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精神的基层话语体系构建

杨立志, 孙路亮

(济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济南 250022)

摘 要: 中国共产党精神基层话语体系是向基层人民群众宣传和阐释党的伟大精神的话语系统,是中国共产党精神在基层表达的话语集合。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共产党精神基层话语体系面临基层契合度仍需提升、党的形象感召力仍需加强、国外反动思潮对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冲击较大、话语传播力仍需增强等诸多挑战。要结合新的时代特点和时代要求,进一步丰富拓展话语内容、创新完善表达形式、优化传播载体平台、健全评价反馈机制,加快构建富有中国特色、符合时代需求、顺应时代潮流的中国共产党精神基层话语体系,增强话语影响力和感召力,使党的伟大精神成为人民群众的价值共识和实践准则。

关 键 词: 新时代; 中国共产党精神; 基层话语体系; 话语内容; 表达形式; 传播力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百年实践中,构筑形成了体现中国共产党人使命担当、彰显中国共产党人精神面貌的中国共产党精神。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作为中国精神的高度凝练和生动体现,是中国精神的先进内核和宝贵精华。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发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作用,要注意加强话语体系建设。”[1]346发挥中国共产党精神的思想凝聚作用,也需要构建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话语体系。因此,新时代要加快构建科学化、大众化、时代化的中国共产党精神基层话语体系,以党的伟大精神提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劲动力,提高应对风险挑战的持久定力,增强广大人民群众大无畏的奋斗精神。

一、中国共产党精神基层话语的科学内涵与基本结构

话语是思想意识的集中反映和理论知识的现实表达,话语体系则是思想意识体系和理论知识体系的主要外在表达形式,“它以工具性构架承载特定思想价值观念,以实体性表征标示思维能力”[2],具有严密的逻辑与合理的结构。

新时代构建中国共产党精神基层话语体系,要明晰中国共产党精神话语和中国共产党精神基层话语两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首先,两者是相互联系的。中国共产党精神基层话语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话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理论阐释和话语表达的重要举措。其次,两者是有所区别的,各有侧重点。中国共产党精神话语影响大、覆盖广,侧重对全党、全社会的普遍适用性,是对不同历史时期形成的中国共产党精神的理论表达与话语呈现,是中国共产党精神风貌和性质宗旨的生动体现。在现实中,其指导中国共产党推进自我革命的理论与实践,规范和约束党员干部的行为举止,为全党、全社会提供基本价值遵循和思想引导,向全世界阐明了中国共产党为何能行的成功奥秘。中国共产党精神基层话语的影响力和覆盖面则更加具体,主要面向基层人民群众进行党的精神理论阐释和话语表达,以加强对基层人民群众的思想价值引领为主要目的,以巩固党执政的群众基础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其话语内容、话语表达更加大众化、平民化。

中国共产党精神基层话语的话语中心是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是话语的核心塑造者,也是基层话语言说和表达的对象。新时代以来,依据中国共产党精神基层话语在不同领域承载内容、表现形式、表达特点的差异,中国共产党精神基层话语呈现以理论话语、宣传话语、标识话语、实践话语为主的基本内容架构,构成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

1. 理论话语

理论话语是对中国共产党精神的理论化表达,是中国共产党精神基层话语创新发展的重要基础。在中国共产党精神基层话语的现实构建中,理论话语一是借助红色文献、理论读本等电子文本或纸质资料呈现,具有流动性强、易于保存等特点;二是借助互联网平台以视频会议、网络课程等形式进行宣传,具有传播性强、时效性高等特点。理论话语因其内容逻辑性、语言理论性较强等原因,对受众主体提出较高要求,需要具备一定的知识文化水平,对当前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党的历史、国家发展史等具有一定的了解与认识,因此中国共产党精神的基层理论话语传播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多在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和基层党支部内进行传播。

