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的学理逻辑与价值意蕴*

李 娜, 赵金科

(山东农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山东 泰安 271018)

摘 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以深邃高远的文化战略思维紧密关注国内外形势变化。他着眼于全球化的现代文化发展要求,在探索文化建设的实践历程中提出了一系列有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观点和方法,从文化建设的理论指导、思想引领、守正创新、发展动力、战略任务、发展道路以及战略指向等七个层面架构起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整体逻辑理路,在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等方面皆具深远的理论价值和社会价值。

关 键 词: 习近平; 新时代; 文化建设; 社会主义文化; 逻辑结构; 价值意蕴

“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人类社会每一次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升华,无不伴随着文化的历史性进步。”[1]习近平极其重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时代价值和深远意义,就文化建设发表了一系列充满辩证思维和战略意蕴的重要论述,形成了涵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理论指导、思想引领、守正创新、发展动力、战略任务、发展道路以及战略指向等方面的严密逻辑理路。这既是顺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又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的必然举措,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蕴。

一、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要性的论述

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立足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顺应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着眼于抵御西方意识形态思想渗透的现实需求,以高度的文化自信迈向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及国际话语权为根本目标。

1. 新时代“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建设要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既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助力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顺利实现的精神动力和思想指引。我国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奋进实践取得了巨大成就,顺利进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新时代发展的目标定位以及“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要求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与其他方面建设协调同步、统一推进,这对我国文化建设事业以及文化软实力提升提出了更高更明确的要求。因此,积极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新时代“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发展要求。

2. 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现实要求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作出该实质性判断的主要考量,是四十多年改革开放带来的生产力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整体提升。然而亦须明确,无论是经济发展质量和水平,抑或民主政治、社会文明、文化建设、生态文明等方面,均存在不平衡、不协调、不充分等现实性问题,难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而这是关系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一环。因而,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顺应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更高层次的、更为广泛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现实要求。

3. 抵御意识形态渗透及错误思潮的必然要求

经过多年努力,目前我国意识形态领域总体呈现良好态势,但不可否认的是,影响文化建设正确方向和意识形态安全稳定的因素依然存在。部分西方敌对势力和国内分裂势力仍在利用我国多民族的特色,借助网络的虚拟自由,利用少数民众对民族与国家的不满情绪进行意识形态的思想渗透以及分裂思想的传播。这会弱化各族人民对国家、政治及文化的认同感,不利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共识凝聚和有效培育,极大分散我国各族人民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影响我国意识形态安全。要实现我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战略任务,必须开展意识形态领域的伟大斗争,批判和反击各种错误思潮,有效维护文化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

4. 增强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实践要求

习近平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2]这充分阐明了文化自信在“四个自信”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深刻揭示了文化自信对于繁荣社会主义文化、迈向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价值意蕴,也彰显了进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要增强全体人民的文化自信感的目标指向。文化象征着一个国家的精神面貌和灵魂内核,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已越来越倾向于文化竞争力和文化软实力的较量。若未能构建富有文化魅力的社会主义文化体系,使人民保持对社会主义文化的高度自信并激发全民族的文艺创作热情和创新活力,便无法真正实现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文化强国的目标。因此,确保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目标定位现代化并积极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实践要求。

二、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的学理逻辑

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影响重大且意蕴深远,其不仅是激励全国各族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奋发状态的文化底蕴和精神动力,而且是进一步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文化国际竞争力的重要衡量尺度。进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要从理论指导、思想引领、守正创新、发展动力、战略任务、发展道路以及战略指向等多个相互交织、互为联系的层面架构起文化建设的完整体系和严谨逻辑思路。

1. 理论指导:坚持以科学理论作为指导思想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要坚持以正确客观、科学权威、公正严谨的理论作为指导思想。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历代党的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的指导思想,都是经过历史和人民实践检验的科学理论原则,是新时代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遵循和坚守的理论指南。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对“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代课题的科学解答和系统回应,更加适应亦更加符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目标定位和战略走向,因而是必须牢牢坚持的科学指导思想。

“在当代中国,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最重要的就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尤其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3]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坚持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思想,既是对文化发展规律和发展经验的有效遵循,又是符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要求的必然选择,是保证文化建设部署扎实推进、文化建设举措有效实践的思想引领、文化动力和行动指南,因而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

