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驱动辽宁装备制造业产业升级研究

于 娇1,2, 丛 闻1, 李雄勇3, 臧雪莉3

(1. 沈阳师范大学 管理学院, 沈阳 110034; 2. 南开大学 经济学院, 天津 300071; 3. 沈阳环境科学研究院 水污染研究室, 沈阳 110167)

摘 要: 在信息化经济的今天,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传统产业的运营模式受到了极大的挑战。基于“互联网+”对产业升级高度化和效率化指标进行测算,探讨辽宁省装备制造业现阶段的发展状况及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互联网+”驱动辽宁装备制造产业升级的对策建议,旨在为企业发展和政策制定提供可行性理论指导。

关 键 词: 互联网+; 装备制造业; 产业结构; 产业升级; 产业发展

在知识社会创新2.0和5G浪潮的推动下,互联网逐步演进,与传统行业融合发展形成了“互联网+”。“互联网+”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常态、新业态,代表着一种新的经济增长形态[1]。按照辽宁省十三五规划纲要,基于“互联网+”背景加速推动辽宁产业转型升级,坚持以“创新驱动、改革驱动、市场驱动、开放驱动”为动力推动经济社会转型,通过培育新增长点、促进两化融合,强化转型升级的产业支撑,推动实现市场、政府和社会全方位的转型升级[2]

装备制造业的产业升级对东北地区振兴有着重大的意义[3]。东北地区作为重要的工业基地,为我国工业体系的建立以及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历史贡献[4]。振兴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要把促进装备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作为核心,加快技术创新与产业创新。改革开放四十多年以来,辽宁省锐意进取,取得了一系列可喜的经济成果。然而,作为重要的老工业基地,辽宁省的经济发展带有浓厚的传统工业色彩。作为一个典型的老工业区域,应该如何启动“互联网+”这一创新驱动的触发器,用信息化思维和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互联网+”又是如何助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是应该引起深刻思考的重要议题。鉴于此,选择辽宁省装备制造业为研究对象,在“互联网+”背景下研究辽宁省装备制造业的产业升级问题对制造业企业发展和政府政策制定具有重要意义。

一、辽宁省产业结构发展现状

1. 三大产业的结构变化

运用《辽宁统计年鉴》2005—2014年间的统计数据,分析辽宁省三大产业各年的GDP值(如图1所示)以及各产业占当年总GDP值的比率(如图2所示)。

图1 辽宁省2005—2014年三大产业GDP走势

图2 辽宁省2005—2014年三大产业总值占GDP比重走势

通过统计分析可知,2005—2011年第二产业占比逐年上升,第一、二产业占比逐年减少,这与我国大力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是分不开的;但2012年之后第三产业比重开始上升,第二产业比重开始下降,这主要源于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带来的产业过剩、产业转型压力加剧。作为典型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辽宁省也要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加快调整重工业的产能过剩问题,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优势,从而促进辽宁乃至整个东北地区的快速发展。

2. 产业贡献率结构

由图2可知:辽宁产业贡献率结构相对稳定,第二产业的贡献率最大,第一产业的贡献率最低。自2002年开始,第二产业的贡献率总体呈上升趋势,并且一直领先于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尤其是装备制造业和冶金业在辽宁省的传统工业中发展增速最快,是辽宁省工业发展的主力军。在十二五期间,辽宁省工业增加值的增速呈明显下降趋势,由2011年的14.9%逐渐下滑至2014年的4.8%。第二产业总值比重在2011年达到了一个小的峰值,随后第三产业奋起而上,占辽宁生产总值的比重逐年稳步增加。第三产业总值占比的快速提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表征经济结构趋高级化的走势,但制造业是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源泉,辽宁省需要提防工业占比下降所隐含的制造业“空心化”风险。辽宁作为老工业基地目前正处于工业化中期后半阶段。2016年辽宁GDP实际增速为-2.5%,是全国唯一负增长的省份。高效率的工业占比下降、低效率的服务业占比上升所导致的结构性减速,也许是引发辽宁经济增速大幅下滑的一个主要原因[5]

