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备制造业发展研究

“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区域物流网络模型研究*

徐 剑,李周奇,林国志

(沈阳工业大学 管理学院,沈阳 110870)

选取“一带一路”重点涉及的五大区域18个地区为研究对象,利用改进引力模型测量区域物流引力大小及地区引力总量,构建区域物流网络模型。在明确现有模型的特点和“一带一路”对物流网络目标要求的基础上,考虑区域物流发展水平和区域间差异情况,给出优化方案及优化后的物流网络模型,指出中国区域物流网络存在的问题并给出合理化建议,旨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

关键词一带一路; 引力模型; 区域物流; 物流网络模型

对外开放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1],2013年习近平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战略构想,拉开了我国对外开放的新序幕[2]。“一带一路”旨在促进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双边经贸合作以实现贸易畅通,提高区域之间的资源配置效率,带动产业结构升级,优化经济结构[3-6]。物流在其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纽带与引擎作用,而区域物流网络的形成是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重要需求和必然结果。“一带一路”通过向西开放,连接东中西,形成协同效应,同时物流也向西转移,形成连接东中西的物流网络[7],为物流业带来巨大发展的同时,也对物流网络提出了新的要求[8]。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物流网络需要打破壁垒,加大开放力度,向集成化、柔性化发展演变,以符合经济发展的新趋势、新要求。

一、研究现状

关于区域物流的相关研究已取得较多成果,具体如表1所示。

表1 区域物流研究情况

主题作者年份主要观点与区域经济关系能力评价演化机理梁红艳等[9]2013各区域物流业发展水平不高制约了工业企业效率的提升;物流业与工业企业之间的地理距离与物流业对工业效率的提升作用负相关,提高物流业集聚度有助于增强其对工业效率的提升作用刘林等[10]2012区域物流能力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是通过区域物流效率实现的,区域物流资源仅仅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贺竹磬等[11]2006我国区域物流效率地域差距明显,可以通过调整投入结构及投入规模达到提高区域物流服务能力的目的Panos[12]2002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中政府的作用不可忽视欧江涛等[13]2016建立了区域性物流园区竞合策略的演化博弈模型,分析了物流园区间竞争合作关系演变发展的趋势,指出在一定条件下,物流园区竞合策略选择的动态演化过程收敛的均衡点受到博弈发生初始状态的影响沈玉芳等[14]2011产业互补性、交通便捷程度、区位条件、政策优势是影响区域物流联系强度的重要因素

表1()

主题作者年份主要观点供求关系规划设计分析评价辐射范围刘智琦等[15]2012提出因子分析和BP神经网络相结合的区域物流需求预测方法Korpela等[16]1996库存策略是区域物流策略的必要组成部分,而需求预测又是库存管理的一个关键,因此区域物流需求预测的研究对物流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刘建文[17]2009通过分析非均衡发展理论对区域物流规划的适用性和原理释义,构建了囊括设计原则、基本框架、评价内容及评价指标的区域物流规划评价体系张建升[18]2011对区域物流发展差异的贡献从大到小依次为省际地域固有因素、人力资本存量、物流网络密度、市场开放度、区域物流政策李全喜等[19]2010利用断裂点模型测度区域物流在空间中的相互作用,并构建了区域物流断裂点轨迹模型

由表1可知,这些成果主要集中在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关系、区域物流能力评价、区域物流规划设计及其供需关系等方面。但区域物流存在的严重问题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一些定性研究或者是单一企业、省份视角下定量的规划设计,很难解决区域物流成本高、效率低下、运作不够灵活等难以适应新形式下经济发展要求的问题。

区域物流网络的研究大多为理论研究或者从各省、市、企业角度研究网络规划设计,具体如表2所示。这使得各区域物流网络存在重复规划,缺乏相互衔接,局部优化而不是整体成本最低、效率最高的问题。已有研究并没有面向中国区域物流情况提供整体网络优化目标与策略以及解决方案,尤其是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并没有全面考虑中国东西部发展不均衡的实际情况,以及“一带一路”下各区域目标定位问题,没有给出区域物流网络构建整体目标要求及具体量化构建方法,缺乏针对性强且适应“一带一路”倡议的物流网络规划。