2. 宣传话语

宣传话语是对中国共产党精神的生活化表达,是中国共产党精神基层话语的重要表现形式。在话语体系的实际建构中,宣传话语多为融入人们日常生活的表达方式,依据其表现形式主要包括有形宣传话语和无形宣传话语两类。有形宣传话语多为墙画、宣传单等实物,多位于城镇、乡村等日常可见的地方,分布范围广、形式多样;无形宣传话语不以具体的实物形态展现,多为人们耳熟能详、口口相传的红色故事、红色歌曲和宣传口号等,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宣传话语因其内容贴近生活、表达通俗易懂、表现形式多样,易被基层广大人民群众理解、认同和接受,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精神基层话语体系的主体部分。

3. 标识话语

标识话语是中国共产党精神的具象化表达,它以具体的红色资源作为精神体现,通过物质载体诠释精神内涵。在中国共产党精神的基层话语建构中,革命旧址、人物雕像、纪念碑三类物体已经成为中国共产党精神概念性的标识物而构成话语形态,是标识话语的主要构成。革命旧址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工作、生活和实践的地方,由于中国共产党实践活动的广泛性和持久性,全国各地都保存有一定数量的革命旧址;人物雕像、纪念碑多修建于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时期,主要用于对革命先烈的纪念缅怀。近年来,随着党中央对红色资源的高度重视,各地政府注重对本地红色资源的深入挖掘与开发,使得此类标识物在全国各地分布广泛、数量较多、保存良好,并以其“看得见、摸得着”等优势带给人们最直观、最真切的感受,是中国共产党精神基层话语体系构建的重要组成部分。

4. 实践话语

在话语体系的实际建构中,除对中国共产党精神进行理论研究、对外宣传和标识建设外,还需借助一定的实践活动实现话语表达,如举办庆祝活动、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重温入党誓词等。实践话语是中国共产党精神的行动表达,是中国共产党精神基层话语的间接表达形式,是有效发挥中国共产党精神基层话语体系政治教育作用的关键。相较于单纯的理论学习和宣传,实践活动更加注重以实际参与获得较强的体验感,以亲身体验增强对中国共产党精神的切身感悟,是构建中国共产党精神基层话语体系的重要环节。

二、新时代构建中国共产党精神基层话语体系面临的挑战

中国共产党精神基层话语体系是向基层人民群众宣传和阐释党的伟大精神的话语系统,是中国共产党精神在基层表达的话语集合。目前,中国共产党精神基层话语体系的构建仍面临着一些挑战。

1. 基层话语契合度仍需提升

随着时代的变革,社会形势发生了显著变化,思想文化呈现出交流、交融、交锋的新态势,社会思想意识也呈现出多元化、多样性、多变性的新特点。面对诸多变化,中国共产党精神基层话语的契合度仍需提升。

一是中国共产党精神基层话语内容理论研究尚不充分。话语内容是构建话语体系的基础,话语内容的理论深度决定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精神基层话语体系的构建高度。当前对中国共产党精神生成背景、生成条件、价值意义等理论研究尚不充分,话语内容自身内涵尚不够丰富,致使话语内容表达较为简单直白,难以对广大人民群众形成良好的吸引力。此外,话语内容与时代元素的融合和对其他优秀话语成果的借鉴不够,致使话语内容相对于时代发展潮流仍有滞后,难以满足基层广大人民群众的时代需求,进而影响到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精神基层话语体系的有效构建。

二是中国共产党精神基层话语表达与人民群众生活实际尚有差距。中国共产党精神基层话语表达应以符合基层发展特点、贴近基层人民群众生活、满足基层人民群众需要为基本出发点。但当前对中国共产党精神的语言表达与宣传阐释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专业性,难以被基层广大人民群众充分理解、认同和接受。造成此问题的主要原因是话语表达方式和技巧运用不够,话语表达偏重于理论阐释,未能使话语表达方式和策略充分契合基层广大人民群众特点,使基层广大人民群众对话语基本内容理解不够充分。

三是中国共产党精神基层话语评价机制尚需完善。中国共产党精神基层话语体系作用的发挥与完善,需要以健全完善的评价反馈机制作保障。当前中国共产党精神基层话语体系的评价反馈机制依然存在一些不足,如话语评价主体不清晰、话语评价内容不明确、话语评价标准不统一、话语反馈处理不及时等,难以保障话语体系作用的有效发挥,甚至出现阻碍作用。

