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90后创业者社会特质与创业倾向关系研究*
——以创业能力为中介变量

高士杰

((韩)庆熙大学 技术经营大学院, 京畿 龙仁 17104)

摘 要: 通过对中国大学生创业者、创业孵化器以及部分中国大学MBA与EMBA的90后创业者进行调研,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考察90后创业者的社会特质对创业倾向的影响。结果显示:创业者社会特质中创业自我效能感、创业激情、创业先前经验及创业能力均对创业倾向有正向影响,而创业警觉性与创业倾向与其没有显著关系。据此认为,90后创业者的创业能力在创业自我效能感、创业先前经验、创业激情对创业倾向的正向影响中有中介作用,在创业警觉性对创业倾向的影响中无中介作用。故应培养90后创业者创业自我效能感、创业警觉性、社会及行业等经验,营造良好社会环境与校园环境,提高环境对创业能力的针对性,使创业倾向增加并转化为创业实践。

关 键 词: 90后; 创业者; 社会特质; 创业能力; 创业经验; 创业倾向; 多元线性回归

当前,中国处于经济转型的重要时期,其中创新创业型经济可以带动国家科技创新能力发展,从而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王宝顺等(2017)[1]认为,创业行为已经成为经济全面提升、地方经济结构改善的强有力因素之一。杨国良等(2017)[2]指出,创业型社会的出现标志着社会格局的一次重大转型。创业倾向作为展开创业活动的第一环节,反映了创业者对创业行动及社会情境的基本假设(Kristiansen等,2004[3];刘美玉等,2012[4]),影响人们创办新的企业或在已有企业中创造新的价值,推动企业发展与成长(陈劲等,2007[5])。在中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创业环境下,90后创业者成为高校创业的主力军,其创业活动面临创业实践少、科技含量低等问题(曾珠等,2017[6])。在个人特质方面,90后勇于接受新鲜事物,有能力将兴趣与创业相结合来实现人生价值(刘畅,2018[7])。近年来,选择创业的90后比例逐年上升,创业成功的比例却低至2%,并呈现出高不稳定性(赵延昇等,2014[8])。因此,学者对90后创业者创业倾向的关注和研究非常关键。

一、综述与假设

目前创业研究的焦点包括创业倾向、创业特质、创业企业成长机理、创业绩效等,其中创业者特质与创业倾向关系研究成为近几年研究热门话题之一。在既有文献中,大多数学者将研究重点放在影响创业倾向的因素上,而对于创业者特质各个维度对创业倾向的研究却很有限。Dimov(2010)[9]认为,研究创业者创业倾向是研究创业活动的前提,创业者特质研究是研究创业活动的基础。相对于全面发展的创业实践研究,创业特质与创业理论的研究略显滞后。根据Albert Bandura提出的社会认知理论,创业者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时刻与周围的环境、个体创业行为相互融合的。如当创业者产生创业倾向并发生创业行为时,就一定会有相应的创业结果,无论结果是成功还是失败,均会反过来影响创业倾向:创业成功了变得更加自信;创业失败了变得更加谨慎,对下一次的创业活动小心判断。所以,个人特质、周遭环境、行为等三元交互,成为创业者独有的社会特质属性。但前人研究往往将创业者作为“自然人”来研究其创业倾向的变化,对90后创业者作为“社会人”的独特属性关注不够。本文将尝试弥补研究缺陷,探讨90后创业者的社会特质对其创业倾向的影响,并检验创业环境背景下创业能力的中介效应以及学历、性别、地域等对创业者社会特质的影响。

