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专题论坛:文化遗产法治的自觉与反思
  • 专题论坛:文化遗产法治的自觉与反思
    梁骄阳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文物保护单位制度是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文物保护制度,从产生至今,在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中发挥了较大作用。阐述该制度产生发展的历史,对其中最重要的三项制度,即认定制度、“四有”制度及经营管理修缮制度进行规范法律分析,指出我国文物保护单位制度中存在的不足,并对英国的登录建筑与保护区制度进行学习和借鉴,以期对我国文物保护单位制度的进步有所裨益。

  • 专题论坛:文化遗产法治的自觉与反思
    郭萍;刘洁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对大遗址管理而言,我国正稳步推进的城镇化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为回应这些机遇或挑战,“十一五”前后我国从中央到地方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寻求大遗址管理体制中管理架构和机构的部分突破。这些突破对大遗址保护已经或正在产生积极影响,但也面临着政策不具普适性、无法根除原管理框架痼疾等困境。促成大遗址保护需求与规划的衔接、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大遗址管理,是突破困境的重要手段。

  • 专题论坛:文化遗产法治的自觉与反思
    胡光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随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颁布实施,文化遗产保护立法工作逐步开展,制定统一的《文化遗产法》成为建设文化遗产保护法律体系的重中之重。由于文化遗产保护本身的特殊性,文化遗产保护立法与其他部门法相比更注重程序规则和实体规则的融合,重视专业知识在法律中的适用,而这些特点最终决定了文化遗产保护立法所具有的评价、管理、协调等特殊功能。研究文化遗产保护立法的特点和功能,能够从立法学理论角度为统一的《文化遗产法》的制定打下基础。

  • 专题论坛:文化遗产法治的自觉与反思
    崔璨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主要依靠人与人之间的口耳相传,其中传承人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如何调动传承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积极性就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内容。然而,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对传承人的规定较为简单,只是从义务的角度规定了传承人的传承义务,导致传承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积极性不高。对此,应当加强传承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权利性认识,在立法中明确规定传承人享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权,通过程序性规定和法律救济措施的制定进一步保障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作为权利主体对传承活动所享有的传承权。

  • 专题论坛:文化遗产法治的自觉与反思
    岳业鹏;刘雅娟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随着文物交易市场的不断繁荣,民间文物鉴定行业的发展也突飞猛进。由于我国目前尚无规范民间文物鉴定人的法律依据与行业管理机制,导致文物鉴定水平良莠不齐,严重影响到文物交易市场的发展。我国目前采取的行政干预方式进一步加剧了市场机制失灵的现象,应当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实行行业组织管理与明确法律责任的双重规范模式。建议确立民间文物鉴定人的市场主体地位,建构文物鉴定人的准入制度,并明确鉴定人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 国际竞争与产业安全
  • 国际竞争与产业安全
    孟祥铭;隋欣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新能源产业被认为是全球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核心,各国都在大力推进新能源产业的发展。中国在新能源产业方面发展迅速,但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自2011年起,欧美相继对中国太阳能光伏产品发起了4次“双反”调查,辽宁的太阳能产业受到了很大影响,新能源产业的整体发展也受到了很大冲击。辽宁需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通过改进自身存在的不足推动产业健康发展,提高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从而实现国际化发展。

  • 国际竞争与产业安全
    刘旸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利用12个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非平衡面板样本数据,对微观、宏观和其他因素对生产者货币计价(PCP)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指出经济规模、市场份额、金融市场的发达程度、币值的对内稳定性和产品差异化程度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而出口商的谈判能力、币值的对外稳定性等因素也对PCP的选择有一定影响。根据实证检验结果,对人民币作为贸易计价货币的条件进行评估,发现其优势在于我国的经济规模、出口商的市场份额及其谈判能力以及人民币汇率的相对稳定性; 劣势在于相对落后的金融市场、不可预期性较大的通货膨胀水平以及产品的差异化程度。

  • 装备制造业发展研究
  • 装备制造业发展研究
    张青山;逯晓宇;徐伟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随着全球化经济和信息化技术的发展,顾客消费已从基于产品的功能性消费向基于服务的体验性消费转变,制造业服务化成为制造企业获取核心竞争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及提升中国综合实力的必然手段。在分析制造业服务化转型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归纳总结我国制造业服务化面临的挑战,提出服务化转型的路径,并从产业和企业两方面给出具体对策。

