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服务型制造的区域物流体系要素关系与特征识别
——基于多案例的扎根理论分析

殷艳娜, 徐 剑

(沈阳工业大学 管理学院, 沈阳 110870)

摘 要: 针对服务型制造目标要求,如何构建与之匹配的区域物流体系要素及关系结构,是服务型制造与区域物流领域关注的重要课题。鉴于服务型制造与区域物流体系协同发展的实际,在分析服务型制造与区域物流体系协同发展机理的基础上,应用扎根理论对选取的26个案例进行分析,确定服务型制造运行的目标要求以及与之匹配的区域物流体系要素特征,给出服务型制造与区域物流体系关系匹配模型,为研究面向服务型制造的区域物流体系运行控制提供参考。

关 键 词: 服务型制造; 区域物流体系; 要素特征; 特征识别; 扎根理论; 关系匹配

在经历了改革开放40余年的高速发展后,我国的制造业已告别了依靠低成本和廉价劳动力获得竞争力的时代。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企业所处的竞争环境也日趋激烈,仅依靠产品难以维持竞争优势。无论是面临美、德等发达国家重回制造业的外部竞争压力,还是我国传统制造业劳动附加值低、创新能力低、资源消耗大和处于产业链低端等问题,都迫使我国制造业进行转型升级。在这些背景下,服务型制造这种新的制造模式应运而生[1-3]

服务型制造是制造业、物流业及其他服务业相融合的一种新产业形态,其目标是提供满足顾客个性化需求的产品和服务等。服务型制造通过生产性服务和服务性生产实现制造价值链中各利益相关者的价值增值,而作为制造企业重要组成部分的物流正好符合这一经济发展的趋势[4-7]。有效的物流管理不仅能够整合其物流系统中的各种资源、提高客户服务水平,而且能帮助企业有效降低运作成本,使物流成为企业真正意义上的“第三利润源”[8-10]。其中物流行业所从事的活动与制造业生产活动密切相关,与其他服务业相比具有相对特殊性。

面向服务型制造的特征与要求,有效识别出区域物流体系应有的特征及对应要素,对于研究服务型制造模式下区域物流体系的有效运行及控制有积极作用。

一、服务型制造与区域物流体系的协同发展分析

1. 服务型制造的特征及对物流服务的新要求

物流服务贯穿于服务型制造网络中的各个环节,是由不同物流活动相互配合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协同完成物流服务任务[11]。基于服务型制造模式的特征,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各类企业和顾客,对物流服务能力就会产生较高的需求,主要有五方面:

(1) 动态性。在服务型制造网络中,各节点企业因战略联盟而联结在一起。但是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企业所处的竞争环境瞬息万变。这就要求各节点企业不断调整自己,进而要求服务型制造网络上的物流服务也要与时俱进,不断提高服务水平。

(2) 个性化服务。在服务型制造模式下,由于顾客对产品及服务的需求是复杂、个性、多样的,使得企业需要根据顾客的需求进行采购、生产、销售和运输等活动,所以需要为顾客提供个性化的物流服务,以便更好地满足顾客的个性化需求。

(3) 增值性。服务型制造之所以不同于传统的制造业,是因为其根本目的是实现价值链增值,所有物料经过运输、储存、加工、包装以及个性化定制等过程,实现时间及空间上的价值增值[12]。所以物流服务增值能力与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增值能力密不可分。

(4) 契约性。在服务型制造模式下,物流企业提供什么样的服务、物流费用、交货期等问题都需要在提供物流服务前约定好,这就需要以契约或合同的形式对相关要求和内容进行说明,以保障整个生产过程顺利有效地进行。

(5) 联动性。在服务型制造运行过程中,服务型制造主体的决策、计划及现场控制会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变化[13],这就要求区域物流体系要匹配服务型制造需求的更新与变化。