1. 创业者社会特质与创业倾向

在以往的研究中,创业者的概念可以总结为通过不断提高自身能力识别市场机会,对业务进行开拓和调整(刘洋等,2018[10]),敢于面对风险(姜俊宇等,2019[11]),使企业成功建立并能持续管理和经营的人。创业者的社会特质是一般企业管理者所不具备的。不但如此,不同行业的创业者其创业者特质也不相同,创业者特质深刻影响着整个创业过程。创业者的创业特质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创业者的年龄、性别、偏好等个体特征会与周边创业环境、创业行为产生三元交互。由于创业活动过程的特殊属性,创业者的一些特质是与外部环境分不开的,相互交互产生影响,从而产生不同程度的创业倾向。现有关于创业者特质的研究可以粗略地分为个人属性特质与社会属性特质。一方面,关于个人属性特质对创业倾向的研究较多,其将创业者视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探究创业者的个人属性特质。另一方面,认为创业者是连接创业企业和外部的因素之一,将创业者视为“社会人”,去探讨其创业倾向的变化。

本文将创业自我效能感、创业警觉性、创业先前经验、创业激情作为90后创业者社会特质的因子[12]。中国90后创业者因宏观环境、政策导向而具有的“社会人”属性会影响其创业倾向。朱仁宏(2004)[13]按照创业研究的整体过程以及学科因素将创业倾向分为网络、心理学、社会资本、社会文化、资源管理五个大类,本文的创业倾向是以一种心理状态为出发点,是引导创业者投入大量资本追求目标的心理倾向,是组织需求创新和发展的原动力,是从事创新活动的主观态度,是创业者开展创业活动的持续兴趣程度以及持续革新所需能力的程度(Krueger等2000[14])。而创业特质是影响创业倾向的因素之一,不同90后创业者表现出不同的创业特质。

(1) 创业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的概念由Bandura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是指个体在特定的环境与情境中对自身是否能够有效实施行动方案的自信程度。在创业领域,周键等(2019)[15]通过总结先前研究,将创业者的自我效能感定义为创业者完成创建企业,并完善创业过程以及使企业持续成长的信心程度。研究表明,高自我效能感的创业者可以不断适应环境变化,以强大的心理状态去应对创业过程中所遇到的不同程度上的困难与阻力,积极寻找解决方案。Jung等(2001)[16]通过对不同国家大学生的研究验证了创业自我效能感与创业倾向的正向关系。综上可以认为,创业者社会特质决定了90后创业者在创业过程中对顺逆境的适应程度以及行为坚持程度,从主观上对自己进行评估继而改变创业者的创业倾向。创业自我效能感较高的创业者,在创业机会的开发、创业倾向上要强于自我效能感低的创业者,比较注重对股东、顾客、员工等利益相关者承诺的兑现,其维度包括对自身与公司的信心。

(2) 创业警觉性。创业警觉性是创业者社会特质的维度之一,是指创业者拥有非刻意发现创业机会的特质,是时刻关注周围变化并随时准备产生创业行为的一种特质状态。高创业警觉性的创业者对机会的识别更加警觉,更加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创业警觉性是对信息高度敏感的一种心智模式(苗青,2006[17]),是一种偶然性的状态与结果,同时也是对潜在创业机会具有持续关注的耐心与能力(徐凤增,2008[18]),周键等(2019)[15]采用实证的方式将创业警觉性分为并列思维、破除思维、美化改进、探索思维,丰富了其内涵。张秀娥等(2019)[19]通过实证方式证明了创业警觉性对创业倾向的正向作用。上文提到创业行为的第一步就是创业者产生创业倾向,而创业者又是在创业警觉性的作用下改变创业偏好、激发创造力的。

(3) 创业先前经验。创业先前经验丰富的创业者相对于没有经验的创业者更具有快速获取人脉与资源的能力,影响着创业者对外界资源的汲取。创业经验为创业者积累了大量非显性知识,可以使创业者更先于他人发现创业机会。吉云等(2018)[20]认为,创业是一个不断吸取教训、不断提升创业能力的过程。创业先前经验可以提升创业效率(Sullivan,2000[21])。创业者的行业经验、创业经验与职能经验,使创业者能够在创业的过程中规避错误,在决策时根据经验进行多方考量,避免选择上的误区。同时,创业先前经验可以为创业者积累创业资本,为创业者建立个人商业声誉和社会资源,使创业者更快抓住创业机会,提升创业能力进而提高创业倾向。

