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神话中女性原型比较及文化解析 *

周 莹, 李田新

(沈阳工业大学 外国语学院, 沈阳 110870)

神话是人类文明的源头,它跨越了时空的界限,成为中西方探究民族文化的精神遗产。通过对比中西方神话传说中女神形象和女性地位的悬殊差异,探究不同地域与社会制度下以及价值观差异所带来的现实世界中中西方女性地位的差距,并对中西方神话女性原型背后展现的文化进行历史性透视。神话传说中的女性原型均具有鲜明的时代文化烙印,是女性主义研究照古通今的一面镜子,也为女性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指向。

神话; 女性主义; 女神形象; 女性地位; 价值观; 文化比较

神话是原始先民综合性意识形态的产物,包含了原始先民认识自然、征服自然、创造文明、传播生活经验等因素;又有宗教信仰、科学、审美等多种意识因素,当后世人追踪宗教史、哲学史、发明创造史、自然科学史、文学艺术史的源头时,总会上溯到神话这块神圣的宝地 [1] 。作为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宝贵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神话超越了时空界限与地域差异,对中西方的社会发展进程和文明文化的传承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西方神话中纷繁各异的女性形象是远古社会世界各国女性的缩影,是远古社会历史发展的镜像反映,她们的形象、地位在历史长河中的变化轨迹折射出女性社会地位的变化。研究中国神话和西方神话中以古希腊神话为代表的女性原型尤其是女神形象的异同及背后透视出的文化差异性,不仅有助于文学审美观的形成,更有益于重新认识女性对人类文明进程作出的贡献。认真梳理神话传说中主角的模铸因素,分析外在形象和内在精神的差异,有助于促进人类和谐与社会进步,建设一个包容性发展的新世界 [2]

一、中国和西方神话中女性原型的异同

在女性文学研究成为学术热点与前沿问题的今天,无论是探讨经典化问题,还是开具性别视野,抑或是书写跨文化的困惑与体验,世界各地的女性文学都因多元而精彩,因融合而升华,展现出了新篇章、新图景。纵观历史长河中女性地位的发展和演变,神话传说作为最早记录下来的文学载体,并非出自于空想而是基于现实生活观照不同文化的精神原型。上古神话中,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女神的地位都极其显赫,那是因为人类社会首先是从母系社会开始的,人类的祖先崇拜也是从女神开始的,人类由母系社会到父系社会,再到阶级社会的发展,这中间漫长的历史,可考证的史料并不多,而唯一能佐证的就只有神话 [3]

1. 中西方神话中女神的形象对比

中国的上古神话中的诸神形象最显著的特征就是人神不同形,先秦时期形象怪诞的神袛是图腾崇拜在荒蛮世界中扎根的表现,青帝太昊伏羲氏“人首蛇身”,炎帝神农氏“牛首人身”抑或“龙首人身”,黄帝轩辕氏“人面蛇身,尾交于首上”,蚩尤“人身牛蹄,四目六手,耳鬓如剑戟,头有角”,刑天“以乳为目,以脐为口”。华夏民族的创世神和始母神女娲娘娘在《山海经·大荒西经》郭璞注云:“女娲,古神女而帝者,人面蛇身,一日中七十二变。”带着不可侵犯的神秘色彩,没有平凡人的情欲,拥有通天的本领,神通广大化生世间万物,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斩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 [4] ,除了对其功德大加颂扬之外,对其外貌再无赘言。在中国的神话中,女娲是集合了一切美好品行的完美化身:她善良无私地将自己的身体幻为神,处栗广之野,横道而处 [4] ;她坚毅不拔,不屈地对抗大自然的险恶环境;她谦虚内敛,从不争名夺利计较个人得失。中国神话中不乏像女娲这样的神袛形象,大多拥有超脱于世人的“神性”,她们宽厚仁爱、慈悲为怀、普度众生,具有无私的献身精神和责任意识,是社会的道德楷模,体现世人所追求的最高道德标准,这种令人肃然起敬的价值取向成为支撑中华文明最中坚的力量。