2. 思想引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作为思想引领和价值引导。核心价值观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着全体人民的正确理念养成与共同价值追求。“价值观念在一定社会的文化中是起中轴作用的,文化的影响力首先是价值观念的影响力。”[4]文化的精髓实质与理论内核受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影响和有力制约,核心价值观是判断一种文化先进与否的主要根据和关键标志。因而,进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务须深刻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整合和思想引领作用,推动形成适应新时代发展特征的社会价值共识,以各族人民的文化自觉自信充分彰显出文化建设核心内容和思想精髓的价值地位。

首先,要从青少年学生的价值观教育和世界观引导着眼,力求培养出能够担负起民族复兴重任的高素质时代新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要相互衔接、密切配合,构建集家庭、学校和社会为一体的教育管理体系,确保青少年教育的连续性和一致性。引导青少年养成从一点一滴的身边小事做起的行为习惯,真正凝聚起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民族振兴的新生代力量。其次,要注重运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日常贯穿融入方式,使之成为百姓日常不自觉的隐性行为准则。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工作贯穿到思想道德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方方面面,渗透到社会生产生活、公共文化服务的各个环节,真正发挥出其作为维系民族生存发展精神纽带和全民思想价值共识的价值整合和思想引领作用。

3. 守正创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要坚持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守正创新。习近平指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5]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深厚文化基底和深邃文化实力的突出表征,是维系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存续发展几千年的根基与灵魂,是对中华民族五千多年历史文明的真实诉说,更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理论基础。“习近平优秀传统文化观成功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融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塑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建新型国际关系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等各方各面的社会实践中。”[6]进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坚持实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守正创新和时代发展。

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首先要大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相通相融。深入挖掘中华文化中的优秀理念和精华要义,实现中华优秀核心价值理念的时代性转化、现实性衔接、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指导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时代价值和恒久魅力。其次,要创新辩证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多元形式和科学途径,推进文化制度性建设。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融入社会生产、文艺作品、国民教育中,努力扎根新时代发展实践,在加强文化遗产和历史古迹保护传承的基础上组织开展文化实践活动,同时坚持吸收借鉴世界各民族精彩纷呈的优秀文化,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底蕴和时代价值得以充分昭彰。

4. 发展动力:发挥人民文化建设主体作用,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创新

马克思认为,人民群众不仅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创造性主体,而且是社会物质财富以及精神财富的最主要创造者。创新是文化发展的源泉所在,深入做实、做好、做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事业,首先要深刻认识到文化建设离不开人民群众、更要依靠人民群众的内核实质,充分发挥人民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主体的能动作用,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创新活力。文艺工作的一切创新都直接或间接地来源于人民。因而,要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创新方面的活力,除了依靠广大文艺工作者的文化作品创作创新外,更重要的是引导文艺工作者立足于社会现实,将紧扣时代的前沿精神与扎根于人民的生产实践紧密结合,在顺应民意、反映民情、揭示民需的基础上进行文化创作,充分彰显人民在文化引领、文化推进、文化创新方面的能动作用,确保文化创作源泉持续迸发,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

其次,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实现文化繁荣兴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文化建设目标,需要结合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机制改革,积极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促进文化产业快速发展。通过发挥文化事业影响作用、扩大文化产业发展规模、细分文化产业发展门类、明确文化发展多元定位等方式,不断优化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改革路径。同时着眼于网络文化和公益文化建设事业,构建起现代化、时代化、多元化的文化产业体系,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健全现代市场机制,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强化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性推进,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使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5. 战略任务: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要坚持以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为重要战略任务和关键推进组成。习近平明确指出:“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7]进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务须在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权和领导权的逻辑前提下,同时推进经济发展和意识形态两方面建设。在新时代发展境遇下,我国进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不能忽略意识形态建设的思想引导价值和意识凝聚作用,而是要充分借助意识形态在凝聚思维共识、巩固国家政权、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的价值整合功能,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内容的健全与体系的完善。

首先,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自传入中国之后,逐渐实现了与我国发展实际的紧密结合,逐渐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共产党人怀着坚定的信仰和崇高的追求进行社会制度的积极探索,创造了我国从最初的站起来、接续的富起来到当今的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奇迹。“马克思主义科学揭示了人类社会最终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然趋势……是我们国家意识形态的灵魂。”[8]其次,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加强网络意识形态监督管理。实现各级党委、思想宣传部门、组织部门等的主体责任细分化、职责分配明确化、任务履行制度化,引导党员干部以身作则并严格要求自己,保持对马克思主义忠实坚定的信仰。尤其是要明确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管理部门的主体责任,维护好作为意识形态安全关键组成部分的网络空间的风清气正。

