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专题论坛:新时期党内民主建设研究
  • 专题论坛:新时期党内民主建设研究
    孙应帅
    2010, 3(2): 97-10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中国共产党党代会任期制作为促进党内民主、完善党的组织建设、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的重要举措,近年来受到持续关注。认真总结党代会任期制探索过程中的一些经验教训,其中主要应注意处理好党委与党代会的关系。积极探索新时期党代会任期制的实现途径,认为应继续扩大区县党代会任期制的试点,主要应在明确规范职责分工、努力加强制度机制建设、大胆创新活动方式等方面加强建设,以发挥出党代会任期制对于推动党内民主和党的自身建设的制度优势和最佳效能。

  • 专题论坛:新时期党内民主建设研究
    陈彦超;曹媛媛
    2010, 3(2): 102-10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从对民主集中制内涵的理解出发,对这一组织原则所包含的民主与集中的关系进行分析,并对中国共产党民主集中制组织原则的产生和发展过程进行简要回顾,在此基础上,提出进一步完善民主集中制原则的思路:巩固民主这一基础的同时,要处理好正确与公平的关系;集中过程中,要处理好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的关系;要正确处理上下级组织之间民主与集中的关系。

  • 专题论坛:新时期党内民主建设研究
    杨乃坤;王树元;郭秀芬
    2010, 3(2): 107-11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积极发展党内民主。保障党员主体地位和民主权利。以落实党员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监督权为重点,进一步提高党员对党内事务的参与度,充分发挥党员在党内生活中的主体作用。推进党务公开,健全党内情况通报制度,及时公布党内信息,畅通党内信息上下互通渠道。”要贯彻和落实这些精神,需要深入认识和理解党内民主的基本原则,主要包括平等原则、少数服从多数和保护少数原则、公开和讨论自由原则、选举原则、民主集中制原则、监督和纪律原则。

  • 国际竞争与产业安全
  • 国际竞争与产业安全
    王振华
    2010, 3(2): 112-11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继续、经济危机蔓延的态势下,贸易保护主义直接推波助澜经济民族主义,使全球经济危机走向深渊,奉行贸易保护主义的国家也只能作茧自缚。贸易保护主义所保护的仅仅是其暂时或长期无法调整的严重缺乏国际竞争能力的产业及其落后的生产关系,只不过是“更加彻底地利用旧的市场,不过是使防止危机的手段越来越少的办法”。发达国家恣意滥用贸易保护措施,已经彻底违背了世贸组织关于经济全球化和自由贸易的准司法规则,严重阻碍了经济全球化与自由贸易的发展进程,是资本主义社会制度无法规避的必然写照。

  • 国际竞争与产业安全
    姜岩
    2010, 3(2): 117-12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我国自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不断遭遇美欧发达国家提出的反倾销诉讼,并经常被伴之以“非市场经济”调查。通过对“非市场经济”的分析,掌握美欧等国制定的“非市场经济”标准,探讨“非市场经济地位”对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影响。在分析我国涉案企业应诉反倾销调查不利因素的基础上,总结经验教训并提出应对策略,最后根据相关国际法律标准提出加强我国出口贸易企业市场经济制度建设的思路。

  • 经济理论与应用
  • 经济理论与应用
    杨春;李箐
    2010, 3(2): 123-12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从事国际贸易活动的贸易伙伴国之间技术发展水平往往存在差距,通过国际贸易活动,技术先进的国家可以实现对技术相对不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转移。这种技术转移会给后者带来外部经济效应,即技术外溢效应,它为一些国家的技术进步提供了契机。国际贸易主要通过竞争效应、规模效应、传染效应、“干中学”、演示和培训效应等方式,给技术相对不发达的国家带来技术外溢效应。

  • 经济理论与应用
    李裕丰;王赫;毛伟
    2010, 3(2): 127-13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问题,对新巴塞尔协议中信用风险管理IRB法进行系统分析,概括其基本框架,并通过详细解析其设定的4种风险要素函数来解释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在运用各种信用风险管理模型时存在“黑箱”的原因,同时,探讨该方法与各种信用风险管理模型的兼容关系,通过解析信用风险管理模型中各种风险要素函数设定的内在逻辑关系,总结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应用IRB法时存在的各种数据估计上的困难,从而得出应对各种困难的对策。

