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
陈力, 陈照明, 杨昊月
新质生产力赋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不仅是坚定文化自信与承担新时代文化使命的必然需求,也是构筑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路径。这一赋能机制根植于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的深切呼唤,与文化产业追求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逻辑不谋而合,两者在创新驱动、市场需求响应及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方面展现出高度契合。新质生产力作为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动能,其核心在于通过四大机制实现赋能:一是创意激发机制,利用先进技术手段如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为文化内容创新与多样化提供无限可能,加速创意从构思到产品的转化进程;二是产业融合机制,打破传统界限,促进文化与科技、旅游、教育等多领域深度融合,形成跨界合作的新模式,拓展产业价值链;三是资源配置机制,依托数字化平台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生产效率,确保文化资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四是绿色低碳效应,倡导环保理念,推动文化产业向低碳环保方向转型,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重提升。实践层面,要实现新质生产力对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赋能,需从六个维度入手:第一,强化科技应用,鼓励技术创新,特别是加强数字技术在文化创作、传播、消费各环节的应用,提升产业智能化水平;第二,促进集群发展,构建文化产业园区和特色产业集群,形成规模效应和协同效应;第三,完善金融服务,拓宽融资渠道,为文化企业提供定制化金融服务,降低融资成本;第四,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营商环境,为文化产业提供良好发展土壤;第五,构建绿色体系,推动绿色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实现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第六,深化国际合作,加强文化交流与合作,借鉴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同时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提升国际影响力。通过一系列举措,能够有效促进文化产业内部结构优化升级,提升产业链整体竞争力,激发文化创新活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丰收。更重要的是,以新质生产力赋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可以进一步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力和影响力。因此,新质生产力赋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不仅是产业发展的战略抉择,更是增强文化自信与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重要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