2. 党的形象感召力仍需加强

中国共产党的形象是中国共产党精神的外在表现,其本质“是指一个政党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塑造起来的对社会思想活动产生影响的集体形态或姿态”[3],是人们感受政党精神、认同政党理念的直接路径。良好的政党形象有利于增强政党对社会的引领和思想感召。中国共产党作为先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其形象塑造于百年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

进入新时代以来,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国际国内局势复杂多变,西方腐朽的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不断冲击、腐蚀着国人的思想,拜金享乐主义、精致利己主义等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党员干部的思想、行为,加之个别党员干部缺乏自我革命、自我教育,对党的理论知识学习不足,存在政治意识不强、党性修养不够、政治立场不稳等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清醒认识到党面临的考验与危险,多次强调以党的伟大精神坚定理想信念,铸牢思想之基。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明确指出:“我们党来自于人民,党的根基和血脉在人民。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始终同人民在一起,为人民利益而奋斗,是我们党立党兴党强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4]这一论述高度强调人民的拥护和支持是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强大的根本动力,并指出中国共产党在百年非凡奋斗和顽强拼搏中构筑起恢宏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这些宝贵财富“深深融入我们党、国家、民族、人民的血脉之中,为我们立党兴党强党提供了丰厚滋养”[4]

中国共产党精神基层话语体系的构建,为新时代发挥红色精神的丰厚滋养,满足党、国家和人民的时代需求提供了现实路径和有效措施。中国共产党精神基层话语体系的核心内涵和主要诉求是建立符合时代要求的学术话语体系,以实现中国共产党实践成果和理论成果向话语优势的顺利过渡。通过创新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的话语表达形式,以通俗易懂、喜闻乐见的基层话语进行阐发与宣传,有助于进一步坚定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弘扬共产党人的伟大品格和优良作风,塑造良好的政党形象,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同与拥护,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3. 国外反动思潮对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冲击较大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基层话语体系为抵御国外反动思潮冲击、巩固党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地位提供切实有效的实现路径。马克思、恩格斯曾说过:“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个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5]98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使命型政党,在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的实践中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成果,两者共同构成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基本内容。统治阶级“作为思想的生产者进行统治,他们调节着自己时代的思想的生产和分配。”[5]551作为执政党,中国共产党的意识形态在我国社会意识形态中处于领导核心地位,党的意识形态建设决定我国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建设方向、基本内容和建设路径。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必须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任何时候都不能旁落,否则就要犯无可挽回的历史性错误。”[6]

进入新时代以来,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不再局限于各国硬实力的相互博弈,而是更加注重文化软实力的相互较量。作为当前世界上政治经济发展迅速的社会主义大国,中国的发展和崛起受到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遏制,不断变换手段对我国意识形态领域进行渗透和破坏,企图抢占我国的意识形态阵地。一是通过带有西方价值符号的影视作品、消费产品等具象化物品,如体现美国价值观的影视大片、带有美国价值符号的肯德基、耐克等产品,刺激青少年的感官、迎合满足青少年欲望等,进而影响其学习、生活等价值体系构建。二是借助媒体故意对我国热点问题、方针政策等进行炒作、抹黑、丑化和诋毁,如西方国家大肆宣扬“中国威胁论”“新疆强迫劳动论”“侵犯人权论”等,无一不是其故意编造的“话语陷阱”,通过无中生有的言论对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进行诋毁和攻击,丑化、抹黑党和国家在世界上的良好形象,进而实现对中国的遏制。三是通过金钱、权力、美色等对我国的权力执行者、舆论传播者等进行拉拢、诱导、贿赂、腐蚀,利用他们开展分裂和破坏祖国的活动,如新疆暴力恐怖活动、“港独”势力、“台独”势力等,背后大多有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支持与资助,其目的就是侵害中国主权,阻碍我国国家统一和民族复兴的伟大进程。以上种种行为,严重危害中国共产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权,对党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领导地位的巩固提出了更高要求。

