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思维下辽宁省工业遗存保护与开发新思路*

王露璐

(沈阳工业大学 文法学院, 沈阳 110870)

摘 要: 工业遗存作为一个舶来词,来源于拥有厚重工业历史的欧洲。近些年随着我国城镇发展建设步伐加快,各地纷纷将工业企业搬离城市中心。面对大面积的工业企业遗址,如何在合理保护和开发的同时,使其工业历史的记忆片段继续在新的建筑和场所中发扬光大,是目前辽宁省乃至全国工业遗存保护与开发中需要深思并亟待解决的问题。突破传统工业产业思维,以互联网思维作为分析逻辑重新梳理当下集中的矛盾和突出问题,力求为该问题的解决提供一个新视野。

关键词: 互联网思维; 互联网+; 工业遗存; 工业历史

一、工业遗存研究现状分析

所谓工业遗存是指在工业生产中与其相关的工业资源。其中既包括以物质形态存在的工业遗产,如工业厂房、仓储空间以及相关的生产设备、产品等;又包括非物质形态的工厂文化精神以及具有重大历史价值的生产工艺流程等[1]。工业遗存作为一个舶来词发源于英国,并在德国鲁尔区的产业转型和相关工业建筑设施保护中引起世界的关注。

和有着深厚工业革命历史的欧洲不同,中国近代工业历史是从被动打开国门开始的,新中国成立后才进入飞速发展时期。中国近代工业用较短的时间完成了西方几百年的发展进程。由于我国地域广阔、纬度跨越较大,其工业产业特点和地域历史文化也各有特色,因此各地工业分布和工业遗存情况也不尽相同。这些实际情况决定了我国的工业遗产保护与开发既不能搞“全盘西化”的“拿来主义”,也不可搞“一种模式遍地开花”。

辽宁省作为工业大省,背后有着较为深厚的工业历史传统,从新中国建设到改革开放,在每一段中国的工业历史中都有其特殊的印记:沈阳、鞍山、营口、盘锦等地的工业遗存比比皆是,有的几乎覆盖了整座城市。近十年来,随着城市建设发展脚步的加快,原来位于城市中心的工厂逐渐搬离城区,留下了一个个工业遗址。这些遗址与工业遗存有的在城市化进程中消亡殆尽,有的则幸而留存下来。目前,这些工业遗存的保护与开发模式主要有四种。

1. 文化创意产业园

作为国内工业遗存改造的主要模式,其改造场所主要集中在租金相对低廉的旧厂房、仓库中,吸引一些年轻且经济实力较弱的从业者汇集,对原有的工业遗存建筑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相应的设计和改造,在保护工业遗存的基础上提升使用功能,汇集文化创意产业,形成聚集地[2]

2. 公共服务设施

在工业遗存原有建筑基础上建造城市公园、博物馆、展览馆等便于公众参与的休闲和文教场所,改造过程中注重突出工业文化主题。其改造方向主要有两种:一是作为城市景观进行改造;二是建设博物馆、展览馆,作为城市工业文化的缩影进行展现。

3. 旅游开发

在原有工业遗产保护与发展的过程中,借助主题展览、专题旅游、打造特色企业园区等一系列途径,对其旅游、娱乐、观赏、文化价值进行集中展现,促使遗存由“生产中心”转化为“消费中心”,最大限度地保护工业遗存,实现经济效益。

4. 商业性综合开发

根据工业遗存建筑的实际情况,保留并利用原来的工业相关建筑,进行商业性综合服务中心和居住区的规划与利用。商业性的综合服务中心指的是“集购物中心、餐饮、健身及儿童娱乐场所等于一体的区域综合服务中心,使工业历史建筑在保护的同时得到充分和有效利用。”[3]

二、工业遗存保护与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各个地市主要利用上述四种模式开展工业遗存的保护与开发工作,虽然获得了一定成效,但问题也不容忽视。

1. 对工业遗存的认知偏差

什么是工业遗存?这个问题贯穿了辽宁省工业遗存改造模式的始终。工业遗存不仅包括工业厂房、仓储空间以及相关的生产设备等,还包括其所承载的历史文化价值和时代精神。对于这个问题的认识偏差,造成改造倾向于建筑、城市规划、景观利用和资本变化,分离了工业遗存物质承载者和文化传承者两个角色,进而产生了空壳化、缩小化和去文化现象。

