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论坛绿色发展的地区探索与实践

以生态文明为主导的地区新型工业化道路研究*
——佛山高新区的实践

李 钢a, 褚 席b

(中国社会科学院 a. 工业经济研究所, b. 研究生院, 北京 102488)

摘 要:新型工业化是我国制造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佛山高新区的实践为其他地区的新型工业化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经验和借鉴。作为制造业大市的佛山,在以生态文明为主导,积极发展绿色经济、实施清洁生产、加速产业转型、推动产业集聚等方面的做法和经验,对于存在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资源环境问题突出、产业结构不合理、地区行业发展不平衡等问题的东西部其他地区的新型工业化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 键 词:制造业; 绿色发展; 新型工业化; 自主创新; 生态文明; 清洁生产; 产业集聚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这为我国新型工业化道路指明了发展方向。

《中国制造2025》的发展思路是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把促进制造业创新发展作为首要任务,沿着制造业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发展思路,大力发展智能制造,夯实原有工业基础,培育多层次复合型人才,实现制造业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历史跨越。未来十年,我国制造业发展的重点是经济发展的质量,不应追求更高的增速,应该按照“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人才为本”的发展思路,提升经济发展的效益水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新型工业化道路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1. 新型工业化科技含量高

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对科学技术以及技术转化率提出了新的要求。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只有经济发展建立在科技进步的基础上,才能为经济可持续发展带来源源不断的动力。从我国目前经济发展的情况来看,要想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不断前进,提高产品竞争力、调整产业结构、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推动技术不断进步是本质要求[1]

新型工业化科技含量高是因为把科技创新放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根据经济增长理论,科技是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对经济发展极为重要。科技的进步除了会带来经济效率的提高和产品质量的优化,还会刺激相关产业的革新和产业链的不断完善,最终促使产业的转型升级。

2. 新型工业化经济效益好

经济效益好就是要不断提高企业竞争能力,完善服务水平,提高产品质量,实现既定成本产品产出的最大化或者既定产量成本的最小化,提高资源利用率、生产效率和生产经营利润率。

随着新型工业化的不断推进以及市场自发调控和政府宏观管理的不断协调,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下的落后产业终将被高技术含量、高利润率的高端装备制造业所取代。这必将促使企业改变原有的生产模式,不断提高原材料利用率、经营管理水平、技术水平,从而使企业生产产品的经济效益不断提升,并使社会资源在流通中达到更加合理高效的配置。

3. 新型工业化资源消耗低

资源消耗低就是通过大力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资源消耗,提高生产效率。合理利用资源,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降低能源和资源消耗,是中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一个发展方向。中国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就要降低资源和能源消耗。

新型工业化对于我国资源利用、能源消耗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经济发展方式、产业结构正在发生着变化,落后产能、高污染、高耗能企业正在逐步被淘汰,以高技术含量为特征的高端装备制造业正在蓬勃发展,我国正在由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不断迈进。

4. 新型工业化环境污染少

减少环境污染必须大力推进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绿色经济和环境友好型产业,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恢复,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丰收。工业对于资源的消耗占我国能源消耗的比重高达70%以上,污染物也主要是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因此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可持续发展应该使工业发展对于环境的影响最小化。

环境友好的新型工业化发展将会占有更少的社会资源和生产要素,充分考虑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遵循自然规律,严守生态红线,以绿色科技为发展动力,形成经济社会生态三者协调发展的产业体系,打造环境污染少、生态友好、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工业化。

从广义上讲,环境也是一种资源,工业发展必须依托于环境(金碚,2005)[2]。可持续发展是新型工业化的有力支撑,同时也打破了限制经济发展的要素、环境等重要因素。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理念,对新型工业化有了更高层次的定位,与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相辅相成,既是新型工业化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新型工业化发展的方向,最终目标是形成资源消耗少、环境影响小、经济效益好的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