(4) 创业激情。创业激情是指创业者有能够激起个体创造力的强烈情感,能够全心全意投入到所从事的事业与活动中(Gorsedene,2015[22])。创业者创业激情是创业倾向产生的核心要素,体现出对创业目标更深层次的追求,使得创业者持续搜索新的商业机会,更加专注于创业相关活动,并且沉浸在创业活动中,提升创业能力,提高创业倾向。创业激情强的创业者能够较快地发现机遇与威胁,并且能够乐观地处理挑战性问题(谢雅萍等,2016[23]),在问题处理上表现出极高的认知灵活性(葛宝山等,2017[24])。创业激情可以使创业者更加专注于自己的事业,通过创业者自身的激励效应影响创业者行为(周键,2016[25];张剑等,2018[26]),通过热情倾向感染利益相关者,从而提高创业绩效(Baum等,2004[27];Breugst等,2012[28]),使其有动力开发新的资源、识别机会,使企业快速成长,使创业激情成为驱动个体行为的关键因素(Cardon等,2009[29])。

2. 创业能力的中介作用

根据Timion创业模型可知,创业环境可以影响企业的机会识别、获取企业内外的资源,并通过改变创业者的部分特质来改变其创业倾向。Gnyawali等(1994)[30]提出,创业环境是一个多维度并且复杂的非单一系统,是创业活动中能够利用的所有资源与条件的复合体。从传统组织理论上讲,创业环境包括企业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从特征上讲,其具有非单一性、丰裕性、异质性、动态性和宽松性。在创业能力维度选择上,本文基于Gnyawali等(1994)[30]提出的五维度模型,认为在中国政府大力支持创业的时代背景下,90后创业者有效利用相关技术、相关资金与非资金支持、创业网络、孵化器等适应身边创业环境的能力为创业能力。该模型是本文模型的基础,创业特质通过创业能力影响创业倾向,但是创业社会特质的各维度在单独解释对创业倾向的影响时会有困难[31]。本文引入创业环境的创业能力对创业者特质对其创业倾向的影响,以进行更有效的解释。

3. 研究假设

基于以上文献研究,本文拟提出以下假设,理论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理论模型

H1A 创业自我效能感对创业能力具有正向影响

H1B 创业自我效能感对创业倾向具有正向影响

H2A 创业警觉性对创业能力具有正向影响

H2B 创业警觉性对创业倾向具有正向影响

H3A 创业先前经验对创业能力具有正向影响

H3B 创业先前经验对创业倾向具有正向影响

H4A 创业激情对创业能力具有正向影响

H4B 创业激情对创业倾向具有正向影响

H5A 创业能力在创业自我效能感与创业倾向之间起中介作用

H5B 创业能力在创业警觉性与创业倾向之间起中介作用

H5C 创业能力在创业先前经验与创业倾向之间起中介作用

H5D 创业能力在创业激情与创业倾向之间起中介作用

H6 创业能力对创业倾向具有正向影响

二、数据、方法和结果

1. 数据来源

2018年8月至12月通过纸质问卷与网络邮件问卷的方式,对中国90后创业者展开了调研。调研的主要对象为2015—2018年度全国大学生百强创业英雄,上海启迪等创业孵化器,以及复旦、上海交通、韩国庆熙等大学MBA与EMBA专业的中国90后(18~28周岁)创业者。发放调查问卷500份,收回446份(其中实地调查收回问卷287份,网络邮件收回问卷159份)。经过整理得到有效调查问卷366份(其中实地调查收回有效问卷229份,网络邮件收回问卷137份)。问卷内容大致为变量测量项(创业自我效能感、创业警觉性、创业先前经验、创业激情、创业能力、创业倾向)与特征数据项(性别、年龄、地域、学历),具体描述性统计如表1所示。

表1 调查基本信息

样本统计特征分类频率(n=366)占比/%年龄性别学历地域18~204612.5721~2311230.6024~2610929.7827~289927.05男20455.74女16244.26研究生及以上11130.33本科22862.30本科以下277.37东北10227.87中部9425.68西部6618.03东部8824.04其他164.38

