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新发展理念中传统文化蕴涵研究*

曹 旭, 姜雪航

(沈阳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沈阳 110870)

摘 要:新发展理念中饱含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是党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认知,是结合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科学发展观的新探索,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同中国传统文化智慧结合的新成果,指明了当代中国走向文明进步的发展新方向,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国梦实现有重要现实意义。通过对新发展理念内涵的解析,深入分析新发展理念中的传统文化蕴涵,探讨新发展理念中传统文化的现实价值。

关 键 词:新发展理念; 科学发展观; 传统文化; 创新; 协调; 绿色; 开放; 共享

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是人类社会得以进步发展的基础,是塑造民族品格与弘扬民族精神的源泉,是规范人类的行为和社会道德的抓手[1]。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2]。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坚定文化自信。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文化的发展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植根于社会主义探索实践,熔铸于改革创造的文化成果,更源自于五千多年文明历史孕育出的传统文化[3]。传统文化为我们创造出许多优秀的精神文化成果,党的新发展理念就是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智慧结晶。新发展理念包括“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个方面,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将新发展理念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坚持科学发展,坚定不移地贯彻新发展理念。新发展理念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决胜时期的理论与实践依据,更是我们党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与当代理论实践的又一次重大理论创新,内涵极为丰富。

一、新发展理念的内涵

从新发展理念的逻辑层面分析,它是一个完善系统的理论体系,各发展理念侧重点不尽相同,但彼此又紧密联系、协调一致。创新提供发展动能,是发展的最大引擎。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应用技术创新发展,推进产业结构升级,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同时,创新也是政治领域改革的最佳方案,在政治体制改革进程中,推进政权组织与政治组织相互关系及各自运行机制的完善和发展。协调奠定发展基调,是发展领域的最大杠杆。面对一系列不均衡发展问题,要坚持系统整体发展,打破单一偏好发展模式,缩小各方发展差距,减轻两极分化等社会问题,实现均等全面发展。绿色描绘发展底色,占据发展的突出位置。在中国生态革命的进程中,绿色发展追求环保和谐与生态和谐,集中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开放铸就发展趋势,是发展的必由之路。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下,继续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推动中国深度融入世界,有利于提升中国的国际参与度和国际话语权。共享代表发展目标,是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注重公平正义,确保改革发展成果落实到人民群众切实利益中,有利于增强民众幸福感。从新发展理念内容层面分析发展理念的内涵,新发展理念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智慧,吸收了优秀传统文化的优质资源,具有浓厚的中国气息和中国风采。

二、新发展理念中的传统文化蕴涵

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实践中形成了独特的价值观念和知识体系,这种价值观念和知识体系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作为理论与实践的基本抓手与重要知识来源,为新发展理念所借鉴汲取。

1. 创新发展理念在传统文化中体现

文化是国脉之血液,创新是民族之灵魂。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在无数次的社会变革中铸造出勇于创新的民族灵魂,创新精神渗透于全社会各时期的发展实践中。中国传统文化中包含着丰富的创新思想,内蕴着无限巨大的创新活力,传统文化中创新观念广泛体现于国家治理、知识创造、个人价值尺度等方方面面[4]。从国家治理创新角度来看,国家政权的朝代更迭体现出创新的动力作用,从“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的思想,“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教诲,到近代爱国思想家康有为提出的维新变法,都体现出中华民族在国家治理方面的创新思维。治理国家需要不断进行变革创新,要有勇于创新的精神,因循守旧是逆势而为,不符合国家发展规律的[5]。从知识创新来看,自儒家文化到百家争鸣的繁荣,自石器时代到单一手工业再到机器大生产的繁荣,从简单工具的使用到四大发明,每一次文化与技术的升级、每一份劳动人民的科技创造都体现着人民群众的创新智慧。从个人价值尺度创新来看,自修身齐家到四有公民理念的提出,从倡导统一到个性自由,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民遵循的价值观念都围绕时代特点有所创新。当前,中国社会正在全方位、多领域、深层次创新,正是源于创新的精神,党对我国的发展理念和模式有了新探讨。