2. 区域物流体系对服务型制造运行的支撑分析

区域物流体系是伴随着区域经济发展而产生的结构性概念,是一种全局优化的物流系统思维模式,也是一种具有工具性特征的区域性物流控制思想。一般地,区域物流体系必须结合具体区域区位条件、区域经济水平、区域产业与社会发展需求,为区域发展特别是制造业发展提供具有集成性、公共性的完整物流功能[14-16]。因此,在某一个特定区域内区域物流体系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着多方面的功能,具体如表1所示。

表1 区域物流体系功能描述

功能解释说明基础支撑表明区域物流体系为制造业及其他产业提供物流服务的基础设施,即为制造业及其他产业发展奠定基础信息交互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与制造业间的信息交互;二是区域物流体系内多主体间的信息交互,传递物流信息、资金等相关信息资源整合为保证及时准确地提供物流服务,在一定区域内整合多个主体的物流设施、人力资源等相关资源多主体协调协调区域物流体系内多主体间的目标、运作衔接等,保障区域物流有序运作效益均衡在协调多主体共同提供物流服务的过程中,在保证区域物流体系运行效益的同时依据某种既定契约分配利益共担风险区域物流体系的多主体共同承担物流服务及相关风险,保障区域物流服务及服务对象的业务有序运行

根据上述区域物流体系的特征与功能分析,可以推断出区域物流体系能够为服务型制造有效运行提供强大的支撑,如图1所示。

图1 区域物流体系对服务型制造的支撑

图1中区域物流体系对服务型制造有效运行的各项支撑具体解释如下:

(1) 服务支撑是指面向服务制造运行的需求,提供除物流活动以外的相关服务,还包括租赁、金融、投资等相关服务项目。

(2) 业务支撑是指为服务制造有效运行提供与物流活动相关的业务活动,如运输、包装、流通加工、搬运、配送和仓储等。

(3) 设施支撑是指为服务制造运行提供包括物流活动在内的基础设施,如运输车辆、搬运设施等。

(4) 信息支撑是指为服务型制造运行提供与信息交互相关的支撑性活动,如订单信息、顾客反馈信息等。

(5) 调配支撑是指为服务型制造运行提供相关的组织管理与调配,如物流主体选择与匹配、路线规划等。

3. 两者协同发展关系分析

由上文可知,服务型制造和区域物流体系相互有需求和支撑。在以往关于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基础上,本文认为服务型制造与区域物流体系是协同发展的关系,具体体现在四个方面:

(1) 协同发展的基础是制造业与物流业的联动。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该方面的研究充分揭示了两业联动发展的机理。而后两者的关系逐渐发展为协同发展,为研究面向服务型制造的区域物流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 协同发展的目标是为客户提供满意的产品和服务。由服务型制造的内涵可知,其目标是为客户提供一揽子解决方案,不仅提供有形产品,而且包括与产品使用相关的周边服务等,极大地满足了客户的需求。而在其中物流服务能否满足制造方和用户的要求,即产品传递和服务提供是否具有及时准确性,是一个较为关键的问题。

(3) 协同发展的核心是物流供需协同。从区域物流体系视角看,服务型制造主体产生物流相关需求。而为满足物流需求,区域内物流活动集成化、一体化成为必然选择。这一方面能够降低物流活动的成本和风险;另一方面能够快速高效地保证物流服务效果,达成用户满意。相反地,基于服务型制造视角,区域物流体系可以为物流服务提供有效解决方案,即综合性的物流服务。该方案能够为服务型制造主体减少不必要的环节,使其集中精力做好所擅长的业务工作。

(4) 物流均衡是两者协同发展的检验标准。物流均衡是衡量区域物流业务是否有效运行的标准,也是服务型制造与区域物流体系协同发展的检验指标。作为物流供给方,区域物流体系必须与服务型制造的要求相匹配;反之,作为物流需求方也要兼顾区域物流体系供给的客观存在性。更重要的是,二者间的协同是动态变化的,如何保证实现物流均衡是协同发展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

