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备制造业发展研究

辽宁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产业关联及波及效应分析 *

宋 罡, 唐凌云, 刘 鹏

(沈阳工业大学 管理学院, 沈阳 110870)

基于2002、2007及2012年辽宁省投入产出表,就辽宁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产业关联及波及效应问题进行了全面细致的分析,研究发现辽宁地区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产业关联度高于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关联度且生产性服务业及装备制造业与自身关联效应更强,应优先发展装备制造业中的金属制品业,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及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中的批发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及金融业,在“两化融合”的背景下重点发展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以加强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关系。

装备制造业; 生产性服务业; 产业关联; 波及效应

生产性服务业是由于社会生产分工细化而从制造业中逐渐剥离出来的产业,制造业为了避免内部非核心生产环节由于生产效率不高而产生资源浪费,弥补生产过程中某些方面的技术水平不足,满足降低各类成本的要求而产生了对生产性服务业的采购需求。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而不断壮大的生产性服务业由于规模效应,服务效率和专业性不断提高,服务成本不断降低,降低了制造业的机会成本、生产成本,提高了制造业产品的知识含量和企业生产的软实力,拓展了制造业企业多元化发展路径,提高了制造业企业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1] 。装备制造业是制造业的核心产业,在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促进制造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与转型升级首先应从装备制造业着手。辽宁作为我国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基地,装备制造业的发展需要充分利用生产性服务业带来的巨大便利和辅助作用,促进制造业服务化,在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同时实现自身的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关于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问题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有益成果 [2-8] 。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立足辽宁地区,从行业异质性的角度对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关系进行研究,以期能够为辽宁地区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调发展提供更为清晰的思路。

一、产业界定及划分依据

1. 装备制造业

装备制造业是“生产技术装备的机器制造业”,它是为了维护国家安全,满足国家各经济部门的需求,保证各国民经济部门顺利实现简单生产和扩大再生产而制造相应技术装备的一系列产业的总称。装备制造业是中国特有的制造业分类,是国民经济的发展命脉,也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基石,根据《2017年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第一产业包括5大类,第二产业包括45大类,第三产业包括47大类,其中制造业包括纺织业、化学工业在内共31大类,制造业中装备制造业具体包括金属制品业,专用设备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七大类。

2. 生产性服务业

服务业分为生产性服务业和消费性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是通过生产中间产品而非最终消耗产品辅助生产制造,提供中间服务,为生产厂家和组织而非个人提供科学的智力支撑和专业的技术指导的市场化服务产业。生产性服务业产业的划分方法种类众多,较为常见的方法是对投入产出表中服务业的中间需求率进行计算,将中间需求率高于50%的产业定义为生产性服务业,中间需求率低于50%的产业定义为消费性服务业 [9-10] ,为了保证数据的准确性,本文选取了辽宁省2002—2012年的投入产出表,分别计算了各服务业产业的中间需求率并作均值处理,数据结果如表1所示。其中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的中间需求率大于50%,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服务技术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的中间需求率接近50%,考虑到生产性服务业是集人、物、知识、技术与信息于一体的对制造业辅助生产的产业 [11-12] ,以及“中国制造2025”发展背景下工业化与信息化“两化融合”的发展要求,本文将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以及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服务技术业纳入生产性服务业,住宿和餐饮业不具备知识、技术、信息密集的特征,因此将住宿和餐饮业排除出生产性服务业范围,综上所述,生产性服务业包括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服务技术业六大类。

表1 服务业中间需求率

细分行业2002年2007年2012年均值批发和零售业0.720.490.620.61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0.740.760.950.82住宿和餐饮业0.760.490.670.64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服务技术业0.710.280.400.47金融业0.760.760.790.77房地产业0.410.290.420.37租赁和商务服务业1.161.040.971.06旅游业0.010.000.000.00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0.170.560.730.49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0.430.330.290.35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0.430.490.400.44教育0.060.140.290.16卫生和社会工作0.010.220.170.13文化、体育和娱乐0.230.350.840.47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0.010.000.030.01

二、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1. 数据来源

由于投入产出表每5年发布一次,在本文撰写时尚未发布最新的投入产出表,因此本文采用辽宁地区2002、2007和2012年的投入产出表中基础数据进行计算。2002、2007、2012年辽宁投入产出表均将国民经济生产部门活动划分为42个部门,其中2002及2007年投入产出表将专用设备制造业和通用设备制造业合并为专用、通用设备制造业,而2012年专用设备制造业与通用设备制造业并未合并,2012年投入产出表将科学研究业和技术服务业合并为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将交通运输及仓储业与邮政业合并为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而2002及2007年投入产出表中并未将其合并,为了保证计算口径的一致,本文将2012年专用设备制造业与通用设备制造业合并为专用、通用设备制造业,将2002及2007年投入产出表中科学研究业和技术服务业合并为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将交通运输业与邮政业合并为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 [13]