3. 装备制造业的结构变化

装备制造业是辽宁省工业的核心和重中之重,在国家的大力引导和支持下,辽宁装备制造业发展迅猛,并且在短时间内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6]。虽然在国际竞争中形成了一定的竞争地位,但也存在一个致命的弱点——大而不强,产品一直处于价值链中低端,倾向于劳动加工产业,核心技术掌握在发达经济体中,发展受制于人。从就业人员结构来看,辽宁省第三产业的就业人数占比逐年上升,但是装备制造业人员占比变化不大。在辽宁老工业基地的工业化进程中,虽然装备制造业起主导作用,但政府对服务业的重视和投入的加大,吸引了更多的投资和就业人员的加入,使服务业得到了长足发展。2014年,辽宁第三产业就业人数达1 163.9万,占全省就业人数的45.5%,十年间第三产业的就业人数增长了8%。而第二产业的就业人数仅为710.5万,第一产业的从业人员为687.9万。

对于辽宁而言,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在于装备制造业的转型升级,而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机遇则在于抓住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在5G时代智能制造的引领下,应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内源动力,加强与世界创新型经济体合作强化外部动力,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推进产业多元化发展,尽快实现装备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应紧跟“互联网+”的大趋势,在制造业产业变革中把握重点,将传统制造业与人工智能相结合,遵循市场需求引领新的机遇和挑战[7-8]

二、辽宁省装备制造产业升级程度测算

产业升级的过程主要在于对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对创新能力和核心技术的增强,促进产业从价值链中低端向中高端攀升,最终提高企业的生产率和国际竞争力[9]。因此,本文主要从产业升级高度化和产业升级效率化两个维度,测算辽宁省装备制造产业升级的程度。

1. 产业升级高度化测算

产业升级实质上可以说是技术的升级,通过对技术的合理调整促进产业升级[10]。因此,选择具有高技术产业的生产产值占总产值的比重来衡量产业升级的高度化程度,比重越大说明产业升级高度化程度越高,其计算公式为

高技术产业生产产值比重

根据《辽宁统计年鉴》得到的辽宁省2009—2017年装备制造业的生产产值数据,对其产业升级高度化指标进行测度,结果如表1所示。由表1可知,辽宁省装备制造产业升级的高度化程度2009—2012年呈现递增趋势,从2013年之后呈递减趋势,近两年则稍有回升。

表1 辽宁省装备制造业产业升级程度测算结果

年份高技术产业生产产值亿元产业总生产产值亿元产业升级高度化值产业升级效率化值2009120577560.1560.9912010137283230.1641.0822011230699330.2331.02420124273124560.3420.94120133889118410.3291.14220143458112950.3051.04320153089106110.2921.04820163395108360.3121.0152017316498320.3230.895

数据来源:2010—2018年《辽宁统计年鉴》。

探寻近几年辽宁省装备制造产业升级程度下降的原因,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一是技术创新动力不足,导致高技术产业无法高效增长;二是一些非高技术产业的增长,压缩了高技术产业增长的空间;三是大量外国投资企业进入本土市场并占据了大量的市场份额,增强了市场的竞争度等。

由此可见,促进辽宁省装备制造业的产业升级迫在眉睫。

2. 产业升级效率化测算

本文对于辽宁省装备制造产业升级效率的测算采用Malmquist指数分析方法[11],运用DEAP软件对全要素生产率以及技术生产率的变动作出准确的测算。通过测算结果发现:辽宁省装备制造业的产业升级效率化指标在2013年达到一个峰值,在2013年之后显著下降,同时最近两年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明显下滑,甚至低于2009年的产业升级程度。这一趋势充分表明辽宁省装备制造业亟需向中高端升级以进行有效的产业转型升级。

