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式创新视角下政用产学研联动机制研究*

邹 华,何得雨

(沈阳工业大学管理学院,沈阳110870)

摘 要:开放式创新2.0要求政用产学研协同创新。基于该背景,构建政用产学研一体化创新模型,将五个主体归为四大创新要素,设计构建协同创新“正四面体”模型。通过对正四面体各要素间动态关系的系统深入研究,最终建立在资源信息交互环境下以政府为主导、其他要素相互作用的政用产学研联动模型,并针对企业、政府、用户三个方面提出建议,对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具有重大意义。

关 键 词:制造业;转型升级;开放式创新;产学研;协同创新;联动模型

“中国制造2025”围绕创新驱动、强化基础、智能转型、绿色发展、人才为本五大环节提出了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目标,力争到2025年实现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的飞跃[1]。同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经成为时代鲜明的主题,伴随着国际企业间竞合环境的构建,企业之间的技术、资源、知识产权交叉日渐频繁,传统的依靠封闭创新保证企业技术秘密、保持领先地位的思想越来越不符合时代主题。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娃哈哈集团2015年营收比2014年暴跌200多亿元[2],追根溯源,这种遭遇更可能是由于“封闭式创新”模式带来的创新效率低下、研发投资回报率低等问题。与之相对,以协作、开放为特点的“开放式创新”则取得巨大成功,如苹果公司由于最初封闭的、不计成本的技术创新使得业绩一度下滑,但在研发ipod时,苹果采取了与飞利浦、IDEO、General Magic等数家公司的协同创新模式,创造了现在的品牌地位。如今,整合和利用全世界资源的开放式创新已经成为企业提升自身竞争力的必需战略,尤其是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使得开放式创新的根本前提发生了变化,企业为了寻求内外部各层次的知识信息,开始降低门槛寻找创新合作者[3]。政府、高校、科研机构、用户作为创新2.0模式的政产学研四大主体,对于企业进行开放式创新尤为重要,在新构创新体系中做到互信互利才能有效推动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有效拉动区域经济增长[4]。此四大主体相辅相成、联结紧密,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研究政产学研主体间的动态联动机制对于企业可持续创新及适应开放环境获得良性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理论基础回顾

1.开放式创新

开放式创新是指企业在自身创新研发的同时,与外部环境保持密切的创新要素交换关系,并涵盖技术创新、模式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等多个层面的价值创新。开放式创新的一般模式包括:(1)内向型创新,即内部产生的开放式创新,表现在企业内部全员参与,充分调动内部资金、平台资源,企业各部门间紧密联系、通力合作的创新模式;(2)整合型创新,即引进优秀的创新团队或项目,涉及不同领域,获取最新技术资源的外部创新模式;(3)平台型创新,即搭建开放式创新平台,统筹协调企业内部员工和外部利益相关者,通过平台的建立,真正做到内外联结、交互共享的协同创新模式。

与封闭式创新不同,开放式创新要求企业摒弃原有的内部创新理念,打破企业创新边界,将企业内部技术与外部创新资源有机结合,以产生新思想新概念,综合利用内外部的市场渠道以提供创新活动服务[5]。二者具体区别如表1所示,主要体现在人才、R&D、竞争市场、创意和知识产权五大方面。

表1 开放式创新与封闭式创新的区别

基于开放式创新的特点,日本JOIC与NEDO在“开放式创新白皮书”中将开放式创新的成功归结为三大因素:第一,战略和愿景等组织架构上的要素,即企业应首先明确整体战略和经营战略,设定超越本公司能力的目标,其次应确定开放式创新在整体战略中的定位,开发利用开放式创新工具,建立激励制度以促内外合作;第二,发挥连接外部作用的组织运作要素,即企业要充分发挥外部网络作用,对内设立开放式创新专门组织,并利用外部中介机构,构筑内外部链接态势;第三,文化和氛围等软件方面的要素,即将人才培养和人才引进作为工作重心,充分挖掘潜在的“创新人才”,并引导其为企业带来有价值的创意,同时企业应注重培养创新的组织文化和氛围,适当给予员工成功体验,调动企业上下创新积极性,激发企业整体活力[6]

