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指向的路径分析*

张大圣

(国防大学 政治学院, 南京 210003)

摘 要: 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指出:“实践的观点、生活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著特征。”在当今时代,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活力,源于其扎根时代与人民的实践指向。从提问方式、关注视域、分析框架和评判范式四重路径,探讨马克思主义哲学如何通过对传统哲学形而上的方法论路径、虚假意识形态及异化的社会现实进行揭露与批判,在其思维方式的方法论层面和理论品质的实践指向上通达于社会现实,从而实现了哲学史上的革命性转变。这有助于深刻理解和认真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观,把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理论运用和指导作用建立在更加坚实的基础上。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哲学; 实践性; 实践观; 实践指向; 面向现实

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指出:“实践的观点、生活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著特征。”[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石。习近平在主持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深刻揭示了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在当今时代依然有强大生命力,依然是指导我们共产党人前进的强大思想武器。”[2]“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3]1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力量源自于其实践指向。马克思主义哲学通过对传统哲学形而上的方法论路径、虚假意识形态及异化的社会现实进行揭露与批判,实现了哲学史上的革命性转变,在其思维方式的方法论路径和理论品质的实践指向上通达于社会现实。因此,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怎样从现实出发、面向什么样的现实、怎样通达于现实、怎样评价现实及怎样同现实共发展等方法论的探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这也是试图通过回溯马克思主义哲学源自现实的理论批判性和批判的现实性力量,进而以其发展着的新境界指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一、一种新的提问方式——从现实的实践出发看待问题本身

哲学思维的发起离不开问题意识,如何提出问题在逻辑上往往直接决定着哲学问题本身。能否以及在何种程度上以何种方式恰当、准确地找到、提出问题,决定着问题分析和问题解决的实际效力大小。当旧哲学提出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的形而上追问时,就预设出与感性现实相分离的抽象本质,一开始就导向必须借助于普遍概念进行抽象思维的领域,进而造成逻辑的自闭。诚如马克思所言:“这个批判虽然没有研究过自己的一般哲学前提,但是它谈到的全部问题终究是在一定的哲学体系即黑格尔体系的基地上产生的。不仅是它的回答,而且连它所提出的问题本身,都包含着神秘主义。”[3]514

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语境中:首先,哲学的提问方式来自实践活动本身的提问情境。问题的提出就在实践中人的内在价值尺度与外在的实践对象及环境间的对象性运动中完成,一个时代达到了什么样的实践水平,才会提出什么样的问题,进而决定了对问题的分析与解答也蕴含在人与对象的实践活动之中。其次,提问的前提在于承认现实的经济事实和事物的客观存在。马克思主义哲学面向现实的提问方式不再是用概念超越现实,而是对经验事物进行如实的揭示和描述。“只要这样按照事物的真实面目及其产生情况来理解事物,任何深奥的哲学问题——后面将对这一点作更清楚的说明——都可以十分简单地归结为某种经验的事实。”[3]528再次,提问者是现实中的人。从根本上讲,哲学是人类把握世界的认知图式。问题产生于现实的人的实践活动中,问题的指向是现实的人当下所在的情境,问题提出的形式必须满足现实中处于各种交往关系中的人的社会属性。“马克思辩证法的核心不是唯心辩证法,在改造过程中有主体的建构作用,是人的具有主观建构作用的实践。”[4]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从现实的实践出发看待问题本身,是面向现实的提问方式。

二、一种新的关注视域——“在思辨终止的地方,在现实生活面前”

从何处提问,针对什么提问,这些都是与哲学思维及其理论直接关联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具有的通达现实的提问方式正是通过其直面现实的问题领域实现的,抑或二者是统一发展过程的两个层面。提问方式为面向现实的问题领域提供原理、观点支撑,问题领域为提问方式通达现实提供材料、内容基础。因此,对马克思主义哲学问题领域的研究,对深刻理解其现实指向具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问题领域终止于思辨的地方。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指出:“马克思主义不是书斋里的学问,而是为了改变人民历史命运而创立的,是在人民求解放的实践中形成的,也是在人民求解放的实践中丰富和发展的,为人民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1]

传统形而上学的问题领域基本限于纯概念世界、意识世界。在这方面黑格尔正是集大成者,其哲学体系就是绝对精神在抽象的概念世界中的自我生成和在纯粹的意识历史中的巡游和复归。现代哲学的转型在问题领域上从对意识、思辨、概念的关注转向社会、历史、现实,但由于仍然局限于抽象的历史领域或孤立片面的现实,还是未能真正转向人类社会历史这个新领域。