表2 区域物流网络研究情况

主题作者时间主要观点内容网络规划设计影响因素演化机理构建方法网络优化Nader等[20]2015需求随机条件下,考虑物流网络系统成本最小,提出鲁棒模型设计物流网络,指出此时网络参数变动时成本增加最小Soleimani[21]2014提出了启发式方法解决航运物流网络的线路问题,从而减少运输和库存持有成本Cui[22]2015考虑价值风险的情况下,用随机两阶段规划方法对逆向物流网络进行了规划设计,提高了网络抗风险能力杨光华[23]2010演化的动力机制主要有空间相互作用机制和聚集与扩散机制陈嘉翔[24]2014物流网络中两个物流节点间出现初始边的条件是在当前条件下,两点间物流活动的收益大于成本刘慧等[25]2013基于成本碳排放权衡的物流网络设计问题,提出了多目标整数规划模型,并应用标准化、正规化约束法求解多目标问题,指出增加较少的物流成本能够较大程度地降低碳排放李彤等[26]2013采用模拟植物生长智能算法,寻找树状地下物流网络模型的最优布局彭永涛等[27]2013针对物流网络中节点和通道上固定的物流供给能力,通过变分不等式找到了最佳的物流组织方案,同时根据运行方案对网络中基础设施进行了重新设计改造,以降低网络系统成本,提高服务效益

二、研究方法与指标选取

以往的文献多集中于对网络枢纽的选择上,而节点之间物流通道的连接主要源于地理位置的划分和定性分析,一定程度上缺乏普适性及科学性。引力模型被广泛应用于城市经济联系格局、都市圈空间结构、城市群空间关系演化、区域经济联系强度与规模[28-29]等经济空间联系研究中,而区域物流是区域经济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区域经济的派生产业[30],且区域间往来物流量越大,物流联系强度也就越大,区域间距离越大,形成物流联系就越不容易,这与物理学中距离衰减原理和万有引力定律,即两物体间引力与其质量成正比、与距离成反比具有相似规律。所以可以考虑利用修正后的引力模型来测度区域间物流引力即物流联系的大小,根据物流联系强度总量的大小和方向确定物流网络中节点的划分和节点之间的相互作用,全面展现区域物流网络布局。

1.引力模型

考虑到TOPSIS法能将评价样本与理想样本之间的整体相似程度反映出来,且区域物流发展水平具有灰色系统特征[31],故采用TOPSIS法和灰色关联度法相结合的方法对引力模型进行改进。

运用修正后的引力模型测量区域间物流引力大小,计算公式可表示为

(1)

式中:I为引力,表示研究区域间物流联系强度的大小;G为引力常数,对结果不产生影响,常取值为1[32]M为地区的物流质量,即区域物流综合发展水平;Dij为地区ij间的距离。

(1) 区域物流发展水平的确定。首先选取评价指标,构建物流质量评价体系,再确定各指标的权重,最后通过TOPSIS和灰色关联度法计算出各区域的物流质量。指标权重的确定采用客观赋权的信息熵法,以克服模糊评价法和层次分析法等传统方法受主观因素影响较大的缺陷。

对标准化后的决策矩阵进行处理,计算指标m的信息熵hm,确定指标的权重wm,计算公式为

(2)

规范化决策Rjm的计算公式为

Rjm=wrjm

(3)

计算各方案到正理想解和负理想解的欧氏距离,计算公式分别为

(4)

(5)

进一步计算各方案与正理想解和负理想解的灰色关联度系数矩阵其中:

(6)

(7)

式中,α为分辨系数,一般取值为0.5。

计算各方案与正理想解和负理想解的灰色关联度均值,公式分别为

(8)

(9)

对欧氏距离和关联度作无量纲化处理,即

(10)

(11)

(12)

(13)

计算各地区综合贴切度,由贴切度大小最终确定各地区物流发展水平,并给出排序,公式为

s+=βd-′+(1-β)z+′

(14)

s-=βd+′+(1-β)z-′

(15)

