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新时代意识形态话语权构建路径探析*

汤俪瑾,王慧楠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合肥230026)

摘 要:意识形态建设工作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内容。党的十九大报告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政治论断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意识形态治理工作。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坚持党的领导为原则,以增强文化自信为基础,以突出人民主体地位为核心,以加强宣传工作为保障,以发展大国外交、增强国际认同等途径不断推进意识形态话语权构建,致力于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地位,促进意识形态的稳定化常态化发展,发挥意识形态的引领性导向性作用。这一系列措施形成了坚强有力、意蕴深远、为群众喜闻乐见、得到国际认同的独具特色的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开辟了意识形态构建的新路径,也开创了意识形态话语权构建的新局面。

关 键 词:新时代;意识形态;话语权;话语体系;文化自信

党中央把意识形态工作视为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从国家发展全局的角度高屋建瓴、审时度势,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观点。这对于在新时代条件下防止各种形式的意识形态渗透,解决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信仰缺失、精神萎靡、情感空位、思想混乱、意识不清等问题,坚定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引领具有重要作用。习近平以其独特的政治智慧、深厚的文化底蕴、亲民的赤子情怀、广泛的宣传途径、睿智的外交理念走出了一条意识形态建设的新路,有力地捍卫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对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稳定向好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坚持党的领导,夯实党性原则基础

马克思主义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尤其是坚持党对意识形态的领导[1]。党的领导是意识形态工作中必须首要明确的问题,是意识形态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离不开对党的领导的把握。在我国,坚持党对意识形态的领导,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向心力和凝聚力。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2]47这一论断指明了我国的意识形态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是社会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不坚守党的领导原则,意识形态建设工作就会出轨走位,在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价值迷失,最终导致整个意识形态工作的崩塌。党的十九大报告对党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中领导地位的认识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高度,指出“党是领导一切的”[3]。没有党的领导,意识形态工作就会被其他国家的意识形态所和平演化,就会被国内滋长的以“四风”问题为代表的各种不良主义所污染,意识形态工作将面临内忧外患、腹背受敌之势。

意识形态工作必须遵循党的指导思想,将党的思想落到实处,在新时代条件下就是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根本遵循。党的领导是原则、是方向,首要的就是以党的科学理论构筑起强大的精神支柱。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特别重视党的科学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不断根据实际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回应人民的新期待和新要求,进行艰苦卓绝的探索,推进理论上的创新和突破,形成了以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为主体,以中国梦、四个全面、新发展理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为内容的理论成果。党的领导干部是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力量,是主流意识形态薄弱地区的领路人和带头人,要不断激发党员干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上带下,前赴后继,做到上下联动、齐头并进。党员干部的再学习、再教育、再培训工作对于党的建设至关重要,应着重在知识层面、专业素养、理论修养、工作作风、工作能力等方面培养一批高、精、尖的干部队伍。这是保障党的先进性,维护党的形象,搞好干群关系的重要手段。因此,要不断加强党员干部的学习和教育,党员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做好表率,形成层层示范、整体推进的生动局面。习近平高度重视党的领导干部的作用。领路人如果走错了方向,带头人如果带错了队,那么整个意识形态工作就会偏离方向。党员领导干部要自觉认真学习、领会和把握好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格局上大一点、认识上高一层、谋略上远一着、学习上深一度、实践上先一步,既在学习教育中树榜样,也在推动意识形态发展中做楷模。

只有如此从理论正确性、干部带头性、实践协调性上下功夫,全方位、多方面地贯彻党的领导原则,方可应对国内外各种非主流意识形态的挑战,防止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观念的不良影响,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流地位。

