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自信”与立德树人】

教育引导高校学生坚定“四个自信”的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

张 娜

(沈阳工业大学 人工智能学院,沈阳 110870)

摘 要:高校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必须坚持教育引导学生坚定“四个自信”。以“四个自信”的宗旨为切入点,在分析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工作的重要论述与“四个自信”的辩证关系基础上,聚焦“四史”教育与坚定“四个自信”的逻辑推演,从核心点、生命线、关键课、主力军等方面进行提升高校学生“四个自信”的实践探索,即在人才培养、思想政治工作、思政课和教师队伍尤其是辅导员队伍建设中,开展以“四个自信”统领立德树人的实践探析。

关 键 词:高校学生;四个自信;立德树人;思想政治工作

千秋基业,人才为本。《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强调,要抓好后继有人这个根本大计,必须源源不断地培养造就爱国奉献、勇于创新的优秀人才。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必须认真落实、严格抓好立德树人这项教育的根本任务,必须贯彻党的“四为”教育方针,必须答好“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时代之问。归根到底,就是要教育引导青年学生坚定“四个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文化自信,努力成为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新人和中坚力量。

一、教育引导高校学生坚定“四个自信”的重要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就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特别是如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这表明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既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做好各项工作特别是抓好人才培养这个核心点的根本遵循,为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学习领会这些重要论述,对于加强教育引导青年学生坚定“四个自信”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时代意义,是教育引导学生坚定“四个自信”的宗旨。

1.回答好时代之问的必然要求

回答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关乎教育本质与真谛的时代之问,需要高等教育引导学生坚定“四个自信”,反映了我们党对教育规律的深刻认识和全面把握。其中,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是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必须把握的核心问题,是不可隐晦、不可商榷、不可含糊的根本问题。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掷地有声地说:“我们的教育绝不能培养社会主义破坏者和掘墓人,绝不能培养出长着中国脸,不是中国心,没有中国情,缺少中国味的人!否则,那就是教育的失败。”[1]从习近平总书记的这段重要论述中不难看出,培养什么人,其实就是要培养具有“四个自信”的人。我们的教育千万条,归根到底就一条,就是使我们培养出来的一代又一代学生始终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可见,着力教育引导学生坚定“四个自信”,是“培养什么人”的最好答案。

2.贯彻“四为”教育方针的题中要义

党的“四为”教育方针,即“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是对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具体阐述和集中概括,是“四个自信”的育人版和教育篇,需要高等教育引导学生坚定“四个自信”。没有高度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就不可能一心一意地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没有高度的制度自信,就不可能一以贯之地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就不可能一往情深地为祖国和人民服务。因而,在一定意义上来说,坚定“四个自信”是贯彻“四为”教育方针的题中应有之义。

3.落实好“六个下功夫”的必由之路

要在“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六个方面下功夫,就需要高等教育引导学生坚定“四个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对如何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从以上六个方面进行了系统论述。这六个方面包含了政治立场、价值取向、基本素质和精神状态,是个有机整体,其中首要的、第一的功夫是要坚定理想信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现在的青少年长期生活在和平环境之下……人生阅历很有限。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和长期教育,难以树立正确理想信念,甚至可能走偏。”[1]理想信念从来不是抽象的、空洞的,而是具体的、现实的。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就必须首先从坚定“四个自信”做起。唯有对中国道路、创新理论、社会主义制度和中华文化有着坚定强烈而深厚持久的自信,才能以中国梦激扬青春梦,点亮理想的灯,照亮前行的路,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因此,坚定“四个自信”是“六个下功夫”的必由之路。

4.发展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的关键举措

“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深化教育改革创新、把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教育的重要使命、将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需要教育引导学生坚定“四个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关于“九个坚持”的重要论述总结过去、指向未来,是我们发展高质量教育的根本指针。其中,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管理全过程,是坚定“四个自信”的必然要求;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全力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社会发展、知识积累、文化传承、国家存续、制度运行所要求的人,是坚定“四个自信”的核心要义;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中国的事情必须按照中国的特点、实情办,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是坚定“四个自信”的直接表征;坚持深化教育改革创新,及时研究解决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是坚定“四个自信”的动力源泉;坚持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把教育同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一起谋划、一起部署、一起检查,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是坚定“四个自信”的根本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内容丰富,贯穿其中的主题、主线、主流是教育引导广大青年坚定“四个自信”,立大志、行大道、担大任,肩负起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