C=s+/s++s-

(16)

(2) 区域间距离的确定。区域间距离的确定需考虑区域间交通的可达性,而不能将其简单地表示为两地的直线距离。本文对除直辖市外的省份以省会城市作为代表,考虑到区域间货物往来主要是通过公路和铁路以及数据的可得性,以不同运输方式货物量占比折算出的城市交通距离表示区域间的距离,即

(17)

式中:k=1为铁路运输,k=2为公路运输;λk为第k种运输方式所占比重;Dijkij间第k种运输方式的距离。

2.物流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物流属于生产性服务业,是一种派生需求,其发展水平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具有一定程度的关联,区域物流市场规模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区域物流质量[33-34];同时,物流发展水平也离不开包括信息化水平在内的基础设施的必要支撑。综合考虑,本文以经济发展水平、物流市场规模水平和物流基础设施水平三个方面作为一级指标,具体如表3所示。

三、中国区域物流发展水平及引力分析

1.数据来源与处理

质量评价指标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17》。考虑数据的可得性,本文用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代表物流相关行业。区域间交通距离数据由百度地图、火车票网以及中国交通局数据综合整理得出。

表3 物流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一级指标二级指标经济发展水平GDP(C1)、人均GDP(C2)、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C3)、居民消费水平(C4)物流市场规模水平货物进出口总额(C5)、货运总量(C6)、货物周转量(C7)、物流业生产总值(C8)、物流相关从业人员数(C9)、物流相关企业法人个数(C10)物流基础设施水平境内铁路里程(C11)、境内公路里程(C12)、邮电业务总量(C13)、互联网宽带接入端口数(C14)、物流相关产业固定投资额(C15)

对数据作无量纲化处理得到标准化后的数据,计算各指标权重,结果如表4所示。计算出18个地区与正负理想解的欧氏距离和关联度以及各地区综合贴切度,根据贴切度大小排序可得到18个地区的物流发展水平,如表5所示。

表4 各指标权重

C1C2C3C4C5C6C7C80.0667990.0694960.0658480.0700570.0509910.0695450.0631210.068103C9C10C11C12C13C14C150.0697210.0673390.0680590.0725020.0609430.0683160.069161

表5一带一路下18个地区的物流发展水平

地区发展水平排名广东0.58231浙江0.49662吉林0.49273上海0.48984福建0.44735辽宁0.44626内蒙古0.44197陕西0.42518广西0.42359地区发展水平排名云南0.419510重庆0.417511黑龙江0.417012新疆0.407213甘肃0.395014青海0.376015宁夏0.374616海南0.374417西藏0.368718

2.物流发展水平评价

(1) 整体物流发展水平评价。为更直观地观察18个地区的物流发展水平(物流质量),根据表5制作相应的雷达图,如图1所示。

图1 18个地区的物流质量雷达图

由表5和图1可知:“一带一路”倡议重点涉及的18个地区的整体物流发展水平差异较明显,呈现东高西低、沿海高于内陆的状态。广东、浙江、吉林三个省份位于前三位,而宁夏、海南、西藏则处于最后三位,18个地区的整体物流差距达0.213 6。整体物流发展水平较低,全国平均值仅为约0.43,而且18个地区中仅有7个物流发展水平高于全国平均值,大部分地区的物流发展较为落后,阻碍了全国物流水平整体提升,不利于“一带一路”下区域经济的一体化和协同发展。

进一步地,对18个地区的物流发展水平进行聚类分析,结果如图2所示。

图2 18个地区物流质量聚类分析树状图

由图2可知,“一带一路”重点涉及的18个地区的物流质量主要分为三个等级。第一等级:广东,其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基础设施完善,物流需求巨大,这些都促使其成为全国领先的物流综合发展城市。第二等级:浙江、吉林、上海、福建、辽宁、内蒙古、陕西、广西、云南、重庆、黑龙江、新疆、甘肃,这些地区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和经济发展基础,物流发展水平具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第三等级:青海、宁夏、海南、西藏,这些地区经济落后,交通相对不便,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物流需求与供给的规模。

