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重要论述研究:全景回顾与前景展望

杜悦嘉1, 赵 云2

(1. 广西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广西 桂林 541004; 2. 柳州工学院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广西 柳州 545616)

摘 要: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重要论述研究是近年来备受学界关注的热点论题。系统梳理相关文献,发现学者们从多个维度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重要论述的生成逻辑、发展历程、内涵要素、重要地位、实践路径及价值意义等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研究中尚存在一些局限,如研究不够深入、学理性阐释不足,研究内容不够均衡、同质化现象严重以及研究视角和方法较为单一等。今后,学界应强化学理研究、注重客观实践,避免研究失衡、消弭同质色彩,并运用多元综合的视角和方法,以推动研究不断深入。

关 键 词: 习近平; 党的建设; 政治建设; 研究综述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党的政治建设,并在不同场合多次作出重要论述。特别是他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党的政治建设是根本性建设”[1]62“以党的政治建设统领新时代党的建设”[1]62等重大命题和重大任务之后,迅速引发了学界的广泛关注。本文系统梳理相关文献,既注重呈现已取得成果的整体概貌,亦着重分析现有研究的薄弱环节,并明晰了未来研究方向,以期推动此项研究不断深入。

一、研究综观

近些年来,来自不同学科领域、具有不同专业背景的专家学者聚焦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重要论述,积淀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1. 相关论述渐成研究热点和学术生长点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面对国际局势变幻和国内环境考验,高度重视党的政治建设,并作出了一系列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重要论述。这些具有原创性、时代性、理论性和实践性的新思想、新论断,不仅为从政治上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同时也迅速成为学界的研究热点和学术生长点。

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高度重视党的政治建设。尽管以往我们并没有在党的建设总体布局中提出,但其始终作为党的建设中一个不可或缺的主要内容,贯穿党的建设的全过程、各方面。党的十九大提出“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1]26“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1]62等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新要求。这既标志着党对执政党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境界,也促使学者们对该命题进行广泛研究和深入阐发。概览相关研究成果可以发现,近年来学界在这一领域的探讨呈现出热情不减的态势,在不同程度上涵盖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重要论述的生成逻辑、发展历程、内涵要素、重要地位、实践路径及价值意义等,形成了较为宏阔的研究局面。但由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不仅是一个全方位的理论课题,更是一个与时俱进的实践话题,所以仍需在现有基础上不断予以丰富和深化。

2. 研究专著和论文纷呈迭现

尽管党的十九大首次将党的政治建设纳入党的建设总体布局之中,但事实上,党的十八大闭幕后,学界便开始以研究习近平管党治党和反腐倡廉的实践为切入点,逐步深化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党的政治的重要论述的研究,并出版了一系列专著,如:郭亚丁等著《全面从严治党——学习习近平党的建设思想论述》(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5年版),曲新英著《公平正义之道——习近平反腐倡廉思想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版),裴泽庆主编《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中共党史出版社2018年版)、《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十讲》(红旗出版社2019年版),任仲文著《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学习读本》(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张荣臣等著《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9年版)、《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研究》(中国书籍出版社2020年版)等。在期刊论文方面,通过CNKI数据库以“党的政治建设”和“习近平”分别为主题和篇名进行检索,发现从2012年起收录了近1 000篇论文。这些论文立足各自视角拓展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重要论述研究的广度和深度,阐明了新时代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需要特别提及的是,一些国外学者虽然立论依据和学术立场与国内学者存在差异,但他们在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过程中,也都不约而同地认识到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美国纽约大学教授熊玠主编的《习近平时代》(美国时代出版公司2015年版)、俄罗斯人民友谊大学教授尤里·塔夫罗夫斯基主编的《习近平:正圆中国梦》(俄罗斯埃克斯莫出版社2015年版)、美国著名中国问题专家罗斯·特里尔主编的《习近平复兴中国》(美国时代出版公司2016年版)等专著中,均涉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重要论述研究。此外,《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二、三卷)被译成多种语言在海外发行,引起了强烈反响,既成为国外学者了解中国共产党治党治国理念的“秘钥”,也为其进一步研究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重要论述提供了素材。