2. 协调发展理念在传统文化中显现

协调发展理念一经提出便引起人民的强烈共鸣,除去迫切的现实性需要因素,更因其深度契合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自人类有思想史以来,就有了协调发展的理想。对于中华民族而言,将发展实践同世界万物协调起来是中华文化重要的民族特色之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协调发展理念比较模糊,主要以哲学内容形式呈现,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儒家经典中的“和”文化与道家经典中的“和”文化。尽管两种文化中的“和”元素没有明确提出协调发展的概念,但在一定程度与层次上体现出协调发展的理念,均涉及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协调发展的问题。在人与人协调发展层面,儒家文化讲求“和为贵”却“和而不同”,“和”是一种协调的态度与方法,君子之间交往要“求同存异”“和而不同”。道家文化讲求“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表明人与人交往过程中要像水一样甘愿奉献自己、宽容相待、以德报怨。在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层面,儒家文化讲求“和则相生”“和则兴旺”,“和”是人们应该遵循的普遍原则、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本。“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表明,达到“和”的状态则天地安定在各自的位置以使万物生长。道家文化讲求“道法自然”,指明“道”是自然的统领,整个自然在“道”的统领之下有着自己的规律,人类要顺应自然的规律,尊崇自然的规律。“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的思想就是告诫人类做事不能违背自然规律,否则会受到自然的惩罚。在人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层面,儒家讲求“天下大治”“天下为公”,统治者施行仁政“以德治民”,做到“和而不同”,尊重社会发展中的矛盾性、差异性、多元性,以实现人与社会的协调发展。道家文化讲求“无为而治”,“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万物将自化”的治国思想对当前全面推进和谐社会构建的进程具有重要借鉴意义。在决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代,党进一步强调当今要坚持协调发展,其根本目的在于解决发展过程中的不平衡问题、打破单一发展偏好模式、弥补发展中的短板与薄弱环节。协调思想作为传统文化中和谐思想的新发展、新凝练、新提升,需要我们不断弘扬其积极性因素,充分发挥其借鉴作用,真正实现全方位、系统化、整体化的均衡发展。

3. 绿色发展理念在传统文化中展现

绿色发展理念倡导可持续发展,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生态文明之间的关系,提倡绿色生产与生活,建设生态文明的社会。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追溯中国古代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萌芽,“万物以生,万物以成”“天主正,地主平,人主安静”的先人智慧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念,表明古人已经认识到人与天都具有自己的价值,是自然界组成的一部分,人与天的地位平等,人类要尊重自然,敬畏自然。“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的启示,指明了人类只有遵循客观规律来改造自然,才会被上天允许。对待自然要取之有时、取用有度,山川林泽以时禁发,唯有如此生态才能保持平衡,资源才能得以永续利用,才会实现谷不可胜食、鱼鳖不可胜食、林木不可胜用,“民养生丧死无憾也”的美好理想。中国古人也常把绿色发展的理念以潜移默化的方式贯穿于人文教育中,如董仲舒教育人民天地人是万物之本:“天生之,地养之,人成之。”“天生之以孝悌,地养之以衣食,人成之以礼乐。”天地人三者相为手足,缺一不可;自然界的万事万物都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资料来源,是人类得以存在的物质基础;人类被自然供养,对待自然要像对待自己的手足、自己的兄弟姐妹那样呵护与重视,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心态,用持续发展的理念来看待人与自然的相处[6]。只有坚持绿色的发展理念,才能更好地走生态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为全球的生态文明作出新贡献。

4. 开放发展理念在传统文化中再现

中华民族有着对外开放的历史传统。中国在古代并不是完全封闭的状态,已经发掘出的文物与文字资料显示,中华民族在古代是一个开放的民族,同周边国家多有往来。殷商时期,印度、越南的贝壳等物已在中原地区有所使用;春秋战国时期,罗马制品也已流传至中国;两汉时期,为加强对外联系、扩大对外开放的深度与广度,曾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到访多个国家传播中国文化。除对外贸易的发展外,中国古代的开放还体现在文化、政治等方方面面:中亚的琵琶、舞蹈以及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唐朝通使交好的国家有几十个,常有中国僧侣与使节外出探访学习,为人熟知的玄奘等为跨文化交流作出过突出贡献。中国自古就本着开放友好的心态,秉承四海之内皆兄弟的情怀,推行睦邻友好。不仅如此,中国古代的各诸侯国之间,在人才任用、制度选择上也本着开放的心态相互沟通与借鉴。中国的开放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进步、国力的强盛,加强了同各国人民的友谊,提高了世界对中国的认知度。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正朝着更高水平的开放而迈进,始终坚持开放发展理念,遵守和平共处原则,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的安全性、层次性、包容性,以提高我国的国际话语权。

