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经济绿色发展模式探索*
——河南省西峡县的实践

刘 鹏1a, 刘昭炜2, 刘 鑫1b

(1.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 a. 人力资源部, b. 战略规划部, 北京 100045; 2. 北京交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 北京 100044)

摘 要:绿色发展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主旋律,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协调推进将成为今后发展的方向。河南省西峡县作为我国中部地区的一个山区县,既没有沿海地区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也没有西部地区那样的优惠政策,却能够在农业、工业和旅游业上实现绿色协调发展,不仅较好地保护了环境,而且能够保持经济增长活力。采用案例研究的方法,对西峡县整个产业体系的发展模式进行总结提炼,认为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到位的环保宣传教育、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做强工业企业、按需发展旅游业等做法构成了西峡的发展模式。通过对西峡县发展模式的总结,可以为其他地区尤其是中部县域经济发展提供借鉴。

关 键 词:县域经济; 绿色发展; 优化结构; 产业升级; 模式借鉴; 西峡县

县域经济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基本经济单元,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只有县域经济得到更好的发展,国家才能真正实现治理目标。县域经济GDP占全国GDP的比例接近50%,人口比例超过80%,且人口绝大多数由农民组成,农业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廖建辉等,2012)[1]。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对解决中国的“三农”问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报告(2016)》表明[3],虽然2015年县域经济GDP占全国的比重较上一年度有所下降,但中部地区样本县(市)经济增速最快,成功实现对西部地区的超越。同时,中部地区县(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地方公共预算收入的增速都明显超过了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县(市)。然而,我国县域经济的发展水平总体相对较低,工业化程度依然不高(东部发达县市除外),而且又面临环境保护要求日益严格的局面,如何在实现县域经济持续有力增长的同时,又不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成为各地区急需解决的问题。

西峡县作为我国中部地区的一个山区县,既没有东部沿海地区(如江、浙)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也没有西部地区(如西藏、青海)国家优惠政策的大力倾斜,但是却能比较好地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较早实现了“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的发展目标,这得益于西峡县将绿色发展理念根植到第一二三产业中,使环境保护贯穿于整个产业体系。在农业上,发展猕猴桃、香菇种植等绿色农业,减少了使用化肥农药较多的传统作物种植面积,实现了农业生产内部的结构调整,从而降低了农业面源污染。在工业上,能够不断地进行产业升级,从低附加值到高附加值,从高能耗、高污染到低排放、高性能。此外,经济的发展能为当地发展高效的农业提供支持,工业发展又吸收了大量的农村劳动力,使劳动力生活不再高强度地依靠农业(土地);而且经济的发展也使政府有财力支持绿色农业的发展。在第三产业上,主要是旅游景区的开发与建设,是在工业发展有了财力的基础上形成的,而且并没有因为旅游业的发展而放弃工业的主导地位。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还带动了周边产业(如餐饮、住宿等)的兴起,不仅帮助吸收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还提高了农民的收入。因此,本文认为西峡县的许多做法值得借鉴与推广。

一、西峡县绿色发展的总体思路

西峡县地处丹江口水库上游,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涵养区的核心区,水源地丹江口水库在西峡县内流域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91%。由于西峡县地理位置特殊,为了确保南水北调工程的顺利开展,党中央、国务院和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委员会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政策措施进行决策部署,同时也对西峡县开展环境保护提出了特殊的要求。这其中包括工程建设、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生态补偿转移支付、移民外迁安置、产业结构调整等众多问题,工程浩大复杂[4]