二、东部地区新型工业化面临增长的瓶颈

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海南等,是中国工业经济的先行地区,在中国工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举足轻重。这些地区工业基础较好,应率先实现工业化的转型升级,并向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迈进。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原有的经济体制、产业结构制约着经济的发展,存在国际化水平低、市场活跃度不足、所有制结构较为单一、企业技术设备老化、社会保障和就业压力大、资源型城市主导产业衰退等问题。东部地区进入工业化后期以后,也必然会面临重大的挑战和任务,包括技术创新与产业转型升级、老龄化社会或者“未富先老”、资源环境约束、区域差距、收入分配不平等等问题,也就是说新型工业化之路是曲折和极富挑战性的,传统工业化道路亟待转型升级[3]

1. 自主创新能力弱,创新体系不完善

目前,产业发展所面临的市场环境也发生着变化,生产要素成本不断增加,产业市场需求降低,企业面临着更加残酷的竞争压力。与此同时,创新能力瓶颈制约逐步显现。东部地区原有的产业体系竞争力逐步减弱,面临的风险不断增大,产品技术创新的缺乏使企业进一步发展的空间逐渐缩小。如果沿着现有的经营管理模式继续发展,企业将越来越不适应现有的竞争环境,最后生产技术落后、创新能力不足的企业将会被淘汰。

东部地区制造业企业缺乏自主技术创新的动力,自主创新的能力和积极性较低。与发达国家相比,东部地区研发投入不足是没有取得巨大技术进步和产品创新的重要原因之一。我国基础研究与发达国家尚存在较大差距。部分研究院所转制后,更多的资金、人力逐步向商业化靠拢,放弃了原有的共性技术研发,产业研发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大大削弱。由于体制机制不同,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企业拥有的目标不同、利益不同,很难使研发成果得到有效的转化,产学研用一整套思路在现实经济中很难得到有效落实。正是由于创新能力的制约,我国制造业发展仍然维持在较为低端的水平,高端产业、高技术含量产业、高附加值产业发展缓慢。

市场机制不完善也对创新产生了负面影响,比如,生产要素价格长期扭曲,资源、能源、土地、劳动力价格经常偏离正常值,影响了企业创新;同时,现行财税体制、教育体制、创新体制有巨大改进空间,对经济发展的辅助作用有待进一步提升[4]。东部地区要在新型工业化道路中不断提高高端产业的占有率,必须不断提升自我创新能力,完善创新体系。

2. 产业结构不协调,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滞后

改革开放以来,东部地区经济规模的快速扩张得益于生产要素廉价的优势,通过不断扩大投资规模,大规模引进资本、技术、管理来拉动经济增长。这种单一的经济增长模式带来了诸如产能过剩、供需矛盾、结构失调、同质化严重等一系列问题[5]。在规模经济的发展中,行业的集中度相对偏低,区域内统筹协调联动发展的区域规模经济没有形成。集聚的缺失使得经济发展中的技术外溢效应、信息共享机制、产业链延伸等各方面受到了限制,严重制约了经济的发展。

东部地区高端装备制造业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相对较低,与发达国家相比,为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防现代化提供投资类产品的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比较低,生产的许多大型成套技术装备落后,许多技术装备和关键设备尚需进口。由于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基础差、技术积累少,严重影响了新型工业化的推进,导致企业生产的产品科技含量低,在国际竞争中常常处于劣势地位。

东部地区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滞后,低端产业生产能力过剩,高端产品生产能力不足,尤其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民族知名品牌产品少,设计水平低,新产品开发周期长,导致产品附加值低下和经济效益低下。

3. 信息化程度低,两化融合深度不够

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是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然选择,对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工业强国、提高产品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为新型工业化快速推进创造了条件[6]。目前,我国东部地区的信息化水平相对偏低,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应用水平相较于发达国家仍然远远落后,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发展前景光明。由于企业缺乏使用信息技术改造产品生产工艺和提高产品定位的动力,东部地区信息技术的使用仍然停留在初级阶段,并且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之间也存在较大差异。我国东部地区信息化相关的技术积累相对薄弱,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核心领域大部分掌握在少数发达的欧美国家手里,核心技术和软件仍以进口为主。相比我国东部地区,欧美国家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发展已经进入了新的阶段。