谁是保护与开发工业遗存的主体?目前,在辽宁省工业遗存的开发与保护过程中,主要都是由地方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对其管辖的工业遗存进行保护与开发,而来自资本和民间精英的力量非常微弱。这种自上而下的模式是一把双刃剑,虽然从规模和配套政策的角度看,这种模式使工业遗存从一开始就声势浩荡,引起各界的关注,但却缺乏后劲:一方面是政府出资整合遗存资源,高调宣传;另一方面却是工业遗存的空壳化、背景化现象日益严重,与初衷背道而驰。

为谁去保护和开发工业遗存?从人类学角度来看,工业遗存可以解读为人类特定历史时段某一群体对其特定工业历史记忆的一种表达方式。这种表达是有选择和传递性的:选择性表现在特定群体是如何进行选择的,传递性则表现在物质性遗产背后所蕴涵的特定历史文化。从这样一个逻辑出发,工业遗存的受众应该是选择了这段历史记忆的群体,通过特定工业遗存的历史文化传承完成群体成员的更迭。目前,辽宁省的工业遗存项目没有特定的目标受众群,广泛对全社会开放,缺乏重点受众与目标。

上述三个问题虽然独立,实则具有共同指向,即对工业遗存保护与开发的根本认知。传统的研究逻辑里,由于学科界限和保护开发模式的局限,对工业遗存的认知一直较为碎片化和零散化,缺乏将其统一的逻辑思维。

2. 对国外模式的盲目照搬

工业遗存研究在国内的盛行源自对德国鲁尔区工业遗存的相关研究,国内大多数工业遗存都直接将其成功经验搬来照用。这种“拿来主义”多集中于保护和利用的具体方式上,忽视了对相关文化内涵的保留。实际情况是,“德国的工业博物馆专业化程度高,多在原址改建,保留了原汁原味的工业生产流程和工艺,机器和设备都可以正常运转和使用。”[4]而在辽宁省,最盛行的文化创意园也仅保留了原建筑,推翻了原有设施和空间利用方式,博物馆则大部分是老设备冷冰冰的陈列和资料静悄悄的展示。这种没有参透精髓的照搬,看起来一样,实则差之千里,由此产生的空壳化和背景化问题,也是目前工业遗存保护与开发的症结所在。

所谓空壳化,是指工业遗存保护中盲目保留建筑和相关设备、产品等物质遗产,而非物质性的精神、文化类遗产却没有得到充分体现,造成工业遗存物质与精神层面的割裂和脱节。例如,大部分工业博物馆只是由一些冷冰冰的历史遗迹构成,躺在玻璃橱窗内仅供观赏,或者是一些当年历史资料的简单陈设。相比之下,德国鲁尔区类似的博物馆就显得更为生动和有说服力:其陈设也大都为已经淘汰的设备,虽然陈旧但都能运转,通过生动的生产过程吸引参观者的目光,更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同时附加在这个工业生产过程的工业文化感受也就随之传递给参观者。

背景化是在传统思路下工业遗存开发的另一个后遗症,常见于商业开发。辽宁省很多工业城市楼盘开发都利用了工业原址的名头和相关产业符号进行宣传,有的还利用楼盘建筑进行“工业遗存”开发,而大多数这种建筑和陈设都沦为商业楼盘的陪衬。相似情况还体现在工业遗址改建的商业服务中心里。

3. 缺少系统性宏观研究

目前辽宁省工业遗存研究的主要成果还集中在微观方式上,侧重于某一工业区域的开发与保护策略研究,研究成果推广受到局限,缺乏推广的适用性。宏观角度的研究都是从各自专业角度出发,社会学、人类学、文化学强调独特的工业历史文化传承,工业设计、环艺设计则强调工业遗存的改造适用性和物质遗产的再利用,大家各说各话,难以产生共振。

4. 思维僵化

目前普遍认同的工业遗存成功保护模式,就是将其改造为工业博物馆和工业文化创意产业园等工业遗存文化创意项目,然而其中很多工业博物馆只是陈列一些历史遗迹仅供观赏,创意产业园区也是打着工业文化的旗号开展一些与工业文化遗存内涵并无太大关联的大众娱乐项目。“一种模式遍地开花”的思路成为目前工业遗存保护与开发的标配。