  • 装备制造业发展研究
    薛海龙;吉海涛;赵文增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服务化是全球一体化经济的特色和着眼点。云计算是IT产业自身服务化转型的成果,不仅为装备制造业提供了先进技术支撑,其形成思想和历史变革过程对装备制造业服务化转型也极具借鉴意义。深入剖析云计算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探讨装备制造业服务化转型的模式、方式和方法,结合东北老工业基地装备制造业发展归纳总结我国制造业服务化面临的挑战,提出服务化转型的路径,并从政府引导、企业自身生存和产业群协调3个层面给出具体对策。

  • 管理与实务
  • 管理与实务
    郭燕青;徐菁鸿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采用合项思维理论创新方法,将生态位理论中的资源竞争与种群规模演化理论中的资源丰富程度进行理论衔接,并通过建立生态位宽度模型与种群演化Logistic时滞模型对上述理论衔接从定量的角度进行描述。以中国汽车产业为例,采用中国汽车工业年鉴中的部分数据对上述过程进行验证,探究中国汽车产业生态位的逐年变化与整车产业种群规模的逐年演进之间的关联,发现环境资源稀缺会影响产业种群规模的变化,而且局域种群之间存在着生态位竞争。如果存在生态位竞争的局域种群同属于一个异质种群,那么生态位竞争将对异质种群的规模变化产生影响,两者具有趋同效应。

  • 管理与实务
    秦毅;王仁祥;魏士凯;姜钧译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分析我国地铁运营安全风险研究现状,构建安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指出沈阳地铁运营安全状况及特征,并运用层次分析法和云模型对沈阳地铁一号线运营安全现状进行实证分析,确定其运营风险级别。从排除沈阳地铁安全隐患着手,提出相应的管理方案和防御措施,为今后我国其他地区的地铁运营风险评价提供进一步的理论依据。

  • 管理与实务
    于兆吉;魏闯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在对数据库和数据管理发展历程进行梳理的基础上,提出主题数据库应结合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的数据特点进行重新定位和改变的观点。通过对大数据和主题数据库相关文献的筛选、分类和分析,对大数据和主题数据库的概念进行认知和界定,对与主题数据库紧密相连的相关研究,包括主题划分、信息资源规划和大数据背景下管理和决策的研究现状进行评述,最后提出大数据时代主题数据库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 民主与法
  • 民主与法
    孙文红;李英霞;孟雷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创新社会治理,而社区矫正所体现的刑罚轻缓化、行刑人道化以及犯罪治理社会化等先进理念,正是创新社会治理的有机组成部分。针对当前社区矫正机构工作力量薄弱、威慑力不够、约束力不强、协调能力有限等问题,必须多方联动、形成合力,才能增强社区矫正的实施效果。实践证明,强化对社区矫正的法律监督,适当拓宽检察职能,积极发挥协调作用,是增强社区矫正活动权威性、实效性的有效途径。

  • 民主与法
    张志文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在法官看来,法律渊源不能停留在仅是各种法律集合体的静止状态,其方法论意义只有与法律发现相结合才能被彰显。于是,司法立场的法律渊源成为法官寻找裁判纠纷规则的“仓库”。法官在法律渊源中发现法律时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正式法律渊源优于非正式法律渊源; 规则优于原则; 下位法优于上位法; 特别法优于一般法。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方玉梅;张丽丽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逐步形成、发展和完善是密切相关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系统性与实践性、价值理性与制度理性、内生性与包容性三个有机结合的特色与优势。科学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特色与优势,对于准确把握进而更好地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任小艳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是马克思的经济学著作,但其实质上隐含着马克思的政治哲学立场。在《手稿》中,马克思坚持政治经济批判的方法,以劳动与生产作为财富的基石,阐释资本主义在资本逻辑统治下社会财富生产的悖论和分配不公正现象,揭示资本权力下对抗性的加剧和劳动阶级非幸福的苦难境遇。通过对资本主义将“劳动时间”作为“财富的尺度”的批判,指出未来社会财富的宏大基石从劳动生产转到人自身的生产,从而促进人的潜能的发展,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劳动时间将成为自由时间,人们真正在闲暇时间中享受幸福,实现真正的社会的个人的发展。马克思的财富观与幸福观对改变当今社会人的生活状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