2. 变量测量

本文采用Likert 5点量表(非常不同意=1,不同意=2,不一定=3,同意=4,非常同意=5)测量90后创业者社会特质、创业能力、创业倾向。

因变量为创业倾向,参考前人研究设计题项为“我非常想创建自己的企业”“我的职业目标是成为创业者”“我希望自己做老板”等题项。经过信度检验得出Cronbach’α值为0.904,Guttman Split-Half系数为0.868,信度较高;通过进一步因子分析得出KMO值为0.747,可见效度良好。

自变量为90后创业者的社会特质,选取维度为创业自我效能感、创业警觉性、创业先前经验、创业激情。参考前人研究设计题项为“我经常感觉我是个成功的人”“我富有聆听技巧,总是鼓励别人表达观点”“创业前对本行业很熟悉”“我有动力去找出将现有的产品或服务进行改进的方法”等。经过信度检验得出Cronbach’α值分别为0.934、0.829、0.931、0.922,Guttman Split-Half系数分别为0.680、0.838、0.909、0.748,信度较高;通过进一步因子分析得出KMO值为0.960,可见效度良好。

中介变量[32]为创业能力,本文将其定义为90后在特定的创业环境下合理利用创业环境的能力,结合既有文献设计“我曾受到过系统的创业教育课程培训”“我曾合理利用政府资金支持”等题项。经过信度检验得出Cronbach’α值为0.868,Guttman Split-Half系数为0.875,信度较高;通过进一步因子分析得出KMO值为0.910,可见效度良好。

此外,选取创业者性别为虚拟变量,女性90后创业者=1,男性90后创业者=0;创业者学历,大专及以下=1,本科=2,研究生及以上=3;创业者地域,按照中国四大经济分区划分创业者所处区域,即东北=1,中部=2,东部=3,西部=4,其他=5。

3. 相关性分析

各变量间相关系数如表2所示,可见各维度变量有良好的相关性,基本信息与维度变量相关性较差,说明可以进行后续回归分析。由表2可知,90后创业者的社会特质与创业倾向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但由于受到控制变量的干扰不能为假设提供充分证据,故建立回归模型控制相关变量,以便进一步探索。

4. 回归分析

本文使用SPSS25.0软件,运用回归模型分析检验假设,模型回归结果如表3所示。

表2 相关性分析结果

变量平均值标准差创业自我效能感创业警觉性创业先前经验创业激情创业能力创业倾向年龄性别学历地域创业自我效能感3.0661.2651.000创业警觉性3.2131.3100.916**1.000创业先前经验3.1251.3060.916**0.938**1.000创业激情3.2191.2690.930**0.955**0.939**1.000创业能力3.1161.3540.912**0.929**0.943**0.939**1.000创业倾向3.2041.2890.914**0.938**0.936**0.942**0.946**1.000年龄3.7200.997-0.001-0.0460.024-0.0390.0020.0281.000性别1.5070.5020.0950.1380.1150.1480.0850.098-0.1301.000学历1.7800.554-0.0210.002-0.029-0.0350.027-0.0290.046-0.0791.000地域2.3671.250-0.054-0.117-0.061-0.079-0.096-0.0820.239*-0.1060.0011.000

注:*表示相关系数在0.05的水平下显著,**表示相关系数在0.01的水平下显著,下同。

表3 多元回归分析结果

变量模型1创业能力模型2创业倾向模型3创业倾向模型4创业倾向模型5社会特质创业自我效能感0.515**0.202**0.078 创业警觉性0.1220.2560.151*创业先前经验0.169**0.472**0.431**创业激情0.035**0.0169**0.112创业能力0.012**0.242**地域0.397

表3(续)

变量模型1创业能力模型2创业倾向模型3创业倾向模型4创业倾向模型5社会特质年龄0.843 学历0.862性别0.132常数项-0.169-0.0230.6470.0180.000**调整后的R20.8560.8270.7550.8330.000样本量366366366366366F值541.448(0.000**)431.199**1124.692(0.000**)365.750**0.966(0.327)VIF最大值3.1412.7961.0001.0001.075