我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区域性文化和多纬度地域特点使得各地方工业历史也不尽相同,工业产品和特点更是差之千里,这是我国工业遗存最大的特点,也是我国区别于其他国家工业历史的根本之处。工业文化创意产业园等模式显然并不能适用于所有的工业遗存保护与开发。思路保守、方案单一等工业遗存保护与开发中暴露出的问题,从根本上剖析还是决策者思维僵化的问题。

三、用互联网思维解决工业遗存保护与开发中的问题

2015年李克强总理在其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了“互联网+”行动计划,说明国家已经从战略层面上意识到信息化经济将成为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无论是创新创意产业还是传统工业产业发展,都将伴随着互联网思维的战略化升级进入新的时代。在互联网思维的时代,工业遗存的保护与开发也应该以互联网逻辑的视角重新审视和定位。

1. 互联网思维下的工业遗存主客体

(1) 前文提到了传统思维模式中对工业遗存认知的偏差,其主体多为政府和相关行政部门、盈利性组织等。这种自上而下模式带来的问题集中体现在行政干预和盈利目的对工业遗存的影响上,带来了形式化、空壳化、背景化等问题。这也是辽宁省乃至全国大部分工业遗存项目普遍存在的突出问题。在互联网思维下,工业遗存的保护与开发仍然离不开政府的指导和监督,但行政部门不能再以主体角色出现。互联网逻辑下的项目主体将告别单一的行为主体,采取跨界跨平台的多主体联合行动模式。

工业遗存作为物质与非物质的综合遗产,从研究视角来看是一个多学科交叉领域。传统的保护开发模式由于主体较为单一,单纯地从公共设施或盈利目的出发,将其大而化之,删繁就简,在此过程中又缺乏多维度的探索和思考,盲目追求量化指标,结果可想而知。互联网思维下,工业遗存的保护与开发应根据其自身的复杂和交叉特性,整合不同产业、行业的力量,联合多个平台共同进行项目主体的发掘和开发,利用互联网的跨界思维和平台思维为工业遗存项目找到合适的开发主体。

(2) 传统工业遗存项目中普遍存在的另一个问题是工业遗存保护的客体不明确,大部分工业遗存项目的客体模糊不清,没有明确定位。一个没有明确受众定位的项目无论其目的是公共服务抑或商业服务都是失败的。互联网思维最突出的代表就是用户思维,短短二十几年,互联网从3w发展到移动互联时代,从虚拟世界到现实世界的互联网产业经济无不得益于用户思维。大数据和云计算作为背后的支撑技术使得市场精细化成为可能。谁是自己的用户、谁将成为自己的用户、用户的好恶期许已成为当今时代能否致胜于市场的绝对条件,这也为工业遗存项目打开了了解受众的一扇大门。

弗郎西斯科·德力奇曾经从社会记忆的角度如此阐述:“记忆与遗忘一样是可以在某种情形下进行社会建构的。”[5]作为国家与社会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业遗存始终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6]。应从人类学的角度解释工业遗存,将其作为一个群体选择性的历史记忆,并试图通过文化遗存将特定的历史文化传承下去[7]。这就要求项目开发者必须深刻理解谁才是这个特定群体,谁才是这个群体成员更迭的继承者。作为共和国的长子和改革开放后发展较为滞后的省份,辽宁在中国的工业历史中有着独一无二的优势和特点。在这样一个地理区域中,大批的产业工人聚居此处工作生活,从而形成了独特的工业群体和群体历史文化。虽然随着产业转型和改革深化,大批产业工人转岗下岗带来的历史阵痛会让部分群体成员对某一段工业历史产生排斥,但这并不妨碍整个工业历史文化的传承。群体成员会随着时间更迭,历史记忆和工业文化的传承才能保证这个群体的延续。正是由于有了这种国家和社会承担起来的工业社会的记忆理念与实践活动,才能在历史上找回我们自己[6]

同时,作为工业城市众多的省份,辽宁省应该学会利用工业文化和工业历史作为城市名片,通过保护、开发工业遗存为每座工业城市找到自己独特的风景。这不仅是对外的名片,更能提升城市居民的归属感和自豪感。

