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的创新与发展*

陈彦超,程嘉琪

(沈阳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沈阳110870)

摘 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观点的基础上,继承了前人关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理论观点,并结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和现代化建设要求而逐渐形成的。它深化了对现代化内涵的认识与理解,拓展了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强调制度体制现代化,创造性地提出中国梦。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的创新不仅扩展了中国现代化理论,也为其他发展中国家选择现代化发展道路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关 键 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现代化;中国梦

一、现代化理论发展的时代蕴涵

现代化通常是用来描述人类社会从低到高不断发展的一个词汇,一般指从落后的农业时代向发达的工业时代的转型发展过程。在这个转变过程中,工业化将影响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今天,它更是指从传统的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信息社会转变,同时也是向更高程度的发展转变,内涵扩展到政治、经济、社会、人自身的发展等各个方面。

鸦片战争以来,随着西方思想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和中华民族意识的不断觉醒,现代化开始成为中国无数仁人志士的追求和梦想。人们开始以实现中国的现代化为目标来寻求民族复兴自强的道路和模式。但当时的观点主要是主张学习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引领、促进中国走向资本主义现代化。新中国成立以后,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中国人民开始走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并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现代化发展程度和水平与新中国成立时相比有了巨大进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新时代背景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总结和吸取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经验教训,结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创造性地提出了以“两个一百年”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核心内容的现代化理论。在党的十九大上,习近平提出了“为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的要求,并对今后30年中国的现代化发展步骤进行了总体规划。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集中体现出党中央对我国现代化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深刻地反映了我国现代化思想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1]

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的最新发展

1.深化对现代化内涵的认识与理解

首先,从认识的深度来看,突破了以往对现代化进步程度的认识。新中国成立之前,是全面学习西方的“西化”;新中国成立之后,是要把我国从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实现工业化是现代化的核心内容。在此基础上,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四个现代化”和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目标。改革开放和寻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中国式的现代化”,也就是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和经济社会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实现这一目标的根本出路在于实现我国由农业大国向制造业大国的转变[2]。在整个过程中,对于现代化的认知始终是以工业化和工业社会为核心内涵的。进入21世纪以来,人类社会经历了巨大的变化,互联网、人工智能等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了新的选择和方向,西方的“再现代化”和中国的“第二次现代化”等理论也相继出现。正是基于这样的时代背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现代化理论的新主张。党的十九大把创新作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提出“到2035年要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迈入创新型国家前列。”[3]可见进入新时代以来,不断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和创新能力是实现现代化目标的动力。

其次,从认识的范围来看,与以往赶超式以经济发展为主的现代化不同,提出了中国的现代化布局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的,这是在原来经济、政治、文化“三位一体”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体”基础上的新拓展。党的十九大强调,新时代要统筹协调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4],对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在中国共产党人的现代化思想中,“五位一体”总布局是一个有机整体。“一体”强调各个方面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国的现代化有自己独特的道路和制度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五位”的发展起着制度约束和方向指引作用,为“五位”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指明了方向。具体来说,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的发展都建立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上,都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伟大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5]。在“五位”中,经济建设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起着奠定物质基础和生产力基础的决定作用;政治建设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起着制度保障作用;文化建设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提供精神支撑;社会建设是我国现代化事业发展的重要条件和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社会主义国家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这一本质;生态文明建设保障我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提高了人民生活质量,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部分[6]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基本上形成了覆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各领域全面发展的现代化的理论。这一内涵不仅内容更加全面、覆盖范围更广,而且意在使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质量和水平得到充分保障,在各个发展领域更深入、具体地提出建设现代化的可行措施,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战略紧密衔接,一改容易陷入“口号式”现代化或“单一式”现代化的弊端,使现代化的目标更明确、措施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7]

2.拓展现代化建设的目标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结合我国发展形势,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进行了进一步的创新和发展,扩展和细化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目标——新时代以来,我国要分两步逐渐从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方向转变[8]。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中国现代化建设新的“两步走”战略目标,毫无疑问是对此前“三步走”战略目标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仔细分析对比党的十三大以来我国现代化建设确立的目标可以看到:

