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本期主题 中国工业化史
  • 本期主题 中国工业化史
    李钢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新中国工业化是一个连续发展的历史,不应人为地分开。但对历史分期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历史,也可以更好地理解当下,并为将来做好准备。以生产力为分期标准,尝试把新中国工业史分为五个时期:第一时期(1949—1956年),过渡时期的工业化,主要贡献是建立新中国工业化发展的制度基础与生产力初步框架,以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完成为结束标志;第二时期(1956—1973年),以民族真正独立、自决为目标的工业化时期,主要成就是中华民族能真正自立于民族之林,摆脱百年来灭种亡国的风险,以“四三方案”上报实施为结束标志;第三时期(1973—1993年),以解决人民的温饱为目标的工业化,主要成绩是中国生产力实现了从总量上满足人民温饱的基本要求,以1973年“四三方案”的实施为开始标志,以1993年废除粮票为结束标志;第四时期(1993—2020年),不断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全民奔小康的工业化,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以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消除绝对贫困为结束标志;从2021年开始中国工业化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在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顺利实现的基础上,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奋力前行。
  • 本期主题 中国工业化史
    梁泳梅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新中国成立以来至1973年“四三方案”的提出,我国工业化的主要任务一直是确保民族独立和民族自决,即从做好经济建设、提高国防能力、完成战略腹地产业备份等多个方面入手,保障国家安全、确保民族独立。这是通过一系列的战略部署和重大事件来实现的:第一,通过社会主义改造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为确立国家工业化的社会主义性质奠定基础。第二,做好经济建设,以发展来保安全、保自决,包括确定中国推进工业化是走优先发展重工业的道路,通过以“156项工程”为代表的项目建设、借助技术引进来快速奠定工业体系基础,促进以钢铁工业为代表的基础工业快速发展等。第三,“两弹一星”国防尖端科技产业的突破,一方面从国防实力上真正确保了民族独立;另一方面通过国防尖端产业的引领,带动了整个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工业体系的建设。第四,三线建设这个巨大的社会经济工程,一方面通过战略大后方的建设极大地增强了我国面对战争威胁的博弈力量,加大了对国家安全和民族独立的保障能力;另一方面,通过优化地区工业布局推动了区域协调,推进了我国工业化的发展。以上都为下一阶段的发展打下了制度、物质、国际环境的基础。
  • 本期主题 中国工业化史
    陈素梅, 秦宇, 陈明明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聚焦谋发展使命,新中国工业化道路具有鲜明的阶段性特征,从保温饱到奔小康再到共富裕,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以人民利益为核心。在保温饱阶段,通过确立一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原则、突破计划经济的经济体制改革、“四三方案”技术引进等制度创新,大大提升了工业品生产效率,极大地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在奔小康阶段,工业发展重点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通过市场化改革、创新发展、开放发展、工业立国、包容性发展、可持续发展使中国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工业国家,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共富裕阶段,中国正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已取得新冠病毒感染防控重大决定性胜利、人均预期寿命历史性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标志性成果涌现等成就。通过历史梳理,认为工业是保温饱、奔小康与共富裕的主引擎,结合实际又与时俱进的工业化改革、对外开放、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加快工业化发展的必由之路。
  • 本期主题 中国工业化史
    郎元智, 梁启东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近代中国电池工业的发展历程中,辽宁的电池工业起步较早,并在国产干电池领域初步突破技术瓶颈。在辽宁本地的电池生产方面,以王秉乾创办的安东中华电气机械厂和张少亭兄弟创办的中国干电池制造工厂为代表的辽宁电池工业虽然规模弱小,但是发展势头良好。总体而言,民国时期辽宁电池工业是为打破外商垄断、重新夺回本地市场而产生的,符合近代中国工业“冲击—反应”发展模式。由于其规模弱小,并未形成与外资企业开展“商战”的能力,但折射出的国人不畏困难、勇于探索的奋进精神和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抗争精神,时至今日仍然值得颂扬。
  • 国际竞争与产业安全
  • 国际竞争与产业安全
    潘雨晨, 李润莹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作为关键的生产性服务业,运输服务贸易壁垒的降低为RCEP区域合作与发展带来了新机遇。通过使用GTAP模型模拟运输服务贸易壁垒降低所产生的区域经济效应后发现:行业整体层面,运输服务贸易壁垒降低有利于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社会福利提升以及成员间贸易合作;细分行业层面,壁垒降低有助于提高各国对域内其他成员所提供的运输服务需求,扩大生产附加值,且中日为主要的贸易逆差国,其他成员主要表现为贸易顺差。进一步分析发现:中国运输服务业竞争力相对较弱,且表现出短期以逆差为主,长期有顺差趋势的特征;印度若加入RCEP不仅有利于增进区域经济效应,也会改善其自身经济状态,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会分流中国与其他RCEP成员之间的合作,但中印之间的贸易合作规模会明显扩大。据此提出政策启示,旨为提升我国运输服务业国际竞争力提供借鉴。
