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谢觉哉的理想信念与精神风范*

李慧芳

(南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 300350)

摘 要:谢觉哉早年成为共产党员,坚守马克思主义信仰,为共产主义理想奋斗,虽身居要职却不居功自傲,始终艰苦朴素、实事求是、严于律己,为祖国和人民无私奉献,生动展现了共产党人的为民情怀和高尚情操。研究谢老的党风、家风,有益于为党员干部和广大青年树立典范,促使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关 键 词:谢觉哉;理想信念;精神风范;不忘初心;热爱人民;爱护山林

被誉为“延安五老”之一的谢觉哉,在革命战争年代曾从事报刊、司法、统战以及党务工作,为民族独立作出了重大贡献。新中国成立后,他成为新中国司法制度重要奠基人,历任内务部长、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一生“为党献身常汲汲,与民谋利更孜孜”[1]461。“明镜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2]7以往,学者对谢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法制和政权方面(1) 例如:侯欣一.政权更迭时谢觉哉的所思所为——以日记为中心的考察 [J].清华法学,2019(2):129-148;周鹏宇.论民主革命时期谢觉哉宪政思想体系之初成 [J].河北法学,2014(11):185-195;贾永健.谢觉哉保障人权的司法思想研究——以1959—1965年为重点考察期间 [J].河北法学,2013(7):170-176;马成.谢觉哉关于民主和边区参议会思想新论 [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236-237;戴开柱.谢觉哉法制建设观述论 [J].湖南社会科学,2009(1):60-63等。 ,而鲜少关注他的日常工作、家庭生活等方面。本文的关注点不在法制、民主政权上,而是另辟蹊径,研究谢老高尚的革命品格和道德情操,使谢老的形象更加立体,为党员干部和青年提供榜样的力量,从而增进党的事业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力量。

一、不忘初心,坚守信仰

谢老四岁从师,十一岁即读完《诗经》《书经》《易经》《礼记》《春秋》[3]3。他阅古观今,愤世嫉俗,苦寻民族解放道路,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踏上无产阶级的伟大革命道路。

1. 从清末最后一届秀才到加入中国共产党

谢老自幼饱读诗书,于1902年求学于小金陀馆,师从中过秀才的李藕苏,并结识了何叔衡、姜梦周、王凌波(后四人合称“宁乡四髯”)。他反对科举,认为其“行之二千年,弊愈滋而人才日坏”,而“设学堂而渐罢科举”,“诚振古铄今之举,为我中华强盛之机”[4]12。但传统的知识结构和教育方式,让他早年走上科举之路成为必然[5]。1905年7月,谢老考中秀才。早在20世纪初,他就写下《原强》《中国欲兴人才宜除积弊说》《问议院立制以何国为最善》等文,上下求索,探寻救国救民之路。在辛亥革命的风云变幻中,他“对时局常愤慨,喜接受新思潮,又常常感到失望”[1]454-455,经历了从教书到学医又回到教书生涯的人生选择。1920年到长沙主编《湖南通俗报》,口诛笔伐,反对军阀统治,宣传民主新思潮。1921年元旦,经周世钊、何叔衡和毛泽东介绍参加新民学会,1925年下半年经何叔衡、姜梦周介绍加入共产党[6]28-29,实现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转变。

2. 百日蒙难于洪湖

谢老从故土宁乡到长沙,经洪湖,奔上海,到瑞金,爬雪山过草地达延安,赴兰州,驻西柏坡,进北平,风雨兼程几十年,“虽九死而犹未悔”,历经劫难却始终初心不改,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共产主义革命理想高于天。习近平指出:“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7]谢老三次与死神擦肩而过,却矢志不渝,初心不改。

1932年,谢老在洪湖根据地主编《工农日报》,同熊瑾玎致力于洪湖文化教育。同年6月洪湖根据地失陷,包括谢老在内来不及转移的81名外地工作人员躲在湖中草丛里,三天几乎没有吃东西。派一只船去找食物,被敌军跟踪并全部俘虏。敌军在谢老身上搜出一张秘密纸条,万幸那些士兵不识字,见不是钞票就丢到湖里了。敌军营长徐哲君相信因果报应,认为杀人多没有好结果,又因为谢老能写能讲,就留他在营中写字,并由俘虏变成了朋友。后来谢老借口去上海某地教书离开,在敌营住了三个多月[8]。他后来将这段蒙难经历写成诗——《百日草》,其中“热血漫天洒,愁云匝地峨”[6]166表明了他对“左”倾机会主义的谴责和对死难烈士的怀念。