二、研究内容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的政治建设受到空前重视,并确立了新时代党的建设要“以政治建设为统领”[1]62。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专门就加强党的政治建设进行了全面部署。学界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重要论述作为核心论题开展研究,形成了一系列理论成果,主要涵盖如下内容。

1. 生成逻辑研究

其一,理论逻辑。该观点主张,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和建党学说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重要论述奠定了理论基础。学者们一致认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虽然没有明确提出党的政治建设的概念,但其关于党的政治权威、政治纲领及政治纪律等的一系列重要论断,均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重要论述的理论之源[2],并充分表明了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政治属性使然,政治建党更是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重要原则[3]

其二,历史逻辑。该观点强调,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宝贵经验。一方面,旗帜鲜明讲政治是党的优良传统。正是由于我们党一贯重视政治建设,才能成为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并领导中华民族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4]。另一方面,加强党的政治建设也是基于当今世界政党兴衰成败的视野宽度[5],是对苏联共产党政治建设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6]

其三,文化逻辑。该观点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重要论述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古典政治文明的滋育涵养。研究者普遍认为,习近平十分注重从古代圣贤先哲的思想智慧中汲取养分,善于将中华传统文化中“修身”“敬民”“廉政”“任贤”等思想因子古为今用[7],从中国古代大一统的政治观念、厉行德治的政治传统、法制权威与伦理权威并存的政治统治模式中推陈出新[8]

其四,现实逻辑。该观点着眼于世情、国情、党情的重大变化,彰显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有学者指出,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是为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西方国家“和平演变”考验,从“不忘本来、吸收外来、走向未来”的高度作出的战略选择[5],是从政党、国家、社会的关系出发,实现党的政治建设与国家政治建设互补、与社会治理现代化相生而得出的必然结论[9]。也有学者指出,党内存在政治生活“四性”不强、个别党员干部“四个意识”缺失等问题[10],其总根子就在于削弱了党的政治建设[11]。因此,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无疑是全面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必然要求。

2. 发展历程研究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重要论述,是他对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和党的建设长期思考的理论成果。当前学界在这方面主要形成了两种代表性观点。

第一种观点以党的十八大闭幕为研究起点,将其划分为两个阶段:一是2012—2017年的前奏布局期,以党章为根本遵循,以党内集中教育为主要手段,着重增强党员的政治意识和政治纪律,初步形成了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思想。二是2017年至今的成熟升华期,习近平总书记对党的政治建设作了更加系统的论述,从明确提出党的政治建设到进一步突出其重要功能,并最终确立了“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的新时代党建方略[12]

第二种观点是以习近平开始在基层工作为研究起点,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重要论述划分为四个阶段:一是1969—1975年的初步萌芽期。习近平在梁家河度过的七年知青岁月,涵养了他为民服务的政治情怀,锻造了他克己奉公的政治本色,展现了他坚定不移的政治信念[13]。二是1975—2007年的重要酝酿期。习近平先后在河北、福建、浙江和上海等地工作,使他的政治能力得到全面历练、领导水平得到全面提升。他结合在地方的深入实践和思考,逐渐认识到加强思想政治工作、重视党风廉政建设、维护党中央权威等一系列问题的重要性。三是2007—2012年的基本形成期。习近平担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等职,凭借极强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察觉到党内领导干部在思想、作风及组织方面存在的问题,使他更加注重培养党员干部的政治素质,注重严肃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从而为党创造良好的政治生态环境。四是2012年至今的发展成熟期。当选为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以来,习近平立足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的宏阔视野,深刻认识到只有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才能真正做到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立场,提高党的政治能力和执政水平,从而有效防范政治风险,切实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14]

3. 内涵要素研究

科学地把握党的政治建设的内涵要素,是研究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重要论述的根本前提。

