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工业基地工业遗存保护研究】

辽宁老工业企业的分布特征与工业遗产保护*

佟玉权

(大连海事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 辽宁 大连 116026)

摘 要: 老工业企业是工业遗产的有效依托和文化载体,其时空格局对工业遗产的完整性、系统性保护有着重要影响。借助文献研究和空间统计分析方法,科学梳理近代以来辽宁老工业基地工业化发展进程及其工业遗产形成的历史脉络,对区域内236家老工业企业的行业归属和空间分布格局进行系统分析。研究表明:辽宁的老工业企业以重化工企业、大型工业企业以及机械制造、冶金和能源工业企业类型为主导,形成沿中东铁路(南满铁路)线延伸,并向老工业城市中心集聚的空间分布态势。工业遗产保护需要在老工业基地层面以老工业企业为中心做好保护规划,注意发挥老工业企业及其传统工业社区在工业遗产保护中的主体性作用。

关键词: 工业化; 老工业企业; 时空格局; 工业遗产保护

老工业企业是物质性和非物质性工业遗产的有效依托及载体,也是工业遗产保护和传承工业文明的中坚力量。历史上形成的老工业企业区位及其空间分布特征受制于特定空间性因素,包括经济性因素、技术性因素、政策性因素等的综合影响[1]。透过老工业企业及其工业遗产的时空格局,可以更深刻地把握工业遗产形成的复杂因素作用,以实现对工业遗产的完整性、系统性保护[2-3]。同时,工业化进程经常与城市化的发生、发展相伴生[4]。近些年,将老工业企业及其遗产保护同老工业城市转型和城镇化发展结合起来已成为许多欧美国家工业遗产保护的重要经验[5-6]。因此,探索老工业企业的时空格局与工业遗产保护的关系特点,是促进工业遗产整体性保护与新型城镇化建设有机统一的必然要求,其意义不容小觑。

尽管近些年以文物保护单位中的工业遗产为对象,已有学者对包括辽宁在内的东北地区工业遗产的空间特征进行了有益探讨[7-9],但总体上看,尚缺乏以老工业企业为线索对其时空格局及工业遗产完整性保护问题的系统分析。鉴于此,以国务院东北经济区规划办公室编撰的《中国东北经济》中提到的创办于1965年以前、至1985年底尚存的辽宁省域内236家大型工业企业为研究对象,通过大量的文献调查和空间统计分析,探索辽宁老工业企业及其工业遗产的时空格局,旨在为工业遗产的完整性、系统性保护提供一个研究问题的新思路。

一、老工业企业及其遗产形成的历史脉络

同华北及华东、华南地区的一些省份相比较,辽宁的工业化起步相对较晚,但就其最终所形成的产业发展规模、地位及影响来说,在我国近现代工业化发展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从19世纪60年代的工业化起步,到建国以来老工业基地的建设与发展,再到改革开放后传统工业的调整改造与转型升级,辽宁的工业发展历经了一个半世纪的风风雨雨。

1. 近代工商业起步时期(1861—1948)

辽宁地区近代工商业的起步源于两个特定的社会发展背景与条件。一是,19世纪中叶起,面对人口生存压力,特别是东北边疆危机形势,清政府逐步解除封禁政策,大量移民“闯关东”,拉开了辽宁及东北地区的大规模开发序幕。二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通过《天津条约》开放营口等通商口岸,东北地区门户顿开,外商纷纷涌入,辽宁经济开始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10-11]。此后,因铁路运输的出现、大连港的崛起,以及俄日等帝国主义的野蛮侵略与争夺,极大地改变了辽宁地区的工业发展方向和空间格局。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为了将东北地区建成全面侵华的基地,甚至霸占整个东南亚地区的战略基地,于1931—1945年在东北地区大肆掠夺各种矿产资源,着力发展重化工业。自此,辽宁地区的煤炭、铁矿等进入了现代工业大规模开发时期,并逐步形成了以煤炭、铁矿、机械、化工为主的重化工结构体系[12-13]。在统计的236家辽宁大型老工业企业中,成立于该时期的老工业企业有122家,占52%,且显示出以殖民工业为主、民族工业为辅和大型工矿企业占绝对优势的特点。

2. 老工业基地形成及发展时期(1949—1985)

自1948年11月辽宁全境解放到1957年国民经济“一五”计划完成,为辽宁老工业基地的形成时期。这期间,国家实施优先发展重化工业的赶超战略,将东北地区作为战略重点,进行大规模投入及开发建设活动。如上文所述,在“一五”时期,原苏联援建的156个重点工程中安排在辽宁建设的就有24项,占全国的15%。之后,虽经过“大跃进”“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曲折发展,辽宁作为全国最重要的老工业基地的地位没有实质性改变[14]。有统计表明,1949—1985年,辽宁老工业基地曾制造出第一架战斗机、第一艘万吨巨轮、第一艘导弹潜艇、第一台轮式拖拉机、第一辆大功率内燃机车等近200个新中国第一。同时,辽宁还以大批生产资料及产品、数十万科技人员和职工支援兄弟省份建设,为新中国建立独立自主的国民经济体系作出了突出贡献。