(2) 区域物流发展水平评价。为了研究方便,将18个地区划分为五大区域,A地区包括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及海南,B地区包括辽宁、吉林和黑龙江,C地区包括重庆,D地区包括广西、云南、西藏,E地区包括内蒙古、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五大区域物流发展水平如表6所示,可以看出,“一带一路”重点涉及的五大区域18个地区的物流发展水平不协调,从高到低依次为A、B、C、D、E,只有A和B地区物流发展水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具体来说,A地区物流发展水平较高,尤其是广东、浙江、上海,因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物流市场供求及基础设施建设与投入等领先于其他地区,分别排在第1、2、4位;B地区跟随其后,但与A地区差距较为明显,其中吉林位于第3位,而辽宁和黑龙江则分别处于第6和12位,可见B地区内部发展不均衡;D和E地区物流发展水平普遍处于下游,物流发展水平分别处于五大区域的第4、5位,只有内蒙古排名较靠前,位于全国第7位;C地区的重庆则处于第11位,同时C地区的物流发展水平处于五大区域的中间位置。

表6 五大区域物流发展水平

区域质量排名A0.47811B0.45202C0.41753区域质量排名D0.40394E0.40335

3.物流引力评价分析

根据前文的地区物流质量数据及地区间的综合交通距离,计算得到18个地区间的物流引力大小,结果如表7所示。

表7 18个地区间物流引力

地区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广西内蒙古11.881 8.633 5.134 5.171辽宁11.881222.99044.0855.021 5.018吉林8.633222.990169.100黑龙江5.13444.085169.100上海5.1715.021542.14017.66510.250浙江5.018542.14027.31113.6355.412福建17.66527.31127.7846.339广东10.25013.63527.78439.560广西5.4126.33939.560海南5.5017.77864.12037.747重庆7.64513.812云南7.92816.755西藏陕西14.3729.2649.2035.943甘肃12.1615.231青海8.840宁夏36.317新疆地区海南重庆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内蒙古14.37212.161 8.84036.317辽宁吉林5.231黑龙江上海9.264浙江5.5019.203福建7.778

表7()

地区海南重庆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广东64.1207.6457.9285.943广西37.74713.81216.755海南8.13510.497重庆8.1357.46022.10511.0837.4606.642云南10.4977.460西藏陕西22.10535.31519.18532.812甘肃11.08335.315298.10054.111青海7.46019.185298.10025.300宁夏6.64232.81254.11125.300新疆

注:本表未列出小于5的引力数据。

最强的引力出现在A地区的浙江和上海之间,达到542.14。浙江和上海经济实力较强,物流发展水平在18个地区中分别处于第2位和第4位,同时由于两地地理位置较近,且交通便利、经济联系紧密,故形成了超强的物流引力。辽宁和吉林、甘肃和青海之间虽然各自物流发展水平不是特别高,但凭借较近的区域位置也形成了较强的物流引力。因此,可通过加强交通、通讯等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各地区间的物流引力,从而形成物流网络。可见,较强引力一般出现在物流质量较大或交通距离较近的地区之间,而那些经济水平落后或地理位置相距较远、交通不便的区域间一般较难形成强物流引力。进一步分析物流引力的区域分布和方向,结果如表8所示。

表8 五大区域物流引力总量及比重

区域地区A总量比重/%B总量比重/%C总量比重/%D总量比重/%E总量比重/%联系强度总量ABCDE上海574.691.8212.01.914.70.748.01.2826.64.25625.76浙江588.691.7811.91.865.00.789.51.4926.34.09641.29福建80.570.426.55.653.32.879.78.5214.312.54114.37广东115.857.797.13.537.63.8251.225.5518.79.32200.36海南81.952.384.02.588.15.2049.531.6312.88.21156.44辽宁16.95.32267.184.142.30.733.81.2127.38.60314.72吉林14.53.33392.189.812.10.493.30.7624.55.61436.56黑龙江10.04.17213.288.441.50.612.51.0513.85.73241.04重庆28.725.655.95.3023.821.3253.447.73111.86广西93.465.014.33.0113.89.6118.312.7513.89.62143.68云南26.736.613.24.367.510.2219.927.2515.721.5773.01西藏7.824.082.26.792.67.974.714.5415.146.6132.32内蒙古17.814.0925.620.304.53.544.93.8773.558.20126.31陕西32.618.0211.76.4522.112.2110.75.88104.057.44181.12甘肃16.03.569.82.1811.12.469.62.14403.689.67450.12青海12.73.255.81.477.51.919.02.30356.391.07391.19宁夏14.67.7210.25.386.63.526.43.37151.180.02188.80新疆4.917.182.58.871.65.694.114.4015.553.8628.73