6. 发展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9]新时代走出一条什么样的文化发展道路是关涉文化繁盛、国运兴衰的关键问题和实质所在。面对当前我国文化发展与文化建设的全新局面,要实现向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突破性转变,必须始终将这条凝聚我国文化特色与前进方向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作为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道路和必要途径。

在新时代背景下,社会主义现代化文化强国是我国积极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主旨追寻和美好愿景,全民族文化繁荣强盛是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基本表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则是弘扬先进文化、繁盛全民族文化、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文化强国的方向道路保证。习近平指出:“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10]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定位于新时代的文化发展特征,承袭着中华民族的深厚文化基因,汇聚着全体人民的美好精神诉求,昭示着文化建设的时代价值,是必须坚持下去的正确道路、科学道路、理想道路。在坚持文化发展道路的基础上,要从保证党对文化建设的领导权和推进中国文化理论创新、与时俱进两方面着手,坚持先进文化的科学指引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道路的正确方向,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目标早日实现。

7. 战略目标: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要明确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战略目标。习近平指出:“文明特别是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11]文化作为软性力量,已成为衡量各国文化进步成就和整体发展实力的重要标准,是关涉本国文化国际影响力和世界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亦是国家和民族实现持续发展、绵延久安的重要力量。古往今来,任何一个民族、任何一个国家的发展进程无不是物质经济力量和精神文化力量双重发展进步的结果。因而,提升我国文化国际影响力要从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国际话语权入手,全方位夯实文化建设的根基。

首先,依托文化自信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我们要将绝对的自信和坚定的信念筑牢在思想观念和灵魂深处,坚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以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感、认同感、自豪感,努力消除隐含在自身及周围人群内心深处的文化自卑感、西方优越感等影响文化自信的负面信念,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自信的实践性养成与转化。其次,有针对性地吸纳世界优秀文明成果,积极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世界因各个国家和民族文化的多样性而精彩纷呈,应在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与维护人类文明优越性的同时积极推动中华文化、中华文明与中国精神走向世界、迈向国际。以积极学习借鉴的开放态度和乐于交流互惠的包容胸襟博采众国之长,致力于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将中国故事与中国声音传递到世界各地,进一步提升国家文化认同感和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三、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的价值意蕴

习近平以前瞻性眼光和战略性思维立足于新时代发展前沿,就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出了一系列观点和论述,形成了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思想体系,具有深刻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1. 理论价值

第一,是对马克思主义文化建设理论的充分继承和纵深发展。习近平充分继承了马克思恩格斯人本思想中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以及人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能动性等理论,科学继承了列宁关于文化建设过程中注重文化领导权、着重发展社会主义文艺、正确对待文化遗产以及借助教育人才推进科技创新等理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着眼于时代文化进步要求、世界文化发展走向以及中国文化建设需求,创造性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根基之上,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建设主体、推进方略、创新途径、战略目标等多个层面,对马克思恩格斯以及列宁的文化建设思想和论断进行了选择继承、内涵丰富和创新转化,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文化建设的思想与习近平文化建设有关论述的有机衔接、紧密融合、与时俱进,进一步丰富与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建设理论。

第二,是对中国共产党文化建设理论的内涵深化和理论延展。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几代中央领导集体在艰苦探索和着力进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实践历程中逐步积累和总结了一整套适合我国文化发展的建设思想和指导理论。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在充分借鉴和继承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关于文化建设的领导权和根本原则、基本方针以及文艺发展等文化政策,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思想道德教育等文化观点,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等思想,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以及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等观点的基础上,提出了具有新时代特点的文化理念,形成了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和理论体系,实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的丰富和完善。

第三,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立足于国际发展大局与国内发展实际,在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适应新时代全方位发展要求和高层次发展标准的基本前提下,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其基本内容涵盖从经济、政治、文化到社会、生态、外交等全方位多领域,而每一领域的发展建设都关乎新时代中国的前进与发展,文化领域的发展建设能够为其他各领域建设奠定文化基础。因而,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既是对新时代文化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的正面回应,亦是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丰富和完善。