尽管该时期辽宁在共和国工业化发展史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和影响,但总体上看,由于历史相对较近,加上近些年快速发展的城市化带来的城市用地压力,始建于该时期的老工业企业的工业遗产保护尚未得到应有的重视。

3. 老工业企业调整改造时期(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在经济转型和社会变革的大背景下,辽宁进入了工业产业调整改造时期。作为全国国有企业破产第一例,沈阳市防爆器械厂1986年宣告破产。这期间,辽宁许多老工业企业因为国有经济比重高、产业结构不合理、环境问题压力大,以及矿业城市面临资源枯竭等原因,普遍进入发展困境。尤其是老工业城市在“退二进三”背景下,老工业企业在“关、停、并、转”中有大量工业建筑、设施设备被随意拆除、废弃,许多弥足珍贵的工业遗产没有得到有效保护,十分可惜。仅以沈阳为例,在调研的82家老工业企业中,到2015年末处于原址经营状态的仅有18家,大多数企业或停产倒闭,或已迁出原址。在已搬迁或关闭停产的老工业企业中,原址已被整体拆除的有42家,约占66%。

工业文明从发生到发展,再到整体式微,在时间序列上形成既有各自历史文化特征又系统关联的演化链条。从艰难起步到发展成熟,再到传统工业文化的整体式微和新型工业化的路径探索,辽宁老工业基地一定意义上成为中国工业化发展的一个缩影。各个时期的老工业企业及其遗产共同承载着中国工业文明的演化轨迹,在工业遗产保护利用中急需对此加以科学梳理。

二、老工业企业的空间分布格局与行业结构特点

以Arcgis10.2为技术平台,借助《中国经济地图册(企业分布版)》(中国经济出版社,1991)及现场GPS定位,获取236家老工业企业(含企业遗址或原驻地)的地理坐标数据,探索老工业企业及其工业遗产的空间分布特征。

1. 线性宏观布局

得益于相对便捷的交通条件,在100多年的近代化发展进程中,宏观上辽宁的工商业发展、人口及其城镇化大体呈现沿辽河、“中东铁路(南满铁路)”一线发展的态势,显示出一定的线性宏观布局特征。长期以来,老工业企业布局更是受制于煤铁等矿产资源禀赋、工业产业发展基础、铁路等交通运输条件。特别是自1903年“中东铁路南满洲支线”通车运营到1945年日本帝国主义战败投降,辽宁域内的“中东铁路南满洲支线”(1905年易名为“南满铁路”)长期由日本人操纵。在长达40余年的殖民统治时期,为便于资源掠夺,工矿企业沿铁路线布局特征十分明显,并对当下辽宁工业企业的空间格局产生显著影响。在统计的236家辽宁老工业企业中,沿“南满铁路”(含1906年以后被强行获取路权的“安奉铁路”沈阳到本溪段、抚顺铁路、牛庄铁路)10 km内分布的老工业企业有192家,占比超过81%。铁路运输客观上促进了沿线工业化、城镇化的形成和发展,并集聚了数百家老工业企业,形成独具特色的工业景观廊道。

2. 以老工业城市为中心的空间集聚性

从老工业企业的发生特点及时空分布看,辽宁地域开发相对较晚,多数城市是在近代以来伴随着工业化发展进程而形成的。像抚顺、鞍山、本溪、阜新等城市本身就因工矿开发而生,老工业企业自然占据城市中心位置。建国后,东北老工业基地确立优先发展重化工业的赶超目标,城市建设与人民生活服务于以生产为中心的国家战略,老工业城市伴随工业生产的发展而不断扩张。

通过Arcgis对236家辽宁老工业企业距城市中心距离的分析发现,在城市几何中心5 km之内的老工业企业有123家,占比52%;其中1949年以前成立的老工业企业78家,比例达63%,明显高于平均值。而距离城市中心5~10 km、10~15 km的老工业企业分别为54家、18家,占比23%和8%。从时空格局上判断,老工业企业在空间上集聚的同时,在时间上有自城市中心向周边扩展的趋势。辽宁老工业企业以老工业城市为中心的集聚分布特点如图1所示。

图1 辽宁老工业企业分布

3. 行业结构特点

根据国家标准《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GB/T 4754-2011)》所划分的20个行业门类,对研究区域内236家工业企业的归属进行界定,其行业分布特点如图2所示。