由表8可知,物流引力总量最大的是A地区的浙江,达到641.29,是D地区西藏的20倍、E地区新疆的22倍。上海紧跟其后,达到625.76。甘肃以450.12的引力总量排在第3位,青海以391.19的引力总量排在第5位,B地区的吉林为436.56,辽宁为314.72,分别排在第4、6位。处于靠后位置的福建、重庆、广西、云南、西藏、内蒙古、新疆7个地区的引力总量均不足150。

从引力总量在区域内外的分布情况来看,大部分区域物流引力总量主要来自于区域内部地区之间,只有少数区域内外部物流引力总量大致相当或外部高于内部。东北三省物流引力约84%都来自区域内,A地区的浙江、上海更是有91%的引力来自区域内。福建、广东、海南、内蒙古、陕西、新疆6省物流引力区内占比均在52%~70%。广西、云南、西藏三省和重庆区域内的引力总量比重均在30%以下,表明这些地区的主要物流联系方向在区域外,尤其是D地区。E地区中新疆的物流引力总量区内外比重约为50%。广东和海南与D地区物流引力比重超25%,重庆与A、D、E地区的物流引力总量均在20%以上。

总的来说,五大区域内部物流引力强度比重较大,区域之间物流引力则较弱。A地区的长三角区域物流发展水平较高,而且区域内部形成了较完善的物流网络,相互间物流引力较大。

四、“一带一路”下区域物流网络模型构建与优化

1.物流网络节点的确定

对区域物流网络节点城市的确定,许多研究仅以城市发展水平作为唯一指标,未考虑各区域发展水平差异化情况,容易造成节点过于集中在高水平地区的局面,不利于物流网络整体结构最优和效率最高。本文以物流引力总量来划分物流节点等级,综合考虑了地区物流发展水平和对其他地区的引力辐射情况。物流引力总量靠前的浙江、上海、甘肃、吉林、辽宁、青海等地区可以作为一级节点,具体划分情况如表9所示。

表9 节点等级划分情况

等级地区一级节点(I>300)浙江、上海、甘肃、吉林、辽宁、青海二级节点(150<I≤300)黑龙江、广东、宁夏、陕西、海南三级节点(I≤150)广西、内蒙古、福建、重庆、云南、西藏、新疆

2.初始物流网络模型

根据物流节点及各区域间的引力情况,绘制初始物流网络结构图,如图3所示。

图3 初始物流网络

由图3可知,初始物流网络重心偏向东部沿海地区,原因在于其经济较为发达、物流基础设施较好、物流市场需求大。而A、B地区虽内部有较强的物流联系,但区域间物流联系较少,没有形成必要的物流网络通道,且其未将西藏、新疆纳入其中,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稳定的物流网络,不能满足“一带一路”下重点开放西部、形成三条主要欧亚大陆桥的规划要求,因此有必要进一步优化。

3.物流网络模型优化

考虑已有物流网络的不足,在明确“一带一路”倡议下规划要求目标网络的基础上,本节提出对现有网络建设重点节点和通道的优化方案,给出优化调整后的物流网络模型。

(1)“一带一路”对物流通道的要求。“一带一路”倡议规划了三条贸易通道,也是三条物流通道,陆海统筹,内外统筹。第一条:东北—俄罗斯—荷兰。第二条:基于古代丝绸之路的亚洲大陆桥,即连云港—郑州—西安—兰州—新疆—中亚—俄罗斯—荷兰。第三条:华南—深圳—昆明—印度—巴基斯坦—鹿特丹。这三条通道不仅对应着国内物流规划建设的要求,而且为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一带一路”倡议要求国内物流网络与这三条国际网络通道相衔接、相适应,贯穿东部与西部、沿海与内陆,重点促进向西北开放,兼顾陆路与海路通道的开放,切实为“一带一路”服务,提升地区经济活力。