二、传承文化基因,切实增强文化自信

文化是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根基,也是一个民族价值观、意识形态的综合体现。意识形态植根于文化之中,也往往以文化的形式展现出来,成为一个民族的思想内核与精神魂魄。新时代条件下,在建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过程中文化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文化因素如桥梁和纽带一般连接着每一个人的思想意识和中华民族的整体意识,连接着人民群众的意愿和国家意志。意识形态建设工作要立足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弘扬中国精神,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发展,不断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中外各种场合的演讲中都多次引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诗句、成语故事和民间谚语。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之际,习近平引用了屈原《离骚》中的名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表明党走过的光辉历程和继续前进的决心[4];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式上引用“天行有常”“应之以治则吉”,说明改革开放要顺应时代潮流和人民需要,并用“不畏浮云遮望眼”来回答时代之问[5];在纪念周恩来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引用“大贤秉高鉴,公烛无私光”和“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评价周恩来总理[6];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引用“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来讲述变革和开放精神[7]等。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习近平善于引经据典,运用传统文化从群众中产生、在群众中发展和应用而具备的天然亲切感来讲述国家政策和大政方针,拉近了与群众的距离,让理论不仅讲得清,而且讲得亲,不仅有深度,而且有温度,让群众记得牢、听得懂。此外,习近平特别注意用朴素的话语表达国家政策,“获得感、满足感”“撸起袖子加油干”“系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等,都成为人民生活中喜闻乐见的热词热句。平易近人的话语风格和鞭辟入里的话语魅力,表达出国家意识形态中最深厚、最核心的价值观念,使这些朴素的话语成为意识形态建设最真实、最恳切的表露。

“广大家庭都要把爱家和爱国统一起来,把实现家庭梦融入民族梦之中。”[8]习近平着重强调家风建设,指出良好的家风关乎个人的全面发展,关乎社会的和谐稳定,关乎国家和民族的繁荣振兴。习近平精确捕捉到“家”这个温馨的字眼,它承载着中华儿女深厚的家国情怀,是中华民族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习近平多次指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当重视对家风家教的培育,巧妙地深化了家国一体思想,将“有家才有国,有国才有家”的思想植根到人民心里,内化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中,拉近了与人民群众的距离,激励着人民群众拥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家国发展作出贡献。家风,往小了说关系着一个家庭的幸福,“家和万事兴”;往大了说关系党风政风,关系到国家发展。通过大力宣传,央视中文国际频道推出“家风”系列节目以及各种纪录片等,不断挖掘家风的意义,提高人民对家风传承意识,宣传家风项目,奠定群众基础,为文化自信品位提升探索新路,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筑牢文化根基。

总之,以传统文化为载体极大地增进了人们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感和接受度。坚守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9]来构建我国的意识形态话语权,用最朴素的话语传播马列主义,让最质朴的人民坚定信仰,以文化自信的态度“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10],潜移默化地对人民群众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同时以优良家风为载体让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根植于广大人民的内心,是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契机。

三、突出主体地位,深入诠释人本思想

人民群众是意识形态工作的主体和受众,是意识形态建设最敏感的社会神经,意识形态建设道路的畅通关键在于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既是施工者又是行路人。意识形态建设的任务就是反映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讲述人民群众的心声。意识形态建设所要做的正是团结广大人民群众,凝聚人民群众的力量,得到人民群众的认可与支持。这是意识形态建设的意义所在,不被人民群众认可的意识形态如人没有灵魂一般无异于行尸走肉。因此,构建意识形态话语权必须大力倡导“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本思想,始终把“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作为核心,用群众路线诠释初心。只有当人民群众接受和运用理论思想时,思想才能彰显出蓬勃的生命力和持久的影响力。只有用理论武装广大人民群众的头脑,让主流意识形态深入群众的心灵,才能使新时代的人民充满前进的奋斗力量。

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就是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本,践行群众路线,把人民群众视为历史的创造者和建设者,把人民群众当作国家的主人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不是以少数人或少数人利益为本,而是以广大人民群众为本。只有始终坚持以人民群众为本,才能真正将意识形态思想内化于民、外化于国。党的历史上出现的一些腐败案例、贪官污吏就是忘了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奉行奢靡享受,才会走入歧途。因此,习近平始终坚持反腐倡廉,指出面对人民群众痛恨的腐败问题,要拿出壮士断腕、猛药去疴的勇气和决心,坚决打击腐败现象,以赢得民心、凝聚共识。历史和现实发展的实践一再表明,以人为本是意识形态持续发展、国家社会繁荣稳定的根本前提。