第一种观点,根据党的政治建设的具体要求界定其内涵要素。有学者基于党的政治建设各项要求的不同定位,将其内涵要素归纳为:以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为政治灵魂[10],以把握政治方向为核心功能,以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为首要任务,以实现广大人民利益为根本立场,以制定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为主要实践,以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为必然要求[15],以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四性”为关键举措,以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为固本工程[16],以发展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为重要支撑,以加强党内监督和制度建设为有力保障,以提高党的政治能力、永葆党的政治本色为目标诉求[17]。也有学者根据牢固树立“四个意识”的单项要求来提炼党的政治建设的基本内涵,主张政治意识是党的政治建设的核心内容,大局意识是党的政治建设的价值尺度,核心意识是党的政治建设有序进行的坚实基础,看齐意识是党的政治建设的行动指南[18]。还有学者从党的政治建设“讲政治”的本质性要求、“统领全局”的系统性要求、“制定法规、强化约束”的制度性要求、“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统一”的过程性要求及“整合组织功能、提升个体能力”的实践性要求等维度来把握党的政治建设的内涵要素[19]

第二种观点,根据党的政治建设的概念范畴界定其内涵要素。有学者对中共中央文件中有关政治建设的概念进行总结,将其分为思想理论层面的概念(如政治领导、政治生活、政治文化等)和工作实践层面的概念(如政治立场、政治使命、政治道路等),并在此基础上将党的政治建设的内涵界定为:基于政党的政治属性,对政党组织的信仰、宗旨、立场、原则、纪律等进行规范性约束的建设总称[20]。还有学者把党的政治建设概念范畴分为性质宗旨类(如政治理想、政治信仰、政治目标等)、方向道路类(如政治路线、政治纲领、政治任务等)、政治关系类(如政治权利、政治责任、政治协商等)、政治保障类(如政治体制、政治纪律、政治监督等)及政治文化类(如政治和谐、政治认同、政治情感等)[21]。其中,性质宗旨类范畴具有根本意义,道路方向类范畴起着决定作用,其余三类范畴是主要工作抓手。只有将各类范畴结合起来,厘清其内在联系,才能帮助我们准确把握党的政治建设的内涵要素[21]

第三种观点,根据党的政治建设的结构体系界定其内涵要素。有学者认为,党的政治建设的内涵绝不是一个“平面化”的内容结构,而是一个紧紧围绕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政治信仰、立场和宗旨等“精神内核”展开的,在不同领域有着不同要求的多层次结构体系[22]。有学者更加具体地指出,党的政治建设是一个内涵丰富、要素多样的有机整体,主要包括组织权威与领袖权威相统一的政治权威体系,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价值体系,以党章为核心的政治制度体系,以“四自能力”为主体的政治能力体系,以“四性”为特质的党内政治生活体系,以“三位一体”为结构范式的党内政治文化体系,以及以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为目标的党内政治生态体系[23]。还有学者强调,党的政治建设主要由理论体系(以党的政治人建设、政治组织建设和政治制度建设为核心)和实践体系(以党内政治生活建设、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和党内政治生态建设为核心)构成[24]

总体来看,目前学界已对“党的政治建设”的内涵要素进行了大量研究,但由于“政治”概念本身的复杂性,使得学界尚未取得共识。当前,唯有中共中央组织部党建研究所课题组从把准政治方向、坚持党的政治领导、站稳政治立场、严守政治纪律、加强政治历练、提高政治能力、强化政治担当七个方面界定的党的政治建设内涵要素是受学界普遍认可并较为权威的[5]

4. 重要地位研究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指出:“不抓党的政治建设或偏离党的政治建设指引的方向,党的其他建设就难以取得预期成效。”[25]30这一论断充分反映了党的政治建设和其他建设的内在联系,彰显出党的政治建设在新时代党的建设总体布局中的重要地位。