(2) 国内物流网络结构模型优化。根据“一带一路”倡议的规划要求以及前文分析结果,对现有物流网络进行具体优化。

重点节点地区建设:新疆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是“一带一路”向西开放重要窗口,是丝绸之路经济带上重要的交通枢纽、商贸物流和文化科教中心,将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现在看来,虽然其物流地位在“一带一路”中极为重要,但物流发展建设落后,尤其是在交通、互联网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需要特别注重新疆与甘肃、内蒙之间物流通道的建设,形成国内物流网络通道,并最终与中亚、南亚、西亚等国家构成欧亚陆上物流网络。西藏地区则同样需要提高自身物流发展水平,做好与A、D地区物流通道的打造,打通A、C地区由此向尼泊尔、西亚的物流之路。福建、海南沿海并靠近长三角和珠三角,面临海外和内陆两大经济辐射扇面,具有发展成为大型物流中心的巨大潜力。依托沿海地区的众多港口,福建作为海上丝路的桥头堡更应该加强物流能力建设。甘肃、内蒙古等地自古就是丝绸之路必经之地,作为连接A和E地区的中间站,要发挥区位优势,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一带一路”的重要物流节点。广西、云南临近广东,应借助广东等地的对外贸易资源提升自身物流网络能力,做好承接A、D地区与域外地区贸易联系的准备。

重点线路建设:B地区地理位置特殊,是向北开放的重要窗口。应以辽宁为核心区域,以东北的腹地区域为市场,重点向北与俄罗斯加强物流联系,同时加强内蒙古与吉林之间物流通道的建设;重点建设辽宁和内蒙古之间的物流通道,打破区域间壁垒,使B、E地区之间物流联系更紧密;将B、E地区的广大腹地联系起来,以提高物流的需求量,形成向北与俄罗斯经济贸易的重要窗口。对于A、D地区,可以重点构建广东与广西之间的物流通道,充分发挥广东、浙江、上海强大的辐射带动作用,打破E地区物流落后的局面,从而形成由东南到西南再到西亚、欧洲的物流通道,变推动为拉动。注重加强A、E地区的联系,如陕西和浙江、上海的物流通道建设,打通由东南沿海到西北内陆的物流通道。以福建为桥头堡建设物流通道,连接其广袤的腹地,形成由沿海地区,尤其是南海到东南亚、南亚、印度洋一直向西,向西亚、地中海最后到欧洲的海上丝路物流通道。广东省物流发展水平虽在所有区域中排名第一,但区位劣势却导致其与其他区域间的物流引力均不够强。因此,各区域自身及区域之间应合理布局,进一步完善各种运输方式的衔接,构建便捷、通畅、高效、安全的综合运输体系,更好地加强区域间物流引力的作用。

根据以上分析,将新疆、甘肃、广西、福建升级为一级节点地区,如表10所示,并增加建设辽宁与内蒙古,新疆与内蒙古、甘肃,西藏与云南,陕西与甘肃、浙江,广东与福建、广西等重点区域间的通道,得到优化调整后的物流网络模型,如图4所示。

表10 调整后节点地区划分情况

等级地区一级节点新疆、甘肃、辽宁、福建、广东、广西二级节点上海、浙江、吉林、内蒙古、陕西、云南、西藏三级节点海南、宁夏、重庆、青海、黑龙江

五、结论与建议

1.结 论

(1) “一带一路”倡议重点涉及五大区域18个地区,现有物流网络重心偏向东南沿海等地,节点城市间物流通道不完善、结构不合理,同时,无论是物流发展水平还是物流引力联系强度,地区间均存在发展不均衡、不协调的问题,而且现有网络节点间的联系过于集中在区域内部,区域之间存在分割现象。这些都不能完全满足“一带一路”倡议对国内物流网络结构的要求。