2. 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投入产出法与统计描述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选取了中间需求率、中间投入率、影响力系数、感应力系数4个指标对2002、2007、2012年辽宁省生产性服务业与装备制造业各细分行业的产业融合及波及效应进行全面的分析。

(1) 中间需求率。中间需求率是指国民经济各产业对第 i 产业产品的中间需求量与第 i 产业产品的总需求量的比值。中间需求率可较精确地计算出各产业部门产品用于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比例,从而较准确地把握各产业部门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中间需求率越高,表明该部门的中间产品属性越明显,该产业越具有基础产业的性质,产业发展更多依靠其他产业的中间需求。

(2) 中间投入率。中间投入率指国民经济中各部门投入占某部门总投入的份额,即第 j 产业产品的中间投入量与第 j 产业产品的总投入量的比值。中间投入率反映某部门对其他部门生产活动的支撑作用及此部门的产业性质,产业部门中间投入率越高,该产业越具有最终产业的性质,表明其他部门对该部门的依赖性越强。

(3) 影响力系数。影响力系数表示国民经济各部门在某部门增加1单位最终需求时所产生的需求量。影响力系数大于1表明该部门发展对其他部门的带动作用高于社会平均水平,经济辐射作用强,应支持影响力系数大于1的产业发展以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

(4) 感应力系数。感应度系数表示国民经济各部门都增加1单位最终使用时,某一部门由此受到的需求感应程度。感应力系数大于1表明该部门受其他部门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强于社会平均水平,受经济辐射作用强,感应力系数小于1的产业受其他产业拉动作用弱,应加强自身建设以谋求发展。

三、产业关联及波及效应分析

1. 产业关联效应分析

(1) 中间需求分析。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中间需求系数如表2所示,总体来看,装备制造业对制造业、装备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及其各个细分行业的中间需求系数高于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及其各个细分行业、生产性服务业的中间需求系数,装备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依赖程度高于生产性服务业对装备制造业的依赖程度,且相对于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与装备制造业之间的相互依赖性更强。

表2 中间需求系数

装备制造业细分行业2002年2007年2012年生产性服务业细分行业2002年2007年2012年制造业0.190.210.22制造业0.040.040.05装备制造业0.330.340.35装备制造业0.070.060.06生产性服务业0.130.110.13生产性服务业0.140.200.19批发和零售业0.170.140.14金属制品业0.020.030.04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0.110.100.15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0.020.010.03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0.060.020.05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0.110.090.01金融业0.130.110.11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0.110.060.09租赁和商务服务业0.140.140.14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0.110.090.06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0.040.160.21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0.180.220.17

从装备制造业角度来看,2012年装备制造业对制造业、装备制造业的中间需求系数分别为0.22、0.35,均高于2002及2007年,对生产性服务业的中间需求2012年大于2002及2007年,装备制造业对自身的依赖程度高于对制造业的依赖程度,对生产性服务业的依赖程度最低,2007—2012年依赖程度均小幅度增加。各个细分行业中装备制造业除了对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的依赖性最低和对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的依赖性迅速增强以外,其余均在13%左右,其中,对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及金融业2007年中间需求系数为0.14、0.10、0.02、0.11,均小于2002及2012年,装备制造业对其中间需求率变化与生产性服务业一致,依赖性先减后增;装备制造业对金融业2002年中间需求率为0.13,2007及2012年均有小幅度降低,装备制造业对其依赖性有进一步减小的趋势,其支撑作用逐渐降低;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的中间需求率从0.04上升到0.21,涨势迅猛,装备制造业对科学研究及对其依赖性有较快速增加的趋势。

从生产性服务业角度来看,生产性服务业对自身的中间需求最大,三年中间需求分别为0.14、0.20、0.19,对装备制造业的依赖性高于对制造业的依赖性,2012年各细分行业中除了对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依赖性最低,对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依赖性最大外,对其他装备制造业的中间需求率在0.06左右,其中,生产性服务业对金属制品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2007—2012年的依赖性略有增强,而对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的依赖性在2007—2012年均有减弱,尤其是对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的依赖性降幅明显,从2002年的0.11降至2012年的0.01。