国家对丹江口库区的环境保护政策要求西峡县从根本上改变发展方式。对西峡县而言,既要完成国家交付的环保任务,又要实现经济发展,因此加快产业转型与升级,实现绿色发展是全县的唯一出路。在国家的政策引导下,全县从上到下格外重视环境保护工作,将更多的人力和财力投入到绿色发展上,既融资又融智,全方位支持环保工作的开展。从产业及企业层面讲,由于研究对象、研究时期等方面的差异,学术界对于环境管制与产业(企业)竞争力之间的关系一直存在争议。综合他们的学术成果来看,环境管制对产业(企业)竞争力既可能产生正面影响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也有学者认为二者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联系,即通常所谓的积极派、消极派和综合派。虽然学者们对此各执己见,但却普遍认为在产业(企业)的幼稚时期,环境管制的强度不宜过大。因为发展初期的企业抗压能力相对较弱,技术进步的带动作用还不显著,此时过于严格的环境管制会占用企业有限的资源,反而不利于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站住脚跟,不利于企业竞争力的提高。但是随着企业的发展,规模经济逐渐凸显出来,环境管制强度也可以相应地提升,从而有效促使企业在竞争中取得“先动优势”和“创新补偿”,实现“双赢”。

从国家或地区发展的宏观层面来看,环保政策要因地制宜,符合当地经济发展承载能力。虽然西峡县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承担较重的环境保护任务,但是国家也给予了相应的配套政策,包括生态补偿、移民外迁安置等。此外,为了促使水源地更加重视环境保护工作,河南省从2004年起就明确地方行政首长责任,实行责任追究制,且区内所有的排放污水建设项目审批必须向上一级环保部门备案。在这种情况下,西峡县极其重视环境保护工作,提出了“把确保入库水质稳定达标作为压倒一切的任务”,并制定了建设“经济强县、生态大县、旅游名县”的战略目标[4]。在这样的政策背景下,西峡县巧抓机遇,紧跟国家的宏观政策,因地制宜,在工业经济快速增长阶段制定了一系列的环境保护政策和环境管制手段;在这样一个环保意识还比较单薄、只顾经济建设的时期避免了严重的环境破坏。西峡县能跳出发展阶段的局限性,在大多数地区还在唯GDP论英雄的时期,其管理层就高度认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两手抓,较早实现了产业转型升级。多年来,西峡县的环保政策看似有些严苛,这一方面是因为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得到了国家的格外关注,另一方面也是西峡县充分利用中央政府配套措施优势,积极探索、加强生态涵养区建设的结果。这样的环境管制强度其实更有利于西峡县的长远发展。因此本文认为,国家(政府)的宏观环境保护政策对能否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协调推进至关重要。

二、西峡县绿色发展的具体模式

(一) 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优势,并将其转换成绿色增长点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西峡县可谓是这句话最好的真实写照。西峡县有“林、药、矿、水、游”等自然资源,有“山产百货风行,千里万商云集”之称。西峡县林地面积达419万亩,占河南的1/10、南阳的1/3,森林覆盖率达到81%,是河南省第一林业大县,被国家林业局命名为“中国名优特经济林——猕猴桃之乡”。西峡县还盛产天然中药材,境内共有药材1 328种、279科,其中纳入药典目录的名贵中药材150多种,山茱萸产量占全国的70%,是国家林业局命名的“中国名优特经济林——山茱萸之乡”[5]。这些资源为其发展特色现代农业提供了基础。西峡县矿产资源也十分丰富,已探明有开采价值的矿藏5类、38种,金属矿有磁铁、铬铁、铜、铅、金、银等,非金属及耐火材料有石墨、红柱石、海泡石等,其中石墨是国内罕见的大型露天富矿。这成为铸造加工企业在西峡县开枝散叶的一个先决条件。西峡县境内河流众多,共有河流562条,主要为鹳河、淇河、峡河、双龙河、丹水河等。全国旅游资源共8个主类,西峡全有;31个亚类,西峡有28个;155个基本类型,西峡有101个。特别是西峡恐龙蛋化石群被称为20世纪“震惊世界的重大科学发现”和“世界第九大奇迹”。伏牛山主峰老界岭是中央造山系缝合带保存最完好的地质遗迹标本,被专家称为“中华脊梁”;是南北植物共生的多样性植物基因库;是休闲度假、避暑胜地,被誉为“天然氧吧”。