二、研究设计

1. 研究方法选取

应用扎根理论对服务型制造、区域物流体系的相关案例及有关文献进行质性分析,根据分析结果确定面向服务型制造的区域物流体系的要素、结构与特征。面向服务型制造的区域物流体系方面的研究,可追溯到“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简称“两业联动”)研究。基于此,本文从两个方面着手设计:一是从服务型制造出发构造服务型制造的特征、目标及绩效向量集合;二是从区域物流体系出发,构造区域物流体系的要素与特征向量集合。在构造两组向量集合过程中,本文采用扎根理论对收集到的案例资料通过开放式编码、主轴编码、选择性编码三个步骤进行探索式研究。

2. 样本收集与选择

(1) 数据收集与分析。基于扎根理论三种数据收集方法及各自的优点及局限性,结合服务型制造和区域物流体系两大领域现有资料,以近年来中国制造企业转型升级的典型案例为样本进行数据收集与译码。案例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管理案例共享中心,中国专业学位案例共享中心,中国知网,搜狐、新浪、网易等各大网站,央视财经频道等电视媒体,《中国经营报》《中国证券报》等报纸媒体的调查性新闻报道、专家分析和公开评论,以及企业内部一些有价值的档案材料等。本文在上述数据基础上,针对区域物流和服务型制造的相关数据进行整理,形成了关于服务型制造和区域物流研究的译码摘记。

(2) 案例选择与资料收集。虽然关于服务型制造和区域物流体系的文献较多,但是关于服务型制造的构成要素及特征、区域物流体系的要素及特征的研究与实践多是自上而下的。虽然此类研究能够给出二者的要素与特征,在理论与实践中给予明确指导,但是却不能充分说明中国区域内服务型制造及区域物流体系的特性。为此,本文选择扎根理论方法,即通过典型案例分析,基于现实资料构建服务型制造和区域物流体系的结构与特征。

本文研究的是服务型制造和区域物流体系的特征及要素,这就要求在选择案例时充分考虑案例样本的合规性。针对服务型制造,本文选择大中型以上且已经进行(或正在进行)服务化转型的企业(或集团),同时其要分处于不同的细分行业。对于区域物流体系而言,在选择案例样本时要考虑国民经济发展程度的不同,还要考虑中国的行政区域划分、城市群划分、经济区域划分等。要兼顾信息的可获得性,即选取关注度较高、信息比较公开的案例,以利数据获得,保证研究顺利进行。最重要的是考虑案例的代表性,以选择能够集中反映中国服务型制造和区域物流体系发展状况的代表性案例为原则,提高案例研究的效度。

根据上述标准,从“服务型制造”和“区域物流体系”两方面分别选取13个案例,如表2、3所示。

表2 关于服务型制造的案例

编号企(产)业名称所属行业服务型制造转型主题案例用途1沈阳机床集团工具制造共享下服务主导建模2海尔集团家用电器制造组织结构转型建模3陕汽集团汽车制造战略转型建模4大禹轴承公司工程机械竞争优势转变建模5美的净水设备公司生活电器制造转型建模6陕西鼓风机集团成套设备价值体系重构建模7上海电气集团公司装备制造服务型模式建模8台积电集团电子产品服务型制造型态建模9华菱钢铁集团钢材制造价值网络建模10波音公司运输装备服务衍生与嵌入建模

表2(续)

编号企(产)业名称所属行业服务型制造转型主题案例用途11海工装备海洋工业装备服务价值网络检验12汽车装备汽车制造服务传递检验13福田农业装备农业装备转型路径检验

表3 关于区域物流的案例

编号区域名称案例核心内容案例用途1京津冀物流中心结构建模2环珠三角动力机制建模3长三角资源管理建模4哈大齐工业走廊发展规划与战略建模5长吉图构成主体建模6长株潭物流一体化建模7粤港澳构建策略建模8湖南省环境与评价指标建模9福建省规划与发展策略建模10山东省发展水平评估建模11广东省物流服务体系构建检验12河南省物流网络体系检验1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体系构建检验