学者们主要从三个维度来认识党的政治建设的重要地位:一是从理论发展的维度,强调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建设的根基和灵魂。这是因为,政党本质上就是有着共同政治纲领、政治路线和政治目标的政治组织,其建设的实质就是按政治规律进行的政治活动,所以任何时候都要研究政治,以政治为根。二是从要素排序的维度,强调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要位置。这是因为,新时代党面临的一切风险考验,归根结底都是政治上的挑战。三是从内在关系的维度,强调要以党的政治建设作为党的建设的统领[26]。这是因为,政治建设对党的其他各项建设有着方向引领和内容统摄的决定性作用。换句话说,党的其他各项建设只有立足鲜明的政治站位,持有敏锐的政治眼光,保有非凡的政治定力,恪守基本的政治原则,将政治建设的内容融入其中,把政治建设的要求贯穿始终,聚焦政治建设的目标持续发力,才能保证各项建设正确有效[11]。具体而言,党的思想建设重点在于坚定政治信仰、增强政治使命感[23],是党的政治建设在意识形态方面的反映;党的组织建设强调严格政治标准、强化政治责任,是基于党的政治建设的一系列组织行动;党的作风建设的实质是以优良党风锻造坚强党性、提升政治素养,是党的政治建设在作风领域的集中展示[27];党的纪律建设以严明政治纪律为关键环节,是党的政治建设的重要因子和必然要求;党的制度建设的依据源于党的政治诉求,是党的政治建设价值取向的集中体现[4]。总之,在大多数学者看来,党的政治建设在新时代党的建设布局中居于核心地位,党的其他各项建设均须围绕党的政治建设来展开,其根本目的就是为加强党的政治建设而服务。

5. 实践路径研究

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既是研究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重要论述的应有之义,也是当前学界在党建领域最为关注的实践问题。

第一,必须以执政主体为聚焦点。一方面,强调全体党员干部要多维一体讲政治,以推进党的政治建设学思践悟常态化[28]。具体来说,就是要做到知行合一,通过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强化政治理论、贯彻政治路线,锤炼党性修养、勇于自我革命[3],从而加强政治认同、增进政治情感、提升政治能力、规范政治行为,塑造全体党员干部忠诚、干净、担当的政治品格,确保党的政治建设事业不断前进[29]。另一方面,强调各级党组织要切实履行政治职责,以推进党的政治建设组织基础政治化[24]。具体来说,就是要实现上下统筹[6],坚持党中央权威与各地方党委服从相统一,党中央政治领导与各基层政治建设相结合[30]。既要充分激活党中央的政治领导力,加强政治巡视,压实政治责任;又要有效发挥各级党委的政治执行力,强化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31],抓好党支部政治建设导向[28],以形成多元合力,确保党的政治建设事业扎实推进[32]

第二,必须以政治环境为支撑点。首先,要尊崇党的纲领和章程,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树立选人用人的正确导向,用好批评与自我批评的锐利武器,开展严肃认真的党内政治生活[33]。其次,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汲取养分,倡导弘扬实事求是、公道正派、清正廉洁等政治价值观,坚决抵制宗派主义、圈子文化、码头文化等腐朽价值观,培育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34]。最后,要把净化政治生态作为基础性、经常性和长期性工作,主抓“关键少数”,对标“八项规定”拓展党内教育,不断巩固反腐败斗争的压倒性态势[35],清除政治隐患、消除政治威胁,营造风清气正的党内政治环境。

第三,必须以基本原则为着力点。首先,坚持人民至上原则,使党的政治建设汇集民智民力、紧扣民心民意,并以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根本价值旨归[36]。其次,坚持分合有序原则,使党的政治建设与其他各项建设相互促进、与党和国家中心工作紧密联系[6],并从中不断创新党的政治建设的内容与形式。最后,坚持辩证统一原则,正确处理党的政治建设过程中的各种关系[5]。例如:要辩证看待党的政治建设过程中解放人与约束人的关系[37]、维护权威与发扬民主的关系、历史传承与实践创新的关系、立足本土与面向世界的关系等[38];要有机统一党的政治建设过程中“政治过硬”和“本领高强”的关系[37]、高层示范与基层落实的关系、科学借鉴与批判分析的关系[38]、整合力量与驾驭局面的关系等[39],以保证党的政治建设始终朝着正确的方向推进。