综上,通过对产业升级高度化和产业升级效率化两个指标的测算可以发现:虽然辽宁省的装备制造业发展一直呈现上升的态势,但是最近几年上升的速度明显放缓。无论是高技术产业生产产值比重,还是技术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变动指数,都存在一定程度的阻碍和迟滞。在世界大发展大变革的今天,要想在激烈竞争的洪流中存活下来,辽宁省装备制造业必须把产业升级和价值链升级作为发展的主要方向,努力增强创新动力、掌握核心技术,不断提高国际竞争力水平,让辽宁省装备制造业始终成为我国的优势产业。

三、辽宁省装备制造产业升级的制约因素

辽宁老工业基地以重工业和基础工业为主,劳动密集型和加工装备密集型产业占比相对较大,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薄弱。产品创新缺乏,科研人才稀缺,加上人才外流严重,资源配置利用率低,市场竞争力不强,阻碍了辽宁工业化发展的进程。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研发投入不足,创新能力较弱

整体来看,辽宁省装备制造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和技术效率最近几年明显下滑,并且高技术产业产值的比重也逐年下降,全行业仍然以劳动密集型加工产业为主,处于价值链的中低端。这一系列问题主要源于创新和技术变革的投入不足,技术水平远远落后,装备技术老化严重,大多数传统产业处于停滞状态,无法形成较强的国际竞争力。

2. 产业结构失衡

辽宁省装备制造业无论是规模、实力还是基础方面在全国都处于领先水平,但是生产率水平在国际上仍然不占优势,原因之一就是产业结构失衡。这主要表现在高技术产业产值比重逐年下降,一些基础性产业占据了在国际上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的发展空间,最终导致辽宁省装备制造业在国际上竞争水平较弱,无法形成一定的竞争优势。

3. 人才资源不足

由于装备制造业建造时间周期较长、经济效益欠佳以及地理位置等一系列问题,导致辽宁省在人才竞争中不具优势,大量人才资源外流。辽宁省装备制造业的员工年龄整体偏高,90后员工严重短缺,存在断档之忧,直接导致了辽宁省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活力不足。而随着5G时代的到来,互联网逐渐深层次地融入各行各业,复合型人才日趋匮乏。尤其是既熟悉装备制造业先进技术和现代营销管理手段,又掌握先进信息技术的高端复合人才更是稀缺。

4. 产权结构单一

纵观辽宁装备制造业可以清楚地发现,绝大多数产业企业的性质为国有企业,企业的竞争意识相对薄弱、创新意识缺乏,导致其竞争能力差,市场占有率在全国的位次严重下滑。同时,市场竞争也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资源配置效率低下,非国有企业进入受阻,市场严重缺乏活力。

5. 服务化水平低

目前,制造业企业纷纷试图向制造服务型企业转型,企业中的服务业务收入占比仅为10%~20%。转型并非易事,辽宁省装备制造业的转型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一是受“大而全”“小而全”思想的影响,企业盲目追求简单服务内部化的现象较为严重。二是装备制造业服务的外部化发展积淀不足,市场基础薄弱;生产性服务业对装备制造业的推力不够,两者无法有机融合。三是装备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不强,集成服务相对较弱;从产业链视角考虑,可以进行产业价值链合理延伸、提供集成服务整体解决方案等,同时也可以在零部件定制服务等方面寻找突破口。

四、“互联网+”背景下辽宁省产业转型升级的对策建议

《中国制造2025》指出,中国制造要向服务化发展,逐步实现与制造强国战略进程相适应的服务型制造发展格局。加快推进装备制造业服务化转型,是建成装备制造业强省的必由之路。“互联网+工业”不仅是生产方式的一次变革,更是“弯道超车”实现转型升级的一次机遇。辽宁省装备制造业应充分抓住这次机会,从不同维度突破进行服务化转型。深度融合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与装备制造技术,同时以“制造+服务”的“走出去”发展模式突破国际市场。此外,应构建服务型人才引进、培养和储备的有效平台。