东部地区基础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和软件产业技术利用率相对较差,部分产品和服务对外依存度较高,由于技术的限制,部分软件信息技术产品还处于初级阶段,自主创新能力的不足也严重影响了信息化技术的扩散。支持信息技术研发的资金往往相对较少,对软件信息技术的创新与突破产生了不利影响,阻碍了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变,就要加快信息技术与工业化的融合,全面提升企业产品的技术含量、智能化水平。

4. 资源整合能力弱,全球化经营能力不足

东部地区资源整合能力弱。高新技术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往往单打独斗,没有对国内外行业间优势资源进行整合,行业整体竞争力不强,行业优势无法发挥。大部分战略型新兴企业没有充分应用信息网络技术,在供应链管理、政企关系及客户关系管理方面没有有效地进行资源整合。

企业全球化经营能力不足。战略性新兴企业在国际化进程中往往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如规模经济未能体现、生产成本剧增、某项关键技术未能取得突破、生产陷入停滞等。再如,由于国际市场环境的不确定性,东部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进一步扩展市场、发展业务面临的风险往往逐步增大。

三、西部地区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基础薄弱

西部地区包括广西、云南、西藏、新疆、重庆、陕西、内蒙古、四川、甘肃、青海、贵州、宁夏12个省市。自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国家经济建设重点的转移以及沿海地区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西部地区与东部沿海地区工业经济发展的差距越来越大。

1. 资源能源利用效率低,环境污染问题较为突出

西部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是我国资源和能源供给的主要来源地,具有先天的资源优势。但是随着工业化的推进,西部地区工业结构发展不合理,资源型供给以及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发展越来越失调,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这种恶性循环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尤其是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能源消耗等方面体现得尤为突出[7]

表1列出了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耗能。从表1可以看出,西部地区几乎占据了我国高耗能地区的全部,与北京、广东、江苏等东部相对发达的地区相比差距巨大,即使能耗相对较低的四川、重庆也与我国东部地区存在较大差距,如果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会更加明显。

表1 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耗能吨标准煤/万元

地区能耗地区能耗地区能耗宁夏2 28四川1 00江苏0 60青海2 08重庆0 95天津0 71山西1 76吉林0 92海南0 69贵州1 63湖北0 91江西0 65新疆1 41河南0 90福建0 64内蒙古1 40湖南0 89上海0 62甘肃1 30山东0 86浙江0 59河北1 16陕西0 85广东0 56云南1 10广西0 80北京0 46辽宁1 04安徽0 75西藏0 00

数据来源:《中国区域经济统计年鉴》。

我国西部地区多数工业企业以资源初加工为主,基于当地的丰富资源,就地取材进行石油化工、铁矿石开采冶炼、煤炭采选等基础性低技术含量生产。这种以初级原材料为主要加工对象的生产方式对当地的环境产生了较为严重的破坏,给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威胁。这种生产经营模式产生了许多负面影响,例如:我国酸雨的重灾区主要分布在重庆贵州等以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为主的西部地区;西部地区的二氧化硫等其他主要污染排放物在全国占比超过50%。

2. 基础设施薄弱,工业化程度较低

基础设施完善程度对于经济发展的影响涉及到方方面面,甚至对于经济中产业集聚、规模经济、对外贸易、产业链的完善都能够产生深远影响。基础设施逐步完善有利于提升招商引资水平,为经济发展带来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持,也是促进其发展的“风火轮”,完善的基础设施是经济发展的必备条件之一。

虽然我国已经意识到基础设施对于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限制,自改革开放以后,也实行了一系列政策来刺激西部地区基础设施的改善,如西部大开发战略等,但是由于技术设施落后,西部地区即使在国家财力物力大力支持下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也仍然和东部地区存在较大差距,基础设施落后的局面没有发生本质性变化,对经济发展仍然存在不利影响。