西方的希腊神话中也有一位像女娲一样拥有开天辟地神通的女神——盖娅,但却以人神同形的形象出现,虽然拥有无边神力和不朽之身,却拥有和凡人一样的贪、嗔、痴、癫、欲,带着极强的世俗人间烟火味。这位混沌中诞生的原始神不仅是创造生命的原始自然力,也是冲突与混乱的代言人:她与自己的儿子乌拉诺斯生下了十二个泰坦巨神及三个独眼巨人和三个百臂巨人,后由于痛心乌拉诺斯将独眼巨人和百臂巨人关到不见阳光的隐蔽处,便用灰色燧石做成一把巨大的镰刀,唆使儿子克洛诺斯阉割了父亲。盖娅的传说反映了希腊原始氏族社会的真实群居状态:在生存为第一要务的当下,人类的认识论中还没有伦理道德的观念,在崇尚个性自由的前提下不受任何规则的约束。盖娅不满孙子宙斯的领导,代表着母系氏族社会发起对父系氏族社会的反抗,在维护自己权威时体现出鲜明的自主性和主观能动性。从这一角度看,盖娅既是人类的女始祖、坚强的世界开辟者,同时又是维护女权尊严、女性统治地位的勇敢战士 [5]

从上古神话传说中女性的形象来看,母系氏族社会在中国古代的社会关系中长期处于主导地位,在险恶的环境中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一种相依为命、宽厚包容的可持续性结构。西方神话中的女性形象更贴近凡人却天生就带着强烈的主观性和战斗性,客观地反映出西方国家男女平等的观念拥有深厚的土壤,为十九世纪末期女权运动的兴起提供了思想基础,有利于逐步实现两性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及家庭各个方面的平等。

2. 中西方神话中女神的决策权对比

中国神话没有那么的脉络分明、谱系清晰,在历史化的演变过程中出现了断层式的落差,再没有出现一位像女娲那样具备独立人格的女神,而是与人的历史揉杂在一起,神的历史化过程成为人的历史的开端 [6-7] 。无论是西天的王母娘娘还是灶王奶奶,都依据中国传统文化中三纲五常和五行相生的实用性伦常纲纪沦为道德统治的工具,她们不再是拥有独立人权的个体,而是以男性神袛的配偶和附属身份出现,一样遵从封建社会对女性“三从四德”的道德规范,以及普遍弥漫在现实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伦理意识。大禹的妻子涂山氏的文化内涵也不再是直接参与治水或参与其他社会性事业,而是传宗接代,做一个操持家务的贤妻良母。黄帝的后妻嫫母“黄帝时极丑女也,锤额戚頞,形粗色黑,今之魉头是其遗像,但有德,黄帝纳之,使训后宫。”可见从那时起女性已经与丈夫有了明显的社会分工,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转变时期,中国神话通过对女神的塑造已经开启了男主外、女主内的社会模式。

与中国神话中的女神相比,希腊神话中诸女神的地位要高得多,她们几乎与男神平起平坐,在重大事件中拥有与男神一样的发言权和决策权。在古希腊作家埃斯库罗斯根据神话故事改编的《俄瑞斯忒亚》中,古希腊统帅阿伽门农在进攻特洛伊时,为了平息海神的风浪,将女儿献祭给了海神。他的妻子克吕泰涅斯特拉为了给女儿报仇,与人通奸并与情人在阿伽门农凯旋之后暗杀了他。阿伽门农的幼子俄瑞斯忒亚发誓长大之后一定要为父亲报仇雪恨。多年后俄瑞斯忒亚果真回到家乡杀死了自己的母亲替父报仇。陷入弑母重罪的俄瑞斯忒亚受到母系氏族代表的复仇女神的纠缠,在父系氏族代表的阿波罗授意下请求智慧女神雅典娜的公正裁断。法庭上十二位投票者的表决结果居然是六比六打成平局,最终由雅典娜投下决定性的一票判定俄瑞斯忒亚无罪。

女神在重大事件中的决策权实际上影射出当时社会制度中权力的分配及制衡机制。中国神话中的女神拥有强烈的使命感,极具母性光辉,无私奉献不求回报,并严格遵照当时社会的秩序性和等级性,进而为人间的统治者巩固了森严的等级制度,形成了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主流文化制度。西方神话中的女神却充满七情六欲的人性特征,这与西方世界推崇人本主义精神极度契合,又以自由平等作为社会秩序的准则,推动了西方民主制度的形成。

二、中西方神话中女性形象差异的成因

1. 地域与社会制度的差异

作为两个不同的社会制度的载体,中西方的文化差异亘古有之。就中国和希腊而言,一个是由内陆文明孕育的农耕文化形成的“家邦”制国度,一个是发展于喜欢创新的海洋文化的“城邦”制国度。冯友兰先生曾论述:“希腊人以城邦为中心来组成社会,而在中国的社会制度下,是通过家族来理解国家的。在一个城邦社会中,社会组织难以形成专制独裁统治……但是在一个家邦里,社会组织是按人生来的地位、等级形式形成的” [8] 。在以农耕为特色的上古神话时期,中国古代先民主要着力于物质的生产,在恶劣的大自然和严峻的生活挑战面前,紧密团结、重义轻利、牺牲奉献等精神理念被自然地视为一种民族共同的内在精神支柱和信仰而在神话中得到了反复的突出和强化 [8] 。历史进程发展到封建社会时,由于受到封建礼教的束缚,中国神话中女性的地位逐渐转换为贞顺的妻子形象,七仙女、白素贞等主动摆脱了神性,过起了男耕女织、夫唱妇随的日子。