二、教育引导高校学生坚定“四个自信”的关键问题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特别是近段时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增强历史认知、历史自觉、历史自信。这是继“四个自信”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对国家民族政党自信问题提出的又一重要论述。这不仅是一个新的概念范畴,更是对“四个自信”的进一步阐述和解读——历史自信使“四个自信”更加厚重,“四个自信”的历史自信得到检验,两者使得中国共产党这个百年大党更加行稳致远。高校要结合持续开展的“四史”教育,进一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增进历史自信的重要论述,聚焦历史认知、历史自觉和历史自信的新视角,教育引导青年学生更好地坚守“四个自信”。

1.通过“四史”教育筑牢“四个自信”主心骨

广大青年学生要进一步认清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筑牢“四个自信”的主心骨。中国共产党已经走过了一百年光辉历程,一百年来,我们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小到大,一路披荆斩棘、枪林弹雨、苦难辉煌,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带领中国人民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中国奇迹”。百年的辉煌成就无可辨驳地证明了中国共产党不但有善于摧毁一个旧世界的卓越能力,更有善于开创一个新世界的雄才大略。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对这种超凡的能力本领给出了明确答案,那就是形成并坚守了伟大的建党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秘诀所在、魂魄所系。

“坚持真理,坚守理想”,使我们党拥有了真理的力量,信仰的力量。革命理想高于天,正是有了坚定理想信念,才使共产党人成为钢铁一般的“特殊材料”,才使我们无论在多么险恶艰苦的环境下,都铁骨铮铮,勇毅向前。“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使我们党拥有了人民的力量、使命的力量。百年党史,就是一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奋斗史,就是一部与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并不断为民谋福祉的民心史。中国共产党没有辜负中国人民,中国人民也没有辜负中国共产党。“不怕牺牲英勇斗争”,使我们党拥有了实践的力量、战斗的力量。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也没有。无论是在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时期,中国共产党人不仅英勇无畏地与反革命和阶级敌人战斗,也时刻准备着进行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正是这种一往无前的顽强作风,砥砺了党性党风,使我们党取得了各个时期的历史性成就。“对党忠诚,不负人民”,使我们党拥有了组织的力量、自我革命的力量。中国共产党是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有着严密的组织体系和严肃的纪律保证,有效地确保了它的每名成员都能够忠于组织、忠于人民。正是拥有了“宁可得罪千百个,也不能得罪十四亿”这种勇于自我革命的品质,才使中国共产党不仅过去能、现在能,而且也会将来能、继续能。“四个自信”的主心骨就是对中国共产党具有高度自信,所以在“四史”教育中要学好中国共产党史。

2.通过“四史”教育增强“四个自信”认同感

广大青年学生要进一步认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不断增强“四个自信”的认同感。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中反复强调:“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认清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在苏东剧变背景下没有“终结”,不仅没有走向死路,反而以勃勃生机发展崛起,震惊了世界?最根本的就是我们始终坚持邓小平同志强调的四个方面原则,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胜利推进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好就好在其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处理了中国特色与社会主义的关系,根据国情从实际出发去推进社会主义。我们始终在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基本理论、基本规律,但我们时刻也没有忘记是在现时代的中国大地上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因此我国的社会主义前面的定语“中国特色”四个字不能忘、不能丢,要始终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好就好在其正确处理了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关系,与时俱进地推进社会主义。世界上许多国家,不论是西方的资本主义国家还是前社会主义国家,都是在这个问题上跌入发展陷阱,难以自拔。邓小平同志曾石破天惊地指出,计划和市场都是调节经济的手段,这一大胆论断带动中国改革开放步入实质性发展阶段。正是因为我国既注重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注重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才拿出了令世人惊叹的成绩单,创造了世所罕见、史所罕见的历史性成就。好就好在其正确处理了经济增长和财富增长的关系,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目标建设社会主义。我们党来自人民,根基、血脉都在于人民。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就是让人民群众过上好日子,所以无论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建国初期、过渡时期,还是以后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都始终坚持为人民谋幸福。经过不懈努力,我国不仅在经济总量上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同时历史性地消除了绝对贫困,实现了全面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正在向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国家迈进!