5. 共享发展理念在传统文化中涌现

共享发展的主体是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体现了共同富裕的理念。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共享基因,为中国共产党共享发展理念提供了理论滋养[7]。共享观念早已滋生于中国深厚的历史文化土壤中,传统文化中的共享要素多是一些朴素的平等、公平均等的观念。“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思想是人民追求地位平等的反映;“大道之行,天下为公”是人民追求为政公平的反映;“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是人民追求财富平等的反映。对共同富裕的追求,是炎黄子孙对共享发展理念的初级理解;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是弱势群体也应得到相应照顾的反映。从古至今,共享发展的责任感一直凝结于传统文化之中,在新时代背景下,坚持共享发展理念要破除社会公平的机制障碍,消弭社会公平的制度阻力,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解决好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可见,共享发展理念是对传统文化中公平思想的现代阐释[8]

三、新发展理念继承传统文化的现实价值

1. 继承优良传统,指明发展新方向

新发展理念继承了中国优秀文化的精髓,并对其在中国革命和改革建设的伟大征程中进行了现代化塑造;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发展思想精髓,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新境界,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为中国现实问题的解决提供了科学指南[9]。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集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理念,从发展的动力、要求、目标、保障、布局五个方面规定了发展的方向,规避了偏离发展方向的风险,体现出党实事求是、勇于探索的精神,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指明了发展方向,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和改革提供了理论指导。在新时代,以新发展理念为基本指引,并在具体生产实践中自觉践行,可以有效规避发展障碍,确保中国梦得以顺利实现。

2. 树立大国形象,构建发展新格局

带有传统文化元素的新发展理念,凸显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和文化内涵,是中国为世界贡献新理念的重要标志,是世界上最新的发展潮流,帮助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树立了良好大国形象。中国新发展理念的提出不仅为中国的发展指明方向,更引领了世界发展的新潮流,有助于全世界各国对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社会矛盾进行反思。新发展理念彰显了中国的大国形象,向世界宣告中国人民力图建立一个和平发展、包容互惠、公平正义、共建共享的人类命运共同体[10]。这一理念为世界发展贡献出中国力量、中国智慧、中国方案,有助于世界发展以中国为例,构建世界发展的新格局。

3. 维护人民利益,共享发展新成果

新发展理念继承了传统文化中人民至上、以人为本的观点,把人民群众作为发展的核心力量,集中体现了全体人民的利益,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新发展理念不止于思想,更落实于实践:以创新发展提高经济效益,满足人民物质需求;以协调发展改善人民生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绿色发展提高社会环境质量,构建生态文明;以开放发展包容人类文明智慧,满足人民群众精神需求;以共享发展保证人人平等,实现公平正义和共同富裕。新发展理念契合十九大报告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等多条基本方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提供了理论指导。

4. 开启时代征程,提升发展新境界

新时代背景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迈入了新征程,传统文化繁衍出的新发展理念奠定了伟大征程的理论基石,将发展理论推进到新境界。新发展理念提升了党的思维境界,帮助党把握发展的总体趋势,总揽全局、协调各方,树立发展的大局意识。新发展理念提升了党的实践境界,在实际工作中,党坚持创新经济发展模式,协调民生改革,建立绿色美丽新中国,全方位、多领域实施开放,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体现了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新认识和新探索[11]