西峡县能够取长补短、合理利用自身的自然资源优势,在青山绿水之上建起了一座座金山银山。在农业种养殖上,利用其丰富的林业资源和多山地貌,在山上发展成了以猕猴桃种植为代表的绿色农业。在猕猴桃园种植园地头,每隔2米左右就由政府投入建有一个沼肥调配池,用于调配有机肥,形成了“牧果”“秸果”的循环经济模式。沼肥调配池的人性化设置是为了保持乡村清洁、方便沼肥的绿色推广,这不仅减少了化肥农药使用量,减少了农业面源污染,保证了丹江口水库水质,还明显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了土壤结构,促进了果树对养分的吸收[6]。因此,猕猴桃优质果率达95%以上,售价比其他果平均高出0.4元/斤,有的甚至高出2元/斤以上,充分显示了沼肥综合利用技术的独特功效。这一小小细节就体现出经济循环化、发展可持续的理念。不仅如此,当地还采取了种植—加工—销售的全产业链生产模式,不仅种猕猴桃,还成立了猕猴桃加工企业,将不能及时卖掉的猕猴桃加工成猕猴桃干和猕猴桃果汁并负责宣传销售,形成了当地的特色品牌。整个生产过程实现了有机化、生态化、标准化、集约化,从而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共赢:既不会过度挤占粮食耕地面积,又减少了农业面源污染,还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

在中药材开发上,山茱萸是宛西制药主导产品“六味地黄丸”的主要药源之一。从1998年开始,宛西制药充分发挥西峡县的天然生态优势,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开发模式,依托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南京中医药大学、河南中医学院等高等院校研发的技术,先后在西峡县寨根、二郎坪、太平镇、米坪等北部山区乡镇的26个村投资5 000万元,建起了20万亩名贵中药材山茱萸生产基地。经过10多年的不懈努力,宛西制药山茱萸基地不但率先通过了全国首批GAP认证,而且还带动了成千上万的农民依靠山茱萸种植走上脱贫致富之路。宛药集团已连续多年被认定为中国中药五十强。

在矿产开采、加工制造业方面,西峡县充分利用独特的矿产资源优势,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建设起循环高效的资源开发利用体系。通过调整优化矿业结构,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增强金矿、金红石、红柱石、石墨等矿产资源对经济社会的保障能力,提高矿产资源开采回采率和选矿回收率;减少储量消耗和矿山废弃物排放,大幅降低能耗、物耗和水耗水平。西峡县很早就培育了一批类本土制造业企业。像西泵、西保、西排、龙成特材、众德等制造业龙头企业,在发展初期都是因矿而生、伴矿而长,后来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基本都在原来的基础上实现了产业转型升级,有的走工艺升级路线,有的走产品升级路线,还有的走产品间升级路线,最终都实现了从低附加值到高附加值,高能耗、高污染到低排放、高能效的转变。这既保证了产值的增加,又完成了环境保护的任务,实现了双赢。

在旅游业上,“十二五”期间西峡县共接待游客2 301.7万人次,门票收入9.16亿元,综合收入88.5亿元;2015年全年共接待游客528.3万人次,门票收入2.16亿元,综合收入20.8亿元。虽然西峡县的旅游业在拉动经济增长、提高居民收入上的作用越来越大,但还是本着保持生态原貌的原则利用自然景观,并没有为了算经济账而大肆开发与建设,更不允许因旅游业的扩张而出现人为的破坏与污染。

上述绿色增长点并不是西峡县东拼西凑靠产业移植形成的,而是其土生土长的本地特色。通过政府的合理规划和正确引导,加上本土企业的积极探索和全力配合,将西峡县的自然资源优势充分发挥出来,成为多年来的绿色增长点,真正做到了将青山绿水变为金山银山。

(二) 政府的全方位宣传,使环保理念深入人心

西峡县在确立了“把确保入库水质稳定达标作为压倒一切的任务”的政策导向后,加强了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工作[4],使环保观念深入到政府工作人员、企业和老百姓的心中,源头意识、科学发展和环境保护意识逐步得到牢固树立。

