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课主流意识形态引导力提升探析*

李 晗,方 慧

(沈阳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沈阳 110870)

摘 要:新媒体时代,意识形态斗争形势严峻,不容乐观。面对新形势、新问题和新局面,高校思政课如何提升主流意识形态引导力,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思政课教师如何沉着应对新的挑战,自觉、主动地肩负起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从坚守底线思维,做好守土有责;运用底线思维,争取有所作为两个方面,坚持“有守”和“有为”紧密结合,就高校思政课主流意识形态引导力提升提出对策与建议。

关 键 词:新媒体; 思政课; 思政课教师; 主流意识形态; 引导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宣传思想工作就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1]。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的长治久安,事关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2]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31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3.2%,手机网民规模达6.95亿人[3]。从实践看,当代大学生无疑是互联网络时代一个非常庞大的受众群。智能手机和4G技术的普及使大学生群体网络活动参与更加高速便捷,互联网为大学生带来超乎寻常的丰富资源和极大的便利与满足。更重要的是,更多的大学生开始热衷通过互联网关注自身的成长变化,关注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关注国家政治、参与政治,以全球视野关注、思考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但是我们必须注意到,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已成为各种思想文化、理想信仰、政治观点交流、交融、交锋相对集中的地方,诸如“民主自由”“言论自由”“普世价值”“学术探讨”等价值观的渗透在网络环境下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对抗愈加隐蔽,交锋更加活跃,在网络上乃至现实中都有大批推崇者和追随者,新媒体已成为意识形态斗争和较量的主战场。

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中,特别强调了强化互联网思想理论引导对于党的思想理论工作和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意义。所以,新形势下能否应对好互联网的挑战,已成为当前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的“最大变量”,直接关系到我国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权的巩固[4]。在2016年12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毋庸置疑,新媒体时代意识形态领域的争夺,斗争的复杂性、艰巨性已经刻不容缓地摆在我们的面前。

一、新媒体时代意识形态斗争面临的严峻形势

20世纪90年代,美国学者约瑟夫·奈最早提出“软实力”的概念,文化、价值观、意识形态正是“软实力”的核心内容。由于技术优势和话语主导,美国较早提出利用新媒体进行意识形态渗透,实施美式民主输出。如今,一些西方国家更是将矛头直指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正风起云涌。

1.新媒体时代意识形态斗争的隐蔽性

所谓新媒体是指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新媒体时代也被称作数字化媒体时代。意识形态斗争,简言之就是人心争夺战,新媒体时代的意识形态斗争就是要凭借各种新媒体手段,使这种“人心拉锯战”更具有隐蔽性。正如有的学者所断言的那样,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绝非想象的那样心平气和、彬彬有礼、息事宁人,而是犹如战场,多种力量崭露头角、针锋相对,斗争十分激烈[5]

譬如,隐藏在各种文化媒介中以“温水煮青蛙”方式渗透的意识形态表达,会让人们更容易在无形中接受一种社会认知、思维方式、道德评判。还有,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往往依托形式多样的载体,如图像、视频、音频等。与传统生硬的意识形态传播方式相比,搭乘了新媒体的意识形态内容渗透更能吸引人们的眼球,更能通过一种平等的介入以喜闻乐见的方式引领人们追随。这种因为喜爱而接近,因为接近而入脑入心,对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消解、权威的弱化,使网络意识形态的斗争更加复杂和难以驾驭。不难想象,隐蔽的意识形态渗透如果被更多的国人甚至年轻人所接受、内化,长此以往势必影响到人们的行为与实践,最终影响的将会是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

2.教育系统是意识形态斗争中敌对势力渗透的首选

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指出:“教育系统是我们党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基础,有思想的生产和人的生产两个生产过程。第一个过程影响现在、塑造未来;第二个生产过程直接培养未来的接班人、建设者。二者的结合,事关党和国家的未来。同时,教育系统也是我们党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敌对势力对我们的渗透首先选定的领域是我们教育系统,是校园。”[6]

在整个教育体系中,高校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引导、帮助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向社会公众传播、普及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主流思潮。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离不开高校培养出的一批批有理想、有信仰、有立场、有卓见、有能力、有担当的青年学子,也同样离不开高校知识分子对社会上、网络上反马克思主义、反社会主义、反党和反国家的错误言论、恶劣行为力陈弊害、激浊扬清。正是基于高校功能的特殊性和人才构成的特殊性,也是基于高校人才培养的特殊性,高校历来是国内外社会思潮的聚集和交汇地,价值观教育工作效果的“显示终端”和“晴雨表”[7]