古希腊文明诞生于克里特岛,航海是古希腊人的生活方式,充满了冒险和流动的因素,为了不断寻找新的生存手段,应付不断更新的生活,古希腊人形成了鼓励冒险、崇拜创新的思维习惯 [9] ,这就是为什么希腊神话中女神的形象往往健美大方且骁勇善战,地位能与男神平起平坐,并能参与到决策的最根本原因。即便是像墨涅拉俄斯的妻子海伦这样引发了十年的特洛伊战争、带来生灵涂炭的“罪妇”形象,在中国必然会被当作第二个妲己而横加鞭笞,但在希腊神话中却有着不同的结局,她的美貌依然被人们竞相传颂,墨涅拉俄斯依然原谅并重新接纳了她。

2. 价值观的差异

神话故事不仅绚丽多彩,极具民族特色,同时也揭示出赖以维护社会秩序的价值观取向。素有礼仪之邦之称的中国自西周以来就形成了道德至上、以伦理为中心、重群体轻个体、重义轻利、家国一体、知行合一的价值观。中国传统价值观跟西方价值观相比最大的不同就是责任先于自由,以天下为己任,拥有强大的责任心。因此,中国古代神话多以歌颂劳动创造世界、颂扬牺牲奉献精神、肯定社会责任为独特论调。中国神话传说中的女神们几乎都是大公无私的伦理道德典范,拥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女娲炼石补苍天,平洪水杀猛兽,饱含着改天换地的伟大创造精神和博爱精神;炎帝的女儿溺于东海,却化作精卫,以羸弱渺小之身发誓填海,战天斗地为后人谋福利。这些神话故事中所体现出女性坚韧不拔的大无畏精神和以天下为公的博大胸襟,形成了中华民族尚德的道德伦理观,也成为几千年来触动人心的精神力量,起到深深的教化作用。

西方价值观体系以“人本主义”为基石,倡导个人利益和个人欲望不容侵犯。加之希腊以海洋文明为主导的开放文化、独特的生活方式和民主的社会风气,都为希腊神话提供了宽松的发展空间。与中国神话故事相比,希腊神话认为个人权利高于一切,并以利己为杠杆推动故事的发展。因此,希腊神话中的女神性格大多率性真实,敢爱敢恨,从不压抑自己的欲望也丝毫不掩饰自己的感情:嫉妒如天后赫拉,经常利用自己的权力和地位惩罚情敌,甚至因为痛恨一个跟自己情敌一样名字的海岛就将瘟疫降临到全岛居民的身上;智慧女神雅典娜本是为雅典带来和平的女神,却也因在金苹果之争中败于阿芙洛狄忒而愤怒地向特洛伊人进行报复,引燃了特洛伊之战。希腊神话中将女神塑造得有血有肉,跟人一样有七情六欲,敢于争取自己的利益,活得自由洒脱,从女权主义角度看,希腊神话中饱含着争取男女平等的先声,蕴藏着现代爱情的萌芽,这就是西方女性进步的地方 [10]

三、汲取神话传说的文化历史养分,促进国际现代文化发展

1. 中西方神话中女性原型背后传统文化的历史比较

神话是生活在某一特定历史时期人类现实生活的写照和缩影,神话人物的描写再现着不同文化背景下人类的生存状态。人类文化也是随着人类活动在社会运动中前进聚合而成的。部落文化聚合成城邦文化,城邦文化聚合成国家文化,国家文化聚合成多国区域文化,多国区域文化聚合成人类共同的国际现代文化 [11]33 。从神话产生的时代背景来看,中国神话的起源要追溯到距今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的野蛮时期,是母系氏族社会的产物,因此深受女性崇拜和图腾崇拜的影响,此时的女性地位相当之高,接受万人的敬仰和膜拜。中国神话在发展的历程中经历了封建社会的改编,大统于儒家文化的道德伦理观,女神的地位让位于父权制社会尊奉三纲五常的道德规范,由此看来神话的文化内涵反映出人类社会的变迁史。