当前,我国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处于决胜阶段,精准扶贫政策、乡村振兴战略、收入分配改革、房价调控体系、高温劳动津贴、职业技能培训、大病保险制度等一系列涉及政治、经济、教育、文化、卫生等各个方面的惠民利民政策的出台,为意识形态建设筑牢了群众基础。精准扶贫关键在于“精”“准”二字,致力于让扶贫工作具体到每一家每一户,让贫困人口都尽快脱贫。良好的社区治理是不让一户掉队,不让一家拖后腿。要通过精准扶贫减贫摘帽,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创新城乡社区治理体制,建立长效脱贫机制,通过以“城”带“乡”,城乡结合共谋发展,改善乡村地区社区治理状况。同时,扶贫更要扶“志”,精准扶贫更重要的是思想上的扶贫,乡村振兴更重要的是思想上的振兴。要注重思想政治教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让全体人民有信仰地活着、脚踏实地地奋斗,实现“思想脱贫”的真正脱贫、“精神致富”的真正致富。

“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2]1党的十九大报告开篇就指出党和国家发展的初衷。“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11]这些重要论述为新时代意识形态建设工作指明了方向。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一直在为“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奋斗目标而努力。这就要求我们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宣传普及,以理论宣讲、思想调研、教育帮扶为主要方式,覆盖更为广泛的党员、干部、群众和学生;同时发挥党员、干部、学生等先进组织和有为青年的先锋模范作用,以党员带群众,以干部带群众,以学生带群众,使更多人能够及时学习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提升新时代人民群众的思想觉悟。民心所向,政之所行。深入基层,面向广大群众,增进广大群众对党的十九大精神的思想认同和情感认同,对意识形态工作而言尤为重要,也是衡量意识形态工作好坏的重要标准。

四、加大宣传力度,保障意识形态安全

强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领导权和影响力,必须不断优化宣传手段、扩宽宣传路径、加大宣传力度,从宣传广度和深度上下功夫,努力在全社会形成和发展这样一种正确而有力的意识形态导向。“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全党特别是宣传思想战线必须担负起的一个重要战略任务。”[12]新时期意识形态面临诸多挑战的现实需要和不断发展创新的动力要求,决定了加强意识形态宣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习近平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要做好意识形态的宣传,把宣传工作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只有借助宣传和舆论的作用,才能把意识形态建设更好地转化为全体人民思想上的自发和行为上的自觉,将其内化为人们的自觉追求,在全社会形成一种普遍的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良好风尚。

宣传工作是保障,是意识形态传播的重要抓手。要加大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力度,增强人们的认同感,坚持先进性和广泛性的结合,确保宣传质量和宣传力度,对符合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事物或行为作出充分的肯定,对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者、践行者给予应有的支持和鼓励,对宣传的先进典型和楷模进行大力的表扬。现在再也不是那个“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时代了,谁能在宣传上多下功夫,谁就能拥有更大的主动性和话语权。“过不了互联网这一关,就过不了长期执政这一关。”[13]意识形态宣传工作需要多个部门、多个主体的有机配合,国家机关、政府部门不是意识形态宣传的唯一途径。在互联网时代,每个人都生活在多媒体空间中,每个人手里都拿着麦克风。一方面,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有了更广泛和更灵活的传播方式,国家主流媒体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微时政”的新平台进行意识形态的传播建设;另一方面,其他各种意识形态的渗透为互联网时代的意识形态安全带来了诸多挑战。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空间存在的意识形态问题越来越凸显,“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的挑战越来越严峻”[14],不容忽视。必须把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摆在重要位置,认识到加强对网络安全的保障刻不容缓,营造风清气正网络空间的步伐一刻也不能停歇,切实防止各种暴力、萎靡、烂俗等不良信息的传播,防止各种虚假信息、错误信息、反动信息、违法信息等负面信息的泛滥。不能让网络成为错误观念的重灾区,蒙蔽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身心发展还不成熟、价值观尚未完全建立的青少年群体的心灵和双眼。因此,在拓宽宣传路径时必须保障意识形态安全,谨防各种改头换面伪装过的奢靡主义、享乐主义、新自由主义、保守主义意识形态的渗透。