2014年11月,缘起于辽宁日报官方微信以《大学课堂上的中国应该是什么样的》为题征集微故事,发酵于当月14日辽宁日报第4版整版刊发的公开信《老师,请不要这样讲中国》的“辽报事件”,在当时的舆论界掀起轩然大波。自由派“公知”对辽宁日报,进而对地方党委发起了铺天盖地的“围剿”。次日,《光明日报》以《“自干五”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践行者》进行有力回击,足以证明高校意识形态斗争的特殊性。习近平总书记讲,赢得青年就赢得未来。因此,在新媒体时代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性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二、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课的历史使命与挑战

思政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简称,是党和政府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形成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其理解并拥护党中央的政策、方针、路线而专门设置的课程,具有鲜明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性[8]。与传统教育背景下的功能发挥相比,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课一方面要继续发挥课程体系对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的教育和引导作用,即通过教育行为本身以及教育者的影响进行教化与引导;另一方面要不断适应新媒体时代教育环境的变化,适应并积极应对由此带来的教育主客体的变化。

新媒体时代,海量的碎片化信息不同程度地影响着思政课教育的主客体。面对社会思想文化的多元多样多变,高校思政教师应坚守职业操守,不忘初衷使命;要全面系统深刻地把握教学内容、注重教育教学的实效性、关注教育对象的特点与发展变化;要通过知识传授与学习实践体验,增强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自觉抵制以历史虚无主义为代表的各种错误思潮;要在大学生科学理论体系的认知、崇高理想信念的树立、正确行为规范的形成、良好思想品德的养成、正确价值标准的判断等方面发挥好思政课掌舵者和操盘手的作用。新媒体时代,网络意识形态斗争需要高校打一场提高思政课质量和水平的攻坚战,而思政课教师责无旁贷地要在其中肩负其应有的责任。

从实践上看,高校思政课新媒体时代遭遇的挑战有三个方面。

1.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课话语主导的权威性受到挑战与消解

新媒体时代,新媒体的技术手段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之间平等相处搭建了重要平台,同时也产生了两种情况:一种是思政课教师受自身媒介素养、教学科研工作压力、时间安排等限制,教育过程中接收、获取的信息相比教育对象并不占有优势,甚至信息获取有时落后于教育客体。有人说,这是“后喻文化”的必然现象。于是,思政课教师在教学工作中深感主导地位的权威性正受到教育客体的质疑与反叛。另一种情况是,大学生群体是新媒体的主要受众,处于“三观”形成阶段的他们对信息的理解更加多维和主动,喜欢根据自己的偏好、理解和判断选择自己认为对的东西,而不会一味地接受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灌输和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思政课教师不懂因势利导,不了解新媒体的信息传播特点,不懂得利用新媒体开展意识形态认同引导,不能明确新媒体技术条件下意识形态教育的新特征和新变化,那么高校思政课话语主导的权威性就会受到挑战和消解。

2.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受到淡化威胁

在现代社会中,新媒体作为一种便捷的信息传播方式已经成为意识形态的传播工具和斗争阵地。在新媒体日益冲击我们的工作、学习、生活,深刻影响我们的观念和思考、动机和行为的过程中,高校思政教师同样会受到各种意识形态的影响,尤其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宣扬的政治观、利益观、思维模式和生活方式。加之受现实中利益考虑、职称评定、生活压力的影响,一些政治素质薄弱的教育工作者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会发生动摇,曾经笃信的爱国主义观念也会有所淡化。于是,有的人会在课堂上或网络上盲目追捧和宣扬西方发达国家的思想,会在课堂上流露出对社会现状、领导失策、社会不公等现象的负面思想和情绪,而这些会无形地对涉世不深的大学生产生负面影响。

3.新媒体技术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进一步提高

高校思政课教师对新媒体技术的掌握、运用和创新能力,直接决定了他们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引导效果。从现状看,大部分高校思政课教师可以熟练地使用网络查找资料、制作并熟练使用PPT提高教育效果,但也有部分教师在资源获取渠道上过于单一。此外,一些教师在专业储备上政治学、哲学、伦理学等学科较为扎实,而对网络文化、文学艺术新思潮、新现象知之甚少,围绕新媒体技术的网络使用和管理能力有待提高。譬如意识形态引导中网络语言的表达能力不强、用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动态的捕捉观察力不强、利用新媒体平台开展调查研究能力不强、进行在线教育资源整合方面的组织协调能力不强等,这些都对新媒体时代增强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引导的时代性和实效性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三、运用底线思维,提升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课主流意识形态引导力

《礼记·中庸》有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是古人对底线思维的高度凝练。这里“预”是指有备无患,有备无患关键在于“备”。中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善于运用底线思维的方法,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9]。运用底线思维,坚持“有守”和“有为”密切配合,有效提升高校思政课的主流意识形态引导力,才能更好地应对新媒体技术条件下意识形态斗争的挑战。