例如,西峡县政府确立了“生态立县”的理念,很早就响应“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号召,并把环保理念向人民群众宣传普及。为使新法新规新标家喻户晓,西峡县有计划地开展环保新法新规新标宣传活动,做到月月有主题、电视有影、广播有声、重点部位有标语(迎宾大道),大力营造新法实施氛围,强力推进环保法律法规进企业、进乡镇、进社区。

更加难能可贵的是,西峡企业的管理决策者们已经具备了较强的环保意识,非常注重生产过程中的污染防治工作。西峡县几乎所有的企业都重视环保投入,配置了防污设备,不仅严格遵守相应的政策法规,有的甚至还自我强化了环境保护强度,自觉以更高的标准来保护生态环境。如西保集团对自身所提出的要求是成为当地的环保示范标兵,并且对每一个项目都进行环保论证[4]

正是由于到位的宣传,环境保护的理念才能深入人心,才能够促使企业和民众等微观主体积极配合政府的环保工作,遵守环境保护的相关法规,积极主动地保护生态环境。

(三) 优化农业生产结构,降低农业面源污染

从农业内部结构上来看,西峡县积极引导农民调整种养结构,从使用化肥农药相对较多的玉米、小麦的生产,转向无公害有机猕猴桃、食用菌的生产,鼓励农民将椴木香菇的生产转化为袋料香菇的生产,提倡增施有机肥,减少化肥使用量,以减少面源污染。全县香菇和猕猴桃产业已基本形成了“种养殖+加工+销售+物流”一体化、一二三产业融合的现代化农业发展格局。此外,在化肥使用上,西峡县做到总量控制优先,同时促进施肥结构的合理化,降低氮肥使用量,增加磷肥、钾肥使用量,从而提高了化肥利用率,降低了对环境的污染,保障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全县化肥使用强度由2013年的235.3 kg/hm2下降到2016年上半年的170.5 kg/hm2,降幅为27.5%,年均下降10.2%(如图1所示)。

图1 20132016年西峡县化肥使用强度

数据来源:西峡县政府相关部门。

1. 大力发展有机猕猴桃

西峡县将精准化、良种化、有机化、生态化集为一体,不断提升猕猴桃的产业水平。在发展猕猴桃产业上,始终做到“五统一”,即统一规划、统一栽杆栽苗、统一套种、统一架材和统一水利配套,狠抓各生产环节的管理,做到了不使用农药化肥、不使用果实膨大素、不套种高杆作物。为了保证猕猴桃的口感,政府严厉打击“抢青”行为,并建设冷库,确保在果实成熟时统一进行采摘销售,以树立西峡县猕猴桃品牌形象。

2.推动香菇标准化生产与销售

在香菇生产方面,为了标准化生产,西峡县构建县、乡、村三级领导体系,县级层面上成立了县标准化生产领导小组和食用菌生产办公室;乡级层面上成立了食用菌生产办公室,规划指导本乡镇的食用菌生产工作;村级层面上各村配备一名懂技术、有文化的人作为香菇标准化质保员,负责基地建设和技术培训等工作[7]。为了规模化经营,目前大部分香菇袋料均是统一购买的,很少有菇农自己制作杀菌。如此一来,一方面是香菇出菇率高,达到95%以上;另一方面是生产出来的香菇质量高,无公害、无农药残留,菇形好、色泽鲜亮、口感鲜脆,营养成分高。西峡生产的香菇符合出口免检标准,深受日本、韩国、欧美等消费者喜爱,其在日本的市场份额占70%以上。

3. 推进中药材绿色化生产

西峡县境内生长着千余种名贵中药材,素有“天然药库”之美誉。尤其是山茱萸质佳量多,居全国之冠。为此,河南省宛西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宛西制药)在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基础上,从“第一车间”源头做起,建立中药材GAP基地,按照GAP标准要求制定了整地起垄、施肥育苗、种植模式、栽培管理、采收期、采收方法、晾晒整理等生产环节的栽培生产技术规程,基本实现了规模化种植和标准化生产,确保中药材生产源天然无污染。这不但避免了药农开采中药材资源的盲目性,并且有效保护了野生药材资源,减少了水土流失,保护了物种的多样性,同时也确保了中成药的品质及疗效,将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保护较好地结合在一起。