我们要增强与外来意识形态作斗争的信心和勇气,旗帜鲜明地同各种历史虚无主义、民族虚无主义等意识形态作斗争,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党对我国意识形态的领导权和话语权。我们要以中国共产党精神引领基层文化建设,加强红色精神基层话语创新,紧扣时代潮流需要,贴近人民群众,积极探索人民群众易于接受、理解和认同的表达方式,创作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作品,构建起更加符合人民群众特点,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需求的基层话语体系,增强党的感染力、号召力,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社会意识形态中的主导地位。

4. 话语传播力仍需增强

新时代构建中国共产党精神基层话语体系,是有效提高中国共产党精神基层话语传播力、提升国家认同感和增强对外话语阐释的重要举措。中国共产党精神是无数中国故事的生动缩影,是中国共产党宝贵理论财富和精神财富的生动体现,是中国精神的核心内容。对中国共产党精神的话语传播可以向广大人民群众充分展现精神背后的深层思想价值和精神力量,加强对人民的思想价值引领,实现广大人民群众对国家的高度认同,增强对外话语阐释的底气和勇气。

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的深入发展,我国与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更加密切,西方霸权国家为了遏制中国发展对我国话语体系的攻击也更加猛烈。由于部分人缺乏对中国故事、中国精神的了解与认识,对国家的认同感较低,缺乏对外话语阐释的底气与勇气,导致其逐渐沦陷于西方国家的话语场域,形成对国家的错误认知。广大人民群众对中国故事、中国精神了解不够充分,主要原因在于中国共产党精神基层话语的传播力仍需增强。一是话语传播方式较为单一,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合不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话语传播的效度、广度和力度。二是专业的、立场坚定的传播人才队伍建设有待加强。相较于传播媒体,人才具有更强的灵活性、主动性,在理论话语向大众话语的转化中具有更强的主导性。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加强党对新闻舆论工作的领导。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要推动融合发展,主动借助新媒体传播优势。”[1]333并指出“要提高业务能力,勤学习,多锻炼,努力成为全媒型、专家型人才。”[1]333新时代加快中国共产党精神基层话语体系建设,增强话语传播力,要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基本遵循,在话语传播平台建设和话语传播人才培养等方面发力,将中国共产党精神基层话语内容有效融入基层人民群众生活的方方面面,以细雨润物无声的形式增强广大人民群众对中国故事、中国精神的理解与认识,增强文化自信和国家认同,突破西方国家的话语场域,打破西方国家对我国形象的“他塑”局面。

三、新时代构建中国共产党精神基层话语体系的实践路径

新时代构建中国共产党精神基层话语体系要立足新的时代背景,适应新的时代变化,融入新的时代因素,满足新的时代需求,为话语体系自身的发展提供内生动力。随着时代的迅速发展变化和基层治理现代化的深入推进,中国共产党精神基层宣传与阐释的社会环境、对象特征、传播范围、表达方式等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因此,构建中国共产党精神的基层话语体系必须遵循广大人民群众对文化需求的特定规律,把握基层多变的形势,以丰富拓展话语基本内容夯实理论创新根基,以创新完善表达形式讲好党的故事,以优化完善传播平台营造良好氛围,以建立健全评价机制监测实施效果,实现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精神基层话语的转型升级。

1. 丰富和拓展话语基本内容

话语内容是话语体系的基础与核心,丰富完善的话语内容是提高话语体系理论深度的直接来源,是增强话语体系影响有效度的根本动力。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指出:“理论上不彻底,就难以服人。”[7]当前我国对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较为系统的研究尚不充分,对红色精神谱系的多维解读不够,对中国共产党精神内容的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换不足。