(一) 坚守底线思维,做好守土有责

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如何能在意识形态争夺的主战场上固守阵地,严阵以待,审时度势,积极应对,除了应有明确的态度和坚定的立场外,还要树立“三个意识”。

1.阵地意识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在新的历史时期,思想领域的矛盾和斗争错综复杂,有时还表现得相当激烈,思想领域的阵地马克思主义不去占领,非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的东西必然去占领。”新媒体网络的开放性、虚拟性和跨文化性无疑增加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难在教育环境和教育对象的复杂,教育对象思想的掌控难度增大,隐形的外界不利影响增多。愈是在这种情况下,思政课教师愈要坚信马克思主义理论,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决抵制一切恶意诋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共产党的言论和思想,主动宣传、普及马克思主义理论,坚守好自己的舆论宣传阵地。要重视新媒体环境带来的新挑战,认真研究新媒体条件下意识形态引导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特点,充分运用网络发展带来的新技术、新手段,在阵地建设和舆论宣传上能够契合新的变化、新的特点,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和针对性,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战斗力。

2.安全意识

新媒体时代,网络具有开放性和共享性、超时空性和隐蔽性的特点,这样的特点也为西方“霸权主义”“文化殖民主义”等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与传播提供了便利,从而埋下了安全隐患。一方面,思政课教师要教育引导大学生自觉甄别和抵制网上反动、不良的信息,引导学生的网络言行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的制约、管理制度的约束,加强网络道德自律。另一方面,思政课教师在教育学生同时也要学会自我教育,常怀忧患意识,增强政治免疫力,不为非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所动所惑所利用。正如评论员曹林所说:“当下横亘在人群中最幽深的分野,已经不是信息多寡所形成的‘知沟’,而是判断力强弱所分化出的‘智沟’。”[10]

3.学习意识

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不仅要具备丰富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而且要具有学习和运用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等新技术手段开展工作的能力。网络时代的意识形态斗争,要求思政课教师能够从网上快速查找、筛选并科学合理地使用信息,主动参与网络意识形态教育阵地的建设,利用网络建立意识形态教育资源信息平台。同时,也要学习使用大学生常用的各种应用软件、网络交流平台,以平等的姿态与学生多交流,贴近大学生;要学习心理学,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和网络言行,创新主流意识形态引导的工作方式和方法,并将之与互联网技术有效结合,提高教育成效。

(二) 运用底线思维,争取有所作为

高校大学生虽主要活动集中在校园,但通过新媒体,学生的视野早已突破象牙塔的局限拓展到各个领域。因此,高校意识形态教育不能局限于思政课课堂的教育教学,要通过网络平台更好地延伸意识形态教育,扩大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影响的成果。

1.拓展思政课教师讲台,做马克思主义大众普及的宣讲员

宣传马克思主义是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本职工作。在新媒体时代,网络上的错误思潮,“大V”和“公知”们的强势话语、个别西方国家的“别有用心”都需要思政课教师充分利用专业优势,利用多种渠道、多种载体开辟讲台外的第二战场,理直气壮地宣讲马克思主义,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由于互联网时代人们获取的信息纷繁复杂,知识的获取是碎片化的,认识的深度和精准度受知识结构、认知能力所限常常参差不齐,特别是大学生的是非辨别能力有限。所以,思政课教师可以利用专业优势,通过开办个人微信公众号进行定点定向宣传;也可以利用网页、微信、微博、QQ等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普及和推广;还可以以普通网民的身份对大家的需求进行答疑解惑,为现实问题的诠释和解决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托。由此可见,如果高校思政课教师将教书育人的阵地从课堂延伸到网络,抓住各种机会,采用网民喜闻乐见的方式和通俗易懂的话语适时适地适宜地宣传马克思主义,将使思政课教师的职业效用最大化[11]

2.关注网络意识形态热点,做网络舆论的引导者和网评员

意识形态是变化的、动态的。从宏观上、整体上看,意识形态变化是缓慢的,是滞后于经济基础的变化的。但是在微观上、在局部上,它的变化是剧烈的,有时是瞬息万变的,时不时地会在局部时段、局部地区掀起波澜[6]。实践表明,网络意识形态热点,一些是唇枪舌战的隔空对峙,一些往往是现实事件发酵在网络世界的反映,而对于热点的评论,即便是一边倒的呼声有时也是对客观真相的歪曲,有些则是被网络“水军”精心策划导演推出的、极具煽动性和破坏力的一部大剧。因此,作为高校思政课教师必须具有高度的政治敏感性,要在混乱、良莠不齐的网络发声中及时给出理性的回应,不能做息事宁人的和事佬,也不能做沉默的羔羊;要充分发挥专业优势,为混乱的网络争执提供正确导向,发出有理有利有节的声音,引导网络舆论生态的良性发展,自觉承担起一个意识形态教育工作者应有的责任,为净化网络舆论生态环境作出应有的贡献。