3. 长征老战士

1943年10月红军被迫长征,谢老与徐特立、林伯渠、董必武等老战士编入中央“红星”纵队干部修养连。他们虽然都年过五十,但和年轻战士一样行军,把马让给伤员骑或用来驮粮食,风餐露宿。谢老非常乐观,只要一休息就给大家讲故事,鼓励同志们战胜困难,要对未来充满希望。过草地时,谢老为了节约粮食“以备在最困难的时候给伤员和战士们吃”[5]7,自己只吃些草根、树叶,几乎饿昏了。他始终心系革命,心系战友,唯独没有自己。后来,谢老在《长征中的艰苦与快乐》中写到:“革命的艰苦过程,其中有两万五千里长征一段,是值得永远回忆的,我们要珍视与发扬这个传统。”[9]145“坚强的革命意志和对革命事业必胜的信心鼓舞着我们,使我们即使在很困难的情况面前,常是乐观的……”[9]146

从谢老选择马克思主义信仰、走上革命道路的历程可看出,纵使面临被捕、被杀的危险,面对“以国民党人的身份示人,不仅性命无虞,还可以升官发财……‘享福’的路”[10],面对充满艰难险阻的漫漫长征路,他经受住了种种考验,坚信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坚定维护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以谢老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可谓用生命践行“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

二、热爱人民,勤政为民

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2]18,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正如习近平所说:“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2]6谢老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扎根人民,服务人民,无论是革命年代还是新中国成立之后,始终体察民情,体恤民意,真正为人民谋幸福,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

1. “吃水不忘挖井人”

1934年,谢老在瑞金担任毛主席的秘书,工作之余常走村串户与老乡聊天,这成为他联系群众的方式和习惯。一天,他在沙洲坝村散步,看到老人小孩艰难地从远处的瑞金河里挑水,就想到为老乡找水源。他与毛主席一起为老乡找水源、挖水井,并第一个破土,毛主席和贺子珍也参与打井。很快沙洲坝的水井就打出来了,免去了老乡肩挑之苦。1950年,为铭记谢老与毛主席的恩情,老乡们在井边树立石碑“吃水不忘挖井人”[11]50-51

2. “官从民来,应与民通”

谢老始终把自己看作群众的一员,密切联系群众,听取群众的建议。他经常利用各种机会、各种方式从人民群众中了解实际。1956年重回延安时,他去探望因病住院的秘书,发现病人家属都在病房门口自设炉灶,就叮嘱秘书边治病边观察,就群众看病困难作个调查报告。根据调查情况,谢老向相关部门提出改进和整顿医疗工作的建议。整顿后群众住院费减少了,人们也不再在病房门口生炉灶了。这体现了谢老作为党员对陕北人民疾病治疗的关怀。1954年,谢老主动给宁乡县长写信,希望了解一些家乡建设的情况。在信中,谢老请县长告诉乡亲们“谢觉哉愿意和人通信!”[12]谢老也总是及时地给别人回信,如两个农村青年在工作上遇到困难寻求谢老帮助时,他在《复罗信生、刘传尧》中鼓励道:“任何工作都有困难,全无困难的工作是没有的;任何困难都可克服,真正不可克服的困难也是不存在的。”[13]212

3. “不许饿死一个人”

谢老作为新中国首任内务部长,上任后碰到的第一件大事就是1949—1950年的大水灾,灾情涉及全国16个省。他鲜明地提出“不许饿死一个人”的响亮口号,并将其写入文件。救灾粮款一笔一笔下拨,拨往何处、拨多少都由谢老亲自过问、亲自签发。1950年4月,他在主持召开的中国人民救灾代表大会上作《我们能够战胜灾荒》的报告,在党的八大会议上发言指出要做到“老有所终,幼有所长,壮有所用,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为了视察民情,他曾两次到山东,三次到河南,还去过河北、湖北、陕西、四川、广西等省,协同当地政府安置灾民,为我国生产救灾工作作出了重大贡献[14]

4. 亲审案卷,为人民“司”法

1959年4月,谢老被任命为最高人民法院院长,他上任的第一个声明就是要重新学起。虽然已75岁高龄,但谢老以身作则亲审案卷,纠正了一批1958年以来的冤假错案。在谢老的亲自主持和关怀下,甘肃张志运冤狱八年的案件得到平反和纠正。收到张志运的感谢信之后,谢老非常不安地说:“人民自己的法院,却让一个没有罪的人白白坐了八年牢,不仅不应该接受人家的感谢,倒应该向人家道歉!”[3]229谢老还非常重视培养司法人才,1963年他在江苏省和南京市司法干部会上教导大家注意审判中的问题:“一、要学习法律”“二、法院办案子要加强调查研究,弄清事实真相才好讲道理”……他主持制定了重要文件《关于人民法院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纠正了极“左”思潮的干扰,恢复了法院的正常秩序,真正做到为人民“司”法。