  • 经济理论与应用
    朱义明
    2010, 3(2): 132-13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盐铁会议涉及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军事等诸多领域,涵盖中国经济及文化史上的很多重大问题,内容丰富,研究价值较高。然而,由于盐铁会议讨论范围广泛、问题分散、体系性不强、局部言辞模糊,客观上造成了后学研究盐铁会议的难度。基于经济学和政治学的视角,通过对《盐铁论》辩论内容的系统梳理,指出盐铁会议的辩论重点整体上是围绕着经济问题和政治问题全面展开的,并涵盖几乎贯穿中国封建社会全部历史的具体问题,对后世的经济、政治与文化路径产生广泛的影响。盐铁会议是中国历史上极具标志性的一次重要事件,系统梳理其内容及辩论的主要问题,对于全面解读西汉社会乃至整个中国封建历史中的诸多问题都大有裨益。

  • 管理与实务
  • 管理与实务
    高宏伟;陈娜
    2010, 3(2): 137-14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产业模块化的发展不仅改变了原有的产业结构和分工模式,也深刻地改变着产业技术发展模式。在分析模块化背景下产业技术系统结构的基础上,认为模块化产业技术发展是以平台技术的发展为基础,其他各层级技术有序协同发展的产业技术发展模式。结合我国移动通信产业技术发展的历史进程,提出后发国家模块化产业技术发展的一般模式,即以平台技术的消化吸收为基础,实现平台技术由基于消化吸收的二次创新向基于研究与发展的自主创新的进化,并带动其他层级技术发展的反向产业技术发展模式。

  • 管理与实务
    王华;李勇;金磊
    2010, 3(2): 142-14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传统的多因素敏感性分析方法存在着缺陷,因为在投资项目风险评价中风险因素的发生是随机的,各风险因素的发生是非线性和非独立的。针对投资项目决策过程中多因素、非线性随机环境下产生的决策风险,综合考虑风险因素敏感度和风险因素发生概率,通过风险因素敏感度熵值分析模型和风险因素发生概率熵值分析模型计算出风险评价指标的联合熵权,以评价投资项目的不确定性风险程度,建立投资项目多因素非线性风险分析的多方案决策模型。

  • 管理与实务
    李国红;吴凯;张丽娟
    2010, 3(2): 146-15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目前我国经济由“单极突进”发展为“多轮驱动”,辽宁经济需要在“多轮驱动”中闯出新路。辽宁县域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包括制度瓶颈、“东北现象”、经济总量较小、工业中龙头企业较少、经济增长方式落后、资金不足等。在辽宁县域经济科学发展过程中,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是关键,解决好“为谁发展”、“怎样发展”、“发展什么”3个基本问题是根本。辽宁县域经济的发展要关注民生问题、社会公平问题,要进行要素整合协调发展并培育龙头企业,还要结合“五点一线”区域经济的增长极模式,注意处理好制度创新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 管理与实务
    刘野;张凤林
    2010, 3(2): 151-15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作为辽宁省的省会和中心城市,沈阳市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带动和辐射作用。然而,高技能人才匮乏和人才结构不合理等问题成为沈阳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障碍,成为影响沈阳市竞争实力和创新能力提高的重要因素。在深入研究沈阳市高技能人才短缺现状的基础上,从个人人力资本投资、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社会及学校等角度分析其原因,并从人才培养、人才评价、社会氛围等方面提出解决沈阳市高技能人才短缺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 文化比较研究
  • 文化比较研究
    唐功志;王春晖;慈丽妍
    2010, 3(2): 155-15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增强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社会认同和跨文化传播竞争力,通过对中西传统节日起源与形成差异的梳理和中西文化差异的对比分析,认为西方传统节日大多是建立在宗教尤其是基督教文化基础之上的,具有较强的普适性和跨文化移植性;而中国传统节日主要源于岁时节气,具有极强的世俗性及泛神性。这种起源与形成差异成为传统节日跨文化交汇与移植、尤其是中国传统节日跨文化向西方移植的障碍。要使中国传统节日具有跨文化传播的普适性,必须对其进行与时俱进的改造,包括对其赖以产生的社会土壤进行改造,并赋予传统文化崭新的历史内涵。