新时代构建系统、有效的中国共产党精神基层话语体系,增强话语体系的感染力和影响力,就要做到对中国共产党精神的理论研究“始终坚持学术视域、中国视角和国际视野的三维统一”[8]。一是坚持以学术性研究为基本路径,夯实话语内容创新的理论基础。依托我国丰厚的红色资源,立足当前我国红色精神研究现状,结合不同时期红色精神理论研究成果,增强对红色精神的学术研究。借助全国学术资源和研究力量,聚焦“加强红色精神谱系研究,传承红色基因”的时代主题,通过召开中国共产党精神学术研讨会、搭建海内外红色文化学习交流平台、建设红色资源数据共享中心等方式,增加红色精神研究的理论深度。二是将中国共产党精神的基层话语内容置于我国发展实践之中,以我国发展实践经验不断充实基层话语的基本内涵。红色精神最早诞生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基层话语伴随中国共产党精神而生,在百年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红色精神谱系内容不断得到丰富和完善,其话语内容和表达形式也呈现出不同的时代特征,是不同历史时期国情党情的充分体现和生动写照,是我国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核心内容。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精神的基层话语内容要立足我国社会发展实际,汲取革命和建设时期基层话语构建的经验和教训,提高基层话语体系适应复杂形势的能力,增强话语内容的自身效度。三是秉持互相尊重、彼此平等的学习态度,在交流互鉴中丰富话语的基本内涵。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的讲话中强调:“人类文明多样性赋予这个世界姹紫嫣红的色彩,多样带来交流,交流孕育融合,融合产生进步。”[9]中国共产党精神的基层话语是优秀中华文明的时代展现和生动体现,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各国的文化只有特点之分,绝无优劣之别,我们要充分了解世界文明的外延内容,积极借鉴西方话语体系的有益成分,为中国共产党精神话语内容的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换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2. 创新和完善话语表达形式

话语表达即话语内容的言说与书写。合理有效的表达方式是发挥话语体系实际效能的关键因素,是构建话语体系的关键环节,“谁掌握了有效的表达方式、技巧和策略,谁就控制了舆论话语权”[8]。进入新时代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从党的百年征程中汲取经验教训,从党的伟大精神中汲取奋进力量,在全党、全社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大力弘扬党的伟大精神。然而,在党史学习教育的实际开展中依然存在效果欠佳、影响不大等现实问题,究其主要原因在于当前中国共产党精神的基层话语表达理论性较强、接地气不够,与大部分人民群众的认知范围契合度不够,形成人民群众理解、接受、认同不深刻、不全面、不充分的现实问题,红色精神对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滋养作用尚未充分实现。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加强传播手段和话语方式创新,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10]

“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11]新时代发挥中国共产党精神基层话语对社会的思想引领和实践感召作用,要认真聆听广大人民群众的心声,积极构建既符合主流价值需要、又适应广大人民群众思想特点的基层话语体系。一是理解掌握政治话语、学术话语和大众话语的内涵特点,促进三者的有机融合与良性互动。政治话语是政党思想的主要表达方式,具有鲜明的政党属性,是构建中国共产党精神基层话语体系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学术话语、大众话语分别具有不同的目标导向:学术话语注重话语内容的理论探讨和阐发,主要增强话语内容的深度;大众话语注重话语内容的普遍宣传与阐发,主要增强话语内容的广度,两者是话语体系的主要“承载者”和“诠释者”。构建中国共产党精神基层话语体系“要坚持政治性、学理性与亲和性相统一,用学术话语为政治话语提供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用大众话语为政治话语注入鲜活能量和青春活力,通过学术话语、大众话语的阐释和传递,更好地为政治话语服务”[8],促进中国共产党精神在基层的宣传和教育。二是采用贴近人民群众生活的话语策略和表达方式,突出基层话语表达的大众性、时代性。中国共产党精神基层话语体系的有效程度,取决于广大人民群众对话语内容的认知、理解和认同程度,如果人民群众未能普遍接受,即使话语体系形式上再系统、科学和完备,也只是泛泛而谈的单方叙事。因而,构建中国共产党精神基层话语体系要坚持平民性的叙事内容、叙事风格和叙事形式,扎根基层讲好党的故事,既要保有中国共产党精神的基本内涵,又要融入新的时代内容,采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方式,将“高大上”的理论内容以“接地气”的叙事方式进行生动表达,便于广大人民群众理解与接受。