第四,必须以制度法规为关键点。一方面,要建立系统完备、科学有效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真正实现党的政治建设有章可循、有据可依。”[25]25具言之,就是要扎紧党内法规的制度之笼,完善党内法规制度的长效机制,健全党内监督机制、问责机制及权力制约机制,及时发现并纠正党的政治建设过程中的偏差,强化党内法规制度在推动党的政治建设规范化方面的功能设计[40],从而不断提高党的政治建设质量。另一方面,对党的政治建设主要内容形成制度化表达,着力构建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制度体系。具言之,就是要构建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主线、以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为核心[41]、以落实民主集中制的各项制度为任务[3],以党内纪律和规矩为依据,以提高党的政治能力和执政水平为目标的一整套成熟稳定的制度体系,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推进党的政治建设的制度效能[42-43]

6. 价值意义研究

研究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重要论述,不只是为了呈现其本身的内容体系,更重要的是挖掘其价值意义。学者们主要聚焦于三个层面进行了探讨。

第一,理论层面。学者们一致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重要论述继承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并以全新的视野和丰富的内涵系统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方位下为何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如何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重要问题[44],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政党政治建设理论中国化的新境界,从而为深刻认识和把握党建工作内在规律提供科学依据,为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提供根本遵循,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理论指引[45]

第二,现实层面。学者们普遍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重要论述统筹推进了新时代“四个伟大”的历史使命。首先,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筑牢了党的执政根基、稳固了党的执政地位、强化了党的执政本领[46],使党能够永葆旺盛的生命力和强大的战斗力[2],应对许多新时代的伟大斗争。其次,加强党的政治建设优化完善了新时代党的建设总体布局,极大提升了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6],充分发挥了政治建设“纲目举张”的效用,从而全面推进了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磅礴实践。再次,加强党的政治建设从根本上解决了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关键问题,从而规划引领了伟大事业的发展方向。最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有助于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从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更多力量[48]

第三,政治层面。学者们大多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重要论述有效促进了中国政治发展和国家治理现代化。一方面,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强调发扬自我革命精神[48],极大地激发了中国政治发展的自我反思,拓宽了中国政治发展的思路视野,展现出对西方政治范式的观念突破和价值超越[49-50],从而为世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政治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是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的核心力量,而加强党的政治建设能够强化党的政治领导、巩固党的政治权力、发挥党的政治优势,以锻造强党政治[51],并将其转化为治理效能,实现治党与治国的协同联动,从而为国家治理现代化引领方向、提供途径、营造环境[52]

三、研究局限

1. 研究不够深入,学理性阐释不足

许多学者的研究主要从党的十九大报告、习近平系列讲话和党中央相关文件出发,其成果往往更加侧重于文本解读,以至于这些研究对与现实问题紧密联系的客观实践回应较弱,无法更好地助推党中央的各项决策部署落地落实、贯彻执行。还有学者虽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重要论述作了较多分析,但对各观点之间逻辑关系的全面梳理相对缺乏,特别是能够将其观点、立场和方法进行有效衔接的研究还需进一步加强。

2. 研究内容不够均衡,存在同质化现象

从既有研究成果看,学者们虽然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重要论述的内涵、地位、路径、意义等进行了分析论证,但在成果分布比例上却不甚均衡。例如:学者们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重要论述的内涵要素、实践路径等方面予以特别关注,相关成果数量繁多,总体研究水平趋于成熟稳定;但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重要论述的发展历程研究中,关注程度和挖掘力度则明显不够,仅有屈指可数的几篇文章进行了简单论述和分期考察。目前的研究不但缺少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重要论述发展历史规律性认识的提炼和概括,而且对具体历史阶段划分也持有不同见解。如前所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重要论述研究已成为当今理论界的学术热点和成果增长点,每年都有大量的专著、论文面世,但仔细品读便可发现,部分研究成果存在同质化现象,需在现有的思维进路和结构框架上有所突破。