2. 互联网思维下的去空壳化和去背景化

传统工业遗存项目中被研究者诟病最多的当属空壳化和背景化两大问题。

互联网时代,生动地展现当年的工业生产方式,通过全方位、多媒介的展示让参观者深入其境已经不再是难事。利用社会化思维和多媒体技术拉近受众与历史的距离,在生动的视觉和社交体验下感受工业历史文化是解决空壳化的有效方案。

利用互联网的用户思维和大数据思维,可使工业遗存的宣传更为灵活,突破时间和空间局限,营造更多维度的生活场景,重叠曾经的工业生活,让背景融入当下的生活节奏,从而避免背景化式的保护与开发[8]

3. 在互联网思维中融合多个研究领域

如前所述,在传统研究中,围绕工业遗存的保护与开发,各个领域和学科都有不同的角度和逻辑,无法统一在一个平台去全面思考。互联网本身就是多学科交叉的产物,从数据到意境,从自然学科到哲学构想,都能融入其中并催生出交叉创新的成果。因此,对于工业遗存的研究不妨也从互联网思维出发,将建筑、设计规划、历史发展乃至文化传播都融入互联网思维之中,形成一个较为全面的思考视角。

4. 利用互联网视角打破固有僵化思维

互联网+作为国家层面的发展战略提出,给我国各行各业都带来了新的发展前景。作为遗产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业遗存的保护与开发也应该搭上信息产业这部高速前进的列车,利用互联网思维整合现有资源,改革传统工业产业思维,这样才能找到发展的突破口,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找到适合辽宁省工业遗存保护的模式,突破已有思路,打破固有思维。

四、互联网+模式下辽宁省工业遗存保护与开发构想

互联网+的模式就是要在互联网思维下对原有产业进行创新性探索,这种创新是建立在全新的互联网思维和互联网技术支持基础上的。

1. 跨界跨平台多主体联合行动构想

跨界跨平台多主体联合行动构想是从互联网思维出发,针对工业遗存保护与开发中内容涵盖较广、专业性较强的特点而来。在传统工业遗存的保护与开发中,开发主体基本上有政府和投资方两大类。在互联网思维下,工业遗存的保护与开发主体除了这两类外,还可以考虑其他主体:首先,要有工业遗存曾经隶属的工厂或相关组织参与,负责提供工业遗存相关历史资料和老旧设备以及相关产品等物质遗存和非物质遗产;其次,要有建筑设计组织和文化创意组织加入,负责从已有建筑和景观设计的物质方面以及特定工业文化开发方面进行方案设计;再次,要有互联网平台参与,在方案设计伊始就提供互联网入口和相关技术支持。

2. 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的互联网接入构想

移动互联网时代,应在既有互联网思维下把握新技术特点,将移动互联网技术运用于工业遗存项目,实现工业遗存线上与线下全方位覆盖。

(1) 模拟特定场景。移动互联网技术可以实现对某一特定场景的再现,并根据用户需求进行定制化场景再现。这种应用开发可以从两个不同角度运用于工业遗存保护与开发项目:第一种是利用互联网平台开发场景模拟游戏,通过工业场景中的一些工业生产游戏激发参观者和目标群体的兴趣;第二种是按照工业遗址原有的建筑和景观进行虚拟复原,再现特定的工业历史场景,加强受众参与感。

(2) 配合城市工业遗存绘制城市工业遗存地图。设计工业遗存路线时,可按主题或其他线索将工业遗址按点、线、面打造成一个完整体系。同时,可配合移动互联网精准定位技术和电子地图,实现城市工业遗存的网络自助导游。

(3) 开发城市工业遗存APP。利用此类APP配合网络自助导游体系和网络社交平台,可以形成线上线下互动传播的工业遗存立体传播网。

(4) 利用大数据和云计算。对线上和线下工业遗存的参观者、访问者进行分析,搜集用户的行为和关注偏好;同时,大数据在实现工业遗址虚拟复原方面也能发挥重要作用。

3. 跨界联合开发工业遗存旅游产业,线上线下立体场景营销构想

目前,辽宁省的工业遗存旅游开发较少。作为工业尤其是制造业的老牌基地,辽宁省的工业遗址有相当大的一部分不适合开发旅游项目。因此,固有条件决定了辽宁省工业旅游开发不能盲目模仿国内其他一些较为成功的开发案例,如景德镇工业遗存的旅游开发等。跳出传统思维,在互联网+的模式中探索是一条可行之路[9]