(四) 通过产业转型升级,做大做强本土工业企业

1. 调整产业结构,关停高污染企业,积极培育高附加值产业

产业结构的调整对于生态环境保护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西峡县关停高污染企业,从源头上减少污染源的产生,促使环境保护的效果快速显现,使资源转向污染较小、附加值更高的产业,实现了经济的持续增长。西峡县的产业结构的调整,从工业上来看是限制发展那些高能耗、高污染的产业(企业),并且引导、支持工业企业向特钢及辅料、汽车配件、中药制药、农副产品加工业等行业发展。这些都是生产过程中污染排放较少的行业,在拉动当地GDP的同时又实现了环境保护。例如,在过去,龙成集团主要从事炼钢保护材料的生产,而目前该公司主要从事煤清洁高效利用项目,既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又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实现了环保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三者的统一。龙成集团抢抓机遇,从传统的特钢冶材向新能源转变,是西峡县产业升级的一个缩影。

2. 从历史基因中挖掘项目,寻找转型升级的突破口

西峡曾是宛西民团司令别廷芳实施宛西自治的大本营,别廷芳曾在此建立兵工厂多年。别廷芳死后,生产机器和技术工人相继被迁到西峡口电灯公司。解放后,政府吸收别氏造枪厂的技术力量创办西峡猎枪厂,产品行销全国,名气很大。雄厚的军工生产经验为之后西峡发展装备制造和特钢冶材提供了有力保障。随着时代的发展并考虑环境保护的要求,龙成、通宇、西保、西泵、西排等企业主打新能源汽车、汽车零部件、冶金机械等,发展势头良好,实力雄厚。截至目前,装备制造和特钢冶材已成为西峡的主导产业。从经济学角度分析,西峡企业充分发挥了历史基因优势,利用长期积累的人力资本,因人制宜,走出了西峡人的绿色工业化道路。这一点非常值得深入研究,即历史基因对产业发展的影响到底有多大。此外,南阳是医圣张仲景的故里,中医药传统文化资源丰富独特,博大精深,且有西峡县伏牛山丰富的中药材资源。宛西制药厂把中医药产业作为一项战略产业和朝阳产业来发展,深挖张仲景医学方略,研制生产六味地黄丸,启用“仲景”商标,对中药材资源、中医药文化资源和现代化的工业生产资源进行有效整合,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生态经济化”的绿色制造模式。

3. 通过产品升级与技术进步来实现企业持久发展

西峡的企业十分清楚保护好库区水质是一项政治任务,做好环境保护工作对于企业的长远发展意义重大。因此,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会自觉地、积极主动地开发那些对环境污染小的产品,依靠不断的产品升级和技术进步等手段来实现企业发展。只有企业始终保持产品创新的活力,才能不断提高产品附加值,获得更大的利润空间和更强的竞争力,实现快速发展,同时又能注重环境保护:一方面,能为环境保护提供技术上的可行性;另一方面,能为环境保护提供资金和经济上的支持。

(五) 良好的工业经济为环境保护提供有力支持

中国1978年以来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产业是第二产业。同样,西峡县也不例外。虽然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全县工业增加值增速有所放缓,按可比价计算由2011年的17.4%下降到2015年的11.8%;但增加值绝对数还是有较大增长,按当年价计算由106亿元增长至118.5亿元(见图2)。