  • 文化比较研究
    王妮;李宁;邓大军
    2010, 3(2): 159-16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随着全球化趋势的演进,中澳跨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中澳人民在跨文化交流中有哪些心理体验,文化心理差异呈现出什么样的特征,如何创造更加适宜的异文化环境,如何促进跨文化交流的和谐,是值得认真研究的问题。从中澳跨文化交流项目的第一手资料入手,对比分析中澳两国人的文化心理差异,并对中国文化进行一定的审视与反思,使中澳双方在多种文化价值观的碰撞中体认彼此的文化,重新定位自己的文化价值观,为不断增加的跨文化交流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导。

  • 文化比较研究
    吕冰;金鹏辉
    2010, 3(2): 163-16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言语幽默是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交流和人际交往的重要手段。在多种文化交流频繁的今天,如何借助英汉言语幽默的文化特性来帮助人们成功交际,已经成为语言学家研究的重要课题。从文化多样性视角分析英汉言语幽默的不同特点,包括言语幽默的民族性、宗教色彩以及价值观分析,旨在通过这种跨文化比较研究加强不同民族的相互了解,使跨文化交流取得更好的效果。

  • 科技哲学
  • 科技哲学
    朱春艳;陈凡
    2010, 3(2): 166-16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原有环境管理模式存在3个方面的主体缺失,即在管理上“见物不见人”、主体范围过于狭窄、片面的自然观。由此出发,提出一种新型环境管理模式——生态化环境管理模式,其基本理念是可持续发展,在价值取向上强调以人为本、整体协调。进而从制定主体民主参与的制度规范、提升公民的环境意识、加强科学技术教育3个方面探讨适应这种环境管理模式的主体生成策略。

  • 科技哲学
    姜孝宇;李媛
    2010, 3(2): 170-17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正确的经济发展观能促进经济的健康协调发展,而不合理的经济发展观会导致经济的畸形发展,造成生态环境恶化。在简析经济发展观概念的基础上,运用文献分析法、数据分析法研究经济发展观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具体表现及其正反两个方面的影响,并创新性地运用马太效应分析经济发展观在指导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放大效应,以明确经济发展观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从而得出经济发展观应当回归理性和坚持可持续经济发展观的结论。

  • 教育教学研究
  • 教育教学研究
    郑海英;郑雅良
    2010, 3(2): 175-17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高校信息化建设是教育改革发展的助推器,也是实现教育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手段和途径之一。信息技术引发的社会变革对高等教育的教学与管理观念、模式、手段、工具等方面产生冲击。通过对我国高校信息化建设现状及问题的剖析,探讨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发展趋势,进而从领导重视、正确认识、开发资源、建设队伍等方面提出对策与建议,说明加强高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 教育教学研究
    李春华;李媛媛
    2010, 3(2): 179-18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自身建设,为新时期、新阶段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提供了指导原则和行动纲领。高校党校教育在高校党的建设和党的事业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从3个方面阐述高校党校建设和创新的思路与举措:认清形势,坚定信念,加强高校党校建设工作;把握方向,深入研究,探索高校党校建设路径;解放思想,锐意改革,创新高校党校建设思路。

  • 教育教学研究
    邵彤;隋鑫
    2010, 3(2): 183-18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结合最新数据分析辽宁省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从政府、高校、企业和毕业生4个角度总结出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的成因。通过对政府就业政策、高等教育模式、用人单位招聘观念和毕业生应聘观念的深入研究,提出加强政府部门宏观调控、加快高校培养体制改革、树立用人单位科学公平的人才观、转变毕业生传统就业观念等缓解辽宁省高等教育发展进程中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的对策。

  • 教育教学研究
    刘影;孙河川
    2010, 3(2): 188-19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教学是教师的核心任务和主要学术职责。教师效能感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对其能有效地完成教学工作、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能力的知觉和信念。它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整体教育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效果,是促进教师评价由外在指标向内外指标整合转变的关键因素之一。通过文献分析,对中国和美国教师效能感评价的发展历史、测量工具、评价体系进行多层面的对比,探讨其转化和发展的过程,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对拓宽教师效能的研究途径和提高教师评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