3. 研究视角和方法较为单一

概览当前研究成果不难发现,学界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重要论述的研究视角、研究方法有待丰富。具体而言,学界现有研究大多局限于对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理论的阐释,而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重要论述置于世界执政党建设规律中进行纵深考察、将其与西方政党政治建设实践进行比较分析方面的研究相对缺乏,特别是将其与同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苏联共产党在政治建设方面的经验教训进行联系和总结的研究仍需加强。此外,党的政治建设本身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综合运用多学科、多领域的知识方法,而不能仅限于人文社科领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政治学等个别学科,或一味采用理论推演和文本分析的研究方法。理论推演和文本分析的研究方法固然重要,但其更侧重于对理论观点和客观现象的定性分析,而党的政治建设涉及中央、地方、基层等多个层级以及干部、党员、群众等多个主体,最终必将回归到客观实践,因而以案例实证和调研数据为支撑的定量分析不可或缺。总之,当前研究中所运用的视角和方法较为单一,这无疑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理论研究的说服力与阐释力。

四、研究展望

1. 强化学理研究,注重客观实践

学界应自觉在研究中注入学理因子,有针对性地结合客观实践。具体来说:一方面,要回归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加强对党的政治建设基础理论的深度研究。事实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重要论述中所涉及的政治建党、政治权威、集中统一等思想及政治纪律、政治路线、党性教育等元素,均可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找到理论来源。因此,只有深入挖掘其内在逻辑关联,才能从根本上把握党的政治建设的原理和规律,切实提升研究的学术价值。另一方面,要坚持思想理论与客观实践相结合,体现对党的政治建设研究的现实高度。可以说,关注现实问题才是理论研究的真正落脚点,因此要打破宏大叙事的理论探讨,有针对性地增加具体务实的实践内容。例如:针对国有企事业单位的党组织,怎样结合它们的特性来加强政治建设?高校在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方面,如何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现衔接统一?面对互联网给主流意识形态和党的政治领导带来的冲击,如何加强网络空间中党的政治建设?这些都是今后值得深入研究的实际问题,需要结合工作实际提出具体化、细目化、可操作性强的举措来加以解决,从而真正做到顶层设计、理论构建和贯彻落实合理衔接,增强研究的实效性。

2. 避免研究失衡,消弭同质色彩

学界要以更加科学的态度对待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重要论述研究。一方面,要适当控制某方面研究内容过于繁盛的局面,保持适度的研究规模,着力提升研究质量,进行真正富有学术创见的研究。同时,还要有意识地去拓展其他方面的研究。例如,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重要论述的发展历程,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关系,与党内政治生活、政治生态及政治文化的内在逻辑等问题,既是该项研究涉及的基础性理论问题,也是推进党的政治建设必须解决的现实问题。这就亟待研究者在兼顾研究品质的同时加快研究步伐、扩大研究规模,打破当前研究在内容上的失衡格局。另一方面,要避免重复式研究所致的同质化现象。主要从以下两方面入手:第一,挖掘新鲜文献素材,促进研究资料更新。学界应突破现有的主要立足于新时代进行探讨的视域,把党的十八大以前的有关文献也纳入研究范畴,运用历史思维拓宽研究视野,通过历史演变与现实时代的结合寻找尚未发掘的问题域,从丰富翔实的史料中挖掘出以往没有涉及或被忽视的、但与党的政治建设有着重要联系的思想内容。唯有如此,才能避免寻章摘句式的重复研究,奠定理论创新的坚实根基,增加理论研究的历史厚度。第二,搭建学术研究交流互通的广阔平台。当前的研究同质化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是学术互动贫乏导致的。所以,学界应积极举办相关主题的学术会议或研讨论坛,搭建起国际学术沟通和对话的平台,使国内外学者增进交流、分享资讯,共同把握学术前沿,增强研究的科学性、严谨性和多样性。