2.政产学研“三重螺旋体”模型

亨利·埃兹科维茨和罗伊特·劳德斯多夫1995年提出的基于生物学三螺旋原理的政产学研“三重螺旋体”模型也印证了此种关系。“三螺旋”模型由三股链条缠绕组成:第一股是以政府为代表的行政链;第二股是企业的生产链;第三股是高校、科研机构的科学链[7]。三股链条各自独立又相互缠绕,构成一个有机整体,政产学三类机构都能起到部分其他机构的作用,但并不代表三者之间完全没有界限。依据“豪猪理论”,政产学研之间仍需保持一定的张力和均衡:如果政府作用过强,那么就有可能形成国家干预主义模式;如果它们的关联较弱,又会由于相互作用过弱而导致自由放任主义模式。理想状态下它们的关系一般为政府、高校、科研机构、企业通过信息整合、资源共享,共同参与搭建政产学研一体化信息服务平台:企业作为市场创新主体,最具创新动力,能够在市场中起到创新资源配置作用,并利用市场检验新产品、新技术[8];政府通过宏观政策的引导、调整和资金扶持,为企业营造良好创新环境,使企业能够正常有序地组织创新研发活动。但目前我国相关政策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特别是知识产权方面,这势必阻碍政产学研的长效发展;高校与科研机构站在前沿技术的角度,是信息服务平台上人才资源、科技信息资源的主要提供者,是科技创新成果的研发与生产者。

3.创新2.0政用产学研新模式

与开放式创新1.0的一对一合作关系不同,开放式创新2.0是一种企业、大学、科研机构等各相关者多层合作共创的循环生态系统,且开放式创新1.0以提高研发效率和开创新业态为目的,而创新2.0以解决社会共通问题为目的,是政用产学研新模式的体现。该模式中引入了用户这一主体,并促使市场逐渐由以产品为中心向以服务和平台为中心转变,将用户需求和用户体验融入到企业的创新服务和R&D当中,由此也形成了用户协同创新的理念[9]。在此过程中,用户摆脱了过去作为被动分析对象的定位,直接介入到企业创新研发当中,成为协同创新机制的主体之一,进一步激活了市场创新要素的作用效应。

因此,政用产学研协同创新指的是政府、用户、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五个主体科学分工、优势互补、协调合作联合进行技术创新的活动[10-11],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只有制定出一个同时适应各大主体需求的创新战略,才能保证创新行为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10]

二、政用产学研一体化模型设计

1.政用产学研协同创新前提假设分析

(1)利益分配协调性假设。根据不完全契约理论观点,在政用产学研协同创新过程中,由于个人机会主义、理性有限性、资产专用性、外部环境不确定性、信息不对称性等因素,常常导致合作双方利益不协调,这将促使交易成本提高,阻碍创新活动持续进行。目前,一般采取合同制来处理主体间利益分配问题,在技术合同中技术供给方与技术需求方以技术合同为基础,双方分别作为相互独立的经济体,依照各自的优势分担技术创新过程中的资源投入和组织任务,并按技术合同共担风险、分配利益。但是在实际创新生产过程中,信息的不对称性和价值侧重的差异性将导致合同双方利益分配不协调,引发合作主体间的利益冲突。基于此,本文提出假设:

H1政用产学研五大利益相关者在创新活动过程中具有相同的利益诉求和价值目标,并严格依照合同进行利益分配和事后治理。

(2)创新研发方向假设。随着知识时代的到来,无形资产在资产竞争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知识逐渐成为最具价值的资产。在创新活动中,高校和科研机构主要占有知识人才和创新资源优势[12],但却往往不具备将科技成果转化为商业价值的能力。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对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创新功能起着关键性作用,基于假设H1,本文认为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在创新活动中具有相同的利益诉求和研发目标,高校、科研机构通过投入人才、技术或者建设科技园孵化器来实现创新技术的经济价值,反过来凭借企业在资金设备上对其的帮扶继续研发创新。在这个循环过程中,企业从用户、市场等渠道获得最新的市场信息,高校、科研机构依据企业提供的市场信息研发贴合消费者的技术产品。同时,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还应考虑政策因素:第一,产学研各方应共同争取有利政策,营造利于企业发展的内外环境[13];第二,各方应努力满足政府部门的绩效评估要求,争取政府R&D投入;第三,一切创新活动必须要适应政府战略部署的大背景,坚持政府在创新活动中的主导作用。因此,本文提出假设:

H2大学、科研机构的创新研发方向与政府政策相适应,与市场需求相契合。

(3)企业对外部资源信息的消化吸收能力假设。开放式创新要求公司必须提高其获得、吸收和使用知识技术的速度[14],其中吸收能力的强弱最终体现在企业竞争优势的表现程度上。与封闭式创新相比,开放式创新可以视为一种通过不同方式充分利用内外资源的手段,其吸收过程如图1所示。企业通过开放式创新获取并整合信息资源,形成具有商业价值的创意,这些创意以新产品的形式投放到市场,消费者结合自身需求对该产品进行反馈,企业通过对用户反馈的整理消化再吸收获取其中具有价值的信息。在此过程中,企业能够实现创新能力水平的提升和科技成果的商业化转型。基于此,本文提出假设:

H3在开放式创新过程中,企业具备一定的吸收能力,始终保持积极的态度接受外部知识技术,并虚心接受有效的用户反馈。

图1 开放式创新过程中企业的吸收过程

2.政用产学研“正四面体”模型

(1)“正四面体”一体化创新模型要素、目标分析。顺应开放式创新2.0新模式要求,本文以政产学研“三重螺旋体”结构模型为基础,将政府、用户、企业、大学(科研机构)作为创新主体,建立正四面体几何模型,将主观要素和客观要素融合交叉,从主体角度阐明各要素的整体效能。

第一,“政”表示政府,是创新一体化中的主导因素,其主要效能表现在两个方面:通过制定国家战略和法律政策,为创新活动营造良好环境并指明方向;通过R&D投入引发和维持企业对于科技的有效需求[4],降低研发成本和研发风险,缩短企业私人收益和社会收益的离差,并通过替代效应为企业带来额外收益[15]。同时,政府 R&D投入的选择性会对企业产生较大激励作用,企业会为了得到资助而不断提升自身研发能力。

第二,“用”表示用户,是创新2.0提出的新主体,在“政用产学研”一体化创新模式中起到关键作用,促使研发模式由原来的专业人员研发、用户被动使用转变为用户直接或间接参与创新成果的研发推广。

第三,“产”表示企业,是创新活动的主体,其效能表现为:通过与市场保持紧密联系,把握市场需求和变化的动向,并通过开发创新产品,实现技术成果的市场化转换,是获取资源信息的主体。

第四,“学研”表示大学和科研机构,是“政用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核心要素,其效能表现为:大学、科研机构为企业提供战略、技术、知识等方面的支持,与企业具有明确的利益共同点和目标契合点,企业利用从高校、科研机构获得的技术知识和科技成果,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2)“正四面体”协同创新模型构建原则。基于上述对创新要素的分析以及关于利益分配、研发方向和吸收能力的假设,在构建协同创新模型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第一,开放式协同创新原则,即以推动开放式创新、促进和实现技术进步为主要目标,构建“政用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型。为实现既定目标,政府、用户、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既各司其职、科学分工,又进行多层次、全方位的协同合作,以确保创新活动整体有序向好发展。在此过程中,政用产学研创新系统既是开放系统也是自组织系统,实现了从无序到有序的转变[16]。当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系统主体受到影响而逐渐偏离平衡状态,但是由于其具有自组织的特点,能够通过自主调整而回归到平衡位置并产生协同效应。

第二,利益共同体原则。企业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利润最大化,政府、高校、科研机构以及用户在创新知识、技术、产品的交易过程中属于利益共同体,因此在构建协同创新模型时,须在平等互惠的基础上由共享创造共赢,实现利益分配合理化,最终达到“1+1>2”的协同效果,实现创新价值最大化。

综合各创新要素的目标效能,本文构建政用产学研“正四面体”协同创新模型,如图2所示。其中政、用、产、学(研)四大主体各自独立又相互联结,表示各主体间分工明确、协调合作。