(1) 创业者社会特质与创业能力的关系,即自我效能感、创业警觉性、创业先前经验、创业激情与创业能力的关系。根据表3模型1可以得知,自变量(创业自我效能感)对因变量(创业能力)有显著的正向影响(β=0.515,P<0.01)。创业先前经验对创业能力有显著的正向影响(β=0.169,P<0.01),创业激情对创业能力有显著的正向影响(β=0.035,P<0.01),而创业警觉性对创业能力没有影响(β=0.122,P>0.05)。这说明:自我效能感越强的90后创业者,其创业能力越强,假设H1A得到了支持。创业先前经验越丰富的90后创业者,其创业能力越强,假设H2A得到了支持。创业激情越高的创业者,其创业能力越强,假设H3A得到了支持。创业警觉性在90后创业者这一群体中不影响其创业能力,假设H4A未得到支持。

(2) 创业者社会特质与创业倾向的关系,即创业自我效能感、创业警觉性、创业先前经验、创业激情与创业倾向的关系。由表3模型2可知,自变量(创业自我效能感)对因变量(创业倾向)有显著的正向影响(β=0.202,P<0.01),创业先前经验对创业倾向有显著的正向影响(β=0.472,P<0.01),创业激情对创业倾向有显著的正向影响(β=0.0169,P<0.01),而创业警觉性对创业倾向没有影响(β=0.256,P>0.05)。这说明:自我效能感越强的90后创业者,其创业倾向越强,假设H1B得到了支持。创业先前经验越丰富的90后创业者,其创业倾向越强,假设H2B得到了支持。创业激情越高的创业者,其创业倾向越强,假设H3B得到了支持。创业警觉性在90后创业者这一群体中不影响其创业倾向,假设H4B未得到支持。

(3) 创业能力的中介作用。在创业能力在创业者社会特质对创业倾向影响中的中介作用分析方面,本文选取的是Baron和Kenny(1986)[31]、刘国芳等(2018)[32]的处理方法,对比模型2、模型3与模型4的数据。模型2中创业者自我效能感无中介时对创业倾向有显著的正向影响(β=0.202,P<0.01)。模型4中有中介时中介变量(创业能力)对创业倾向有显著的正向影响(β=0.242,P<0.01)。模型1中无中介时自变量(创业自我效能感)对中介变量(创业能力)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β=0.515,P<0.01),而模型4中有中介时自变量(创业自我效能感)对创业倾向无显著影响。这说明创业能力完全中介创业自我效能感对创业倾向的关系,假设H5A成立。模型2中创业者警觉性无中介时无显著的正向影响,假设H5B不成立。模型2中创业者创业先前经验无中介时对创业倾向有显著的正向影响(β=0.472,P<0.01)。模型1中无中介时自变量(创业先前经验)对中介变量有显著的正向影响(β=0.169,P<0.01),而模型4中有中介时自变量(创业先前经验)对创业倾向有显著影响(β=0.431,P<0.01),说明创业能力部分中介创业先前经验对创业倾向的关系,假设H5C成立,但结论为部分中介。模型2中创业激情无中介时对创业倾向有显著的正向影响(β=0.0169,P<0.01)。模型1中无中介时自变量(创业激情)对中介变量有显著的正向影响(β=0.035,P<0.01),而模型4中有中介时自变量(创业激情)对创业倾向无显著影响,说明创业能力完全中介创业激情对创业倾向的关系,假设H5D成立。

三、研究结论与展望

本文对中国90后创业者社会特质与创业倾向之间的关系进行假设与验证,结果表明90后创业者的社会特质中创业自我效能感、创业先前经验、创业激情均对创业能力和创业倾向具有正向影响,创业警觉性对创业能力与创业倾向无影响。此外,创业能力在创业自我效能感、创业激情、创业先前经验对创业倾向的正向影响中有中介作用,不同地域的创业者有着大致相同的创业者特质。关于创业警觉性对创业能力与创业倾向具有正向影响的假设未通过。除去样本与研究的局限性外,本文认为选取的创业倾向与创业者社会特质的研究前提均将90后创业者视为“社会人”而非“自然人”,所有量表的选择与制定也基于此,但创业警觉性的先天性影响可能大于后天影响,导致此维度假设未通过。

