符合实际、不受老百姓认可的工作方式方法。另一方面,国家治理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同样的价值目标,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只有立足我国实际和时代潮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才能在丰富和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国家治理实践的过程中润物无声地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时解决价值观问题,促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实现。

(二)国家治理现代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推进剂

1.国家治理现代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制度支撑

国家治理是一切制度安排的总和。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应借助国家治理对制度、政策安排的权威性和广泛性,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以人民利益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密切保持国家治理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践行的一致性。这既有利于国家治理、政策调控的工作规范化、常态化地开展并受到支持,又能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可和接受程度。譬如,党中央在十八届五中全会上立下“全面脱贫”的军令状,审议并通过了《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等,体现出党和政府通过政策手段关注民生、关注弱势群体,完善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以对人们的价值取向进行调控,引导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国家治理现代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营造良好环境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多方面的支持。马克思认为,每个社会的统治阶级意识形态支配着被统治阶级思想的原因就在于统治阶级掌握着精神产品的生产和宣传舆论工具[4]。良好的社会环境和优秀典型的示范效应,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既有利于推动和谐社会建设,又能够及时通过国家政治治理和文化治理引导社会舆论和价值取向。面对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传统媒体和大数据时代背景下蓬勃发展的自媒体,当今舆论传播的方式和速度已经发生了巨大变革和提升。因此,国家治理的现代化需要跟上时代潮流,用为广大群众接受和喜爱的方式掌握话语权阵地,警惕社会思潮泛化,及时依法消弭不实言论,对淫秽、色情、暴力等有害内容的传播加强管理和惩戒,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和落实提供良好的环境。

3.国家治理现代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落实践行载体

“中国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也要以国家治理为中介和载体来传达。”[5]核心价值观并不是抽象简单地停留在观念和意识上的口号,而应借助制度作为载体规范和落实。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作为国家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就是以体制机制的方式和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在实践中坚持始终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解决好社会主义社会的治理问题,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动态培育和发展提供强大的影响力、说服力和感召力。

二、新加坡建构共同价值观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成功经验

新加坡共同价值观以“国家至上,社会为先;家庭为根,社会为本;社会关怀,尊重个人;协商共识,避免冲突;种族和谐,宗教宽容”[6]为主要内容,其价值观建设取得了良好成效。

(一)新加坡建构共同价值观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主要举措

1.将共同价值观融入国家治理体系之中

新加坡领导人从20世纪70年代起倡导的“文化再生”运动,开启了新加坡共同价值观确立的历史进程。新加坡领导人、执政党和政府在推行共同价值观建设的过程中,带头将其融入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中。1982年春节,李光耀提出要将“忠、孝、仁、爱、礼、义、廉、耻”这“八德”作为新加坡政府必须贯彻执行的“治国纲领”。之后,政府专门成立以李显龙为主席负责国家意识拟定的委员会,并从1988年起每年开展一次“国民意识周”活动。

2.将国家至上的意识教育融入公民内心之中

新加坡政府充分考虑本国移民多种族、多民族、多宗教信仰等国情,积极努力地在国家现代化、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过程中保持“不要失去自我”的认识,经常利用各种机会和场合向国民进行共同价值观教育,注重培养公民“我是新加坡人”的观念,主张国家与社会利益高于个人,将国家意识的培养渗透进日常生活和公民教育中[7]

3.将法治与廉政建设规范纳入国家治理之中

新加坡以完备的法律体系、严格的执法以及廉政成效举世闻名,“借助于法律来规范和引导人们的行为,把自律和他律相结合”[8]。带有强制性的法律规范,使其国家治理工作更具整体性和系统性。从对政府和执政党的公权力到国家公务员的监督和考核,乃至社会组织、商业经济、公民主体和日常生活各个方面,法律规范都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起到重要作用。譬如,在对大众媒体传播的管控方面,新加坡对电影实行严格的分级制度,要求互联网供应商不能提供非法内容,否则将采取法律手段予以严惩。

(二)新加坡建构共同价值观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良好效果

1.共同价值观成为国家公务员和人民凝心聚力推动国家发展的精神动力

从历史上看,新加坡长期遭受多个时期的殖民统治,殖民者在各自执政时期进行了物质的掠夺和文化价值的意识渗透,很大程度上使得新加坡国民缺乏“国家”观念,对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持旁观的冷漠态度。共同价值观的构建为新加坡人民找到了一条可接受的、共融共通的对新加坡持有国家认同感的道路,打破了各个民族、种族、宗教间原本封闭的界限,在推进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共同价值观所倡导的“国家至上”观念也促进公务员秉承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情操,廉洁勤恳地为国家和人民服务。