海德格尔对此曾予专门评论:“历史之发生是作为存在之真理的天命而从存在而来成其本质的。尼采最后经验了这种无家可归状态。除了对形而上学的颠倒之外,尼采在形而上学范围内找不到摆脱无家可归状态的其他出路。无家可归状态变成一种世界命运。”[5]401海德格尔以“无家可归”形象地表述出,传统以及现代的大多哲学由于理论视域同现实生活视域的错位或脱离,在本质上处于“无根”“易碎”状态。而“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就比其他历史学优越”[5]401,在于其超越了“都没有认识到在存在中的历史性因素的本质性”的各种哲学,在于“马克思在经验异化之际深入到历史的一个本质性维度中”[5]401

马克思主义哲学正是通过对抽象狭隘的问题视域的批判与超越,通过反映人们的生产生活世界、共同的生活领域、以物质生产为基础的发展进程,从而反映出现实的社会历史本身的。

三、一种新的分析框架——实践中的、具体的、对象性的分析

哲学思维要批判性地追问对象的实质,将其客观内涵打开,就必须进行分析。一个哲学所具有的分析路径是指其核心观念具有的破解哲学问题的基本理路、方式,是哲学思维的首要特性,是其最为重要、基本的内容。马克思主义哲学始终关注的是现实社会历史,始终以其形而上的哲学批判为方式向其客观本质追寻,并内在地确立其形而下的实证分析。

1. 由实践到概念的原则

西方形而上学的内在逻辑,必然强调以“理念”为研究的出发点,用思维在思维中构建一个抽象的、纯粹的哲学体系,进而让包罗万象的哲学体系容纳现实中的世界。马克思深刻地揭示了这一颠倒的实质所在:“哲学在用双脚立地以前,先是用头脑立于世界的。”[3]220针对这一头脚倒置的分析路径马克思指出:“德国哲学从天国降到人间;和它完全相反,这里我们是从人间升到天国。”[3]525马克思主义哲学从现实的实践活动、物质生产出发,揭示其特殊的矛盾结构,进而给人们以科学的指导。实践是人认识的来源,这是由于人本身是在社会性的劳动实践中成长起来的,是为满足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实践需要借各种概念语言、判断逻辑对其进行认识、反思与交流。正是这种人本身的生存方式,决定了这一从实践到概念的认识路径。在此基础之上马克思指出:“人们按照自己的物质生产的发展建立相应的社会关系,正是这些人又按照自己的社会关系创造了相应的原理、观念和范畴。”[3]603说明这些概念、范畴只是用来反映实践、指导实践的工具,其内涵与外延皆扎根于现实的实践方式和社会关系中。它们源于历史故具有历史性,而不是先天的;反映时代故烙有时代性,而不是永恒的。从实践中产生的概念必然随着实践方式的发展而丰富变换或归于沉寂,从关系中抽象出的范畴必然随着社会关系的变更而有所扬弃或丧失合法性。

2. 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

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的导言中明确指出,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显然是科学正确的方法”[6]25。这种方法从直观和表象的具体变为思维中再现事物内部结构的具体,首先要通过分析和抽象把在感性中把握到的具体分解为它的各个组成部分和要素,然后从简单的抽象规定一步一步在思维中上升到最丰富的具体。这一逻辑方法把分析和综合、归纳和演绎统一起来,实现了逻辑与历史的统一,真实地、丰富地、历史地再现了现实的事物及其内在本质和发展规律。古典政治经济学从生动的整体,从人口、民族、国家等开始,经过分析,逐步从整体中找出一些有决定意义的一般关系,如分工、货币、价值等;在这些一般关系被抽象和确定下来后,却不知道怎样运用从抽象到具体的方法建立科学的政治经济学体系,无法寻找出各种经济形式彼此过渡、互相转化的中介和环节,因而不能排除由此产生的种种矛盾。黑格尔的哲学把现实世界由简至繁逐步发展的过程,说成是绝对精神在纯思想领域内的辩证发展过程。马克思批判黑格尔这种“处于直观和表象之外”“自我产生着的概念”的思维模式,将黑格尔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改造成对现实世界的辩证认识过程和逻辑重建过程,指出:“具体总体作为思想总体、作为思想具体,事实上是思维的、理解的产物”,“是把直观和表象加工成概念这一过程的产物”[6]25

3. 对象性的思维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任何一种存在都只有作为对象性的存在才能被思维,才能使人理解它的本质。这一存在本身,也只有在彼此之间的对象性关联作用中才得以显现存在、接续发展。在传统形而上学中,特别是传统形而上学的集大成者黑格尔的哲学体系中,把一种脱离于现实的人类社会历史的,先验化、实体化的抽象存在看作真正的存在。从这种形而上学的存在出发,其结果必然是一种没有内容的形式上的空转,一种“无人身的理性”在“自我”中从任意出发点到既定终点的循环往复。故而他们所认为的真实存在不过是超然于任何内容而因此适用于任何内容的抽象形式,是实体化的概念,而非现实的人和现实的自然界。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揭示和批判形而上学抽象、独立的分析路径的基础上,以对象性的思维把握了现实中的人、人的生活及人化自然界。“工业的历史和工业的已经生成的对象性的存在,是一本打开了的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书,是感性地摆在我们面前的人的心理学。”[3]192他在人化自然里理解自然中实践着的人,而不只是生产自身的感性生命体;通过社会化生产劳动中的人理解人的社会属性,而不是离开对象性交往和生产的“唯一者”。