我们要教育广大青年学生从社会主义思想源头和历史赓续中,从党带领中国人民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波澜壮阔的历史发展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实践中,认识和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使之对“四个自信”有更深刻的认知感、认同感、自豪感。

3.通过“四史”教育校准“四个自信”定盘星

广大青年学生要进一步认清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不断校准“四个自信”的定盘星。马克思主义行表现为中国共产党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而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在中国焕发出生机和活力,关键在于我们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次次飞跃,将产生的创新成果指导实践。马克思主义并没有终结真理,只是开辟了通向真理的道路,这条道路就是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实践化。归根结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个方面是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另一个方面是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华传统文化相结合。没有这两个“结合”,马克思主义只能是共产主义的“幽灵”,只有践行在中国大地上,结合在中华文化中,才能成为有血有肉的现实存在。对此,毛泽东同志早就指出,离开中国特色来谈马克思主义,只能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3]。一部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百年史。正是随着党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水平不断提高,中国历史才大踏步地向前。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就是绝不能用停止的、僵死的、不变的观点来看待马克思主义,而是根据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不断地开辟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哲学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是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最新成果的概括和总结。而马克思主义作为更高形态的理论体系,更应该是批判的、包容的、与时俱进的,否则就会恰如他自己形容的那样,“我播下的是龙种,收获的却是跳蚤”。理论必须是不断发展、不断创新的清醒意识和坚定自觉,使我们党在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同时,又不断使其时代化,确保始终引领时代、引领进步、引领发展。

马克思主义实践化,就是坚持用马克思主义这个“矢”去射工作这个“的”,用理论指导实践、推动实践。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实践性。以往的哲学家只是以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造世界,这是马克思主义实践化的最经典论述。

三、教育引导高校学生坚定“四个自信”的实践探索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立德树人是高校的立身之本。这个根本任务怎么落实,拿什么检验,从一定意义上说,既要靠“四个自信”来落实深化,也靠“四个自信”检验成效。因此,高校要将“四个自信”融入立德树人全过程,融入人才培养各方面,融入三全育人诸环节,形成坚定“四个自信”的整体合力,以此带动立德树人伟大实践落到实处。

1.抓好落实“四个自信”的核心点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我国高校,必须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个核心点,同时带动高校其他工作[4]。因此,教育引导青年学生坚定“四个自信”,首先要将“四个自信”核心要义、基本要求、精神实质融入各类人才培养方案及实施过程中。大学之所以为大,就是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明人以大德,引人以大道,启人以大智。人如果没有崇高的理想和对祖国对人民深厚的爱,掌握再多知识也无法成为优秀人才。高校要对各种培养方案、各门专业课程进行一次革命性更新,将之与“两个确立”“四个意识”“四个自信”“两个维护”等国之大者有机接轨,使各门专业课程都增加思政元素,与思政课程同行同向,形成教育引导学生坚定“四个自信”的整体合力。据有的大学民意调查反映,专业课融入“四个自信”等思政元素后,学生不仅上课兴趣提高了,学习成绩也上升了。这种做法值得在各高校中复制推广。

2.筑好落实“四个自信”的生命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面对百废待兴的国情,毛泽东同志鲜明地指出,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5]。党的第三份历史决议重申,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到答好教育时代之问的根本问题,必须不断加强完善,创新改进,落实落地。党的创新理论特别是“四个自信”等重要论述,赋予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新时代内涵,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精髓所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最重要的就是要在办学方向上站稳立场,最核心的就是要培养坚定“四个自信”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演进的客观规律性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从而坚定道路自信;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全面把握“两个结合”的必然要求,从而坚定理论自信;正确认识世界普遍发展规律和中国特色社会制度体系,全面把握中国实行社会主义的现实意义,从而坚定制度自信;正确认识中华文明与各国文明的历史和现状,全面把握中华优秀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从而坚定文化自信。

3.上好落实“四个自信”的关键课

思政课不仅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也是传授“四个自信”理论体系的关键课。目前,各高校思政课效果不尽理想,针对性、实效性、亲和力不强,学生热情不高。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有些思政课空对空,与现实社会、学生兴趣契合不够。百年党史,某种程度上就是“四个自信”的形成、演进、发展史[6]。一百年来,我们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英勇顽强,不屈不挠,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奋斗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党领导人民守正创新,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解决了一个又一个发展难题,办成了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7-8]。特别是面对世界百年大变局、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我们取得了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的双重重大胜利,进一步彰显了“四个自信”的强大生命力[9]。北京冬奥会的成功举办,再次从实践层面诠释了“四个自信”。应结合这些历史成就,分专题、分单元讲好“四个自信”,分众化、分小班讲透“四个自信”,讨论式、互动式讲活“四个自信”,充分发挥好思政课在教育引导学生坚定“四个自信”中主渠道、关键课的作用。