本文不足之处在于:第一,在调研上可能还存在共同方法偏差,创业者的非客观评价可能影响结论。第二,本文从创业者社会特质维度考虑对创业倾向的影响,没有对创业者其他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第三,在中介变量选择方面,可以参考创业者社会特质对创业倾向影响的具体分析结果,进行进一步分析。

综上,良好的创业环境在90后创业者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促进作用,这要求有关单位在保证政策落地实施的同时,建立完善的帮扶政策体制,如减免税收,放低注册资本的准入条件,引入社会资金,缓解融资困难等。学校应建立完善创业培训课程体制,并邀请校外创业成功人士开设讲座,产学结合。应以创业教育带动专业教育的改革,通过实践优化90后创业者的社会特质与社会环境,从而帮助他们更好地开展创业活动,推动我国创业经济更好更持续地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宝顺,Lucy M.创业、经济增长与税收政策 [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7(3):80-88.

[2] 杨国良,黄希庭.创业自我效能感:前创业阶段的核心议题 [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7,8(3):5-12.

[3] Kristiansen S,Indarti N.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 among Indonesian and Norwegian students [J].Journal of Enterprising Culture,2004,12(1):55-78.

[4] 刘美玉,刘力荣,李哲.基于三螺旋理论的大学生机会型创业研究 [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3):232-237.

[5] 陈劲,贺丹,邱嘉铭.背景差异对学生创业态度和倾向的影响——以浙江大学在校学生为研究对象 [J].中国青年科技,2007(3):48-59.

[6] 曾珠,李珺.在校大学生创业意愿及影响因素的经济学分析——以成都大学为例 [J].财经理论研究,2017(1):81-91.

[7] 刘畅.90 后大学生创业教育现状分析 [J].现代交际:学术版,2018(2):148-152.

[8] 赵延昇,周静静.90 后大学生人格特质与创业意向关系研究——以自我认同感为调节变量 [J].华南理工大学(社会科学版),2014,16(1):116-124.

[9] Dimov D.Nascent entrepreneurs and venture emer-gence:opportunity confidence,human capital,and early planning [J].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2010,47(6):1123-1153.

[10] 刘洋,尚菲菲.中西方双创教育生态文化比较研究 [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1(1):87-91.

[11] 姜俊宇,易淼清.共享经济模式下大学生创业创新的问题及建议 [J].特区经济,2019(5):152-154.

[12] 周键.创业者社会特质、创业能力与创业企业成长机理研究 [D].济南:山东大学,2017.

[13] 朱仁宏.创业研究前沿理论探讨——定义、概念框架与研究边界 [J].管理科学,2004,17(4):71-77.

[14] Krueger J N F,Reilly M D,Carsrud A L.Competing models of 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s [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2000,15(5/6):411-432.

[15] 周键,王庆金,周雪.科技创业者双重卷入会提升创业成长水平吗? [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9,40(4):109-120.

[16] Jung D I,Ehrlich S B,de Noble A F,et al.Entrepreneurial self-efficacy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entrepreneurial action:a comparative study between the US and Korea [J].Management International,2001,6(1):41-48.

[17] 苗青.基于规则聚焦的公司创业机会识别与决策机制研究 [D].杭州:浙江大学,2006.

[18] 徐凤增.创业机会识别与杠杆资源利用研究 [D].济南:山东大学,2008.

[19] 张秀娥,王超.成就需要对创业意向的影响——风险倾向和创业警觉性的双重中介作用 [J].软科学,2019,33(7):34-39.

[20] 吉云,白延虎.创新能力、不确定性容忍度与创业倾向 [J].科研管理,2018,39(S1):226-235.