从以上谢老的工作实际可看出,不管是在革命战争年代从事报刊、党务工作,还是建国后担任内务部部长、最高人民法院院长,他始终以人民为中心,与人民保持血肉关系,一生为人民过上美好生活而奋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以谢老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一贯工作作风。

三、宽待他人,严律家人

1. “青年人是革命的财富”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15]70。不管是革命年代还是建设时期,谢老始终关心、培养教育青年,是他们的良师益友。

1925年谢老在湘江中学教书,青年人都亲切地称他“谢胡子”。他向青年人谈科学,讲理想,说马克思主义,把一些青年引导上革命道路。1935年10月,谢老给毛主席的警卫员吴吉清补习文化课,后来吴吉清得了伤寒病,谢老常常去看他并嘱咐医生尽全力治病。一天下午发现吴吉清不在了,谢老找负责医生询问,医生说他死了,在太平间里。谢老不相信,找到吴时发现还有气。原来是医院缺两种药,没法救吴就直接“宣判死刑”了。谢老立即组织医生进行抢救,把吴从死里救活了。1948年,谢老准备将跟随四年的警卫员阎树青介绍到军政大学学习。阎舍不得离开谢老,谢老深情地说:“你们年轻人是革命的财富,有机会进一步深造,这是件好事嘛!”[3]209

2. “青年人要立志”

谢老任内务部长期间,每天收到大量青年来信,他总是力争亲笔回信,热情地给予回答或协助解决。如1956在回复北京二中高三一班同学们的信中说到:“你们不要自己先画个圈子把自己圈住,不要把自己陷在狭隘和忧愁里去。”[13]1701961年,在西安和《中国青年》社记者谈“青年人怎样锻炼自己”时,他希望青年人“第一要有志气”,告诫青年“一个胸无大志的人,或者是容易满足现状,停滞不前,庸庸碌碌地过一生;或者是常常被个人生活上的一点小事如家庭,婚姻,名利,地位等烦恼,最后毁了自己。”[9]208他希望青年人要勇于斗争,“敢想、敢说、敢作、敢于与不良倾向斗争,青年人应该有这种勇气”[9]211。他还提出青年人要吃苦耐劳,“在生活享受上要和艰苦的老一辈比,和现在还艰苦的人比,而在事业上要永不满足,要和比自己强的比……”[9]213最后,他希望青年人努力学习,提高建设社会主义的本领。

3. 赠送儿子十二个字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谢老湖南老家的二儿子谢放只身来到宝塔山下。谢老见到十年未见的儿子加入革命队伍很高兴,同时也认真嘱咐:“来延安不是为了挣钱养家,而是要下定决心干一辈子革命,要具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11]113谢放在南方农村过惯了散漫的生活,对于陕北的生活习惯、严明的纪律等都不适应。他把干革命比想象难的想法告诉了父亲,谢老严肃地说:“你要经常保持积极性,阻力、不谅解、碰钉子是对你的磨练。革命没有顺利的事,很顺利又何必要你?”谢老还说:“一个真正的革命者,不但要经受艰苦环境的考验,而且要到生死关头去接受考验。并且还不能考验一次,革命天天在考验人。”[11]1141944年10月13日,“接曾三信,云放儿已批准出发(随王震南征)”[1]695。谢老在谢放的手册上题了十二个字:“不惧,会想,能群,守纪,勤学,强身。”[16]1946年9月,听到王震司令员在延安总结会上说“谢老的儿子没有退缩”时,他欣慰之余还为儿子赋诗一首。正是在谢老的谆谆教诲中,谢放才真正成长为一名革命者。

4. “你们是共产党人的子女”