高校是意识形态争夺的重要场所,也是意识形态传播的主流阵地,理应主动扛起政治理论传播的大旗,打造学校重视到位、教师教学到位、学生接受到位三者高效结合、浑然一体的学习平台。高校尤其是高校思政课堂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理直气壮地办好思政课”[15],强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感,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引领,固守意识形态主流阵地。同时,高校应不断推进思政课堂的创新性改革,坚持理论思想研究与实践情景教学相结合,探索出既有思想深度又有情感温度、让广大师生满意的思政课教学模式,让广大师生在思政课堂上有自豪感、获得感和成就感。同时,要坚决杜绝部分教师受西方文化影响,在课堂上公开发表不利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言论,混淆视听、误导学生的行为;要注意教师的年龄结构,多引进青年教师,为思政课堂注入新鲜的血液和源源不断的活力;要将党和国家的新政策新思想用形象生动的语言传达给学生,坚决杜绝只把学生当作知识接受的工具,导致思政课堂充满纯粹的语言灌输、强行施加教学的“死气沉沉”的现象。广大青年学生是国家政策理论的学习者和接受者,应自觉树立起远大的理想,以一名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积极向党组织靠拢;更重要的是,要深刻认识到新时代下青年学生不仅是大政方针的学习者,同样也是重要的传播者、宣讲员。近年来,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成为推动青年学生走向基层群众、传播国家政策理论的重要途径之一,而且学生宣讲员富有更能拉近与群众的距离、更能讲进老百姓心里的不可替代的优势。广大青年学生可以通过学生宣讲团、时政先锋学习会等学生组织开展理论学习、稿件撰写、宣讲用语、礼仪姿态、表情管理等方面的培训,经过专业教师的指导,迅速成长为合格的宣讲员。在宣讲中,学生宣讲员应紧跟时代发展的脚步,抓住热点新闻和重大事件,充分利用多媒体平台,贴近实际、贴近基层、贴近生活,用群众身边的故事讲马克思主义。应积极做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踏实学习者、认真践行者和忠实传播者,让基层群众在欢乐轻松的氛围中接受教育,增强对国家政策的认同感;让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潜移默化却铿锵有力地走进群众心坎、融入百姓心间,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构建的生活性和接受度,扩大与群众之间的“磁场反应圈”,与群众进行思想上的交流,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得到话语上的认可。

五、强化开放战略,彰显大国外交风范

习近平构建意识形态话语权不仅仅是从国情出发的,更是高瞻远瞩、深谋远虑,从世情的角度出发的。意识形态是变化的,不是静止的;是开放的,不是封闭的;不是哪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霸权,而是全世界共同认同的价值取向。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意识形态发展是民族化与世界化相统一的历史进程,要让主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以更加积极的态度面向当代世界。改革开放40多年来,党和国家深刻吸取教训,不断加强对外开放,在经济合作、政治互信、文化交流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就,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1],哲学指导下的意识形态工作也要被赋予时代性,成为时代精神的精华,成为全人类共同的财富,为人类造福。马克思主义关注全人类的共同利益,我国的意识形态建设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断强化人类意识、世界意识,关注困扰人类的各种全球性问题,努力探寻人类发展的出路,贡献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特有智慧,也赋予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以时代性。这样,在世界视野下夯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主流意识形态就被提上发展的重要议程。意识形态是思想的上层建筑,或政治的上层建筑,无论是思想还是政治,都不是封闭的、孤立的,而是流通的、交流的、共享的。党中央一直十分重视对外交往,不仅注重加强与周边国家的合作,也注重谋求大国之间外交关系的健康发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在人类共同利益和需求的基础上形成共同的价值观,旨在为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全球化对于意识形态构建来说同样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全球化背景为意识形态的延伸融合提供了条件,也为意识形态的和平演变埋下了隐患。寻求意识形态的国际认同必须树立意识形态安全观,全球化背景下保障意识形态安全至关重要。要在各种意识形态乱象中坚定立场、沉着冷静,针对中国威胁论甚嚣尘上的状况,防止西方恶意的意识形态渗透和强行的价值观洗脑。我国和广大发展中国家积极倡导共同价值,是基于全球化背景促进各国之间的共商共建共享,思考世界未来发展走向,尊重全人类利益需求和价值诉求的思想体系。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传播绝不是意识形态的渗透与侵占,而是意识形态的相互传播与交流,寻求一种意识形态的国际认同;是促进世界各国和全人类发展的价值理念;是各国文化价值的交流与合作。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发展和传播的过程中始终坚持着求同存异的原则,尊重和包容其他国家的意识形态和文化建设,促进全人类意识形态、文化观念的融会贯通,捍卫和维护全人类的共同价值意识。无论是新发展理念、中国梦还是人类命运共同体,都是新时代我国意识形态的具体体现。中国以实际行动始终致力于以大国外交彰显大国风范,以大国风范彰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世界典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呼吁人类共同价值。中国通过对外开放、大国外交构筑自己的话语体系,谋求世界各国的共生共荣、和谐发展,在国际社会上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认可和尊重,在与西方意识形态的较量中赢得了较高的呼声和响应。