[21] Sullivan R.Entrepreneurial learning and mentoring [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trepreneurial Behavior & Research,2000,6(3):160-175.

[22] Gorsedene C.Synchronicity [M]//Therapy,Culture and Spirituality.London:Palgrave Macmillan,2015:38-55.

[23] 谢雅萍,陈小燕,叶丹容.创业激情有助于创业成功吗? [J].管理评论,2016,28(11):170-181.

[24] 葛宝山,宁德鹏.我国高校创业教育满意度对创业行为的影响研究——一个以创业激情为中介的大样本实证考察 [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7,35(3):103-115,171-172.

[25] 周键.创业激情对创业成长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 [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6(3):82-91.

[26] 张剑,李精精,宋亚辉.创业激情对员工工作激情的跨层次影响:情绪感染的中介作用 [J].管理评论,2018(3):152-163.

[27] Baum J R,Locke E A.The relationship of entrepreneurial traits,skill,and motivation to subsequent venture growth [J].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2004,89(4):587-592.

[28] Breugst N,Domurath A,Patzelt H,et al.Perceptions of entrepreneurial passion and employees’ commitment to entrepreneurial ventures [J].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2012,36(1):171-192.

[29] Cardon M S,Wincent J,Singh J,et al.The nature and experience of entrepreneurial passion [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09,34(3):511-532.

[30] Gnyawali D R,Fogel D S.Environments for entrepreneurship development:key dimensions and research implications [J].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1994,18(4):43-62.

[31] Baron R M,Kenny D A.The moderator-mediator variable distinction in social psychological research:conceptual,strategic,and statistical considerations [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86,51(6):1173-1179.

[32] 刘国芳,程亚华,辛自强.作为因果关系的中介效应及其检验 [J].心理技术与应用,2018,6(11):665-676.

Study on relationship between social traits and entrepreneurship propensity of entrepreneurs born in 1990s in China: taking entrepreneurial ability as mediat or variable

GAO Shi-jie

(Graduate School of Technology Management, Kyung Hee University, Yongin 17104, Korea)

Abstract By investigating the entrepreneurs born in 1990s among the Chinese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business incubators and the programs of MBA and EMBA in some Chinese universities, a multiple variable linear regression model is established to observe the influence of the soci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ntrepreneurs born in 1990s on entrepreneurial propensity.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entrepreneurial self-efficacy, entrepreneurial passion, previous experience and entrepreneurial ability of those entrepreneurs have a positive impact on entrepreneurial propensity, while entrepreneurial vigilance has no significant relationship with entrepreneurial propensity among the social characteristics of entrepreneurs. It is believed that the entrepreneurial ability of the entrepreneurs born in 1990s mediates the positive influence of self-efficacy, previous experience and passion on entrepreneurial propensity, but does not mediate the influence of entrepreneurial vigilance on entrepreneurial propensity. Therefore, the entrepreneurial self-efficacy, entrepreneurial vigilance, social and industrial experience of the entrepreneurs born in 1990s should be cultivated, good social environment and campus environment should be created, and the pertinence of the environment to entrepreneurial ability should be improved, so as to increase and transform the entrepreneurial propensity into entrepreneurial practice.

Key words people born in 1990s; entrepreneur; social traits; entrepreneurial ability; entrepreneurial experience; entrepreneurial propensity; multiple variable linear regression

收稿日期 2019-05-22

基金项目 河北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研究课题(JRS-2019-3203); 河北省教育厅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2018GJJG490)。

作者简介 高士杰(1994-),男,黑龙江庆安人,韩国庆熙大学硕士生,主要从事创新创业与战略管理等方面的研究。

* 本文已于2019-09-25 16∶44在中国知网优先数字出版。

网络出版地址: http:∥kns.cnki.net/kcms/detail/21.1558.C.20190925.1539.018.html

doi:10.7688/j.issn.1674-0823.2020.01.10

中图分类号: F 287.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0823(2020)01-0063-07

(责任编辑:张 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