西部地区经济增长主要依靠传统产业拉动,虽然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是依靠传统产业带动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在新常态下的中国遇到了增长瓶颈,工业化进程逐步放缓。目前,西部地区相较于东部地区来说工业化进程仍然相对滞后,高度依赖资源的发展模式有待突破,传统产业有待进一步转型升级,传统产业向高端装备制造业进军的步伐有待加快,地区产业竞争力有待进一步加强。西部地区拥有丰富的资源优势,为了将资源优势转换为地区生产力,就必须加快地区工业化进程,让地区资源优势与外来资金、技术优势融合,加速转型升级,做大做强地区优势产业,探索高技术含量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之路,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

四、借鉴佛山经验推进以生态文明为主导的新型工业化发展

1. 发展绿色经济,打造生态文明

绿色经济是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新型工业化中的“经济效益好,环境污染少,资源消耗低”恰恰是“绿色经济”的内在要求。目前,中国工业化进程面临着新的挑战:一方面,绿色经济是新型工业化提炼出的更深层次的要求;另一方面,绿色经济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围绕符合经济可持续发展,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打造符合生态文明要求的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是我国经济转型新的方向[8]

(1) 改造传统制造业。佛山市运用已有的先进技术,加大对传统优势工业的改造提升力度,同时积极引进先进生产技术与管理经验,促使制造业向高端化和绿色化方向发展,形成在各方面具有企业品牌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和总部经济群体,通过生产方式由传统向高端转换提升产业绿色化水平。

陶瓷工业:淘汰高污染、高消耗的低端产业,推进绿色技术的应用,加大科技创新的力度,注重产品质量提升与品牌建设。同时,产品品牌向高端化迈进,将技术、智能、环保理念融入产品之中;注重发展生态环保、可持续发展、绿色智能、高科技含量的陶瓷工业产品。

机械装备制造业:将智能和精密作为未来发展的方向,注重战略性和标杆性企业的引领作用,把智能和科技引入装备制造业中,完善产业链结构,拓展下游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打造科技含量高、技术优势突出、附加值高的高端装备产业集聚区。

家电制造业:注重企业科技创新、工业设计、经营管理,努力打造企业大品牌战略。加大资金、人力投入力度,发展节能、环保、智能的创新型产品。注重绿色发展、创新发展,提高废旧家电的利用率,完善回收体系,提高资源再利用水平。

纺织服装业:打破传统思维,提高纺织服装在航空航天、医用等领域的市场占有率,通过企业重组等方式完善企业管理制度,逐步向西方现代企业管理体系靠拢,做大做强集设计、生产、销售于一体的综合型企业。同时,注重企业的集聚效应,引进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现代化企业,打造现代纺织服装业的集聚群。

(2) 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佛山市有强大的制造业需求,一系列的创新创意产业园、总部经济集聚区等新兴生产性服务业扎根发芽。禅城园是总部经济发展的先行者,建立了陶瓷产业基地,产业转型升级走在全国的前列。南海区形成了以创意设计业为主导的工业设计基地,已经吸引了一批科研院所及创新创业企业入驻。

在总部经济方面,佛山高新区(以下简称佛高区)鼓励引导培育佛山市传统优势行业内的龙头企业,将其打造成区域本土总部企业,包括机械、家电、陶瓷、纺织服装、食品饮料等传统优势行业。除此之外,佛高区通过完善政府政策、提高政府服务水平来积极引进大型国有企业、跨国企业、外资企业,为落地企业优化发展环境提供政策支持,使总部企业产业行业不断丰富延伸。

在产业具体分布上,南海区发挥区域内工业设计资源优势,以满足佛山市制造业发展需求为目标,重点开展机械制造工业设计、汽车产品工业设计、环保工程园林设计,抓住众多科研机构及高等院校落户科技园的机遇,建设具有一流创新设计能力、一流科技人才、一流产业园区的总部经济集聚区。南海软件科技园围绕智能化、信息化的新型工业化发展要求,重点发展自动化、集成化的信息服务业。

禅城园区以智慧新城、绿岛湖为载体,以打造总部基地为目标;以现有的佛山创意产业园、佛山时尚产业园、新媒体产业园为基础,招揽人才集聚企业。

顺德园区发挥园区内本土龙头企业的优势,努力把握顺德西部生态产业发展的机遇,积极向信息服务、电子通讯等领域扩展。

高明园区以食品饮料、新材料为发展特色,继续加强传统纺织、塑料等行业的优势,利用技术进步进一步发展新型金属产业,将产业向航空航天、精密机械、医疗专用服装等领域扩展。