三、扎根理论分析过程

1. 开放性编码

在扎根理论中,开放性译码是指从所选择的案例资料中发现服务型制造和区域物流体系类属的属性和维度,进而对研究现象加以命名及范畴化。在这个过程中,应一贯秉持客观的态度,尽量保留案例资料中能作为码号的原文,然后进行不断的比较。通过对两组案例中的数据进行整理,从服务型制造案例组中共梳理出268条信息,其中用于建模的190条,用于理论饱和度检验的78条;从区域物流案例组中共梳理出267条信息,其中用于建模的178条,用于理论饱和度检验的89条。

具体地,在对案例中相关材料进行分析时,分别结合“服务型制造”和“区域物流体系”进行描述和抽象表征,挖掘两大主题属性特征的核心概念及其属性范畴,并进行概念化。采用“AS+序号”和“AL+序号”对服务型制造和区域物流体系分别进行初始编码,且遵循“逐行、逐句、逐段编码”的流程方法,使得案例中关于“服务型制造”和“区域物流体系”的相关属性特征得以体现。然后结合具体案例材料,与制造行业、物流管理领域的教授、专家进行深入交流,对得到的535条出现频次大于5项的原始资料条目进行聚类,经过多次循环、反复比较,尽量避免预设和个人倾向的影响。最终对应服务型制造和区域物流抽取出74个服务型制造的概念,采用“AS+序号”表示,详见表4;抽取出68个区域物流体系的概念,采用“AL+序号”表示,详见表5。

表4 服务型制造开放式编码示例

案例资料记录开放式编码用“企业平台化”颠覆科层制,用“员工创客化”颠覆雇佣制,用“用户个性化”颠覆产销分离制,成为平台型企业,使“人人都是CEO”AS1-1个性化定制AS1-2用户交互平台互联网环境下服务型制造企业战略的转变,促使企业组织结构变革为“平台+小微企业”,平台为小微企业的创立和运营提供支持性资源,小微企业负责为用户提供个性化产品和全流程体验AS1-3全流程体验AS1-4组织结构变革AS1-5售后服务跟踪选定的项目提供模块商资源、智能制造、前沿科技、设计、金融服务、人才储备等资源的平台AS1-6供应链资源平台小微企业采用开放式平台模式与外部资源进行协作,通过平台交互多主体进行协作,共创价值AS1-7多主体协作AS1-8共创价值AS1-9开放式平台通过在制造技术中嵌入数字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引发的管理技术变革AS1-10数字信息技术AS1-11互联网技术将智造技术与互联网科技、大数据应用相融合,构建集生产、销售和全生命周期管理等于一体的可共享的互联网智造服务平台介质AS1-12共享制造服务平台制造业“服务化”的主导价值体系的构建,重视共享经济模式对于制造业变革的动力作用AS1-13主导价值体系AS1-14共享模式先期介入家电生产、汽车,建立了相关的实验室用来开发研究,以提供更好的产品,目前己经在全国建成了50家左右的配送服务体系AS1-15联合研发AS1-16配送服务体系

表5 区域物流体系开放式编码示例

案例资料记录开放式编码构建基于物联网与云计算的智能物流体系将使粤港澳区域物流体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AL1-1智能物流体系AL1-2物联网与云计算建立区域物流合作机制,从而构建粤港澳区域物流体系AL1-3区域物流合作机制大数据作为关键的生产要素,对物流活动的每个节点进行充分关联和挖掘,寻求新的战略利益突破点AL1-4物流活动充分关联和挖掘物流业信息化迅猛发展,为粤港澳物流协同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AL1-5物流业信息化粤港澳物流处于协同发展的关键期,大数据的发展给粤港澳物流协同带来新的契机AL1-6物流活动协同粤港澳区域物流体系构建中的政府与企业价值链资源协同,是粤港澳区域内各政府和物流企业依据系统的整体利益和长期发展目标来拟定自己的战略,使之符合粤港澳区域物流发展的总体要求AL1-7政府与企业价值链资源协同在政府引导下搭建科技平台,实现与物流企业协同创新,整合物流价值链各节点活动,促进区域物流体系构建AL1-8政府引导下的科技平台AL1-9整合物流价值链市场需求对物流价值链技术创新具有强有力的拉动作用。通过剖析市场需求,提升物流企业信息平台服务能力,推进物联网技术、智能交通、货物跟踪定位在物流领域的应用,提升信息化水平。同时,利用技术市场和资本市场筛选企业、整合资源、激励创新,规范交易运行AL1-10物流企业信息平台服务能力AL1-11筛选企业AL1-12物联网技术物流业政策方面的问题对构建区域物流体系是一种障碍AL1-13物流业政策改善物流投资环境,提升区域物流效率AL1-14提升物流效率物流设施重复建设很难实现高效率协作AL1-15物流设施建设规划