图2 20112015年西峡县工业增加值及增速

注:增加值为当年价,增速按可比价计算。

数据来源:西峡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梁咏梅等(2012)认为,工业的发展能够为社会较迅速地积累财富,从而能在保证生活质量的前提下,分流出更多的财富用于环境保护。而且,工业的发展能够吸纳更多的农业人口,这也有利于减少农业面源污染。一般情况下,财政收入的变化能反映当地企业经营状况的好坏,因为税收收入占财政收入的绝大部分。稳定的财政收入既是一个政府有所作为的结果,又是政府想要有所作为的前提保证。2011—2015年,西峡县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稳定,在制造业企业生存环境不太乐观的情况下,实现五连增且增速均在10%以上,由68 006万元增长到111 569万元。若按当年价计算,2015年比2011年增长了64.1%,年均增长13.2%。同期内,全县财政支出也有较大幅度增加,由期初的157 562万元增加到期末的282 698万元,共增长了79.4%,年均增长15.7%(如图3所示)。

图3 20112015年西峡县财政收入支出及增长率

数据来源:西峡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1. 工业的发展增加了税收,为环保事业提供了财政基础

西峡县为了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在生态工程建设、水污染防治、移民外迁安置、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资金。虽然县级政府每年能够得到一定的生态转移支付补偿,但是数额有限的中央政府转移支付远远不能满足实际的需求。目前生态环境保护的资金投入中,仍然有很大的比例要依靠当地政府的税收来支撑。而政府的税收主要来源则在于工业,尤其是大型工业企业。其中,宛药、西保、龙成等几大龙头企业上缴的利税非常可观,充实的地方税收收入为环境治理和保护提供了坚实的财政基础。

2. 相对充裕的财政能力,是发展绿色农业的前提和基础

西峡县政府为了减少农业面源污染,积极引导农民发展污染较小、有特色的有机农业。在这个过程中,政府为农民提供了较多的基础设施和技术支持服务。政府对绿色有机农业的支持,减轻了农药化肥的使用量,减轻了对水质的污染。这些支持恰恰体现了工业对农业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的反哺。

3. 地方工业的发展,吸纳了大量农业转移劳动力,减少了农业面源污染

西峡工业的发展,吸纳了大量原来依靠山林资源和土地资源为生的农业人口。这些被转移出来的农业人口,一方面由于不再从事农业生产而减少了农业面源污染和对森林的砍伐;另一方面也由于在工业体系中的收入相对较高,有能力消耗更清洁的能源。例如,西峡县的许多农村家庭都自行建设了沼气池。农业生产劳动力被转移出来,也间接地保护了生态环境。

(六) 在一定财力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旅游业,拓展了绿色增长空间

西峡县旅游景区的开发与建设,是在工业发展有了财力的基础上形成的,而且并没有因为旅游业的发展而放弃工业的主导地位,也没有受大环境的影响,盲目地搞旅游开发。西峡县根据自身的实际,积极探索新的旅游业发展模式,形成了多产业融合、多元化主体运营的新型旅游服务业。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还带动了周边产业(如餐饮、住宿等)的兴起,不仅帮助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还提高了农民的收入。

1. 整合产业资源,大力发展特色旅游

围绕“果、药、菌”特色农业,积极地推动旅游开发和特色农业发展相结合。例如:在景区的周边大力发展“果、药、菌”特色农业,积极发展猕猴桃和小杂果,培育特色经济林带,使观光农业和特色景点互为依托,以此为基础开发具有山区农家特色的山珍旅游产品;依托宛西制药生产基地,开展宛药旅游一条线,普及中药材知识,传播中医药文化等。同时,积极地推动旅游开发与专业市场相结合。比如,双龙镇的香菇市场作为全国最大的香菇专业市场,享誉海内外,与龙潭沟等风景区一线相联。在旅游开发的过程中,当地企业和居民非常注意将本地土特产与游客购物对接,以提高土特产品的知名度,提升旅游业的服务层次,同时也能更好地扩大专业市场的影响力。

2. 多元化主体运营,增添旅游业活力

西峡县不再单纯依靠政府性投入开展旅游开发建设,而是积极引入社会资本,坚持走企业化、市场化的旅游开发路子。为此,西峡县政府专门制定了相关政策和法规,明确了各项收入分配制度,保障了投资者的权益。目前,全县景区、饭店、旅行社等旅游企业全部由民营企业或个人作为投资主体开发建设。例如,化山村村委会主动积极地与县内最大的企业集团——龙成集团合作,由龙成集团独资开发和建设龙潭沟景区。吸引民间资本进入旅游领域减轻了政府财政投资压力,可以将更多资金用在关系国计民生的项目上,不仅提高了资金的利用效率,而且很好地抓住了旅游业这一经济增长点,解决大量劳动力就业问题的同时还提高了居民的收入。