图2 政用产学研“正四面体”协同创新模型

三、政用产学研双轮联动模型的构建

梳理文献发现,政用产学研协同创新大多集中于整体性研究,对创新主体间两两关系的研究较少。基于此,本文将对“正四面体”模型各主体之间连线的意义进行阐述,详细分析各创新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

1.开放式创新视角下企业与外部环境关系分析

(1)政府与企业协同创新。市场化改革要求政府简政放权,释放市场主体引擎动力,此举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传统计划经济模式下市场发挥空间有限的问题,极大地提高了市场竞争的自由度。在此背景下,政府职能从原来的混淆分散式管理转变为集中于政策引导、资金支持、市场监管和保障安全四个方面的重心式管理(见图3)。如图3所示,政府通过支持性政策和资金投入带动产业整体积极性,推动经济发展;通过安全监管性政策和相关法律法规,确保企业技术信息安全,提升市场吸引力,激发产业活力,提高国民经济水平。

图3 政府与企业间协同创新因果关系

(2)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协同创新。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下,产学研联盟始终秉承着“以人才高端化促产业高端化”的原则,力求推动先进技术和前沿科技实现市场化转变,具体如图4所示。科教行业为了谋求自身发展、保证教育质量,通常采取与企业合作的方式,为企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将创新资源技术注入企业,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及新产品销售收入水平,以此获得更多利润分成,进一步促进人才培养和科技孵化。

图4 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间协同创新因果关系

(3)用户与企业协同创新。当今社会,用户满意度越来越成为衡量企业竞争成败的关键因素,两者的因果关系如图5所示。企业通过搭建社会化创新平台缩短与用户之间的距离,及时获取并满足用户需求;对于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和超前意识的领先用户,企业通过提供产品开发设计的工具箱或便于改进的平台产品获得更多创意资源[16]

图5 用户与企业协同创新因果关系

2.政用学研的协同关系

(1)政民互惠关系。市场经济模式要求政府做好政策普及和法律维权工作,协助企业提升用户满意度,鼓励大众参政议政,具体如图6所示。政府通过政民互动平台实现与市民的双向交流,最大限度地提升政府工作透明度,确保政府引导方向的正确性,侧面提高国民经济水平。

图6 市场经济下政民互惠因果关系

(2)政学研协同创新。研究型人才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主力军,也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高校和科研机构是创新人才的主要输出者,政府对其发挥着双重作用:第一,政府通过实施产学研合作激励制度,鼓励更多科研人才参与企业R&D活动,推动高技术企业孵化器建设,发挥联结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纽带作用[17];第二,政府凭借政策优势吸引人才、提高基础教育质量,通过不断完善人才评价体系加快建设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激发专家人才创新科研活力,同时建设和完善继续教育体系,全面提高社会人才素质。双方协同关系如图7所示。

图7 政学研协同创新因果关系

(3)高校、科研机构与用户协同关系。在开放式创新过程中,高校、科研机构和用户共同承担着交易职能,其中高校和科研机构同属科教领域,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用户整体素质,增加领先用户有价值创意的数量以及反馈意见的有效性,推动用户和企业协同创新,具体如图8所示。

3.政用产学研联动模型及其两个平台

除上述影响因素以外,社会科技金融机构对开放式创新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减少金融市场的信息不对称性并为企业R&D提供融资渠道。但此类机构的存在也为企业带来巨大风险,为避免安全隐患阻碍科技金融机构发展,需从政府政策入手,将科技金融机构归为政府政策影响因素。政用产学研联动模型如图9所示。由图9可知,存在两个平台:其一是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主要作用为人才参与、技术引进和科技孵化;其二是用户与企业间搭建的信息反馈平台,其包含内容为普通用户针对产品质量性能等向企业提出反馈意见、领先用户提出改进建议或直接参与研发以及企业通过平台获取互补资源信息。

图8 高校、科研机构与用户因果关系

图9 政用产学研联动模型

四、结论与建议

政用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是开放式创新2.0的要求,也是技术进步、产业升级的关键条件。本文通过对政用产学研“正四面体”协同创新模型和联动模型的设计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及建议:

第一,企业开放式创新要立足于封闭式创新与开放式创新相结合的创新模式。开放式创新固然重要,但也不能仅仅依靠外部的资源技术,要在政府政策支持和自身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努力提高自主创新研发能力,适当时可申请科技金融机构融资,同时要平衡好共享与专利之间的关系,规避风险。

第二,政府对整个机制起到支撑引导的作用。为保证联动机制平稳运行,政府应继续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和借贷性补贴机制,营造安全稳定的市场环境,同时采取适当手段尽量避免政府R&D投入对企业的“挤出效应”,鼓励高校、科研院所加快人才培养建设,推动高新科学技术孵化。

第三,加快构建用户信息反馈平台,鼓励更多用户参与到新产品研发活动中,努力实现以用户需求为导向的科技创新、产品创新,提高顾客满意度,推动第二产业的第三产业化建设。

参考文献:

[1]何玉凤.政产学研社协同创新机制研究:以“2011计划”中的工科院校为例 [D].南京:南京工业大学,2016.

[2]赵晓娟.深度:娃哈哈帝国为何陨落 [EB/OL].[2017-04-25].http://www.jiem ian.com/article 1273746.htm l.

[3]李涛,高良谋.“大数据”时代下开放式创新发展趋势 [J].科研管理,2016,37(7):1-7.

[4]孔祥浩,宋迎东,熊克.政产学研合作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高校科技,2011,17(7):32-33.

[5]亨利·切萨布鲁夫.开放式创新:进行技术创新并从中赢利的新规则[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6]搜狐网.日本发布首部开放式创新白皮书 [EB/OL].[2016-12-07].http://www.sohu.com/a/120952881_466951.

[7]杨平.“官产学研”合作模式研究 [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0(9):82-83.

[8]陈波.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内涵、构成要素及其功能定位 [J].重点关注,2014,1(1):1-4.

[9]袭著燕.金融介入的政产学研用技术协同创新模式构建研究 [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29(22):19-25.

[10]何郁冰.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理论模式 [J].科学学研究,2012,30(2):165-174.

[11]王海军,江鹏,宫思艺.产学研协同创新网络模型构建研究 [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8(5):390-394.

[12]王子龙,许萧迪.政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演化博弈分析 [J].科技与经济,2013,26(4):16-21.

[13]杜萍,郑旭.大学科技园中利益各方的合作机制研究 [J].改革与战略,2011,27(9):113-116.

[14]杨静武.企业吸收能力与开放式创新 [J].理论前沿,2007(4):98-100.

[15]白俊红,李瑞茜.政府R&D资助企业技术创新研究述评 [J].中国科技论坛,2013(9):32-37.

[16]李阳,原长弘,王涛.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如何有效提升企业竞争力 [J].科学学研究,2016,34(11):1744-1757.

[17]彭程.用户参与协同创新绩效影响因素研究 [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14.

Research on linkagemechanism of government,user,enterprise,university and research from perspective of open innovation

ZOU Hua,HE De-yu
(School of Management,Sheny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henyang 110870,China)

Abstract:The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of government,enterprise,user,university and research is required by Open Innovation 2.0.Under that background,the innovation model of integration of government,enterprise,user,university and research is established.The five main bodies are classified into fourmajor innovation factors,and the“tetrahedron”model of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is designed and established.Through the systematic and deep research on the dynamic relations among the elements of the tetrahedron,the interaction model of government,user,enterprise,university and research is established under the environment of resource information interaction w ith government as the leading factor and other factors interacting.The suggestions are proposed for three aspects of enterprise,government and user,which are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promote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e of themanufacturing industry.

Key words:manufacturing industry;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e;open innovation;enterprise,university and research;collaborative innovation;linkagemodel

中图分类号:F 20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0823(2017)06-0515-06

doi:10.7688/j.issn.1674-0823.2017.06.07

收稿日期:2017-10-09

基金项目:沈阳市产业技术创新研究院体制机制研究项目(17-232-5-08)。

作者简介:邹 华(1968-),女,吉林松原人,教授,博士,主要从事科技管理与技术创新等方面的研究。

* 本文已于2017-11-20 11∶23在中国知网优先数字出版。网络出版地址:http:∥www.cnki.net/kcms/detail/21.1558.C.20171120.1123.034.htm l

(责任编辑:张 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