图2 辽宁老工业企业的行业分布特点

在20个行业门类中,辽宁老工业企业以制造业、采矿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为主,其中制造业、采矿业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二者包含老工业企业209家,占整个老工业企业份额的89%。沈阳、大连作为辽宁老工业基地的制造业中心,其110家老工业企业占据近半壁江山。采矿业以煤炭、铁矿石开采为主,集中分布在资源富集的本溪、鞍山等工矿城市。再从列入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的58个工业遗产项目的行业分布看,在辽宁重化工体系中,以机械制造、煤铁开采、铁路运输为代表,三者共包含26个工业遗产项目,占近50%,基本上反映了辽宁在近现代工业化发展中的地位及行业结构特征。

三、促进工业遗产科学保护的建议

1. 做好老工业基地工业遗产保护规划

辽宁老工业基地的工业遗产具有复杂的时空联系,是一个系统的、有机关联的整体。装备制造业长期是辽宁老工业基地最重要的支柱产业,目前仍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三分之一强[15]。为促进辽宁老工业基地工业遗产的系统性、完整性保护,建议按照自上而下原则,确立作为“共和国装备部”的重化工基地这一工业文化主题,以机械制造、冶金和能源工业、铁路及航运等交通运输业工业遗产为重点,构建以“南满铁路”为主轴的能够反映这一工业文化主题的“遗产廊道”[16],将廊道内的老工业城市及其工业遗产按工业文化主题要求系统整合起来。特别是要以老工业企业为基本单元,将企业的发展脉络和在生产、运输、储备、生活等方面的空间安排作为历史文化景观进行规划设计。

2. 开展以老工业企业为核心的工业遗产保护再利用

老工业企业是工业文化的发动机,作为近现代工业化发展的基本单元,是工业遗产的有效依托和载体。如表1所示,从工业遗产的赋存状况看,无论是物质性工业遗产,还是非物质性工业遗产,在工业企业层面都能够体现出一定程度的工业文化的完整性。老工业企业因此成为查找工业遗产线索、确立工业遗产保护价值和开展工业遗产完整性、系统性保护的重要单元。

表1 老工业企业工业遗产的完整性

工业遗产项目工业遗产主要类型工业遗产的完整性特点物质性工业遗产非物质性工业遗产工业建筑(设施)遗产企业(单位)内的工业建筑与设施是工业遗产保护的主要对象,同时,企业(单位)在生产、生活上的整体性安排也是确立工业遗产保护对象的重要线索。工业文化格局与风貌多数工业项目以相对封闭的工厂单位大院形式进行布局,不仅风貌格局完整,且经常以“前店后厂”“围合”“中轴对称”及功能分区等特征体现明显的中国特色。工业档案资料多数档案资料是以企业为单位建立和保存的,如生产计划、工作总结、厂史、厂志等。工业品牌、产品商标工业品牌及商标主要由公司(单位)品牌、商标和产品品牌、商标构成。生产技术与工艺企业是科技研发和生产工艺组织的基本单位,是大多数工业科技发明专利、传统工艺等知识产权的所有方。工业文化共同体及其认同以工厂(企业)为单位,形成具有相近诉求和利益关联的文化共同体,长期共同的生产与生活所形成的熟人社会,又使同一单位人具有显著的单位情结和文化认同。工业制度文化(规范、标准)集生产、生活及社会管理于一体的单位制度是建国后我国长期实行的基本工业制度之一,有关人事、就业、住房、医疗、文教、婚丧等安排均由企业(单位)包揽,并形成一系列组织管理制度。工业文化精神大庆的铁人精神、鞍钢的“鞍钢宪法”、中华老字号等工业精神文化都是以企业(单位)为基础形成的。

研究表明,政府主导下由开发商跟进的仅对工业建筑物、构筑物及工业设施遗产单体进行的保护再利用,既无法反映工业生产、生活的整体特征,更忽略了工业文化中的非物质成分,工业遗产本该有的丰富内涵大为缩水[17]。以老工业企业为视角,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多层面挖掘工业遗产的文化内涵及其保护价值,将具有典型意义的老工业企业作为整体进行保护和再利用,甚至将其评定为“历史文化街区”,是当前我国工业遗产保护事业面临的突出课题。

3. 发挥老工业企业及传统工业社区的主体性作用

老工业企业是工业文化的发动机,作为近现代工业化发展的基本单位,是工业遗产的有效依托和载体,理应成为工业遗产保护和传承工业文明的重要力量。工业遗产保护不仅需要有政府的主导和资金的投入,更需要有社会各界,特别是老工业企业员工及传统工业社区的广泛参与;不仅要通过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保留、保护好老工业企业建筑、设施等有形遗产,以及生产工艺流程、档案文件、品牌、商标等无形要素,还要将原企业中的人组织起来,设法重振传统工业社区活力,而不是在企业搬迁或商业化开发中将其随意肢解,让其一走了之。尤其是要注重研究如何通过鼓励政策和其他宣传管理手段,提升现有老工业企业及传统工业社区保护工业遗产的积极性、主动性。比如,对非物质文化工业遗产,要设法使企业对那些司空见惯的工业生产流程、生产工艺、技术改造与革新,以及企业文化、劳作精神等内容有所认识,并自觉以档案等形式加以留存和保护。总之,没有老工业企业的文化自觉,没有传统工业社区的积极参与,工业遗产保护很容易坠入“空壳化”泥潭。

参考文献:

[1] 黄亚平,王智勇.簇群式城市工业聚集区特征及布局优化研究 [J].城市规划,2013,37(12):43-50.