在革命战争年代,虽然生活拮据,但谢老总想方设法为湖南老家减轻负担。在给前夫人何敦秀信中,他曾多次提到如有可能可送几个孩子到重庆由他照料,也“曾托友人寄回一千三百元”[17]31。解放后担任内务部长时,谢老的大儿子、二儿子还有一个妹夫曾要求帮他们安排工作,都被他拒绝了。谢老还就此作了首诗:“你们说我做大官,我官好比周老官;起得早来眠得晚,能多做事即心安。”[17]63-64谢老将自己比作家乡一辈子在地主家做长工的周老官,显示出他的人民公仆本色[17]。他经常对子女说:“我是共产党人,你们是共产党人的子女,不许有特权思想。”[3]256对于老家的人“不能安排工作寄点钱也行”的想法,他也写信进行批评,鼓励艰苦奋斗、自力更生:“你们从未提到如何生产,只是叫苦、困难,要帮助。”[17]79“应该知道一个道理,你们现在与将来的进步和幸福,是依靠革命,依靠政府,依靠党与团的帮助与教育,也即是依靠人民,前景非常伟大。那想依靠个人比如说依靠我,现在家里还有人是这样想,那是错的。”[17]73“只有你们自己立起志气,肯劳动,才能解决问题,农会也会帮助你们。”[17]81“行行出状元,一切事情,只要努力做,用心学习,抛弃旧的不好习惯,没有什么做不好的。”[17]97在谢老的教育下,农村的子女亲戚都安心在家务农或从事教育工作,成为对国家、对人民有益的人[18-19]。对于谢老在京子女的教育,夫人王定国给予了肯定。她说谢觉哉喜欢孩子,七个孩子他个个喜欢,但从不娇惯,从小就培养他们刻苦敬业、勤俭节约、尊敬师长、关心他人的品质[20]

谢老对待他人的宽容与对待家人的严苛形成了鲜明对比,从中可以看出以谢老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良好家风——厚德载物、勤俭持家、自力更生、不徇私情,总能实现“治家有术,教子有方”[21]

四、爱护山林,身体力行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生态环境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15]23-24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上呼吁要“为保护生态环境作出我们这代人的努力”[15]52。在20世纪50年代,谢老已经有了保护生态的意识,并致力于创造和保护绿色环境。

1. “爱小树如爱小孩,爱老树如敬老父”

从小生活在青山绿水的农村,谢老终生热爱故乡,热爱树木。他曾在1937年给前夫人的信中赞美家乡:“家乡好,屋小入山深。河里水清堪洗脚,门前树大好遮荫,六月冷冰冰。”[17]19他走到哪就把树栽到哪:在任教的宁乡云山学院,在战火纷飞的延安边区,在解放后北京的住宅里,谢老都亲手栽下很多树。他常说:“革命成功后要把祖国的每一寸土地都建成山清水秀的好地方,让老百姓都过上生态和谐的幸福生活。”[6]28-291957年3月再回故里,看到被滥砍滥伐破坏而失去往日迷人风采的家乡,他对前来看望的乡亲们说:“你们的屋前屋后,要多栽四季常青树,新中国的幸福生活离不开环境美!”[6]148谢老认为植树造林是全社会共同的大事,于1962年向全社会发出“爱小树如爱小孩,爱老树如敬老父”的呼吁,并以《大兴植树之风》为题赋诗一首。

2. 给相关部门提建议

从故乡回京之后,1957年5月24日谢老给湖南宁乡县委领导李学良写了一封信:“‘风景优美’的不美了,‘水旱无忧’的有忧了。而且破坏尚没有停止……总而言之,我们做了一件蠢事……”,要知道“十年之计树木,百年之计树人”,明确“复兴森林应和水利一样,成为农业社的头等任务”[17]288-289。谢老在全国各地视察后,发现湖南湖北两省森林破坏的问题,向陈云同志作了报告,又于1957年6月14日给周总理写了一封信,具体分析了乱伐森林的原因,“建议林业部门深入检查,从而作出长久的植树护林的措施”[4]965。谢老审阅林业部党组“林业十八条”及“十省会议纪要”后,于1962年3月7日给林业部党组写了第三封信,“以补前两信的不足”。信中讲古论今,要求遵守“‘水不中伐,不弼于市’的传统和故国必有乔木的习惯,即是说要择伐,也有的择而不伐”,提醒“‘保持水土’要时去踏看指导,不要轻信那些表报”[4]1087,正确处理农业、林业、人民生活和原始森林、速生林、经济林之间的关系。