3. 运用多元综合的视角和方法

学界应运用多元综合的方法视角研究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重要论述。其一,加强中国共产党政治建设与国外政党政治建设的比较研究。虽然世界各国政党在阶级性质、历史使命、建设方式及奋斗目标等方面存在差异,但政治属性是所有政党的根本属性,所以国外政党的经验教训可供借鉴。通过比较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从共性中把握世界多数政党政治建设的基本规律和成功经验,从特性中体悟党的政治建设尚存的不足,从而更好地将国外政党政治建设的经验转化为适用于中国共产党的有益成果。其二,加强实证研究。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重要论述研究,绝不是对习近平系列讲话和中共中央文件的简单移植,必须学会运用实地调查研究的方法,结合对各省(市、区)和基层党组织的调研走访,获取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实践的第一手资料,进而对党的政治建设取得的成效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仔细分析,以推动该研究往深里走、往实里走。其三,加强跨学科的交叉研究。当前学界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重要论述研究主要集中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政治学等个别学科范围内,但从广义上讲,党的政治建设关涉的学科领域远不止此,其与哲学、社会学、历史学、法学、管理学等诸多学科均有紧密联系。例如:可以从法学角度分析党内法规在党的政治建设中的意义作用,从社会学角度分析政治腐败产生的社会根源和社会危害等。总之,唯有形成多学科协同研究的联动效应,才能推动该研究不断深入。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王斌,肖光荣.习近平党的政治建设思想的理论基础、主要内容和现实价值 [J].广西社会科学,2018(4):7-13.

[3]吕惠东,丁俊萍.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 [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8,22(1):21-28.

[4]张灿.论政治建设在党的建设中的统领地位 [J].求实,2018(1):15-25.

[5]王世谊.中国共产党政治建设研究:回顾与展望 [J].江苏社会科学,2019(6):101-112.

[6]陈树文,庞坤缺.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的逻辑理路 [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8(3):33-38.

[7]徐绍红.习近平新时代党建思想研究[D].武汉:中国地质大学,2019:42-43.

[8]邹庆国,魏建国.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政治建设的理论渊源探析 [J].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2018,11(5):82-91.

[9]戴玉琴.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理论”话语转换的内在机理分析 [J].湖湘论坛,2018,31(2):76-82.

[10] 王可园,齐卫平.习近平党的政治建设思想论析 [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8(1):89-95.

[11] 齐卫平.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两个研究视角:思想意蕴和实践价值 [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40(4):7-14.

[12] 梁静,张新华.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政治建设的历程、逻辑与启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 [J].理论导刊,2020(4):25-33.

[13] 宋晓笛.习近平党的政治建设思想研究[D].淄博:山东理工大学,2019:10-11.

[14] 林笠.习近平党的政治建设思想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9:11-16.

[15] 齐卫平.中国共产党政治建设的近百年探索:理论与实践 [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1(2):24-40.

[16] 刘汉峰.以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推进伟大工程建设 [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8(2):96-102.

[17] 郑敏.党的政治建设的核心要义、价值意蕴和实践路径 [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7):4-9.

[18] 徐功献,朱钦胜.论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必要性——以“四个意识”为视角 [J].理论导刊,2019(9):40-45.

[19] 蔡文成,张艳艳.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的时代特征 [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9(12):40-45.

[20] 齐卫平.坚决打赢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的硬仗 [J].理论与改革,2019(3):113-122.

[21] 韩强.论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的基本范畴 [J].探索,2019(2):93-99.

[22] 刘红凛.党的政治建设的精神内核与实践进路 [J].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20,24(3):5-13.

[23] 邹庆国.党的政治建设:历史逻辑、范式创新与体系架构 [J].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18,20(1):3-11.

[24] 黄敏.以政治建设统领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J].学习论坛,2018(3):29-34.

[25]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26] 邹庆国.政治建设与党的建设总体布局的形态跃升 [J].理论探索,2019(3):68-73.

[27] 董学宾.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的内涵要义及路径考量 [J].福建行政学院学报,2019(1):1-8.

[28] 袁建伟.问题视阈下党的政治建设研究 [J].中州学刊,2019(7):16-21.