作为西方文化的源头,希腊神话历经了公元前2000年左右的爱琴文明、公元前13世纪左右的迈锡尼文明,逐渐培育出以数学、哲学、逻辑学和自然科学为重点的西方文化。相较与发展与蒙昧时期的中国神话历史,西方神话偏重于理性思考,在知识即是美德的理念下,智慧女神雅典娜得以用和平战胜了海神波塞冬,就连古希腊的首府也是用女神的名字来命名的。后经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带来了科学革命、工业革命和民主革命。但是对原始欲望及本能的追求不加以节制,导致了西方世界伦理道德的缺失。纵观《伊利亚特》《奥德赛》《神谱》,其中充斥着对个人英雄主义和情欲的追求。

2. 弘扬优秀华夏文化,发展国际现代文化

中西方神话积累了丰富的文化积淀,植根于普世的人类探索世界的认知观中,帮助形成了不同地域的文化背景和文化体系。无论是中国传统还是西方特色,神话传说中的女性原型均被打上了鲜明的时代文化烙印,是女性主义研究照古通今的一面镜子,也为女性文学今后的发展提供了指向。中国神话传说中女性原型所展现出来的克己为公、坚韧不拔、执着无私、大爱无疆的可歌可泣的精神是优秀华夏文化的忠实写照。在全球化时代来临的今天,我们应该看到人类文化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向前发展的,现代文化也不属于任何一个人、任何一个国家,而是全世界人民共同创造、共同享有的。世界各地的传统文化相互接触、相互吸收,其中具有普遍价值的部分就应该融入国际现代文化 [11]35

四、结 语

通过比较中国和希腊神话产生的不同背景,以及中国和希腊神话中塑造的女性原型的差异,探究中华民族和希腊民族文化上的异同,既是对“人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的哲学性拷问,也是对中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理论溯源。在西学东渐时期,弘扬优秀的华夏文化,使中国融入到“共创、共有、共享”的国际现代文化进程,并逐步开展“东学西渐”的尝试,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积淀的民族才能以更加成熟的眼光去迎接全球化的新时代 [12]

参考文献

[1] 陶阳,钟秀.中国神话 [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2] 左丹弘,王亚光.中西方神话传说中的英雄形象及其文化精神 [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4):376-380.

[3] 刘文君.从中国和希腊神话看女性地位之差异 [J].南方论刊,2011(6):36-38.

[4] 刘安.淮南子 [M].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2016:109-120.

[5] 邓楠.论中西不同时期女神形象的文化内涵 [J].常德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29-31.

[6] 赵林.伦理意识与中国神话传说的演变 [J].社会科学战线,1996(3):64-71.

[7]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 [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41-43.

[8] 潘世东.文化哲学视野下的中、希神话之比较 [J].外国文学研究,2001(3):99-103.

[9] 王毅.中西神话土壤与中国神话典型形态——兼论“中国神话贫乏论”的缘由 [J].中华文化论坛,2005(2):140-144.

[10]宋茹.中西方神话人物原型比较——以英雄、女神原型为例 [J].名作欣赏,2014(27):55-68.

[11]周有光.文化学丛谈 [M].北京:语文出版社,2011.

[12]王亚光.从英国教堂文化透视东西方人生意识差异 [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281-283.

Prototype comparison and cultural analysis of women in Chinese and Western myth

ZHOU Ying, LI Tian-xin

(School of Foreign Studies, Sheny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henyang 110870, China)

Abstract Myth is the source of human civilization. It has crossed the boundaries of time and space and become the spiritual heritage of exploring national culture of Chinese and Western countries. Through contrasting the disparity of goddess image and female status of myths and legends in Chinese and Western countries, the gap of female status in the real world in Chinese and Western countries is explored of different regions, social systems and differences in values, and historical reflection is produced on the background culture of female prototype in Chinese and Western myths. The female prototypes in myth have a distinctive cultural mark of the times, which is a mirror of ancient and modern feminist research, and direction of development of feminine literature.

Key words myth; feminism; goddess image; female status; values; cultural comparison

网络出版地址: http:∥kns.cnki.net/kcms/detail/21.1558.C.20180517.0922.034.html

* 本文已于2018-05-17 15∶04在中国知网优先数字出版。

基金项目 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L15BWW015); 辽宁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WGD2016007)。

作者简介 周 莹(1979-),女,辽宁辽阳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英美文学等方面的研究。

doi: 10.7688/j.issn.1674-0823.2018.04.15

收稿日期 2017-09-26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4-0823(2018)04-0381-04

中图分类号 G 04

(责任编辑:吉海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