2. 实践意义

第一,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厚植思想文化根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国际国内各个场合、历次会议上数次提及、多次强调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以及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要性和重要性的思想心声,成为全国各族人民坚定文化自信、担负起新时代文化传承和创新重要文化使命的思想文化指引。习近平文化建设有关论述以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时代内涵和时代性特点为逻辑起点和实践旨归,充分借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与新时代国家治理现代化要求相符的文化观念,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至维系中华民族的情感纽带、维护各族人民亲密团结的精神基因、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的理论支撑的高度,为有力弘扬和永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奠定了思想根基。

第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科学实践指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自近代以来激励中华各族儿女勇往直前、不懈奋斗的重要精神动力和目标理想支撑,也是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中国梦不仅是集国家认同、民族共识与人民情怀于一体的包容性梦想表达,而且是包含文化自信、文化建设在内的表征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包容性、全面性理想追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既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质要求,也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使命追求和时代责任,更是深化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强化文化意识、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实践要求。概言之,不断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能够为中国梦的早日实现提供精神动力支撑和科学理论指引。

第三,为深化人类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提供战略举措。习近平强调:“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12]人类文明因各民族的多样性而产生了彼此的交流互鉴,又因各民族迥异的文化精华之融合汇聚,才实现了从野蛮逐步走向文明的历史性进步。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系列观点和理论表述,始终秉承中华文化崇尚和合、追求和平、厚德载物、和谐主义等理念,以前瞻性眼光和高远性视野着眼于擘画中国梦与世界梦交融复构的美好愿景,积极加强对外文化交流,有利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的深邃历史底蕴和时代价值,在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的同时,推进了人类文明交流互鉴和共同发展,有力地推动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

四、结 语

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理论精髓和基本内核,着眼于文化自信与中华文化传承的紧密联系,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历程,致力于实现文化复兴与民族复兴、文化强国与走向世界的连结贯通。他以高瞻远瞩、统揽全局的战略思维,科学理性、与时俱进的辩证态度,详实全面、扎实稳进的路径举措,博大精深、理想深远的精神文化,架构起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逻辑理路和实践指向,为理性建构新时代文化自觉自信、成功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文化强国、顺利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精神支撑和思想基础,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蕴。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 [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119.

[2]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N].人民日报,2016-07-02(2).

[3] 张荣臣.新时代党的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 [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7(21):45-50.

[4]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 [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105.

[5] 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 [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8:206.

[6] 张缅.习近平优秀传统文化观的理论指向与现实践履 [J].广西社会科学,2019(3):24-29.

[7] 本刊编辑部.习近平: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 [J].党史文苑,2013(17):1.

[8] 李慎明.牢牢把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 [J].小康,2018(32):10-12.

[9]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0-41.

[10] 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N].人民日报,2015-10-15(2).

[11] 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 [N].人民日报,2014-09-25(2).

[12] 习近平.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 [EB/OL].[2019-05-01].http://www.qstheory.cn/dukan/qs/2019-05/01/c_1124440781.htm.

Academic logic and values implication of related discussion on socialist cultural construction of Xi Jinping

LI Na, ZHAO Jin-ke

(College of Marxism, Shand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Taian 271018, China)

Abstract Since the 18th National Congress of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Xi Jinping has paid close attention to the changes of domestic and foreign situations with profound and lofty cultural strategic thinking. He focuses on the requirements of modern cultural development in globalization, and puts forward a series of viewpoints and methods about socialist cultural construc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New Era in the practical course of exploring cultural construction. The overall logic path of socialist cultural construc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New Era is set up from 7 dimensions including theoretical guidance, thoughts leading, positive innovation, development motivation, strategic task, development path and strategic orientation. It has far-reaching theoretical value and social value on the aspects of strengthening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promoting the prosperity of socialist culture, building a socialist cultural power and enhancing the influence of Chinese culture, etc.

Key words Xi Jinping; New Era; cultural construction; socialist culture; logic structure; value implication

中图分类号: A 8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4-0823(2022)02-0139-06

收稿日期 2019-10-22

基金项目 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一般项目(16CZLJ18)。

作者简介 李 娜(1994-),女,山东潍坊人,硕士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与实践等方面的研究。

* 本文已于2020-11-24 11∶17在中国知网优先数字出版。 网络出版地址: http:∥kns.cnki.net/kcms/detail/21.1558.C.20201123.1108.002.html

doi:10.7688/j.issn.1674-0823.2022.02.07

(责任编辑:郭晓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