(2) 满足“一带一路”倡议发展要求的合理物流网络应该是多重心的,重点偏向西部且主要节点城市间的物流通道较为完善,能够连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形成三条主要的欧亚大陆桥,能够在合理成本下满足沿线城市商业贸易流通需求,达到物尽其流。

(3) 为达到“一带一路”倡议重点开放西部、带动国内经济发展的目的,应重点建设新疆、甘肃、云南、广西等西部地区的物流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提高其物流发展水平,将物流网络重心向西部移动。同时,应重点打造贯通东部与西部、沿海与内陆的主要物流干道,解决现有区域间存在的相对分割、发展不协调问题,实现从现有网络向整体协调发展、效率最优的“一带一路”下理想物流网络的转变。

图4 调整后区域物流网络模型

2.建 议

在国家层面,宏观政策的制定要重点偏向西部地区,给予其一定的优惠政策,结合地区特点定位,赋予当地政府一定权力,使相关政策更加因地制宜、灵活适应地区差异化发展要求。国家应发挥主导作用,充分发挥西部地区现有资源的能力,积极利用物流引力作用和市场机制的作用,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促进部门之间、地区之间、区域之间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提高物流地位较低区域的物流发展水平,加大西部地区开放程度,推动区域一体化协调发展。成立领导小组,在国家层面协调好域内与域外国家地区之间和域内各地区之间的关系,做到陆海统筹、内外统筹,打通内外部通道,促进贸易发展,提高域内物流网络建设效率和运行动力。

在各地政府层面,要找准符合自身特点的核心定位,依据当地物流业的发展水平及区位情况,制定并推行差异化物流发展战略。按照国家产业政策的要求,合理布局生产力,制定激励和优惠政策,将更多资金引流至西部开发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大型骨干工业中,以实现南北联合、共同发展。同时,相邻地区政府间可以成立物流专项小组,加强各地政府之间的合作,避免在物流网络规划建设过程中各自为政、缺乏有效沟通问题的发生,协调双方共同规划建设,制定整体最优的物流网络方案,打破区域间分割的现象,避免重复规划建设。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让"一带一路”建设造福沿线各国人民 [N].人民日报,2016-08-29(3).

[2] 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 [N].人民日报,2015-03-29(4).

[3] 罗雨泽,汪鸣,梅新育,等.“一带一路”建设的六个“点位”——改革传媒发行人、编辑总监王佳宁深度对话六位知名学者 [J].改革,2015,27(7):5-27.

[4] 李钢,刘倩,孔冬艳,等.“一带一路”战略与中国全域发展 [J].中国软科学,2016(7):18-26.

[5] 徐梁.基于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比较优势的动态分析 [J].管理世界,2016(2):170-171.

[6] 马胜春,黄基鑫.“一带一路”战略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2015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年会观点综述 [J].中国工业经济,2015(11):156-160.

[7] 戴雅兰,谢泗薪.“一带一路”背景下物流一体化发展战略研究 [J].铁路采购与物流,2015,10(12):52-55.

[8] 陈朝萌.“一带一路”背景下的我国物流规划 [J].中国集体经济,2016,31(6):87-88.

[9] 梁红艳,王健.中国物流业发展对工业效率的影响及其渠道研究 [J].科研管理,2013(12):120-126.

[10] 刘林,吴金南.区域物流能力影响经济增长的过程机制研究 [J].统计与决策,2012(12):46-49.

[11] 贺竹磬,孙林岩.我国区域物流相对有效性分析 [J].科研管理,2006(6):144-150.

[12] Panos K.A mathematical programming model for global supply chain management:conceptual approach and managerial insights [J].Supply Chain Management,2002(5):245-277.

[13] 欧江涛,马祖军.区域性物流园区竞合策略的演化博弈分析 [J].运筹与管理,2016(2):98-103.

[14] 沈玉芳,王能洲,马仁锋,等.长三角区域物流空间布局及演化特征研究 [J].经济地理,2011(4):618-623.