2. 主轴性编码

对上述两大领域的开放式编码进行分析,判断各项因素概念范畴的相似性和关联性,即运用KJ法对两大领域内的概念范畴进行筛选、归类。两大领域的主要范畴见表6、7。分别邀请五位制造业领域和物流管理领域的专家教授进行验证,得到的结论基本一致。

表6 服务型制造要素及特征的主轴性编码结果

主要范畴选择性编码次要范畴主轴性编码服务协同制造网络服务与制造协作;产业链拓展延伸;协同创新与联合制造;系统化服务方案;产品服务体系;业务流程优化制造服务增值顾客参与设计制造;制造附加值提升;服务拓展增值;为用户创造价值;全产业链价值共创制造供应链整合物流协同管理;共同配送体系;供应链整合优化;物流服务体系制造服务信息平台服务信息共享平台;网络化协同制造;信息辅助制造;制造服务信息交互过程管控机制风险防范与控制;进度与绩效管理;资本运营规划;制度与文化建设

表7 区域物流体系要素的主轴性编码结果

主要范畴选择性编码次要范畴主轴性编码物流装备与基础交通基础设施;物流配送中心;物流仓储中心;物流技术与装备物流服务网络物流服务覆盖;物流功能中心;交通运输线路物流服务联结物流协同与整合物流协同管理;共同配送体系;物流服务体系;物流整合与集聚;物流规划;物流多主体协同物流信息平台物流信息共享平台;物流信息智能分析;物流调度平台;物流数据交换中心物流标准化物流基础标准;物流技术标准;物流装备标准;物流信息标准

3. 选择性编码

在完成开放式编码和主轴式编码的基础上,还需要进行选择性编码,即基于系统视角对主轴性编码进行综合性分析,进而得到关于“服务型制造”和“区域物流体系”的核心范畴,明确各领域资料的故事线,最后验证范畴之间的关系。

结合上述编码和现有文献研究成果,本文提炼出“服务型制造”的核心范畴为“服务制造网络、制造服务增值、协同创新与联合制造、产品服务体系、制造服务供应链、互联网与信息平台、运作与控制机制”。可以运用故事线对服务型制造特征与要素的逻辑结构进行自然呈现。故事线概括为:面向用户个性化、综合性的产品服务需求,制造企业要准时提供相应的产品及服务,这就需要以用户需求为中心,搭建工业产品服务体系,而体系的运行需要构造服务制造网络,与用户、供应商、销售商、外包企业等相关利益方通过互联网与信息平台实现协同创新、联合制造,利用制造服务供应链将产品及服务送到用户手中,同时需要稳健的运作与控制机制保障服务型制造的科学有效运行。

同时,本文提炼出“区域物流体系”的核心范畴为“物流标准系统、物流基础设施、物流技术装备、物流网络结构、物流运作机制、物流信息平台”。可以运用故事线对区域物流体系的特征与要素的逻辑结构进行自然呈现。故事线概括为:区域物流集成化、一体化正成为必然确实,而这需要有物流标准和物流信息平台作为“软”基础,有物流基础设施和物流技术装备作为“硬”基础,进而在运行过程中需要协调多方主体关系,形成物流网络结构,需要运作机制作为保障,最终实现多方主体协同提升区域物流运行效果与水平的目标。