六、结 语

习近平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构建遵循了党的领导原则、人民主体原则、对外开放原则、文化自信原则、宣传保障原则,是党领导人民以传统文化和对外开放为内外两方面的依托,通过大力宣传不断促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自身建设,强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关注人类共同价值的世界意识。其中党的领导是主体,文化自信和对外开放是内外兼顾的两翼,人民主体是核心,宣传工作是手段和保障。这是符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理论指导和现实状况的,有着深刻的理论和实践价值。根据习近平意识形态工作的实际路径来充实和完善意识形态的内容,创新建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当代形式,对于促进新时代意识形态建设的整体步伐具有根本性、长远性意义。在此基础上,要继续完善、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意识形态建设工作的实践路径,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拥有更为广泛的群众基础,展现出更加蓬勃的生命力,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推动力。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121.

[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3]《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编写组.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299.

[4]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28.

[5]习近平.开放共创繁荣 创新引领未来——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5-6.

[6]习近平.在纪念周恩来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16-19.

[7]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39.

[8]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54.

[9]张洋.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 更好完成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使命任务[N].人民日报,2018-08-23(1).

[10]本书编写组.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学习读本[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3:98.

[1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135.

[12]本报评论员.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重要讲话精神[N].人民日报,2018-08-30(4).

[13]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8:218.

[14]孟桢.论网络意识形态与网络文化建设[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2):24-28.

[15]本报评论员.把思政课办得越来越好——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19-03-19(1).

Exploration on construction path of ideological discourse power in New Era of Xi Jinping

TANG Li-jin,WANG Hui-nan
(School of Marxism,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Hefei230026,China)

Abstract:Ideological construction is the important content of national governance system.After themajor political judgment that Socialism w 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has entered the New Era ismade in the reportof 19th National Congress of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ideological governance is paid great attention by the Party Central Committee w ith Com rade Xi Jinping as its Core.The Party Central Comm ittee w ith Com rade Xi Jinping as its Core takes the leadership of Party as principle,the enhancementof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as basis,the highlighting of people’s subject status as core,the enhancement of propaganda work as guarantee.The construction of ideological discourse right is continuously promoted through paths of developing great power diplomacy and enhancing international identity etc.,the core position of socialist ideology is comm itted to firm ly established,the stabilization and normalization development of ideology is promoted,so as to exert the leading and guiding functions of ideology.A strong,far-reaching and distinctive unique ideological discourse system that is popular w ith the mass and can be recognized internationally is formed by the series ofmeasures,which opens up a new path for ideological construction and a new situation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ideological discourse power.

Key words:New Era;ideology;discourse power;discourse system;cultural self-confidence

中图分类号:A 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0823(2021)01-0041-06

doi:10.7688/j.issn.1674-0823.2021.01.07

收稿日期:2019-04-09

基金项目:安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SK2019A0250);安徽省高等学校质量工程教学研究项目(2018jyxm1362);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WK2111070006)。

作者简介:汤俪瑾(1977-),女,安徽芜湖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等方面的研究。

*本文已于2019-07-02 11∶14在中国知网优先数字出版。网络出版地址:http:∥kns.cnki.net/kcms/detail/21.1558.C.20190702.0923.018.htm l

(责任编辑:郭晓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