[2] 佟玉权.工业景观遗产及其结构性保护的路径探索 [J].城市发展研究,2015,22(8):107-111.

[3] 张松,张宇欣.工业遗产地区整体保护的规划策略探讨——以上海市杨树浦地区为例 [J].建筑学报,2012(1):18-23.

[4] 樊杰,王宏远,陶岸君,等.工业企业区位与城镇体系布局的空间耦合分析——洛阳市大型工业企业区位选择因素的案例剖析 [J].地理学报,2009,64(2):131-141.

[5] Pallares-Barbera M,Jutgla E D.Industrial heritage,economic revitalization and urban compactness in the Poblenou-22@Barcelona:a new Barcelona model? [J].Working Paper,2015,69(1):9-35.

[6] Heike O,Harald A M.Utilization of industrial heritage sites in urban development processes conservation terminology,concepts and case studies in practice [J].DISP,2016,52(1):31-41.

[7] 韩福文,许东.试论东北地区工业遗产的空间特征与旅游开发模式 [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53-56.

[8] 刘丽华,何军,韩福文.我国东北地区近代工业遗产的基本特征及其文化解读——基于文物保护单位视角的分析 [J].经济地理,2016,36(1):200-207.

[9] 崔卫华,余盼.近现代化进程中辽宁工业遗产的分布特征 [J].经济地理,2010,30(11):1921-1925.

[10] 张博.营口开埠与晚清东北商路——以辽河航运为中心的考察 [J].社会科学辑刊,2006(1):163-167.

[11] 衣保中.清末东北地区商埠的开辟与区域经济的近代化 [J].北方文物,2007(2):78-84.

[12] 郭艳文.东北工业化历史中的文化及其嬗变 [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9(4):136-138.

[13] 李亚杰,王源.辽宁老工业基地改造的城市化动力机制创新 [J].社会科学辑刊,2007(5):138-142.

[14] 石建国.从开埠设厂到“共和国长子”——东北工业百年简史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

[15] 张青山,刘丽娜,刘成浩,等.新工业革命与辽宁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 [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2):104-111.

[16] 李飞,宋金平.廊道遗产:概念、理论源流与价值判断 [J].人文地理,2010,25(2):74-77,104.

[17] 张艳,柴彦威.北京现代工业遗产的保护与文化内涵挖掘——基于城市单位大院的思考 [J].城市发展研究,2013,20(3):23-28.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old industrial enterprises in Liaoning and protection of industrial heritage

TONG Yu-qua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Dalian Maritime University, Dalian 116026, China)

Abstract Old industrial enterprises are the effective platform and cultural carrier of the industrial heritage, whose space and time pattern has an important influence on the intact and systematic protection of the industrial heritage. With the help of literature research and spatial statistical analysis, the industrialization development process of the old industrial base in Liaoning and its historical context of the formation of industrial heritage are combed scientifically. The industrial attribution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pattern are systematically analyzed for the 236 old industrial enterprises in the region. The research shows that the industrial attributions of the old enterprises in Liaoning are dominated by heavy chemical industry, larg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industry, metallurgical industry and energy industry; the pattern of spatial distribution is formed that the old enterprises scatter along the railway line of the Chinese Eastern Railway (the South Manchuria Railway) and cluster in the center of the old industrial city. The protection of industrial heritage needs to focus on the old industrial bases, make better protection planning by taking the old industrial enterprises as the center, and pay attention to letting the old industrial enterprises and their traditional industrial communities to play the major role in the protection of industrial heritage.

Key words industrialization; old industrial enterprise; space and time pattern; protection of industrial heritage

中图分类号: K 90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0823(2019)04-0303-05

收稿日期 2017-10-12

基金项目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4YJAZH073)。

作者简介 佟玉权(1962-),男,辽宁辽阳人,教授,主要从事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等方面的研究。

* 本文已于2018-09-21 08∶53在中国知网优先数字出版。 网络出版地址: http://kns.cnki.net/kcms/detail/21.1558.C.20180920.1504.014.html

doi:10.7688/j.issn.1674-0823.2019.04.03

(责任编辑:吉海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