[15] 刘智琦,李春贵,陈波.基于因子分析与神经网络的区域物流需求预测 [J].计算机仿真,2012(6):359-362.

[16] Korpela J,Tuominen M.Inventory forecasting with a multiple criteria decision tool [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1996,45(1):159-168.

[17] 刘建文.区域物流规划的理论基础与评价体系研究 [J].管理世界,2009(8):178-179.

[18] 张建升.区域物流发展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48-53.

[19] 李全喜,金凤花.区域物流辐射范围的测度研究 [J].人文地理,2010(6):79-83.

[20] Nader G N,Mehdi G.Robust optimization approach to the design of hub-and-spoke networks [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dvanced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2015,76(8):1091-1110.

[21] Soleimani K.Reverse logistics network design and planning utilizing conditional value at risk [J].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 Research,2014,237(2):487-497.

[22] Cui Y.Market growth,competition,and distribution structure in major cities of the east sea rim [J].Journal of Distribution Science,2015,13(2):21-25.

[23] 杨光华.区域物流网络结构的演化机理与优化研究 [D].长沙:中南大学,2010.

[24] 陈嘉翔.物流网络演化机理与演化模型研究 [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14.

[25] 刘慧,杨超,杨珺.基于成本碳排放权衡的物流网络设计问题研究 [J].工业工程与管理,2013(5):61-66,73.

[26] 李彤,王众托.大型城市地下物流网络优化布局的模拟植物生长算法 [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13,33(4):971-980.

[27] 彭永涛,张锦,陈刚.供给能力一定条件下的物流网络优化研究 [J].运筹与管理,2013(5):78-83.

[28] 唐建荣,张鑫,杜聪.基于引力模型的区域物流网络结构研究:以江苏省为例 [J].华东经济管理,2016,30(1):76-82.

[29] 段若男.基于引力模型与轴辐理论的省域物流网络构建研究 [D].淮南:安徽理工大学,2017.

[30] 朱慧,周根贵.基于引力模型的内陆型区域物流空间联系研究:以浙江金衢丽地区为例 [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5,34(1):43-49.

[31] 王占海,梁工谦.基于AHP-TOPSIS方法的物流服务商选择 [J].统计与决策,2017(9):62-64.

[32] 刘思峰,蔡华,杨英杰,等.灰色关联分析模型研究进展 [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13(8):2041-2046.

[33] 徐剑,林国志.物流产业创新的途径与机制 [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9(6):538-543.

[34] 彭永芳,刘文艳.河北省物流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研究 [J].物流工程与管理,2009,31(2):20-22.

Study on regional logistics network model of China under background of Belt and Road

XU Jian, LI Zhou-qi, LIN Guo-zhi

(School of Management, Sheny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henyang 110870, China)

AbstractThe 18 regions in the five areas mostly concerning the Belt and Road in China are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s, the improved gravity model is used to measure the magnitude of regional logistics attraction and the total amount of regional gravitation, and the regional logistics network model is constructed.On the basis of defin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xisting models and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Belt and Road on the logistics network, the regional logistics development level and the regional differences are considered, and the optimization scheme and the optimized logistics network model are given.The existing problems are pointed out for the regional logistics network of China, and the rationalization proposals are given 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government decision-making.

Key wordsBelt and Road; gravity model; regional logistics; logistic network model

中图分类号F 51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0823(2019)01-0037-10

收稿日期2018-06-25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1001074);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13YJC630146); 辽宁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课题(2017lslktyb-132); 辽宁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专项项目(ZJ2015037); 沈阳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17028); 沈阳市科学技术计划项目(F16-233-5-13)。

作者简介徐 剑(1966-),男,辽宁沈阳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区域物流、供应链管理、生产运作管理等方面的研究。

* 本文已于2018-11-21 17∶32在中国知网优先数字出版。

网络出版地址:http:∥kns.cnki.net/kcms/detail/21.1558.C.20181121.0914.002.html

doi:10.7688/j.issn.1674-0823.2019.01.06

(责任编辑:张 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