(3) 积极创建森林型城市,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南海区是佛高区的核心区域之一,林地面积原来仅有5 783.6 hm2,不到城区面积的5.4%。为了增加林区面积,南海区设立了森林面积和森林覆盖率双增的目标:一方面,严格控制林地征占用,保护好现有的林地;另一方面,加大在公园绿地、家园绿地、交通廊道绿地、河涌绿地以及散落在城乡片区的土地上增种树木的力度,以增加城市森林面积。2015年底,南海区已有森林面积达到了17.91万亩,覆盖率达到11.12%,完成了初步计划;预计到2017年底,森林面积将进一步提升至20.33万亩,覆盖率同步上升到12.62%。

南海区积极扩大生态公益林面积,提高生态公益林建设管理水平,加大生态公益林示范区的建设力度,生态公益林生态功能等级一、二类林的比例明显提高。大力完善公益林管理系统,将主干道路造林以及城市防护林一同归入公益林管理,加大对公益林建设的资金投入力度,探索公益林发展长效机制,实施森林质量提升工程。按计划,到2017年底南海区可改造完成1万亩林地。

南海区加大监督力度,以恢复森林面貌为目标开展全方位整治,对裸露山体、采石场、废弃耕地等开展有针对性的还林复绿工程,成果显著,城市面貌得到很大程度的改善。

2. 实施清洁生产,淘汰落后产能

清洁生产是人类工业化进程的历史必然,符合生产者、消费者、社会三方面所追求的各自利益最大化的目标。企业是开展清洁生产的主体。清洁生产能够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提高资源的利用率,这一增一减带来了实质性的变化,环境污染减少,节能、降耗、增效、增益等优点凸显。实施清洁生产是企业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然选择,也是企业提升自身竞争力的本质要求[9]

(1) 建立清洁生产数据库,推广节能生产经验与技术。佛高区注重清洁生产基础信息的采集整理工作,通过采集信息不断完善数据库,为开展低碳经济清洁生产积攒原始数据。数据库中包含了统计所必须的重点关注行业或者对象的能源消耗水平、废物废料的排放水平、排放的污染物成分、企业是否对污染物进行处理,以及清洁生产普及度等内容。此外,佛高区还积极建立清洁生产技术数据库、清洁生产专家数据库,为后期形成技术支持和专家支持提供了信息基础。

佛山市从政府管理人员的清洁生产意识抓起,首先对政府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加深对清洁生产重要性的认知。另外,政府专门对清洁生产施工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定期对清洁生产进行考核,组织企业与员工进行经验交流与信息共享,最大限度地提升企业清洁生产意识和能力。

佛山市经常在行业内进行清洁生产技术知识普及,并开展清洁生产知识培训,提升行业清洁生产总体技术水平,对于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制定了清洁生产指南,增强企业清洁生产意识。

(2) 建立清洁生产评价体系,强化引导与管理。清洁生产是佛山高新区重点推进的工作之一。佛高区组成了由政府、科研机构、优势行业组成的清洁生产标准委员会,对清洁生产的标准进行制定,完善清洁生产管理体系。标准体系的内容涵盖了生产的技术标准、企业清洁生产的评价体系等内容。清洁生产技术标准和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对于企业如何生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是激励企业清洁生产的动力。清洁生产审核指南为企业清洁生产提供了技术支撑,是企业进行清洁生产审核的指导性文件。

佛山市制定了具有当地特色的审核办法,与广东省清洁中心审核办法既有相似之处又有差别,这种审核办法也在佛高区得到了推广。佛高区对技术服务单位服务质量进行考核,通过管理与监督使审核质量得到保障。佛高区在对企业清洁生产综合评分以后,通过信息公开及时向社会反馈企业清洁生产情况,激励企业自觉采取清洁生产方式。