装备制造业服务化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融合,也是产品经济和服务经济的融合。针对辽宁省装备制造业产业链条过短的事实,应树立装备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的集成发展观,分阶段分类型逐步实施装备制造业服务化转型升级[12]。初始阶段,鼓励装备制造企业进行主业和辅业相分离,有的放矢抓主营业务;对辅业进行改制重组,合理整合资源,部分的非核心服务业务考虑外包。第二阶段,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将资源要素集中在被制造企业分离出来的生产性服务部门,引导服务部门通过联合重组等方式扩大其影响力,注重品牌化建设,培育具有竞争力的大型制造业服务化企业。第三阶段,发展信息技术、创新设计、供应链管理等服务业务,为装备制造业提供战略性导向服务,促进制造业服务化生态向高级化演进,提升服务水平。具体地,提出以下建议:

(1) 设计完整的制造业服务化转型政策体系,强化顶层架构。从宏观层面进行战略规划,加快制定推动装备制造业服务化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明确辽宁省装备制造业服务化转型的发展目标,从市场环境、财税支持、金融政策、人才培养等方面给予系统的政策支持,探索制造业服务化转型的实现路径。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破除制造业和服务业固化、分割化的行业管理政策,鼓励装备制造业和生产服务业融合发展[13]。加快推进和实施“一带一路”倡议,提升装备制造企业的国际服务能力,为企业走出去提供平台和空间。

(2) 构建“互联网+全球化+制造+服务”的发展模式。装备制造业的服务化转型必须在互联网思维下进行[14],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装备制造业,促进制造业智能化、网络化发展。充分利用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商业模式,推动云服务、互联网制造业等新型服务业态的发展。在规模化、批量化生产的同时,注重满足不同层面、不同客户和消费者的需求[15],发展产品定制、零部件定制、柔性制造等个性化制造。此外,坚持装备制造服务化企业走出去,打通创新链、应用链和价值链。为装备制造企业走出去搭建公共服务平台,将辽宁装备制造企业融入全球价值链,逐步提升产品附加值,实现在全球价值链上的攀升。

(3) 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快装备制造产业结构调整。辽宁省装备制造产业的发展过于分散,优势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未充分发挥作用,优先发展铁路船舶航天设备、通信电子设备等高技术产业,促进装备制造产业结构调整是当前改革的重中之重。将对增强竞争力无较大作用的产业裁掉,集中力量发展高技术产业,着重于建设一个有优势产业、高技术产业的装备制造业。努力打造一个在全国乃至国际上具备特色的装备制造业,解决“大而不强”的问题。

(4)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促进技术创新发展。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增强与知识产权的保护是密不可分的,知识产权保护能够促进技术开发者的积极性。虽然中国在保护知识产权方面增加了力度,但是目前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仍然较为薄弱,严重阻碍了技术的创新,打击了先进技术研发的积极性。因此,必须加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完善知识产权的监管体制,最大程度地保障技术研发企业的效益[16]

(5) 建立装备制造业服务型人才培养体系。制定和实施复合型人才培养计划,加强生产性服务业创新团队的培育,在高校中开设交叉学科,培养既懂生产制造、又懂商务经营,既掌握工艺技术、又熟悉服务流程的复合型人才。建立一支结构合理、素质过硬、规模适度的人才队伍,促进装备制造业向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转化。由政府牵头,吸纳高等学校等培育机构,协同企业共同构建完善的人才体系,利用信息技术搭建专业人才数据库,及时更新补充人才信息,形成“引育用留”长效机制,吸引人才、用好人才和留住人才。

五、结 语

对于传统产业来说,“互联网+”不是颠覆,而是某种意义上的换代升级。“互联网+”生产已经成为一支新生力军[17],并且正在以一种不可遏制的势头蓬勃发展起来。产业转型升级想要获得更好的发展机遇,必须以“互联网+”的模式为核心全面地推动产业升级融合,这样才能获得更加强大的生命力,摆脱当前的困境,最终完成变革。

在“互联网+”的大时代背景下,将互联网与装备制造产业相结合,推动辽宁省装备制造产业的升级,提升装备制造业更新换代,是“互联网+”时代对辽宁省经济发展的一项巨大挑战,也是“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思考。互联网是国家的战略新兴产业,对装备制造业具有良好的渗透性和融合性,同时,为传统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辽宁在互联网发展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但由于起步较晚整体发展水平不高。辽宁经济发展面临着增长速度减缓和产业结构欠优化的双重难题,而作为新技术代表的互联网技术为破解辽宁装备制造业经济发展的难题提供了机会和空间。当然,传统装备制造业企业与互联网的融合需要多方面的变革,促使商业、管理以及生产模式的落地,构建一个持续的商业模式。辽宁省装备制造业企业可以与互联网融合,融合最主要的就是运用互联网的思维改造企业,进而带动辽宁经济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徐升华,毛小兵.信息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分析 [J].管理世界,2004(8):75-80.