四、一个新的评判范式——反思与批判中指引发展着的现实

哲学评价,也称作价值评价,主要是对事物是否有利于主体发展作出明确判断。人们关注现实世界,要对其作出是否合乎主体需求和发展利益的明确判断,而不只在于把握它是什么和如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面向现实的,不仅在于其理论本身是现实的反映,还在于这样一种现实的理论对理论的现实进行自觉地反思——排除现实中保守、虚假、过时的意识形态对理论的干扰,避免抽象化、教条化、体系化,自觉地与现实中的革命因素相结合,同消极保守的因素努力斗争,始终保持理论的革命性、批判性和开放性。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反思与批判中对发展着的现实所指引的评价方式,可概括为三个方面。

1. “不崇拜任何东西”的批判精神

彻底的批判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可贵的理论品质。它所面向的现实不是静止的、永恒的“现实”,其本身不是对当下的现实无批判地合法论证或进行顽固保守地论证,而是要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7]。正是这种对现实的批判,为未来的可能世界敞开了新的空间。“我们的任务不是构想未来并使它适合于任何时候,……是要对现存的一切进行无情的批判。”[8]

2. “实际地改变和反对现存事物”的超越精神

马克思主义哲学面向奋进发展着的而非固化永恒了的现实,要求打破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桎梏,挖掘现存世界历史生成的进步性、有限性和开放发展的过时性、保守性,号召人们打破现存的虚假意识形态,努力在实践中创造新的人的生存样式。正如马克思指出的:“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3]527

3. 面向未来寻求希望的“乌托邦精神”

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现存世界的注解或回声,而是一朵翻滚在时代潮头的浪花。它在对现实无情露骨的揭露与批判中,惊醒那无人质疑的温床上陷入僵化的与停滞的人与社会,号召人们在应然与实然的适度张力中改造不合理的生存状态和现实关系。它在解构现存世界中“发现”新世界的“乌托邦精神”,在“乌托邦精神”的驱动下更深刻地透视现存世界,从而唤起人们内心的希望和对未来的向往,调动起巨大的实践力量以实现人的完善和社会的跃升。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EB/OL].[2018-05-04].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8-05/04/c_1122783997.htm.

[2] 习近平.推动全党学习和掌握历史唯物主义 [EB/OL].[2013-12-04].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3-12/04/c_118421164.htm.

[3] 中共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 孙全胜.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 [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184-192.

[5] 海德格尔.路标 [M].孙周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6] 中共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7] 中共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2.

[8] 中共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64.

Path analysis of practical orientation of Marxist philosophy

ZHANG Da-sheng

(School of Politics, National Defense University, Nanjing 210003, China)

Abstract At the conference of 200th anniversary commemoration of Marx’s birthday, Xi Jinping pointed out that “the viewpoints of practice and life are basic viewpoints of Marxism epistemology, and practicality is the distinguished feature of Marxist theory from other theories”. In contemporary times, the causes of the strong vitality of Marxist philosophy originates from its practical orientation of rooting in times and people. The four paths of question formulation, focusing horizon, analyzing framework and judging paradigm are selected. The issue is discussed that how Marxist philosophy reach to social reality at the methodological level of thinking method and the practical orientation of theoretical quality thus revolutionary transformation was realized in philosophy history through the revelation and criticism of metaphysical methodology path of traditional philosophy, false ideology and alienated social reality. It is helpful to deeply understand and conscientiously stick to the view of practice of Marxist philosophy, and build the ideals and beliefs, theoretical application and guiding role of Marxism on a more solid foundation.

Key words Marxist philosophy; practicality; view of practice; practical orientation; facing the reality

中图分类号: A 8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0823(2019)05-0477-04

收稿日期 2018-05-06

基金项目 北京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协同创新中心项目(PXM2018_014203_500008)。

作者简介 张大圣(1989-),男,河南开封人,硕士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等方面的研究。

* 本文已于2018-11-20 11∶32在中国知网优先数字出版。 网络出版地址: http:∥kns.cnki.net/kcms/detail/21.1558.C.20181119.1525.028.html

doi:10.7688/j.issn.1674-0823.2019.05.12

(责任编辑:郭晓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