3. 优化和搭建话语传播平台

话语传播是增强话语内容有效性、提升话语影响力的重要环节,是话语体系构建的重要内容。提升话语传播能力,增强话语影响力和有效性是新时代构建中国共产党精神基层话语体系的重要目标。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精神基层话语要坚持话语美与话语亲和力、影响力的有机结合,坚持话语构建与话语传播的有机结合,提高话语的大众化、实用化水平。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更加注重中国共产党精神基层话语的传播能力、传播效果和传播范围,注重传播的策略、方式和方法,但在实际工作中传播方式、传播针对性、传播范围仍需进一步优化。

新时代完善中国共产党精神基层话语体系,提升话语传播能力,一是创新话语传播方式,扩大话语影响力。在人工智能、互联网和大数据等急速发展的时代,话语传播“要抓住时机、把握节奏、讲究策略,从时度效着力,体现时度效要求。”[1]333要推动新旧媒体融合发展。传统媒体相较于新媒体具有良好的内容和品牌优势,拥有坚实的群众基础,在短时期内其重要地位难以替代。新媒体随互联网的迅速发展而产生,是大数据时代的产物,具有一定的技术优势和渠道优势。新时代创新中国共产党精神基层话语的传播方式,要以两者“强强联手”为基本策略,充分发挥新旧媒体在中国共产党精神基层话语传播中的功能和作用,提高中国共产党精神基层话语传播的时效性和广泛性。二是搭建话语传播平台,增强话语针对性。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加强提炼和阐释,拓展对外传播平台和载体,把当代中国价值观念贯穿于国际交流和传播方方面面。”[12]中国共产党精神作为我国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其基层话语的传播需要借助一定载体和平台,要以我国丰厚的红色资源和传统文化为基础,积极打造国际传播交流平台,依托传播平台大力宣传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的伟大成就,以时代语言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全世界塑造一个和平、友爱、负责的大国形象。要优化和完善国内平台建设,针对不同群体的思想特点,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向广大人民群众讲好党的故事、传播好党的声音,增强中国共产党精神基层话语体系对广大人民群众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号召力。三是培养传播人才,提高话语核心竞争力。“媒体竞争关键是人才竞争,媒体优势核心是人才优势。”[1]333新时代增强中国共产党精神基层话语影响力、生命力、持久力的关键在于人才,要加快培养和建立一支政治立场坚定、工作能力精湛、理论功底扎实、生活作风优良、忠党爱国的高素质人才队伍,通过他们将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及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以简单、生动、朴实的群众语言讲清楚、说明白,通过他们来弘扬正气、汇聚民意,有效引领社会思潮走向,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社会氛围。

4. 建立和健全话语评价机制

话语评价机制是话语体系实际效能得以发挥的重要保障。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精神基层话语体系构建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工程,必须以健全的话语评价和反馈机制为话语体系的完善与发展提供重要保障。当前,在中国共产党精神基层话语体系的实际建构中,其评价机制依然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如评价主体和内容不明确、评价标准不统一、反馈处理不妥善等。

新时代健全中国共产党精神基层话语体系评价机制,积极构建“评价—反馈—优化”的动态评价模式,要解决好“谁来评价、评价什么、怎么评价”等问题。一是明确话语评价主体,着力解决好“谁来评价”的主要问题。“人民是党执政的最大底气,也是党执政最深厚的根基。”[13]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精神基层话语的受众主要是广大人民群众、基层党员干部。要明确广大人民群众和基层党员干部的主体地位,依托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互联网平台积极搭建合理有效的意见反馈、收集、分析平台,实现话语体系实施效果的即时性反馈。二是明确话语评价内容,着力解决好“评价什么”的主要问题。对中国共产党精神基层话语的评价,主要包括话语内容自身、话语表达形式、话语表达效果等方面。应评价话语内容是否具有亲和力、感染力和号召力,易于被广大人民群众理解、接受和认同;话语表达形式是否丰富多样,能够适应不同群体的需求;话语表达效果是否良好,既有效弘扬了党的伟大精神,又正确引导全社会的思想潮流。三是优化话语评价方式,着力解决好“怎么评价”的主要问题。要坚持整体性和个体性评价相结合,综合性评价和单一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和评价标准。对中国共产党精神基层话语的实施效果既要坚持整体视域,了解中国共产党精神基层话语对广大人民群众的长远影响和整体效果;也要注重个体视角,了解其对某一群体或某一方面的具体影响,坚持整体与部分相统一。对中国共产党精神基层话语实施效果的合理评价,要坚持形式多样的评价标准,综合考量其效果,同时将话语是否满足人民需要作为根本评价标准,贯穿评价的始终。四是强化反馈结果运用。“理论创新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筛选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1]342作为新时代的重要理论和实践课题,中国共产党精神基层话语体系构建既是以理论指导实践发现问题的过程,也是以实践为手段发现问题推动理论创新的过程[14]。要认真对待中国共产党精神基层话语的反馈意见,强化反馈结果运用,推动理论创新,提升话语理论深度,调整话语传播策略和方式,优化话语表达,增强话语影响力,提高话语感召力,从而充分发挥党的话语优势,强化党的话语领导权。