首先,从战略意义上来说,新“两步走”战略将原来“三步走”战略的第三步具体划分为两个阶段,每一阶段的目标是明确而具体的。在原来的“三步走”战略中,第一步是明确的,是在实践中可以充分把握的;第二步是比较明确具体的,具有指导实践的作用;第三步则提出进入新世纪后用50年的时间基本实现现代化,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这只是一个基本的指向,时间跨度是半个世纪,对实践的指导作用不够明确。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上,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此后15年的现代化奋斗目标,对第二步和第三步的开始阶段又进行了进一步战略安排。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在此基础上结合当时的现代化发展实际进一步明确了这个安排,并着重对21世纪开局20年的现代化建设进行了战略部署,但对其后30年的现代化建设目标并未进一步明确。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来概括20世纪前20年的现代化建设目标,以“两个一百年”实现中国梦来具体化原来“三步走”战略的第三步,进而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进一步明确提出了新“两步走”战略:“综合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和我国发展条件,从二〇二〇年到本世纪中叶可以分两个阶段来安排。第一个阶段,从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从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8]可以看出,当前正是通过划分两个阶段把实现长远目标和完成当前工作结合起来,对第三步的战略目标进行了进一步安排和细化。

其次,两步走的每一步都是15年的时间,但更为具体,更有实施和实现的可能。同时,把原定于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战略提前到2035年实现,也就是要提前15年完成原来“三步走”的战略目标。原来21世纪中叶的既定目标“建国一百年时建成中等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转变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既表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已经取得重大成就,也反映出新时代现代化目标的重大突破。细化和调整现代化目标体现了我党敢于开拓创新和与时俱进的魄力,从我国现代化的发展进程来看这一变化具有可实现性。因而,这一目标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理论与实践上都实现了对规律性认识的深化和创新。

最后,根据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对这两个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具体目标和要求的描述来看,这两个阶段的目标紧密相连又持续递进,不仅确立了经济上的目标,而且体现了我国现代化目标的整体性。在新“两步走”战略中,从“现代化国家”发展到“现代化强国”,这个过程不仅有量的改变,更有质的飞跃。

3.首倡制度体制现代化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路径选择的既定基础上,不论是20世纪60年代开始提出的“实现四个现代化”,还是80年代提出的“中国式现代化”,乃至此后提出的“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对于现代化的认识主要还是集中在社会生活中的具体层面和领域,对于如何实现这样的目标更多地强调调动积极性、强化现代化动力等,而对于如何保证动力持久充足以及达到目标后如何保持则没有论及。这无疑与早期制度初立、体制初成和随之而来对道路、制度的探索和后来的不断改革有必然联系。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开始致力于从制度层面推进现代化建设,首倡制度体制现代化,把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确立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通过新“两步走”战略完成从基本实现国家制度体制现代化到全面实现国家制度体制现代化的转变[9],在制度层面上确立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毫无疑问,制度体制现代化是对我国以往现代化思想的进一步深化和理解,加深了对我国现代化道路内涵的认识。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视角来看,以往的现代化更多地强调生产力的发展及其对生产关系的决定作用,因此不论“四个现代化”、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还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都是坚持以生产力特别是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由此引发的社会变化为主要目标的,而在生产关系如何保证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方面,以往的现代化理论并未论及。党的十九大以来,为了更好地建设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中国更加注重生产关系的表现形式——社会制度和体制,从国家治理的角度出发把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改革的目标追求。这既是对之前我国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积累的经验的高度提炼和升华,更是对以后更好地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进行的制度设计,完善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在现代化建设方面的指导作用。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在以往“四个现代化”思想基础上对政治现代化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从制度及其运行的层面扩大了现代化的发展空间。因此,新时代现代化建设不仅要从经济和科学技术等方面赶超世界先进水平,还要开启关于政治现代化的新发展道路,从而实现全面现代化的发展要求。党的十九大把政治现代化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现代化理论之中,对现代化建设的内容进行了丰富和充实,体现出党和国家对政治现代化发展的高度重视,把政治现代化与经济现代化结合起来、协调发展,大幅度提高了制度体制现代化的地位。