2.共同价值观成为解决“西化”威胁、保证国家安定团结的重要武器

随着现代化和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新加坡就面临着大量西方社会价值观的冲击,尤其是个人主义的影响侵蚀了新加坡传统家庭的道德观和公民的社会责任感。遗弃老人、妇女堕胎等现象时有发生,越来越多的人不愿受纪律约束,无视国家和社会利益,缺少见义勇为精神,犯罪率、吸毒率、离婚率不断攀升。共同价值观形成的初衷之一就在于反对“西化”,努力弘扬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东方价值观,兼容并蓄地吸收西方文化内容和新加坡各族移民的传统文化,奠定社会稳定的基础和经济发展的精神基础。

3.共同价值观成为执政党和政府提升国际软实力的有力举措

新加坡共同价值观的成功实践,不仅使新加坡公民对国家的认同感和道德素养保持在较高水平,令其国民素养口碑闻名全球,无形中提高了国际竞争力,使其获得了更多的商业往来、文化交流机会;而且使执政党和政府乃至国家领导人都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的认可度,为执政党和政府自身增强软实力,获得更多群众的支持和信任,最终使国家管理者和人民齐心协力为国家发展和国家治理现代化出谋划策作出了重要贡献。

三、新加坡共同价值观对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启示

邓小平同志认为:“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代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化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9]新加坡属于东方社会国家,其经验为我国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了诸多借鉴。

1.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挖掘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理论源泉

首先,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中领导地位的保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进发展的思想保证。新加坡共同价值观构建为维护资本主义国家性质和资产阶级统治服务,其宣扬的价值观也围绕资本主义文化展开。因此应该明确认识到,我们要维护好自身社会主义国家的立场,学习的是其工作的方法经验,而不是本本主义的照搬照抄。在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治理的过程中,必须以坚持马克思主义为第一要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合法性与魅力,在于其客观全面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精髓,具有真理性、彻底性、完备性、自洽性、先进的理论品质。”[10]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领导地位、警惕资本主义化才能谈发展,才能谈现代化,否则都是违背马克思主义科学精神的,甚至有可能重蹈苏联覆辙。

其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加强和完善需要从内涵和培育途径等多方面继续挖掘提炼。毛泽东同志曾说:“继承中国过去的思想和接收外来思想,并不意味着无条件的照搬,而必须根据具体条件加以采用,使之适合中国的实际。”[11]新加坡共同价值观的成功也在于精准地将新加坡本土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结合,以“求同存异”的价值观为传统儒家文化赋予新的内涵,并从“文化再生”运动至今结合国家治理实际中遇到的困难和挑战不断调整丰富其内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既要与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相结合,又要做好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共产党优秀传统的融合工作,汲取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华,并结合当今时代发展不断充实内容,及时调整现实中的不合理因素,以强大的精神动力直面挑战。

2.强化党和政府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身体力行是促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表率根基

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目的在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切实发展民生,满足人民群众需求,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铮铮誓言。“在继续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国家治理框架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需要更多摄入具体与微观的治理活动之中。”[12]从党和政府的角度来说,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是国家和人民利益的代表者和管理者,应该加强党的组织领导工作,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坚实的政治保证和良好的榜样。同时,党和政府在高度重视价值观建设的基础上,还要努力建设好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积极改善和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使其充分彰显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成效,以增强人们的认同感和信任感,为开展下一阶段工作打下扎实的群众基础。人民行动党作为新加坡多年的执政党,其优势就在于它和政府积极同人民一道参与到共同价值观建设的实践中,从而最大限度地形成了思想共识。

从党员和公务员尤其是领导干部的角度来说,作为国家治理体系中的主体力量,他们对国家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起着至关重要的决策和维护作用,也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所以,我们更应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日常工作中,心怀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保持清正廉洁本色,杜绝官僚主义和特权腐败,维护好党和政府的公信力,争取获得最广泛的社会基础支持。新加坡就是以严苛的选拔、考核、监督制度促进公务员队伍综合素养和国家治理能力的提高,其公务员以廉政亲民的形象践行共同价值观、提升自身道德修养,成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最终推动者和落实者。

3.完善德治与法治相结合的制度保障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和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稳定基石

习近平指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是要适应时代变化……实现党、国家、社会各项事务治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要更加注重治理能力建设,增强按制度办事、依法办事意识,善于运用制度和法律治理国家,把各方面制度优势转化为管理国家的效能,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1]首先,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落实和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实现,不仅需要宣传教育的“德治”,也需要制度化、法制化的有力保障,将自律与他律相结合,通过有关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新加坡政府将价值观内容纳入法规制度,细微到对随地吐痰、闯红灯等行为的管理举措,对我们将价值观融入日常化生活化建设有一定借鉴意义[13]