三、西峡县绿色发展的经验总结及借鉴

刘吉超(2013)认为,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的选择必须立足实际,发挥地区比较优势,顺应国际和地区产业分工调整趋势,建立更加节约环保和更有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坚持以更高水平的工业化带动农业和服务业的发展与升级[8]。因此,本文认为在当前的中国,尤其是中部地区的地级市和县域城市,继续推进工业化才是第一要务、是立足之本、是持久发展的动力所在,没有强大可持续发展的工业,地区的发展难以得到维持,竞争力也很难得到保障。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于人,是为了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因此搞经济建设的同时,开展生态文明建设也非常重要。因此,应协调好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从而做到“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而不是简单地谈环境保护。西峡县正是这方面的典型代表,总结而言,其构建起了绿色高效的生态产业体系,实现了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的发展目标,这对于周边地区甚至全国县域城市都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1. 建设生态农业

对于全国绝大部分县域来说,农业仍然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始终是绕不开的话题。随着经济的发展,农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虽然会逐渐降低,但是重要程度丝毫不减。粮食的安全有效供应不仅仅是个经济问题,也是一个政治问题,习近平总书记不止一次强调要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因此,优化农业生产结构,降低农业面源污染,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构建生态农业是今后各地区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西峡县经过多年的摸索,已经形成了以生态农业、无公害农产品、生态养殖、生态林业为主,多种经营齐头并进的格局,如重点沿G312国道建设百公里猕猴桃长廊,沿G311和G331发展食用菌、中药材,在丹水、丁河、重阳建设蔬菜生产基地等。

2. 建设生态工业

自工业革命以来,工业生产成为财富的主要来源,工业强则国强,工业富则国富。对于现阶段还没有完全实现工业化的中国而言,大力发展工业仍然是主旋律。从各地区情况来看,除北上广深等少数特别发达地区外,其余大部分地区仍主要依靠工业来推动地区经济增长、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但是在环境问题多发、人们环保意识越来越强的今天,传统的工业发展模式是不可持续的,也是行不通的。因此,建设发展生态工业成为不二选择,它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并重,从战略上重视环境保护和资源的集约、循环利用,有助于工业的可持续发展[9]。例如,西峡县通过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方式,较好地整合了现有资源,推进钢铁及辅料、汽车配件、中药制药等主导产业按循环经济模式发展,同时大力发展绿色食品加工、新能源等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轻的产业。一方面,通过产业升级淘汰了落后产能,提高了效益,减少了污染;另一方面,工业的良好发展为社会迅速地积累了财富,从而能在较好地满足人们基本生活需要的前提下,分流出更多的财富用于环境保护。西峡县依靠建设生态工业实现了双赢,这一点值得其他地区学习。

3. 建设生态服务业

所谓生态服务业是在充分合理开发、利用当地生态环境资源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服务业。其发展在总体上有利于降低城市经济的资源和能源消耗强度,推进节约型社会建设,是整个循环经济正常运转的纽带和保障[10]。西峡县在经济发展服从生态需要的框架下,科学合理地保护开发人文自然遗迹、自然山水资源,严格在有关自然保护区要求下适度发展生态旅游业;注重文化资源保护,挖掘、保护、开发文化产业。这样一来,既让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成为助推地方经济发展的动力,提高了财政和当地百姓收入,还使珍贵的生态资源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其特别值得提倡的做法是:旅游景区的开发与建设在工业发展提供一定财力保障的基础上进行,而且并没有因为旅游业的发展而放弃工业的主导地位,也没有受大环境的影响盲目地搞旅游开发,而是根据自身的实际积极探索新的旅游业发展模式,形成了多产业融合、多元化主体运营的新型旅游服务业。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周边产业(如餐饮、住宿等)的兴起,不仅帮助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还提高了农民的收入。