4.创造性地提出中国梦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就一直走在追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进路上,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站起来的中华民族逐渐在国际舞台上拥有了更多的话语权。“中国梦”这一概念是党的十八大以后正式提出的。2012年,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创造性地提出了“中国梦”这一概念,此后又提出“实现中国梦就要推进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10]2013年,习近平进一步丰富了中国梦的内涵,将中国梦与世界梦联系起来,指出“中国梦是坚持和平、合作、发展、共赢的梦,要将中国梦与世界梦联系起来。”[11]党的十九大上,对如何实现“中国梦”提出了明确的路径,那就是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对于实现中国梦的近期目标,习近平明确指出:“实现中国梦的关键就是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12]中国梦可以说是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最好概括,习近平把现代化的内涵和目标用中国特色的语言简单明了地概括为“中国梦”。它充分反映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民梦想,语言上简单易懂又体现民心,真实地体现了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能够更好地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是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有效动员。

从现代化发展的语境来说,中国梦不仅包括现代化、小康社会、“三步走”战略等思想,更详细地从多个方面提出了实现我国现代建设的具体要求。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必须坚定地走符合我国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弘扬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凝聚全国人民大团结的中国力量,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方向、路径、制度、动力等。中国梦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斗目标,使中华民族逐渐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

中国梦反映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继承了近代以来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时代主题,又吸收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理论成果,既有历史的继承性,又充满了时代的创新性、现实的针对性。

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的创新意义

1.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我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在马克思主义关于现代化的观点、思想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基本国情和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形成的思想理论。党的十九大强调我国现代化建设进入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时代,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阶段理论的继承与创新。对于社会发展阶段的界定,马克思、恩格斯主要把社会发展划分为“第一个阶段”和“高级阶段”[13]。在此基础上,列宁提出共产主义社会的发展必将经历初级、中级、高级这三个阶段[14]。因此,习近平关于新时代的论述是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阶段理论的基础,结合我国特殊国情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规律而形成的思想理论,也是站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角度为马克思主义现代化思想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注重人的全面发展,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人的现代化等,这些都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主体思想的创新和发展[15]。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的现代化理论是在继承马克思对人民界定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社会现代化发展的新阶段和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在关于人的现代化方面提出的具有新时代内涵的理论。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不同场合强调国家制度和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作用,这是对马克思国家治理思想的创新和发展。在《法兰西内战》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巴黎公社关于国家治理实践方面的经验教训进行总结,提出了社会主义国家治理的方向、实质和基本规律,这对于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国家制度和治理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因此,习近平的国家治理思想是在马克思主义现代化思想的基础上,依据我国现代化发展的状况而形成的新思想,为马克思主义现代化思想增添了新的时代内涵。

2.引领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

一个国家和政党要想不断发展,就要在不同发展阶段具有不同建设目标的指导和引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的创新与发展是在我国社会发展进入新时代的背景下,结合我国社会不断变化发展的实际,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道路,为我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

首先,理论的不断丰富与发展是为了与不断变化的实际相适应。党的十九大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的新“两步走”战略,是在我国已经完成了“三步走”战略中前两步目标的前提下,对第三步中的两个阶段进行的具体而详细的战略安排。这就为我国实现全面小康以及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提供了理论指导。

其次,由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转化,这就决定了我国现代化思想要进行相应的丰富和完善,以满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要求。因而,党的十八大以来强调要重视人的现代化,为人民提供优美的居住环境,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进国家制度体制现代化,使社会更加和谐[16]。这一系列要求的提出都是为了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实质上,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的本质就是为了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也充分契合了“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新要求。因此,在我国社会矛盾发生转化的背景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可以为解决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实际问题提供理论指导。

最后,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五位一体”总布局,并强调“五位一体”中各项工作的整体性,对现代化发展的各个领域进行了深刻而具体的安排。因此,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内涵的丰富和完善,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