[2]辽宁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新一轮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政策下辽宁转型升级研究(下) [J].辽宁经济,2015(11):10-17.

[3]张青山,刘丽娜,刘成浩,等.新工业革命与辽宁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 [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9(2):104-111.

[4]吕明元,陈磊.“互联网+”对产业结构生态化转型影响的实证分析——基于上海市2000—2013年数据 [J].上海经济研究,2016(9):110-121.

[5]黄群慧.产业结构调整需分省精准施策 [N].人民日报,2016-10-09(5).

[6]林学军,梁媛,韩佳旭,等.基于全球创新链与全球价值链双重螺旋模型的产业升级研究——以华为公司为例 [J].国际商务研究,2018,39(5):39-48.

[7]Czernich N,Falck O,Kretschmer T,et al.Broadband infrastructure and economic growth [J].Economic Journal,2011,121(552):505-532.

[8]赵振.“互联网+”跨界经营:创造性破坏视角 [J].中国工业经济,2015(10):146-160.

[9]许燕,鞠彦辉.“互联网+”助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研究——以辽宁A市数据为例 [J].经济研究参考,2016(14):42-46,80.

[10]李艳,柳士昌.全球价值链背景下外资开放与产业升级——一个基于准自然实验的经验研究 [J].中国软科学,2018(8):165-174.

[11]秦琳贵,王青,马强.辽宁省装备制造业效率分析——基于DEA模型和Malmquist指数法 [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9(4):314-324.

[12]温晓丽,韩新颖.新一轮东北振兴中辽宁装备制造业的服务化转型 [J].党政干部学刊,2016(7):52-55.

[13]张丽莉.加快推进我省装备制造业服务化转型 [N].黑龙江日报,2018-05-08(6).

[14]柳洲.“互联网+”与产业集群互联网化升级研究 [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5,36(8):73-82.

[15]李毅中.关于制造业服务化的几点思考 [J].机械研究与应用,2014,27(4):3.

[16]何宁,夏友富.新一轮技术革命背景下中国装备制造业产业升级路径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J].科技管理研究,2018,38(9):68-76.

[17]游五洋.“互联网+”——驱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J].统计科学与实践,2015(7):4-8.

Research on upgrade of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n Liaoning driven by “Internet +”

YU Jiao1,2, CONG Wen1, LI Xiong-yong3, ZANG Xue-li3

(1. Management School, Shenyang Normal University, Shenyang 110034, China; 2. School of Economics, Nankai University, Tianjin 300071, China; 3. Water Pollution Research Office, Shenyang Academy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Shenyang 110167,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e operation mode of traditional industry has met great challenges in the information economy today. Based on “Internet+”, the index of industrial upgrading and efficiency is estimated.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situation and existing problems are discussed about the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n Liaoning Province, and the countermeasures of “Internet+” to drive the upgrading of Liaoning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industry are put forward. The aim is to provide feasibility theory guidance for enterprise development and policy formulation.

Key words Internet plus;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ndustrial structure; industrial upgrading; industrial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 F 4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0823(2020)04-0312-06

收稿日期 2019-11-06

基金项目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17YJC630202); 辽宁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W201609); 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L16BGL039); 沈阳师范大学博士科研启动基金(BS201624)。

作者简介 于 娇(1985-),女,山东威海人,讲师,博士,主要从事经济系统分析与管理等方面的研究。

doi:10.7688/j.issn.1674-0823.2020.04.04

(责任编辑:张 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