四、结 语

西峡县绿色协调发展之路其实是有章可循的,总体上可概括为:将产业升级的做法成功推行到经济发展的方方面面,即产业升级不再局限于工业领域,而是延伸推广到农业和旅游业。通过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业,农业走无公害有机化之路,工业走无污染清洁化之路,旅游业走回归式园林化之路[11-12],实现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推进。其他地区在学习借鉴西峡发展模式的同时,也要结合自身的实际,发掘优势、找准不足,没有必要原封不动地照搬照抄西峡县的具体做法,而是要学会用西峡县绿色发展的理念来指导实践,并将其贯穿于整个产业体系之中,形成自己的内在发展逻辑。本文认为,措施和做法背后的指导思想和内在逻辑才是学习的精髓所在,这也是最值得其他地区借鉴和学习的地方。

参考文献

[1] 廖建辉,金永真,李钢.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的六大挑战 [J].经济研究参考,2012(4):5-15.

[2] 凌耀初.中国县域经济发展分析 [J].上海经济研究,2003(12):3-11.

[3] 吕风勇,邹琳华.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报告(2016) [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16.

[4] 梁泳梅,李钢,向奕霓.绿色生态县的工业化之路:西峡县调研报告 [J].经济研究参考,2012(5):77-87.

[5] 于小曼,赵瑞丽.西峡县旅游规划及开发 [J].经营管理者,2013(2):35-37.

[6] 赵庆阳.西峡县“三沼”综合利用模式介绍 [J].农家参谋(种业大观),2012(8):40-41.

[7] 刘志强.基于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的县域经济发展研究 [D].郑州:河南农业大学,2014.

[8] 刘吉超.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研究评述及其反思 [J].企业经济,2013(2):154-158.

[9] 杨文举,孙海宁.发展生态工业探析 [J].经济研究参考,2002(2):56-59.

[10]丛斌.提速生态产业发展是化解生态危机的有效路径 [J].中国人大,2016(19):18-20.

[11]文春波,贾涛,宋立生.基于生态功能区划的县域可持续发展研究 [J].北方环境,2011,23(6):77-79.

[12]徐春祥,韩召龙.新型城镇化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 [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64-69.

Exploration of green development model of county economy:a practice in Xixia County of Henan Province

LIU Peng1a, LIU Zhao-wei2, LIU Xin1b

(1a. Department of Human Resource, 1b. Department of Strategy Planning,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Bank of China, Beijing 100045, China; 2. School of Economic Management, Beijing Jiaoto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044, China)

Abstract:Green development is the main theme of the current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China.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will become the orientation of development in the future. As a mountainous county in the middle of China, Xixia County of Henan Province has neither regional advantage nor preferential policies in the western region, the green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in agriculture, industry and tourism are realized, not only is the environment protected better, but also is the vitality of economic growth maintained. Using the method of case study, the whole industrial system development model of Xixia County is summarized and refined. It is considered that the development model of Xixia County is constituted by the practice such as using the natural resources reasonably,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publicity and education, optimizing the structure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strengthening the industrial enterprises,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on demand. Through the summary of the development model of Xixia County, some reference can be provided for other regions, especially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he central counties.

Key words:county economy; green development; optimized structure; industrial upgrading; model reference; Xixia County

(责任编辑:吉海涛)

收稿日期:2017-07-19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资助项目(14AJY015)。

作者简介:刘 鹏(1990-),男,山东五莲人,硕士,主要从事环境管制与产业(企业)竞争力、农业经济等方面的研究。

* 本文已于2017-11-20 11∶16在中国知网优先数字出版。

网络出版地址:http:∥kns.cnki.net/kcms/detail/21.1558.C.20171120.1116.010.html

doi:10.7688/j.issn.1674-0823.2018.02.03

中图分类号:F 2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0823(2018)02-01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