(3) 淘汰落后产能,化解过剩产能。佛高区淘汰落后产能和过剩产能,把化解落后产能矛盾作为产业结构升级、优化生态环境的重要着力点。佛高区加大政府引导力度,通过多项措施分阶段、分行业标本兼治地稳步推进淘汰落后产能的步伐,减少落后产能对于社会资源的消耗和对生态环境的威胁。

对于区域内的僵尸企业,佛高区了解掌握了其生产经营的第一手资料,建立数据库进行系统化管理,并对僵尸企业对行业及社会造成的风险进行及时评估。佛高区充分发挥市场的主导作用,对僵尸企业进行合理处置。对于与佛高区自身定位不符的传统产业、连续亏损效益低下行业、长期停工停产的企业,政府采取多种措施进行处置,不断完善市场机制,打造有进有出的市场竞争环境。

强化企业生产过程监管,规范企业生产经营行为,尤其是加强对企业生产产品的质量、生产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生产要素消耗的管理。对没有达到要求的企业定期进行公示,并限期整改,屡教不改的企业依法依规坚决予以清退,淘汰落后产能绝不手软。对于积极淘汰落后产能的企业,根据国家政策予以资金支持,提高企业转型升级、提高自身竞争力的积极性。严格落实《佛山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提振民营企业家信心促进创业创新若干措施的通知》要求,组织企业申请设备更新、淘汰老旧设备专题项目,鼓励企业机械设备更新换代,引进先进设备进行精细化生产。

对于新加入产能过剩行业的企业,加强资质、环评等各方面的审核。对于无法化解的过剩产能,政府可以适当引导,通过资金支持、政策引导鼓励产能过剩行业通过技术升级、产业转型等方式进行转型升级。

(4) 加快企业转型升级,推进跨区域产能合作。佛高区完善市场机制,引导企业以兼并重组等方式转型升级,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扶持激励企业加强技术创新,加快产品更新换代的频率,增加产品附加值和科技含量。政府设立技术创新专项基金,逐步扩大转型升级企业补助范围。专项基金补贴考核与企业污染物排放水平挂钩,从而使企业在努力进行科技创新的同时也注重环境保护。加大社会保障力度,对于由于产业转型而失业的职工,政府加强培训,提升其再就业能力,同时给予失业职工相应的补助。建立产业投资数据库,提升佛高区监管力度,严控过剩产能增量。

加快企业国际化进程,推动佛高区企业既要走出去又要走进去。重点支持佛高区企业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区域合作,发挥竞争优势。支持企业进行海外投资,利用好政府扶持政策,加深与国外地区在贸易、经济、技术等领域的合作。

3. 运用高新技术,加速产业转型

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的背景下,产业转型逐渐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一种有效模式,成为推动区域与全球竞争的重要力量。高新技术产业最能代表一国的工业发展水平,是最有潜力、增长速度最快的工业领域。高新技术推动产业转型,对于优化制造业的产业结构、促进制造业新兴主导产业的形成和传统产业的升级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10]

佛高区自我定位为未来“中国智能制造产业基地”。近年来,佛高区紧抓“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历史发展机遇,不断适应新形势下全球产业发展新趋势,将比较优势打造成竞争优势,以创新驱动、转型升级为重点,推动产业向高端化、全球化迈进。通过发展更加高端的产业,使工业发展的环境破坏降到最低。在制造业方面,佛山高新区把发展重点放在以精密电子、智能机械、智能数控、3D打印、机器人为主的具有高科技含量的产业上。

佛高区深入贯彻“中国制造2025”的精神,把握广东省建设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珠江西海岸先进装备制造业产业基地的机遇,发挥工业基础、区位优势、后发优势,打造珠江西海岸高端装备制造业集聚区。佛高区以创新驱动、转型升级为重点,围绕“智能制造”,以扎实的工业基础为后盾,强化绿色发展,注重质量、品牌建设。结合佛高区实际,挑选重点行业优先发展,积极推进“生产性服务业、智能装备制造、汽车制造业、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装备、节能环保装备”等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发展。在塑造企业品牌、技术创新、技术转移、两化融合、完善公共服务等领域加速推进,使佛高区制造业由大变强、由制变智,以实现佛山市装备制造业跨越式发展。