4. 理论饱和度检验

为保证关于“服务型制造”和“区域物流体系”要素与特征研究的信度,对上述模型进行扎根分析的最后一步——理论饱和度检验。将表2、3中用于验证的案例作为理论饱和度检验样本,对其依次进行开放性编码、主轴性编码和选择性编码,验证了“服务型制造”和“区域物流体系”的要素与特征符合上述扎根分析结果。举例如下:

(1) 海工装备制造服务价值网络。海工装备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具有大型、单件和小批的特点,属于订单式生产,其产品制造过程中涉及用户、主制造企业以及由供应商、配套生产企业、协作生产企业和高等院校等组成的制造服务企业。这形成了“服务制造网络”,且通过“协同创新与联合制造”形成了“产品服务体系”,由“制造服务供应链”、“互联网与信息平台”和“运行和控制机制”实现与用户的交互,使得制造服务增值,最终形成了海工装备制造的服务价值网络。

(2) 汽车装备制造服务传递模式。当今汽车装备制造业已经能够完全实现按照用户需求生产产品和提供服务。以宝马(沈阳)工厂为例,在接到用户订单后,其迅速通过互联网与信息平台将产品拆分成若干个产品服务包,发送至其构建的服务制造网络中的各方主体,同时各方主体协同创新工艺并联合制造,最终将产品通过制造服务供应链交至用户,期间用户可多次参与到产品设计制造过程中。该过程的有效运行需要完整的产品服务体系和有效的运作与控制机制来保障,从而实现宝马(沈阳)工厂产品服务体系的制造服务增值。

(3) 广东省区域物流服务体系。作为全国商品集散地、国际制造和贸易中心,广东省的区域物流服务体系较其他省份完备且水平高。其具备相对完善的物流基础设施,物流技术装备水平较高,所搭建的物流网络物流效率和效果较好,同时具有完善的物流标准体系和物流信息平台,配有完善的运作机制,以保障区域物流体系的有效运行。

(4) 河南省区域物流网络体系。河南省区域物流网络主要包括郑州、洛阳、商丘、安阳、南阳等五个物流中心,以综合物流园区和专业物流市场作为基础设施提供方,且形成了有效的区域物流网络,各主体间相互协同,在物流信息平台的支持下有效地运行。

按照以上方法逐一完成四个案例的检验,过程中没有发现频繁出现的新概念类属,类属之间也没有产生新关系,因此可以认为上述理论模型是饱和的。

四、面向服务型制造的区域物流体系要素关系与特征分析

1. 服务型制造与区域物流体系要素关系分析

通过上述研究,反映服务型制造和区域物流体系的要素与特征集合得以初步识别。接下来要匹配服务型制造和区域物流体系的要素集合,为构建面向服务型制造的区域物流体系结构模型作铺垫。基于上述扎根理论分析,可以得到面向服务型制造的区域物流体系要素关系,如图2所示。

由图2可知,面向服务型制造的区域物流体系要素主要包括物流装备与基础、物流服务网络、物流协同与整合、物流信息平台、物流标准化。与一般意义下的区域物流体系相比,这些构成要素的内涵特征有着明显区别,其组合的主要目的是支撑和保障服务型制造有效运行。

图2 面向服务型制造的区域物流体系要素关系

2. 服务型制造与区域物流体系要素的匹配模型构建

依据上述扎根理论分析结果与均衡特征分析,本文构建了面向服务型制造的区域物流体系要素匹配模型,如图3所示。

图3 面向服务型制造的区域物流体系要素关系匹配模型

由图3可见,区域物流体系各要素协同匹配的目标是为了支持服务型制造的有效运行,能够形成服务协同制造网络,在实现服务制造增值的同时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的需求。服务型制造主体与区域物流的界面主要因素是物流、信息流和协作链。物流是为支撑产品制造和服务提供的;信息流是为支撑制造主体与物流服务主体间的沟通;协作链是为保障制造主体与物流服务主体的有效联结,对制造主体和物流服务主体发出协作指令和反馈,目的是保障物流服务与制造进程相匹配,进而保障服务型制造的有效运行。