5. 破解发展难题,开拓发展新路径

在科教兴国的战略背景下,我国的发展模式从科技领域、产业领域到政治领域、文化领域都实现了多层次、全方位、宽领域的创新,创新要素贯穿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之中,将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开拓了创新发展新路径[12]。在我国资源短缺、人口基数大、自然环境差异显著的条件下,党积极协调各区域地方、经济和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等多领域和多环节,使其相互适应,激发市场活力,解决内部矛盾,避免落入中等收入陷阱;协调了需求与供给、局部与全面之间的关系,开拓了协调发展新路径。在我国绿水青山减少、生态污染较为严重的自然条件下,在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跃迁的关键时刻,党顺应了人民对新鲜空气、干净水源、舒适环境的向往,着力开展生态文明建设,致力于利用好资源、治理好环境、保护好生态、维护好自然,建设美丽新中国,开拓了绿色发展新路径。在复杂的时代关系下,党以合作共赢、开放发展作为目标,通过“一带一路”倡议与金砖国家建设等,推动了世界经济的交流与融合,推动开放包容的中国文化基因同世界文明交融,开拓了开放发展新路径。中国在做大发展蛋糕的条件下,面临着如何分好蛋糕的难题,党坚定不移地走共享发展道路,致力于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实现收入分配公平,健全社会公共服务体系,提高精准扶贫力度,开拓了共享发展新路径。

四、结 语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尊重中华文化、适合中国国情、有利于中国发展的渐进历史过程[13]。新发展理念的提出,既代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自身发展的需要,又契合了中国传统文化复兴发展的需要。新发展理念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的灵魂指南,是对全世界发展模式转型作出贡献的新智慧,事关改革全局,事关“两个一百年”目标能否顺利实现。只有深刻理解新发展理念的内涵,明确新发展理念的现实价值,才能将其更好更自觉地落实到具体发展实践中,同时进一步推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参考文献

[1] 秦洪源.黄帝文化对和谐社会建设的价值研究 [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3.

[2]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33.

[3] 胡雨霞,郎旭,刘冬雪.发挥马克思主义在文化领域的引领作用 [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280-283.

[4] 王晓勇,李剑英.论五大发展理念中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 [J].山西农经,2016(6):15-16.

[5] 冯俊.五大发展理念是对科学发展观的新突破新发展 [J].中国浦东干部学院报,2016(1):5-9.

[6] 赵仁青.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绿色生态思想 [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6):96.

[7] 王忠勇.中国共产党共享理念的生成与实践 [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7(2):24-29.

[8] 王海霞.新发展理念的深刻内涵和深远意义 [J].唯实(现代管理),2017(2):9-12.

[9] 唐海燕.五大发展理念的传统文化内涵 [N].广西日报,2016-03-10(14).

[10]张学中,何汉霞.新发展理念的三维视域:新背景 新内涵 新要求——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发展思想研究 [J].观察与思考,2017(8):64-70.

[11]袁祖社.“五大发展理念”的理论品质与实践新境界 [J].学术研究,2017(1):15-21.

[12]夏锦文.牢牢把握新发展理念的核心要义 [J].红旗文稿,2017(17):11-13.

[13]张峰铭.新形势下习近平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研究 [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6.

Study on traditional culture connotation in new development concept

CAO Xu, JIANG Xue-hang

(School of Marxism, Sheny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henyang 110870, China)

Abstract:The new development concept, which is full of profound traditional culture connotation, is the new cognition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enriched and developed in practice by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It is the new exploration combined Marxism 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 with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the new achievements combined Marxism development theory with Chinese wisdom of traditional culture. It points out the new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moving towards civilization and progress of modern China, which has grea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Chinese nation and the realization of Chinese Dream. Through the analysis on the connotation of new development concept, the traditional cultural connotation in it is analyzed deeply, and the practical value is discussed of traditional culture in new development concept.

Key words:new development concept; 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 traditional culture; innovation; coordination; green; open; sharing

(责任编辑:郭晓亮)

收稿日期:2017-11-17

基金项目: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一般项目(L16BZZ006,L16BSZ003)。

作者简介:曹 旭(1966-),男,辽宁辽阳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等方面的研究。

* 本文已于2018-01-12 09∶06在中国知网优先数字出版。

网络出版地址:http:∥kns.cnki.net/kcms/detail/21.1558.C.20180111.1426.008.html

doi:10.7688/j.issn.1674-0823.2018.02.12

中图分类号:D 0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0823(2018)02-017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