(2) 中间投入分析。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中间投入系数如表3所示,总体来看,装备制造业对制造业以及装备制造业的中间投入率高于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及装备制造业的中间投入率,装备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中间投入率低于生产性服务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中间投入率,装备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支撑作用没有生产性服务业对自身的支撑作用强,有待于改善,且相对于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对装备制造业的支撑作用更强。

表3 中间投入系数

装备制造业细分行业2002年2007年2012年生产性服务业细分行业2002年2007年2012年制造业0.150.130.14制造业0.130.070.09装备制造业0.330.340.35装备制造业0.140.090.09生产性服务业0.070.070.08生产性服务业0.140.200.19批发和零售业0.070.040.03金属制品业0.160.080.08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0.060.080.11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0.130.080.09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0.130.130.14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0.140.070.10金融业0.020.030.03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0.160.080.10租赁和商务服务业0.020.110.13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0.130.180.11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0.120.160.16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0.150.110.13

从装备制造业的角度来看,装备制造业对自身的投入率高于对制造业的投入率,对制造业的投入率又高于对生产性服务业的投入率,三个年份内装备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中间投入分别为0.07、0.07、0.08,对自身的中间投入率分别为0.33、0.34、0.35,对自身及生产性服务业的支撑作用呈现增强趋势,尤其是对生产性服务业,2007—2012年投入率增长速度高于2002—2007年。2012年装备制造业除了对自身、生产性服务业、批发和零售业、金融业的投入力度普遍较低外,对其他产业的中间投入率均在0.13左右,其中,对批发和零售业的投入力度在逐年降低,由2002年的0.07降至2012年的0.03,对其他生产性服务业的中间投入均呈上升趋势,对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及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的支撑作用增长较为快速,分别由2002年的0.06、0.02涨至2012年的0.11及0.13,对金融业的支撑作用则增长缓慢,三年中间投入率均保持在0.03左右。

从生产性服务业角度来看,生产性服务业对自身的投入率高于对装备制造业及制造业的投入率,三年分别为0.14、0.20、0.19,对自身的支撑作用先增后减,对制造业的中间投入率相对低于装备制造业,2007年相对于2002年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及装备制造业投入率降速较快,2012年有一定程度回升。2012年生产性服务业对装备制造业各个细分行业的投入率较为均衡,均在0.10左右。除了对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2007年的中间投入率高于2002年及2012年外,对其余装备制造业的中间投入率2007年均小于2002及2012年,且2002—2007年降幅较大。

综合中间需求率与中间投入率如图1、2所示,总体来看,装备制造业及生产性服务业对自身的中间需求率及中间投入率均高于制造业,并且对自身的中间需求和中间投入均高于对其他产业,表明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关联效应比制造业更强,且与自身关联更为紧密,内置化问题较为严重。

1~9分别对应表3中的9个细分行业

图1 装备制造业中间需求及中间投入率

1~9分别对应表3中的9个细分行业

图2 生产性服务业中间需求及中间投入率

从装备制造业各个细分行业来看,2002、2007、2012年各年生产性服务业对装备制造业的各个行业中间投入较为均衡而对装备制造业各个行业中间需求差距较大。金属制造业,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依赖性略大于对生产性服务业的支撑作用,除了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互动性有减弱趋势,其余均有增加;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2002年对生产性服务业的依赖性略大于对生产性服务业的支撑作用,2007年对生产性服务业的依赖性小于对其支撑作用,2012年对生产性服务业的依赖性大大强于对生产性服务业的支撑作用,互动性显著减弱。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的支撑作用较强且有降低的趋势,对生产性服务业的依赖性显著低于对生产性服务业的支撑作用但有加强趋势,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互动性相对于其他装备制造业较强但有减弱趋势。

从生产性服务业各个细分行业来看,2002、2007、2012年各年装备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各个行业需求较为均衡而对装备制造业各个行业中间投入差距较大。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对装备制造业的支撑作用高于对装备制造业的依赖性,尤其是批发和零售业、金融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其中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与装备制造业的互动性最强,批发和零售业和金融业与装备制造业互动性最弱,此外,除了批发零售业由于对装备制造业的支撑作用增强而依赖性降低,租赁及商务服务业与之相反而使其互动性有降低趋势外,其余产业互动性均有上升趋势,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对装备制造业的支撑作用显著低于对装备制造业的依赖性,但均有上升趋势,其与装备制造业互动性虽较差,但有增强趋势。