4.建好落实“四个自信”的主力军

榜样的作用是无穷的。教育引导青年学生坚定“四个自信”,高校党员干部、学生工作干部特别是辅导员、班导师等要率先做到坚定“四个自信”,以良好的政治生态创造落实“四个自信”的有利氛围[10]。这几支队伍中最关键的是辅导员队伍,一定要采取有力举措,抓好建强辅导员队伍这支主力军。

高校辅导员在立德树人中地位独特、作用独特、优势独特。他们作为学生的引路人和政治导师,言谈举止无不渗透影响着学生。这支队伍抓好了,能够率先坚定“四个自信”,教育引导学生坚定“四个自信”就有了可靠保证[11]。辅导员要致力于进一步增强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引导学生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充分利用技术、组织、资源优势,以形式多样、主题鲜明、内涵丰富的课程思政讲好“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12]。用理论武装头脑,用理论科学地指导实践工作,用理论知识帮助学生解疑释惑,充分利用信息网络、团体讲座、谈心谈话等载体,以面对面和心贴心的形式,引导学生丰富理论根基。持续发挥课上课下结合、校内校外配合、线上线下融合思政新模式的作用,讲好中国故事,增强学生对制度自信的高度认同。探索在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文体活动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和基因,唱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和以文动人的时代最强音。

放眼世界,风云变幻,百年变局,纵深演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归根到底靠人才、靠教育。争夺人才特别是争夺青少年的斗争是长期的、严峻的,我们不能输,也输不起。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上,党领导中国人民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奋进,我们要坚持不懈地用“四个自信”教育引导青年学生,努力造就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EB/OL].[2018-09-10].http://www.gov.cn/xinwen/2018-09/10/content_5320835.htm.

[2]邓小平.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EB/OL].[1992-01-20].http://dangshi.people.com.cn/gb/n1/2019/0308/c85037-30963930.html.

[3]毛泽东.论新阶段抗日民族战争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发展的新阶段——一九三八年十月十二日至十四日在中共扩大的六中全会的报告[EB/OL].[2007-05-22].http://www.ce.cn/xwzx/gnsz/szyw/200705/22/t20070522_11449970.shtml.

[4]习近平.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EB/OL].[2016-12-08].http://www.moe.gov.cn/jyb_xwfb/s6052/moe_838/201612/t20161208_291306.html.

[5]纪淑云.中国共产党“生命线”理论的来龙去脉[N].光明日报,2014-05-07(14).

[6]郑爱花.在百年党史学习中坚定“四个自信”[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21,44(4):113-117.

[7]户英杰.“四个自信”和“四史”教育的内在关联[J].平顶山学院学报,2021,36(6):31-35.

[8]肖文燕,罗春喜.习近平关于“四史”学习重要论述的精神实质[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20(6):11-19.

[9]赵本燕,王建新.习近平关于“四史”学习教育重要论述的多维审视[J].广西社会科学,2021(11):176-181.

[10]李国胜.筑牢“四个自信”文化根基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J].领导科学,2020(4):116-119.

[11]吴碧英.学习“四史”坚定“四个自信”[J].福州党校学报,2021(2):23-24.

[12]张莉.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坚定“四个自信”——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J].思想教育研究,2017(6):14-17.

Theoretical thinking and practical exploration of educating and guiding college students to strengthen“Four Matters of Confidence”

ZHANG Na
(School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Sheny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henyang 110870,China)

Abstract:To implement the fundamental task of“building morality and cultivating people”,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must adhere to the education of and guidance for the students to firmly believe in the“Four Matters of Confidence”.Starting from the theoretical purpose of the“Four Matters of Confidence”,on the basis of analyzing the dialect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s important exposition on education and the“Four Matters of Confidence”,the logical deduction of the“four history education”and the“Four Matters of Confidence”is carried out.Then the practical explorations of improving“Four Matters of Confidence”of college students are summarized in core points,lifelines,key courses and main forces.That is to say,in the construction of talent training,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and teachers,especially the college counselor team,the practice of“Four Matters of Confidence”leading moral education is analyzed.

Key words:college student;Four Matters of Confidence;building morality and cultivating people;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中图分类号:G 4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0823(2022)03-0219-05

doi:10.7688/j.issn.1674-0823.2022.03.04

收稿日期:2022-03-09

基金项目: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L19BSZ001)。

作者简介:张 娜(1975-),女,辽宁营口人,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面的研究。

(责任编辑:张 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