2015年,佛山市智能制造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共同开展“互联网+智能制造”战略合作协议书》的签署以及在佛高区召开的中国“互联网+智能制造”大会极大地加快了高新区智能制造产业基地的推进速度。佛山市成为广东省第一个“互联网+创新创业示范市”,推进了佛山市传统企业工业化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在“互联网+”的发展思路引领之下,佛山市新型工业化进程成果显著,很多行业已经与互联网深度融合,如南海区的家俱行业、铝型材行业、唯尚家居、坚美铝业已经成为行业内个性化设计的领导品牌。顺德园“广东省智能制造产业基地”的建设也在有条不紊地推进。此外,佛高区大力支持园区内智能化产业的发展,增加“互联网+”创业投资基金的普及度及数额,鼓励企业加大产品创新、技术革新力度,支持佛高区信息化、智能化产业的发展。

4. 优化工业布局,推动产业集聚

发展新型工业化的重点是优化工业布局,推动产业集聚。佛高区突出发展新材料和高端装备制造业,优化发展传统冶金、化工等产业,构建以新型工业化为主导的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为工业发展提质增效,促进产业链上下延伸:一方面,抓紧产业链上游项目推进;另一方面,做大做强产业链,积极发展下游配套产业[1]

(1) 推进园区错位发展,打造生态产业链。佛高区倡导土地资源集约使用,提高产业集聚度,顺应佛山市“一区一带七园”的生态工业发展规划。一区是指以佛山高新园区为核心区,统筹规划周围顺德、禅城、三水等工业园区,以高端装备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为发展重点。“七园”包括佛山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禅城经济开发区、南海经济开发区、南海工业园区、顺德工业园区、高明沧江工业园区、三水工业园区,各园区依据原有本地特色、产业基础,发挥各自比较优势,形成了各具优势、分工互补、错位发展的格局。

对不同的产业园区,提出不同的产业发展规划,加快构建布局合理、产业合理、结构优化的现代化产业园区。吸引高新技术相关产业,坚决淘汰落后产能,优化园区内部功能,引导园区企业转型升级,最终目标是将佛高区打造成产业特色鲜明、信息化水平高、产业集聚度高的高端产业园区。

具体举措有:充分发挥土地的开发利用潜力,逐步淘汰高耗能、高污染的过剩产能,鼓励新兴产业企业通过土地置换来增加产业用地,逐渐将园区内传统经济效率低、能耗高的产业转换为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高端装备制造业。加快配套基础设施与服务的完善,为承接科技研发、技术创新、产业落地打下基础。同时,加大园区内传统行业的改造力度,鼓励企业通过自主创新提高自身竞争力。在政策和资金上加大对园区内绿色环保型、科技创新型企业的扶持力度,推广节能减排、废物利用、污染物处理科技的应用,努力将佛高区打造成环境友好、可持续发展的低碳园区。

园区建设遵循三高原则,即高水平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标准管理,引导科技创新成果在园区内得到转化,高端产业在园区内集聚,致力于打造集研发设计、生产制造、销售服务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同时加强产业链上下游延伸,发挥龙头企业的标杆作用,形成“大项目—产业链—产业集群—产业专业园”的产业链扩展延伸发展模式[11]。佛高区引入市场化运营管理机制,建设与市场相匹配的服务体系,政府简政放权,放大市场活力,努力打造现代化的市场管理体系,打造充满创新与活力的生态产业链。

在高新区加大推进循环经济的力度,开展企业间“静脉产业”与“动脉产业”循环体系的构建。构建新材料产业生态链,主要分布在南海园和高明园,将电池、光伏材料、液晶显示材料以及新型合金作为发展重点。通过园区间和周边大区域范围内的化工原材料制品、金属制品以及再生金属综合利用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培育新材料产业上游产品链。构建高端装备制造业产业链,重点发展陶瓷专用机械及成套设备、新电源等核心部件,通过利用新材料产业提供的产品,为陶瓷产业提供专门的生产设备,并为新能源产业提供核心部件。构建再生资源产业链,建立资源回收再利用体系,与资源回收企业合作,对回收的各种材料进行循环利用。