总之,新时代构建中国共产党精神基层话语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要加强话语内容、话语表达、话语传播和话语评价创新,更好地传播党的伟大精神,让党的优良品质和先进作风为广大人民群众所了解、熟悉、认同、拥护,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进而巩固党执政的群众基础。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 [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2] 张国祥.中国话语体系应如何打造 [N].人民日报,2012-07-11(7).

[3] 杨立志.社会整合视域下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建设研究 [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18:125.

[4] 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 [EB/OL].[2022-03-31].http://www.qstheory.cn/dukan/qs/2021-03/31/c_1127274518.htm.

[5] 中共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6] 人民网.习近平: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 努力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 [EB/OL].[2013-08-21].https://www.theorychina.org.cn/c/2013-08-21/1266144.shtml.

[7]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9.

[8] 张蓓蓓.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体系构建研究 [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24):73-75.

[9] 习近平.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 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在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的讲话 [EB/OL].[2015-09-29].http://jhsjk.people.cn/article/27645649.

[10] 新华社.习近平: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 更好完成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使命任务 [EB/OL].[2018-08-22].https://www.ccps.gov.cn/zl/xxzyjhjszl/201812/t20181209_114782.shtml.

[11] 王君,蔡锐华.马列著作选编:修订本 [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1:30.

[12] 人民网.习近平: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着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EB/OL].[2014-01-01].http://jhsjk.people.cn/article/23995307.

[13]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 [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137.

[14] 汤俪瑾,王慧楠.习近平新时代意识形态话语权构建路径探析 [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14(1):41-46.

Construction of grassroots discourse system of spirit of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in New Era

YANG Li-zhi, SUN Lu-liang

(School of Marxism, University of Jinan, Jinan 250022, China)

Abstract The grassroots discourse system of spirit of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is a discourse system for propagating and explaining the great spirit of the Party to the grassroots people, and is a collection of discourses in which the spirit of the Party is expressed at the grassroots level. Since entering the New Era, the grassroots discourse system of spirit of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is facing many challenges, such as the grassroots match degree still needs to be improved, the image appeal of the Party still needs to be strengthened, the foreign reactionary thoughts have a bigger impact on the ideological field of China, and the discourse communication force still needs to be enhanced, etc.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new characteristics and requirements of the New Era, the discourse content should be further enriched and expanded, the expression forms should be innovated and improved, the communication carrier platform should be optimized, and the evaluation and feedback mechanism should be improved. The construction of spiritual grassroots discourse system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should be speeded up, which is rich in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meets the needs of the times and conforms to the trend of the times. The influence and appeal of discourse should be enhanced, so as to make the great spirit of the Party to be the value consensus and practice criterion of the masses.

Key words New Era; spirit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grassroots discourse system; discourse content; expression form; communication power

中图分类号: D 26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4-0823(2022)05-0419-07

收稿日期 2022-04-02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9BKS053); 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19CDSJ04); 山东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计划项目(J13WA17)。

作者简介 杨立志(1974-),男,山东聊城人,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政党理论等方面的研究。

doi:10.7688/j.issn.1674-0823.2022.05.06

(责任编辑:郭晓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