五、结 语

服务型制造是制造业未来发展的重要趋势,区域物流体系则是服务型制造有效运行的重要支撑。面向服务型制造,识别区域物流体系构成要素及结构特征是首要工作。本文首先应用扎根理论确定服务型制造目标要求和区域物流体系要素特征,通过实际案例验证了识别出的目标、要素及特征的科学性;基于扎根理论分析,提出了面向服务型制造的区域物流体系要素关系匹配模型,并发现各组态选择的主要依据是物流均衡机制,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沈坤荣,李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制造业转型升级研究 [J].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17(1):64-73.

[2]李晓华.服务型制造与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 [J].当代经济管理,2017,39(12):30-38.

[3]齐晓轩,夏国钦,时巍,等.服务型制造发展展望与对策建议 [J].产业创新研究,2019(12):200-201.

[4]余东华,胡亚男,吕逸楠.新工业革命背景下“中国制造2025”的技术创新路径和产业选择研究 [J].天津社会科学,2015(4):98-107.

[5]胡鞍钢.中国进入后工业化时代 [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6(1):1-16.

[6]李钢.服务业能成为中国经济的动力产业吗? [J].中国工业经济,2013(4):43-55.

[7]童有好.互联网+制造业的路径与机遇 [J].企业管理,2015(6):6-11.

[8]钟科.共享物流:行业转型升级新动能[N].中国石化报,2017-05-11(5).

[9]韦映梅.共享经济时代智慧物流产业发展研究 [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20(2):108-112.

[10]史竹琴,蔡瑞林,朱先奇.智能生产共享商业模式创新研究 [J].中国软科学,2017(6):130-139.

[11]张富强,江平宇,郭威.服务型制造学术研究与工业应用综述 [J].中国机械工程,2018,29(18):2144-2163.

[12]肖萌,徐伟,施慧斌.价值共创模式下服务型制造系统的构建 [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9(1):53-59.

[13]邓良,邹昭晞.制造业与物流联动发展研究——基于演化合作博弈模型视角 [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4(8):60-65.

[14]彭本红,冯良清.现代物流业与先进制造业的共生机理研究 [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0(1):18-25.

[15]孟祥铭,隋欣,吉海涛.基于云服务的装备制造业服务化转型研究 [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7(4):342-345.

[16]Li C,Bai Y,Xiang X D,et al.To min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degrees of high-tech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industry and logistics industry via an improved grey hierarchy analysis model [J].Journal of Grey System,2017,29(1):105-119.

Identification of element relationship and characteristics of regional logistics system for service-oriented manufacturing:grounded theory analysis based on multiple cases

YIN Yan-na, XU Jian

(School of Management, Sheny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henyang 110870, China)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goal requirement of service-oriented manufacturing, it is an important topic in fields of service-oriented manufacturing and regional logistics to build the matching elements and relationship structure with it. In view of the reality of collaborative development of service-oriented manufacturing and regional logistics system, 26 selected cases are analyzed by using grounded theory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mechanism of collaborative development of service-oriented manufacturing and regional logistic system. The objective requirements of service-oriented manufacturing operation and the matching element characteristics of regional logistics system are determined, and the relationship-matching model is proposed of service-oriented manufacturing and regional logistics system, 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operation control of regional logistics system for service-oriented manufacturing.

Key words service-oriented manufacturing; regional logistics system; element characteristics; characteristics identification; grounded theory; relationship matching

中图分类号: F 51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0823(2020)04-0332-08

收稿日期 2020-02-25

基金项目 辽宁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L19BJY037); 辽宁省科协科技创新智库项目(LNKX2018-2019B09)。

作者简介 殷艳娜(1980-),女,辽宁葫芦岛人,博士生,主要从事物流管理与工程等方面的研究; 徐 剑(1966-),男,辽宁沈阳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物流系统工程等方面的研究。

doi:10.7688/j.issn.1674-0823.2020.04.07

(责任编辑:郭晓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