3. 教导亲属做护林的模范

1963年5月,谢老从沙田大队的来信中得知:他的故居南馥冲附近的山林遭受严重破坏,儿媳何关淑和孙媳曾文义向有关部门反映这一问题并提出合理采伐修缮故居的请求,但并未引起重视。何、关便赌气在自留地内砍伐了几颗树,公社给予批评教育并罚款。谢老随即给沙田大队和亲属写信,肯定了公社对她们的惩罚,还要她们“在社员代表大会和社员大会上作检讨,而且不只一次”,直到大家不要她们检讨为止[17]171。他给儿媳和孙媳剖析道:“你们偷砍树木,一面是违反了国家的政策法令,一面是只顾自己、不顾别人的剥削阶级思想在作祟……深刻地挖一挖自己的思想根子,认识错误,求得提高,保证以后不再犯。”[17]172-173他又耐心讲解了护林、育林的重要意义,最后期望她们“变成育林、护林的模范或先进分子”。谢老就是这样既严厉要求又深切叮咛家人的。

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森林又是自然环境不可或缺的部分,谢老深知其中的联系。无论是因为森林破坏问题给周总理和林业部门写信,还是严格管束家人做育林模范,提倡大兴植树之风,都是谢老为国家环境建设所作的努力。以谢老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用爱护山林的具体方式深沉地爱着中国的每一寸土地。

五、结 语

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以谢老为代表的老一辈革命家,为了马克思主义信仰、为了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抛头颅、洒热血,换来了今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这值得每一个中国人铭记。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2]8。谢老不仅在法制、政权方面具有突出贡献,以他为代表的老一辈革命家对中国共产党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以及他们艰苦朴素、实事求是、严于律己的精神风范,更值得人铭记和学习。他们对历史的责任感和朴素、正直、宽厚等风范,足以为今日广大党员干部和青年等之良鉴。

参考文献:

[1]谢觉哉.谢觉哉日记:上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2]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3]《谢觉哉传》编写组.谢觉哉传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4]谢觉哉.谢觉哉文集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

[5]魏云豹.“延安五老”的科举生活 [J].百年潮,2018(9):53-58.

[6]易凤葵.谢觉哉与故乡 [M].长沙:岳麓书社,2016.

[7]李维.习近平重要论述学习笔记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18.

[8]马连儒.谢觉哉评传 [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9.

[9]谢觉哉.不惑集 [M].北京:作家出版社,1962.

[10]王辛刚.初心与使命:中共“延安五老”的价值追求 [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13(5):470-475.

[11]武市红,关佑.谢觉哉的故事 [M].北京:海燕出版社,1999.

[12]法治周末.愿意和人通信的“焦官”谢觉哉 [J].福建党史月刊,2016(1):63.

[13]学习杂志社.谢觉哉书信选 [M].北京:中国卓越出版社,1989.

[14]陈龙.论公民个人信息的民法保护 [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13(3):268-273.

[15]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16]晓河.谢觉哉家风纪事 [J].党史楷模,2016(12):33-35.

[17]谢飞.谢觉哉家书 [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5.

[18]姜玉峰.“共产党人的子女不许有特权思想”——“延安五老”之一谢觉哉树立良好家风的故事 [J].党建,2019(3):41-43.

[19]吕翔.谢觉哉的家风 [J].中国档案,2018(10):76-77.

[20]余玮.老红军王定国的爱情、亲情 [J].党史纵览,2018(2):14-17.

[21]吴尹浩.干部家风非小事 拭尽铅华见初心——读《谢觉哉家书》有感 [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8(2):94-96.

Ideal belief and spiritual style of Xie Juezai

LI Hui-fang

(School of Marxism, Nankai University, Tianjin 300350, China)

AbstractXie Juezai became a member of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in early years. He had adhered to the belief of Marxism and fought for the Communist ideal. Although he was in an important higher-rank position, he was never arrogant due to his past accomplishment. He had always been plain in his style of living, sought truth from facts, and had been strict in self-discipline. He dedicated selflessly to motherland and the people, and vividly displayed the feelings for the people and the noble sentiments of the Communists. To Study his party conducts and family customs will benefit the setting of glorious model for Party members, cadres and young people, and promote the formation of their correct outlook on life and values.

Key wordsXie Juezai; ideal and belief; spiritual demeanor; adherence to original aspiration; love for people; love for and protection of mountains and forests

doi:10.7688/j.issn.1674-0823.2020.06.13

收稿日期2019-03-25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4BDJ011)。

作者简介李慧芳(1989-),女,山东德州人,博士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等方面的研究。

*本文已于2019-11-07 10∶21在中国知网优先数字出版。 网络出版地址:http:∥kns.cnki.net/kcms/detail/21.1558.C.20191107.0952.034.html

中图分类号:A 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0823(2020)06-0559-05

(责任编辑:郭晓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