  • 国际竞争与产业安全
    孟祥铭, 宋欢玉, 牛静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辽宁是东北亚开放的窗口和“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节点,加快构建“一体两翼”对外开放新格局是辽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实现高质量发展和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重要举措。从贸易开放、资金开放、技术开放、社会开放四个维度构建“一体两翼”对外开放效果评价体系,采用因子分析法对2021年我国内地31个省份对外开放度进行评价,结果显示:辽宁对外开放度在全国处于较低水平,外贸外资因子、教育文化因子和旅游因子得分显著低于广东、上海和浙江,是影响辽宁对外开放水平的主要因素。从外资外贸、教育文化、旅游方面的主因子视角和对接国际高标准规则优化营商环境,加强区域合作开放平台建设,完善国际合作交通网络等政策方面,提出加快构建辽宁“一体两翼”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对策建议。
  • 经济与管理
  • 经济与管理
    徐伟, 李雪颖, 闫妍, 阿菲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考虑碳排放的情况下,静态层面建立DEA模型,动态层面运用Malmquist指数方法,实证分析中国内地除西藏自治区外的30个省份规模以上工业2013—2021年生产效率的时空演化特征,并利用Tobit模型研究影响工业生产效率的相关因子。结果表明:地区间工业生产效率差距较大,东部地区显著高于中西部地区,但总体生产效率正增长;政府制定的低碳环保政策对工业生产效率的提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对此,提出科学安排技术研发投入、推动区域协调发展、重视工业绿色低碳转型升级以及加大对外开放力度等建议,旨在引领工业高质量发展。
  • 经济与管理
    祝爱民, 王欢, 李文珊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创新生态系统是企业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封锁,提升自主技术能力的重要途径。探索核心企业创新生态系统构建及其演化,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模块化视角,从情境、结构、机制三个层面对大疆创新生态系统演化的实现机制进行纵向单案例研究。研究发现:在政策、技术、市场情境因素加持下,产品模块化、系统模块化和平台模块化构成企业创新合作基础;在模块化驱动下,逐渐演化形成包括创新主体适应机制、创新资源互动机制与创新要素共生机制的实现机制;在情境因素与模块化共同赋能下,核心企业的定位呈现从开拓者、主导者到引领者的角色嬗变,创新生态系统呈现从条链式、网络式到聚合式的创新网络结构演化。相关企业应精准把握情境因素、有效推进模块化战略、持续优化创新实现机制,以推进创新生态系统演化。
  • 经济与管理
    侯芳, 陈捷飞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突发事件及随机冲击影响了管理情境,对时序动态综合评价方法有效性提出了新要求。外部环境复杂多变使得一类时序动态综合评价值波动显著异于以往状态,如评价值出现骤跌然后缓慢爬升至较低水平并持续波动,此时被评价对象的评价值已经击穿经典双激励控制线的负激励线并持续处于下行状态,从而使得经典激励评价方法有效性有待改进。面对这种情况,提出具有情境调节特征的递归激励评价方法,针对分割式赛汝(SERU)生产系统的员工特征,首先通过对赛汝多能工的生产状态进行马氏过程预测,预测出多能工下一生产状态的概率分布,根据得到的概率分布得出每一阶段的递归值并且结合双激励线方法对多能工的递归值进行激励评价,最后结合犹豫模糊函数求解具有隶属度的时间权重,得到具有隶属度时间权重的评价值。通过考虑结合赛汝生产系统这一时代新型生产系统,证明该方法具有更好的柔性和鲁棒性。
  • 经济与管理
    李艺, 王峤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宅经济”盛行的今天,提升在线用户转化率是App企业抢占市场、发掘商业潜力的主要途径。基于心理账户视角,运用推拉锚定模型,实证研究在线用户转化机理。研究发现:用户对产品缺陷越厌倦,心理账户的非替代性强度、预算性强度越弱,用户越容易改变心理账户设置与预算分配,进而产生消费行为;用户感知到的产品价值越大,心理账户的非替代性强度、预算性强度越弱,越容易产生消费行为;最优刺激水平高的用户更容易厌倦产品缺陷,心理账户非替代性强度、预算性强度更容易受产品缺陷厌倦感影响;最优刺激水平高的用户更容易感知产品价值,心理账户非替代性强度、预算性强度更容易受感知产品价值影响。据此提出突出付费产品特点、提升用户感知价值、完善用户激励机制、向App用户进行针对性营销推送等提高用户转化率的营销建议。
  • 法律理论与实务
  • 法律理论与实务
    万志前, 王子洁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合法来源抗辩是知识产权侵权诉讼中常见的抗辩事由之一,信赖保护原则、善意第三人理论和过错责任原则为其理论基础。合法来源抗辩是对品种权人侵权损害赔偿请求权的限制,为平衡品种权人与善意侵权人的利益,应从行为类型、主观要件、客观要件等方面明确其适用界限。构成合法来源抗辩的,侵权人应停止侵害和支付合理开支。应限制停止侵权的适用,可根据具体案件采取支付合理费用、事后许可及取得侵权物等代替救济方式,按照合理性、真实性、关联性确定合理开支的数额。善意侵权人所获利益的返还,应以现存利益为限。我国应借鉴其他知识产权领域立法、他国相关立法以及司法实践,完善侵害品种权合法来源抗辩制度。
  • 法律理论与实务
    孙琳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实现案件繁简分流,统筹兼顾质量效率是改革者赋予小额诉讼程序的核心价值功能。然而,学界关于小额诉讼程序实现案件繁简分流的实际效果如何,是否削减司法公正等问题尚未达成一致意见。实证研究表明,受司法考核和降低诉讼费政策的影响,我国不同法院适用小额诉讼程序对案件繁简分流的实现效果和司法公正的保障程度,在修法前后以及降低诉讼费前后均存在差异。可见,小额诉讼程序并非使所有法院实现案件繁简分流的效果,也并非使所有法院司法公正均受到减损。因此,在辩证对待小额诉讼程序适用效果的前提下,精准确定降低诉讼费后程序适用的有效区域,科学运用考核机制,适当拓宽当事人的救济途径,是未来完善小额诉讼程序以及深化民事诉讼改革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