(1) 跨界联合开发制造业主题公园。目前,主题公园作为一种深受欢迎的旅游资源在世界范围内遍地开花,其涵盖内容从传统公园的游乐到动画故事的展现以及主题探险、海底世界探寻等,五花八门。目前的主题公园基本不依靠当地原有资源,仅通过主题设计来决定其展示和提供的游乐内容。由于其内容的娱乐性较强,适用人群较广,因此成为人们休闲度假的好去处。在辽宁省各地,这种主题公园比较普遍。

制造业主题公园的开发可以依托传统主题公园的优势和既有框架,将制造业的建筑形式和产业流程、生产内容移植其中,既满足了人们休闲娱乐的需要,又传承了工业文化和工业历史。这种工业主题乐园由于其双重目的,在开发主体的选择上也要参考上文提及的工业遗存开发跨界跨平台多主体联动模式。

(2) 制造业主题公园的线上线下场景营销。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任何线下项目如果不考虑线上开发和营销的问题,就意味着已经失败。制造业主题公园的开发也是一样的,可以配合上文提到的线上模拟场景游戏来推广线下制造业主题公园,也可以在主题公园内设置相关景点和路线,进行精准定位和场景介绍。

五、结 语

作为老工业基地,辽宁省应利用好工业遗存这笔历史财富,将其转化为第三产业发展的支撑点和创新点,而不是盲目地抛弃现有资源去一味学习其他省市和别国的经验。特别是在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产业提升至国家战略高度的今天,辽宁省应把握住历史时机,思考互联网思维和互联网+模式的本质,将其精髓运用于相关建设和改造中,书写辽宁省工业历史的新篇章。

参考文献:

[1] 刘春雪.哈尔滨三大动力工业遗存研究 [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12.

[2] 曹岚.利用工业遗存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之浅析 [J].科技创业月刊,2009(4):12-14.

[3] 倪春波.浅析石家庄工业遗存的保护与再利用 [C]//建筑科技与管理学术交流会论文集.北京:北京恒盛博雅国际文化交流中心,2012:95-102.

[4] 范晓君,Dietrich S,代姗姗.工业遗产的社会建构及旅游再利用:中国与德国的比较研究 [J].思想战线,2012(6):123-128.

[5] 弗郎西斯科·德力奇.记忆与遗忘的社会建构 [J].国外社会科学,2007(4):117-121.

[6] 唐魁玉,唐安琪.工业遗产的社会记忆价值与生活史意义 [J].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18-22.

[7] 彭兆荣.遗产的解释 [J].贵州社会科学,2008(2):14-19.

[8] 李钢,褚席.以生态文明为主导的地区新型工业化道路研究 [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97-104.

[9] 张青山,刘丽娜,刘成浩,等.新工业革命与辽宁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 [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2):104-111.

New ideas on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 remains in Liaoning Province under Internet thinking

WANG Lu-lu

(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Law, Sheny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henyang 110870, China)

Abstract As a foreign word, industrial remains originated from Europe with thick industrial history.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acceleration of urban development in China, industrial enterprises are moved away from urban centers in various regions. Facing the large industrial sites, how to flourish the memory fragments of its industrial history continuously in new buildings and places, as well as how to reasonably protect and develop the remains, are the issues to be thought deeply and solved urgently nowadays in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 remains in Liaoning Province, even for the whole country. The traditional industrial thinking is broken through, the concentrated contradictions and outstanding problems are re-combed by using Internet thinking as the analytical logic, so as to provide a new vision for the solution of the problems.

Key words Internet thinking; Internet+; industrial remains; industrial history

中图分类号: F 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0823(2019)04-0308-05

收稿日期 2017-12-28

基金项目 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L16CXW003);辽宁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WGD2016012);沈阳市哲学社会科学专项资金规划课题(17100)。

作者简介 王露璐(1982-),女,辽宁沈阳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新媒介传播与社会风险等方面的研究。

* 本文已于2018-07-10 10∶01在中国知网优先数字出版。 网络出版地址: http://kns.cnki.net/kcms/detail/21.1558.C.20180709.1039.030.html

doi:10.7688/j.issn.1674-0823.2019.04.04

(责任编辑:郭晓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