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系列专题之五: 低碳生活与绿色发展
  • 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系列专题之五: 低碳生活与绿色发展
    “包容性绿色增长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组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低碳生活是实现“双碳”目标、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必然要求。包容性绿色发展跟踪调查组(IGDS)围绕低碳生活展开全国性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大多数居民具有环境保护责任感,对低碳行为具有良好预期,愿意为低碳生活承担额外成本,吃穿住行用游等领域低碳生活实践取得显著效果,但低碳生活转型在认知和实践层面仍面临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为切实推动低碳生活方式,应加强针对性宣传教育,培育城乡居民低碳生活意识;向中低收入群体倾斜,注重低碳生活的市场化激励与精准性财政支持;立足吃穿住行用游低碳生活实践,以供给系统变革促进低碳生活方式;完善基础设施,为广泛形成低碳生活方式提供硬件保障。
  • 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系列专题之五: 低碳生活与绿色发展
    “包容性绿色增长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组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伴随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稳步推进,国家经济政策的包容性特点更加突出,通过构建包容性的绿色低碳经济,实现人类永续发展和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是全面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目标和新要求。中国社会科学院从公众认知角度选取华东地区为调研范围,就包容性低碳消费环境建设情况开展了跟踪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居民的绿色低碳意识正在持续提升,对当地包容性绿色低碳消费环境的建设信心较强,国家政策导向、政府宣传效力、居民的主观认知水平是影响绿色低碳消费环境的三个重要因素。政府对营商环境的体制机制等的顶层设计、科技创新水平以及重点企业转型升级等是建设包容性绿色低碳消费环境的重要着力点。另外,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收入水平等也会影响居民的绿色低碳消费方式。因此,对接绿色低碳消费的重点领域企业转型升级、注重绿色低碳消费方式的宣传引导、推动企业的高质量发展、做好宣传引导等举措是优化绿色低碳消费环境的必要措施。以山东省包容性绿色低碳消费环境建设实践为例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华东地区优化绿色低碳消费环境的具体路径。
  • 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系列专题之五: 低碳生活与绿色发展
    “包容性绿色增长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组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双碳”目标的推进,个人碳减排情况愈发受到社会关注。2021年中国科学院《中国“碳中和”框架路线图研究》表明,居民消费产生的碳排放量占全社会碳排放总量的53%,可见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之一在于全民消费低碳化。中国社会科学院包容性绿色发展跟踪调查(IGDS)从公众认知、公众行为、政府宣传、实践成效四个方面对西北地区居民绿色消费行为和碳普惠实践效果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被调查者普遍具有较强的绿色消费意识和环保意识,但对具体如何减少碳排放仍需要更多宣传科普;被调查者的绿色消费行为覆盖衣、食、住、行、游等消费领域,但低碳生活成本带来一定经济压力;被调查者认为政府对绿色消费行为的宣传力度较大,但公众参与碳普惠活动的效果并不理想,需要政府和企业进一步加强碳普惠活动宣传,完善激励措施。据此提出西北地区规范发展碳普惠的政策建议。
  • 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系列专题之五: 低碳生活与绿色发展
    “包容性绿色增长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组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大温室气体排放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给环境保护工作带来巨大挑战,发展低碳经济、挖掘低碳消费潜力成为实现“双碳”目标的必然选择。基于中国社会科学院IGDS调查数据,从行为、认知、态度和责任四个维度对西南地区包容性低碳消费行为进行研究,并对西南五省(自治区、直辖市)低碳消费行为的差异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四川、重庆和云南在低碳行为和低碳态度方面显著优于贵州和西藏;而在低碳认知和低碳责任方面,贵州和西藏落实效果更佳。选取重庆市作为代表省份对低碳消费社会特点进行案例研究,并从政府宣传、低碳行为、低碳认知、低碳责任和碳普惠路径等五个角度提出西南地区构建包容性低碳消费社会的对策建议。
  • 装备制造业发展研究
  • 装备制造业发展研究
    施慧斌, 姚依秀, 蔡沐洵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探讨颠覆性创新反作用于平台生态系统的影响对平台企业创新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模块化理论研究视角,以短视频巨头抖音平台为研究对象,分析颠覆性创新影响平台生态系统的作用机理,从平台模块交互行为、创新结构及平台治理机制三方面,结合抖音平台实际情况进行深入分析,总结出颠覆性创新对于平台生态系统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颠覆性创新对平台生态系统的影响表现为:改变模块交互行为,各模块内部自主性提高,加快平台生态系统价值创造;简化平台治理机制,提升平台生态系统治理效率,有助于平台稳定良性运行;优化平台创新结构,打破平台生态系统创新瓶颈,进一步促进平台快速发展。