2. 产业波及效应分析

(1) 影响力系数。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影响力系数如表4所示,总体上来看,装备制造业的影响力系数普遍大于1,而生产性服务业影响力系数多数低于1,表明装备制造业在辽宁省经济地位较高,对其他国民经济部门的辐射力高于社会平均水平,而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不充分,对其他行业的影响力不足,低于社会平均水平。

从装备制造业的角度来看,金属制品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和仪器仪表及办公用品机械制造业2007年影响力系数分别为1.31、1.35、1.29,高于其2002及2012年的影响力系数,其影响力总体呈现上升趋势,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2007年影响力系数分别为1.17、1.22,低于2002及2012年影响力系数,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影响力系数逐年递增,尤其是2007—2012年间,影响力系数增长接近1倍。

从生产性服务业角度来看,2012年生产性服务业各细分行业影响力系数均小于1,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2007年的影响力系数分别为1.81、0.84、0.87、2.08,高于其2002及2012年影响力系数,其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及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影响力系数由2002、2007年的大于1降至2012年的小于1,在2007—2012年影响力系数急剧下降为原影响力系数的约1/2,其影响力总体呈现下降趋势,批发和零售业以及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影响力系数逐年下降,总体呈现下降趋势。

表4 影响力系数

装备制造业细分行业2002年2007年2012年生产性服务业细分行业2002年2007年2012年金属制品业1.231.311.23批发和零售业0.890.710.65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1.201.262.43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1.701.810.94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1.241.171.19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0.790.840.83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1.231.351.30金融业0.800.870.77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1.401.221.28租赁和商务服务业0.910.860.85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1.151.291.27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1.752.080.97

(2) 感应力系数。装备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系数如表5所示。总体上来看,生产性服务业与装备制造业的感应力系数有高有低,既有大于1的产业也有小于1的产业,即有高于社会平均水平的产业也有低于社会平均水平的产业,生产性服务业及装备制造业各个细分产业的国民经济其他部门受拉动的能力分布不均匀。

表5 感应力系数

装备制造业细分行业2002年2007年2012年生产性服务业细分行业2002年2007年2012年金属制品业0.871.051.01批发和零售业2.631.441.36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1.701.462.13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2.302.041.88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0.921.110.95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0.980.590.57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1.000.981.00金融业1.141.251.23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1.351.051.27租赁和商务服务业0.620.870.90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0.580.590.57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0.840.920.54

从装备制造业的角度来看,金属制品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2007年的感应力系数分别为1.05、1.11、0.59,高于2002及2012年的感应力系数。2012年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及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机械制造业的感应力小于社会平均水平,金属制品业感应力系数略高于社会平均水平。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2007年的感应力系数分别为1.46、0.98、1.05,低于2002及2012年的感应力系数,其中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及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的感应力高于社会平均水平,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低于社会平均水平。

从生产性服务业的角度来看,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的感应力系数逐年下降,至2012年其感应力系数分别为1.36、1.88、0.57,未来其感应力系数有进一步降低的趋势,其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和批发和零售业的感应力高于社会平均水平且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的感应力系数最高,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的感应力低于社会平均水平;金融业和科学研究及技术服务业2007年的感应力系数分别为1.25和0.92,高于2002及2012年的感应力系数,其中,金融业的感应力系数高于社会平均水平而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的感应力系数低于社会平均水平;租赁和商务服务业2002、2007、2012年的感应力系数分别为0.62、0.87、0.90,其感应力系数逐渐升高,有进一步升高的趋势,但是仍然低于社会平均水平。

综合分析影响力系数与感应力系数如图3所示,总体上来看,装备制造业的辐射能力和感应能力均较强,生产性服务业的感应能力高于其辐射能力。从装备制造业角度来看,2012年金属制品业,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及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的影响力系数及感应力系数均大于1,其产业波及能力有下降趋势,除金属制品业,其余产业受波及能力有上升趋势;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机械制造业的影响力系数大于1而感应力系数小于1,其中,除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产业波及能力有上升趋势,其余均有下降趋势,除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受波及能力有上升趋势,其余均有下降趋势。从生产性服务业角度来看,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及金融业的影响力系数小于1而感应力系数大于1,其产业波及能力均有下降趋势,受产业波及能力也均有下降趋势;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和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的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力系数均小于1,其产业波及能力均有下降趋势且受产业波及能力除了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上升其余均有下降趋势。

a、b、c为2002、2007、2012年装备制造业各细分行业;d、e、f为2002、2007、2012年生产性服务业各细分行业。

图3 装备制造业及生产性服务业影响力及感应力系数

四、结 论

本研究基于辽宁省投入产出表对辽宁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产业关联及波及效应进行全面分析,从整体上来看,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之间的关联强于制造业,应从装备制造业着手带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装备制造业及生产性服务业与自身的互动强于相互之间的互动,均存在一定的内置化问题,装备制造业应加强对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促进与生产性服务业的互动,生产性服务业应加强自身素质以满足装备制造业的需求,以循环往复形成良好的互动机制。