3.扩展其他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

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格局正处于深度调整、加速变革的过程中,国际环境复杂多变,世界各国面临着贫富差距大、地区热点问题突出、民粹主义泛滥、全球治理危机等问题,这就给我国及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带来很大的挑战。因此,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于国际国内形势以及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实际,形成了关于新时代现代化发展、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方面的最新理论成果,扩展了世界其他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提出的现代化思想对世界其他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作出的最大贡献在于突破了西方现代化发展模式,很大程度上破解了西方国家现代化过程中曾经遇到的难题。

第一,中国近些年来现代化建设的加快和经济的飞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一些生态环境问题,这也是西方现代化发展过程中无法避免的。进入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突出强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提出人与自然要和谐共生,实现生态环境和经济建设的双赢。这就把生态环境保护纳入现代化建设中,致力于推进全面现代化。因此,在如何平衡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方面,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对其他发展中国家具有借鉴作用。

第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加快,经济发展迅速,社会上开始出现一些道德缺失问题,这是过于重视物质文明、忽视精神文明的结果,也是西方现代化发展过程中曾经出现的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塑造中国精神、中国价值。党的十九大强调要不断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坚持以人为本,加强文化自信,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发展和创新性表达,使我国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17]。可以看到,中国已经突破了西方社会的现代化发展模式,形成了适合我国国情的新发展模式,以一种全新的思维扩展了其他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道路,使人类对社会发展道路有了更全面和更深刻的理解。

第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共产主义目标基础上,提出了中国梦,并把中国梦与世界梦联系起来,使国家的现代化与世界接轨,将中国特色现代化融入人类现代化发展之中。中国梦所提倡的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体现的是世界各国相互尊重、共同发展的现代化发展之路,不同于西方国家的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因此,它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体系的成果,可以给其他发展中国家在追求独立、和平的现代化发展道路的过程中提供新的借鉴。

参考文献:

[1]颜晓峰.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的创新实践[J].人民论坛,2019(15):21-23.

[2]任保平,付雅梅.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与实践的创新[J].经济问题,2018(9):1-7.

[3]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9:33-34.

[4]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35-36.

[5]王金.新时代我国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对策探析[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5):415-420.

[6]舒磊.习近平对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的新阐释[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2):4-7.

[7]王敏.新时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的新发展[J].福州党校学报,2018(3):15-19.

[8]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9]习近平.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9-11-06(1).

[10]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71.

[11]马述强,余晓葵,王传军.习近平同美国总统奥巴马共同会见记者[N].光明日报,2013-06-09(1).

[12]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57-58.

[13]中共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42-443.

[14]中共中央编译局.列宁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58-159.

[15]李明珠.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伦理意蕴[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6):564-568.

[16]杨莉.新时代人的全面发展的制约因素与实现路径[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1):79-86.

[17]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8:21-24.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modernization theory of Socialism w 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New Era

CHEN Yan-chao,CHENG Jia-qi
(School of Marxism,Sheny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henyang 110870,China)

Abstract:Modernization theory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New Era is formed gradually on the basis of adhering to the basic theoretical viewpoint of Marxism,inheriting the theoretical viewpoint of Chinese socialistmodernization from the predecessors,and being combined w ith the situation of econom 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nd the requirements of modernization construction.It deepens the understanding and comprehension of the connotation of modernization,expands the objectives of modernization construction,emphasizes the modernization of institution and system,and creatively proposes the Chinese Dream.The innovation of modernization theory of Socialism w 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New Era not only extends the theory of Chinesemodernization,but also provides the Chinese wisdom and Chinese plan for other developing countries to choose the road ofmodernization development.

Key words:Socialism w 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New Era;modernization;Chinese dream

中图分类号:A 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0823(2021)01-0047-06

doi:10.7688/j.issn.1674-0823.2021.01.08

收稿日期:2020-10-06

基金项目:辽宁省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L15ZDA007)。

作者简介:陈彦超(1966-),男,辽宁沈阳人,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等方面的研究。

*本文已于2021-01-12 11∶29在中国知网优先数字出版。网络出版地址:http:∥kns.cnki.net/kcms/detail/21.1558.C.20210112.0859.016.htm l

(责任编辑:郭晓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