3.积极参与网上网下意识形态斗争,做捍卫真理的战士

当前,意识形态斗争形势尖锐。线下青年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学习态度冷漠、藐视甚至排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讲成为思政课教师的“独角戏”,甚至有一些思政课教师为迎合学生,放弃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在课堂上哗众取宠,无原则、无纪律地胡讲乱讲;少数教师甚至在课堂上、网络上恣意发表不负责的反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言论;也有教师将现实遭遇、个人负面情绪带入课堂教学,从而导致学生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曲解和误读。线上一些所谓的“大V”“公知”公然攻击我们党,攻击我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否定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夸大某些政策失误、组织不力所造成的社会不良影响,以偏概全,以点带面,恶意上纲上线。对此,高校思政课教师要敢于站出来,敢于向错误言论开战,站稳政治立场,坚定理想信念,做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中国共产党的忠实拥护者。他们更应该通过有理论深度的评说、对现实思考的观点阐述、有分量文章的推出,向网上网下的错误思想、错误言论、不当行为开战,做捍卫真理的战士。

新媒体时代,围绕意识形态的战争风起云涌,只会愈演愈烈。因此,那些针对中国的围堵,针对中国发展进行的歪曲和恶意中伤,针对中国发展建设的恣意破坏,特别是利用新媒体技术在没有硝烟战场上的意识形态之战,应该引起每一个意识形态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固守阵地,修炼内功,注重实践,高校思政课和思政课教师可以也一定能够大有作为,承担起党和国家、历史赋予的神圣职责和崇高使命。

参考文献:

[1] 人民日报.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 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 努力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 [N].人民日报,2013-08-21(1).

[2] 新闻战线.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8·19重要讲话精神 [N].人民日报,2013-08-21(1).

[3] 中共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CNNIC发布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EB/OL].[2017-01-22].http://www.cac.gov.cn/2017-01/22/c_1120362500.htm.

[4] 姚东.掌握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权的四个着力点 [J].红旗文稿,2017(3):25-27.

[5] 爱德华·萨伊德.文化与帝国主义 [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999(4):50-55.

[6] 陈宝生.做好教育战线意识形态工作 [J].紫光阁,2016(12):32-33.

[7] 王达品,丁贞栋.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思考 [J].思想教育研究,2014(12):42-44.

[8] 崔玉田.“思政课”对大学生形成主流意识形态引导功能研究:以北京市高校为例 [D].北京:中共中央党校,2016.

[9] 中新网.习近平治国理政关键词:底线思维 应对复杂形势的科学方法 [EB/OL].[2017-02-13].http://www.chinanews.com/ll/2017/02-13/8148311.shtml.

[10]拾遗.比守身如玉更重要的,是守脑如玉 [EB/OL].[2016-12-20].http://www.360doc.com/content/16/1220/10/26166517_616211533.shtml.

[11]龙斌.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如何有效传播正能量 [J].红旗文稿,2015(2):19-22.

Explorationofleadingforceimprovementofmainstreamideologyinideologicalandpoliticalcoursesofuniversitiesinnewmediaera

LI Han, FANG Hui

(School of Marxism, Sheny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henyang 110870, China)

Abstract:In the new media era, the ideological struggle situation is grim, and people should not be optimistic about it.Facing the new situation, new problems and new layout, it is the urgent problems to be solved currently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to improve the guiding force of mainstream ideology so as to realize changing as things change, advancing as time goes, and innovating as situation varies, and for the teacher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to calmly deal with the new challenges, and to shoulder the historic mission and responsibility consciously and proactively.From the two aspects of sticking to the bottom line thinking and taking the responsibility of protecting the domain, and using the bottom line thinking and striving for something, som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on the improvement of the mainstream ideolog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universities are proposed insisting on the combination of “protecting the domain” and “striving for something”.

Key words:new media;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teachers; mainstream ideology; guiding force

中图分类号:D 422.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0823(2017)05-0395-05

(责任编辑:吉海涛)

收稿日期:2017-03-22

基金项目:辽宁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WGD2016027)。

作者简介:李 晗(1977-),女,辽宁辽阳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网络意识形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面的研究。

* 本文已于2017-05-23 13∶29在中国知网优先数字出版。 网络出版地址:http://www.cnki.net/kcms/detail/21.1558.C.20170523.1329.006.html

doi:10.7688/j.issn.1674-0823.2017.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