其次,要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就必须坚持国家治理体系化和治理能力的优化健全,加强法制监督和严肃纪律考察。国家治理效果的好坏不能仅凭执政官员的主观能动性,而需注重整体性和系统性,以国家和社会、人民利益和长远利益为重。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和个人,应及时予以表彰和宣传,树立示范典型;对违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宗旨的行为和个人,应坚持“问责制”,如对贪污腐败、滥用职权的官员必须依据有关政策和法律法规予以惩戒和严肃处理。

第三,国家治理现代化还应注重民主政治功能,坚持依法执政,建立健全有关民主执政、执政公开的法律法规。党和政府应做到带头守法,维护法律尊严,促进“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实现。同时,应注重培养人民群众的参政议政能力,使他们主动加入国家治理的队伍中,成为国家治理的参与者和监督者,督促党和政府的工作不断优化提升,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实现。

4.营造学校、社会、家庭共同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和谐氛围是全面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有效途径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改革任务虽然主体在党和政府,但也离不开国家、社会、个人的共同努力。必须多管齐下,打造良好的社会氛围,警惕和抵制西方错误思潮的影响和渗透。“国家价值观教育是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前提”[14],在学校教育中要加强公民道德和价值观教育,培养新一代青少年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并将价值观教育蕴于各科教育之中,而不是仅由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主阵地,必须牢牢抓住和把握。

在社会教育中,要关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广泛性和通俗性教育,以渗透的方式在春风化雨中实现。这就需要做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化工作,借助重要事件、重大节假日等途径,革命历史纪念馆、博物馆、文化设施等载体,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尤其是新媒体、自媒体等形式进行渗透教育,提高公民对党和国家的拥护和热爱程度,实现心理认同进而上升到行为认同。这样有利于使党和政府在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道路上,无论遇到任何困难都能够借助人民的支持和参与而无惧挑战。

从家庭教育上来说,父母是子女价值观启蒙教育的老师,更是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小单位。父母应注重家风家训的作用,引导子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身作则地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和品行。新加坡提出“家庭为根”的价值理念,即通过家庭传授价值观的方法取得了显著效果[15]。政府通过的《赡养父母法案》成为维护的共同价值观的补充,减少并逐渐杜绝了遗弃老人等现象的发生,成为促进国家治理和谐稳定的重要举措。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92-106.

[2]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289.

[3]黄建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14(5):48-53.

[4]方爱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13:221.

[5]李建华.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N].光明日报,2014-02-10(1).

[6]苏振芳.当代国外思想政治教育比较[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447-455.

[7]苏玉超,黄红发.新加坡培育和践行其“共同价值观”的经验与启示[J].前沿,2014(10):19-25.

[8]彭建国,周霞.论新加坡共同价值观对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启示[J].思想教育研究,2014(5):47-50.

[9]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3.

[10]田海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纲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5.

[11]毛泽东.毛泽东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192.

[12]郑言,李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4(2):5-12.

[13]崔志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229-235.

[14]赵本纲,胡凯.高校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三维审视 [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6):274-279.

[15]邵士庆,刘兆芙.新加坡建构共同价值观的经验及启示[J].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2016(5):50-57.

Cultivating and practicing Socialist Core Values and promoting modernization of state governance:experience and enlightenment from construction of common values of Singapore

LONG Ying
(School of Marxism,Fujian Normal University,Fuzhou 350117,China)

Abstract: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has close relationship w ith themodernization of state governance.By analyzing the successful experience of promoting the modernization of state governance through the construction of common values in Singapore,it is believed that the modernization of state governance in China should be promoted w ith the help of power of values construction and through cultivating and practicing Socialist Core Values from the aspects of the theoretical exploration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the enhancement of practices of the Party and the government,the perfection of institutional guarantee that combining rule by virtue and the rule of law,and the construction of harmonious atmosphere of carrying out education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etc.

Key words:Socialist Core Values;state governance;modernization;Singapore;common values

中图分类号:D 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0823(2017)04-0380-05

doi:10.7688/j.issn.1674-0823.2017.04.17

(责任编辑:郭晓亮)

收稿日期:2017-05-07

基金项目: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重点项目(J2015A018)。

作者简介:龙 莹(1992-),女,云南昆明人,硕士生,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等方面的研究。

*本文已于2017-07-13 16∶15在中国知网优先数字出版。网络出版地址:http:∥www.cnki.net/kcms/detail/21.1558.C. 20170713.1615.034.htm 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