  • 装备制造业发展研究
    石嘉婧, 雷金英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当前,数字技术已成为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动力之一。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是我国数字经济发展的重心所在,数字化人才则是推动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主要抓手。然而,当下制造业人才吸引力不足、人才规模与素质存在结构性失衡、院校培养与市场需求不匹配等问题,已成为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掣肘。政府、院校、机构各方应当协同合作,构建系统高效的制造业人才协同培育体系,着力推进制造业人才的数字化转型。
  •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陈晓晖, 李金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党史学习教育体现了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的有机统一。从理论逻辑看,它是对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继承与发展;从历史逻辑看,它是中国共产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经验的深刻总结;从现实逻辑看,它是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战略举措。深入探究党史学习教育的三重逻辑,对持续推进新时代党史学习教育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张娟娟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共产党历来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载体,其话语体系随着中国共产党的发展而发展并呈现出不同的历史特征。系统梳理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历经的创立探索、拨乱反正、加强改进、拓展发展、守正创新五个阶段,总结其基本经验,深化对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发展规律的认识,以期推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发展。
  • 经济与管理
  • 经济与管理
    余得生, 董馨玥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服务水平成为影响消费者选择购买渠道的重要因素,零售商间服务策略引起了广泛关注。针对服务的正、负外溢效应同时存在的情况,以博弈方有限理性为前提,运用博弈理论分析是否引入制造商监察机制两种情况下的零售商间服务策略。结果表明:无约束条件下零售商的策略只与服务提供的收益和成本有关,有约束条件下零售商行为策略选择与监督奖惩机制密切相关;合理的监督奖惩机制会大大提高零售商的积极性。据此提出完善社会监督体系、优化对零售商的服务举措、引入合理的监督和奖惩机制等对策建议,为企业服务策略选择提供管理启示。
  • 经济与管理
    李森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也是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共同愿景之一。为推进高质量发展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运用CiteSpace工具,以中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为数据源,对高质量发展领域的研究文献进行系统性的图谱分析和量化研究。结果显示: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理论研究正处于上升发展期,发文量逐年攀高;在研究领域上,经济方面的研究占据着主导地位;研究聚焦于高质量发展的内涵、路径、机制和评价等问题。在未来的研究中,可以进一步深化高质量发展的概念、特征和评价体系研究,加强高质量发展路径选择和实践探索研究,拓宽高质量发展领域的研究视野,促进中国高质量发展与世界可持续发展的有机结合。
  • 法律理论与实务
  • 法律理论与实务
    张嘉鑫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19年修订《证券法》增加了对信息型操纵的规制,但仍存在一定不足,核心问题之一是对信息型操纵市场的认定不完善。分析操纵市场这一行为类型的发展以及信息型操纵市场的机制原理和产生原因可知,信息型操纵市场是以信息运用为基础的操纵市场行为。为进一步探索信息型操纵市场的认定要件,以17个典型案例为样本,分析得出信息型操纵市场行为的认定标准为“一释放、二信息、四模式”。结合全国首例信息型操纵市场民事赔偿案展开论证,根据相关民事法律理论,认为信息型操纵市场的司法认定要件包括:行为人实施了相关操纵行为,投资者遭受损失,行为人具有主观故意,行为与损失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 法律理论与实务
    侯东亮, 游忆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是刑事诉讼中至关重要的证据规则之一,在司法中的适用直接关系到诉讼程序及诉讼结果的公正性。电子证据作为法定证据类型,应当属于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适用范围。然而,目前我国非法电子证据排除存在缺少明确法律规定、缺少非法电子证据认定及排除标准、电子证据合法性审查效果欠佳等问题。为解决以上问题,进一步完善非法电子证据排除规则,需要以立法形式将电子证据纳入非法证据排除规则适用范围,针对不同类型的电子证据设置不同的排除标准,并发布指导性案例以引导刑事司法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