从装备制造业角度来看,加强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互动,首先应优先发展金属制品业、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及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加强生产性服务业对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和投入以遏制其关联性降低的趋势;其次应发展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机械制造业,加强生产性服务业对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的需求,遏制其与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关联进一步下降,同时,加强对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的需求和对仪器仪表文化办公机械制造业的投入。

从生产性服务业角度来看,加强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互动,应优先发展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及金融业,加强装备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投入尤其是批发和零售业及金融业,此外,在工业化、信息化“两化融合”背景下首先应着重发展关联性弱且影响力、感应力均较弱的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使其充分发挥作用;其次应发展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和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尤其是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增加装备制造业对其投入力度并且遏制装备制造业对租赁和商务服务业需求降低的趋势。

参考文献

[1] Kelle M.Crossing Industry borders:German manufacturers as services exporters [J].World Economy,2013,36(12):1494-1515.

[2] 林木西,崔纯.生产性服务业与装备制造业的互动发展 [J].当代经济研究,2013(12):28-34.

[3] 綦良群,蔡渊渊,王成东.我国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作用及效率评价研究 [J].中国科技论坛,2015(1):63-68.

[4] 王成东.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动因驱动强度测度研究——基于效率视角的实证分析 [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5(3):60-64.

[5] 綦良群,李庆雪.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融合发展研究 [J].学习与探索,2016(11):99-103.

[6] 桂黄宝,刘奇祥,郝钺文.河南省生产性服务业与装备制造业融合发展影响因素 [J].科技管理研究,2017,37(11):92-97.

[7] 綦良群,何宇.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融合演进模型及演进特征研究 [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7,34(10):53-59.

[8] 解季非.中国生产性服务业与装备制造业的互动效率分析 [J].统计与决策,2018(3):125-129.

[9] Goodman B,Steadman R.Services:business demand rivals consumer demand in driving job growth [J].Monthly Labor Review,2002,125(4):3-16.

[10]李冠霖.第三产业投入产出分析——从投入产出的角度看第三产业的产业关联与产业波及特性 [M].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2002.

[11]胡晓鹏.生产性服务业的分类统计及其结构优化——基于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的视角 [J].财经科学,2008(9):86-94.

[12]楚明钦.上海生产性服务业与装备制造业融合程度研究——基于长三角及全国投入产出表的比较分析 [J].上海经济研究,2015(2):94-100.

[13]唐晓华,吴春蓉.生产性服务业与装备制造业互动融合的差异性研究 [J].社会科学战线,2016(11):58-65.

Analysis on correlation and spread effect of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industry and producer services industry in Liaoning

SONG Gang, TANG Ling-yun, LIU Peng

(School of Management, Sheny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henyang 110870, 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he input-output table of Liaoning Province in 2002, 2007, 2012, a comprehensive and detailed analysis is made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industry and producer services in Liaoning Province. The research has found tha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industry and the producer service industry in Liaoning i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and the producer service industry, and the producer service industry and the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industry have stronger correlation with themselves. Priority of development should be given to the metal products industry, the general and special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and communications equipment, the computer and other electronic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and the retail and wholesale, the transportation, the warehousing, the postal and financial industry of the producer ervices industr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wo integration”, the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the software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ervices should become the focus of development so as to enhance the interac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industry and producer services.

Key words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industry; producer services; industrial correlation; spread effect

网络出版地址: http:∥kns.cnki.net/kcms/detail/21.1558.C.20180709.1038.010.html

* 本文已于2018-07-09 17∶25在中国知网优先数字出版。

基金项目 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重点项目(L15AGL013); 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1602545); 辽宁省教育厅科学研究一般项目(W2015310)。

作者简介 宋 罡(1980-),男,辽宁沈阳人,讲师,博士,主要从事生产管理等方面的研究。

doi: 10.7688/j.issn.1674-0823.2018.04.04

收稿日期 2018-03-0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4-0823(2018)04-0312-08

中图分类号 F 121.3

(责任编辑:吉海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