[29] 彭正德.准确理解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的内涵 [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9(2):32-39.

[30] 张鸿韬.70年党的政治建设回望 [J].长白学刊,2019(5):17-23.

[31] 翁莹香.认识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建设的三个维度 [J].党政研究,2019(4):45-55.

[32] 韩振峰,张玉璞.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的实践探索及经验启示 [J].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19(3):67-77.

[33] 肖贵清.试论习近平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思想 [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5):28-32.

[34] 韩颖.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 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J].学习论坛,2018(2):11-17.

[35] 韩振峰,陈国平.党的政治建设的重要路径 [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8(2):103-107.

[36] 邸乘光.党的政治建设:百年回望及经验启示 [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1(3):46-66.

[37] 韩庆祥.以辩证思维推进党的政治建设 [N].新华日报,2018-04-16(11).

[38] 胡洪彬.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应把握的十大辩证关系——全面理解习近平相关论述的科学要义 [J].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9(1):11-20.

[39] 李心记.加强党的政治建设要坚持四个统一 [J].中国高等教育,2019(17):36-38.

[40] 张晓燕.关于党的政治建设内涵范畴的界定方法研究逻辑关系——兼论党的政治建设内涵、外延、基本构成要素及其逻辑关系 [J].阅江学刊,2018(5):5-16.

[41] 刘先春,葛英儒.构建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制度体系的若干问题 [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42(1):69-76.

[42] 李仕波.理解中国共产党政治建设为根本性建设的几个维度 [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8(5):83-89.

[43] 陈晓晖,连森.中国共产党政治建设的百年回望及现实意义 [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14(3):193-200.

[44] 岳奎,李思学.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的鲜明特色 [J].理论探讨,2020(3):123-129.

[45] 孙新,张维维.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统领地位的基本内涵和价值意蕴 [J].科学社会主义,2019(4):56-61.

[46] 胡洪彬.习近平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思想论析 [J].探索,2017(6):184-192.

[47] 洪光东.论党的政治建设的生成逻辑、本质要义与战略意蕴 [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9(7):116-123.

[48] 梅荣政.论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 [J].政治学研究,2019(6):103-112.

[49] 邹庆国.本土自觉与价值超越:党的政治建设与中国政治发展 [J].探索,2019(2):84-92.

[50] 薛永龙,吴学琴.习近平批判政治虚无主义的三个向度 [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13(4):367-372.

[51] 上官酒瑞.新时代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逻辑意蕴 [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9,40(3):1-7.

[52] 张雅勤.国家治理现代化视阈中党的政治建设:逻辑、挑战与维度 [J].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2019(1):80-87.

Xi Jinping’s important exposition on strengthening Party’s political construction: panoramic review and prospect

DU Yue-jia1, ZHAO Yun2

(1. School of Marxism,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Guilin 541004, China; 2. School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Liuzho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Liuzhou 545616, China)

Abstract Xi Jinping’s important exposition on strengthening the Party’s political construction is a hot topic which has attracted much attention in recent years. The relevant literatures ars summurized systematically, and it is found that extensive and in-depth discussions are made and fruitful results are achieved by scholars from various dimensions, such as the generating logic, the development course, the connotative elements, the important status, the practical path, and the value significance of the important exposition of strengthening the Party’s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Xi Jinping. However, there are still some limitations in the research, such as the lack of in-depth research and insufficient theoretical explanation, the unevenness of research contents and serious homogenization, and the monotonous research perspective and method, etc. In the future, the academic circle should strengthen theoretical research and pay attention to objective practice, avoid imbalance and eliminate homogeneity, and use multiple comprehensive perspectives and methods to promote further research.

Key words Xi Jinping; Party construction; political construction; literature review

收稿日期 2021-03-25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7AKS002)。

作者简介 杜悦嘉(1991-),女,辽宁沈阳人,博士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等方面的研究。

doi:10.7688/j.issn.1674-0823.2021.05.02

中图分类号: D 26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4-0823(2021)05-0393-08

(责任编辑:郭晓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