(2) 集聚创新资源,营造创业环境。佛高区搭建创新创业平台,加强园区综合服务管理水平,筑巢引凤,加大对高技术人才的引进力度,同时注重科技创新,致力于将高新区打造成掌握核心技术、具备创新创业优势的一流园区。

佛高区核心园区大力建设科技产业载体,目前园区已有创业创新团队70多个,涵盖创业创新项目已达100多个,产业载体建设面积超过100万m2。其中,佛山国家火炬创新创业园、佛山创意产业园、佛山新媒体产业园等电子商务园区已经吸引了大批创新创业企业争相入驻。

佛高区深化产学研协同创新发展。近年来,佛高区不断强化与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合作,依托佛山市众多科研创新平台,转化推广面向产品与应用的科研成果,将科研平台与广东省、佛山市雄厚的工业基础和一流的科研人才创新队伍相结合,构建以企业为中心的创新创业体系,提升佛山市创新创业能力,打造集产业转型、产业孵化、产业升级为一体的综合型产业集聚区。

佛高区现正在筹建国家智能制造创客空间,将以智能制造和创新发展为中心,以佛高区人工智能和产业推广作为发展方向,在佛山建立万众创新大众创业示范工程,使其推广并服务于全国制造业。

参考文献

[1] 牛文元.中国新型工业化之路研究报告 [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35-40.

[2] 金碚.资源与环境约束下的中国工业发展 [J].中国工业经济,2005(4):5-14.

[3] 肖金成,申兵.我国当前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的现状、问题与政策建议 [J].经济研究参考,2012(31):15-26.

[4] 洪银兴.论创新驱动经济发展战略 [J].经济学家,2013(1):5-11.

[5] 龚绍东.区域工业空间布局和产业组织结构形态的演进与创新 [J].区域经济评论,2014(2):23-28.

[6] 王瑜炜,秦辉.中国信息化与新型工业化耦合格局及其变化机制分析 [J].经济地理,2014,34(2):93-100.

[7] 陈健鹏,李佐军.新世纪以来中国环境污染治理回顾与未来形势展望 [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3,38(2):7-11.

[8] 高宜新.生态文明与新型工业化的辩证思考 [J].生态经济,2009(2):96-99.

[9] 范家堂.工业老区的生态化路径:以成都市青白江区工业园区为例 [J].环境经济,2010(6):57-58.

[10]刘伟,张辉.中国经济增长中的产业结构变迁和技术进步 [J].经济研究,2008(11):4-15.

[11]肖萌,徐伟,施慧斌.价值共创模式下服务型制造系统的构建 [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9(1):53-59.

Study on new industrialization road led by ecological civilization:practice of Foshan National Hi-tech Industrial Development Zone

LI Ganga, CHU Xib

(a. Institute of Industrial Economics, b. Graduate School,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Beijing 102488, China)

Abstract:New industrialization is indispensabl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n China. The good experience and refer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new industrialization in other regions are provided by the practice of Foshan National Hi-tech Industrial Development Zone. As a manufacturing city of Foshan, the practice and experience as taking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s the leading factor, developing the green economy actively, implementing the cleaner production, accelerating the industrial restructuring, promoting the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have important significance for the existence of independent innovation ability and the problems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unreasonable industrial structure, regional industry development imbalance in the department of other parts of the new industrialization development.

Key words:manufacturing industry; green development; new industrialization; independent innovatio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leaner production;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责任编辑:吉海涛)

收稿日期:2017-10-09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资助项目(14AJY015)。

作者简介:李 钢(1973-),男,贵州思南人,研究员,博士,主要从事产业经济学等方面的研究。

* 本文已于2017-11-20 11∶16在中国知网优先数字出版。

网络出版地址:http:∥kns.cnki.net/kcms/detail/21.1558.C.20171120.1116.002.html

doi:10.7688/j.issn.1674-0823.2018.02.01

中图分类号:F 062.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0823(2018)02-009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