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本期主题 全面理解“两个结合”的深刻内涵和时代价值
  • 本期主题 全面理解“两个结合”的深刻内涵和时代价值
    张建云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当今时代,在数字智能技术体系推动的新质生产力及其引发的生产方式变革的背景下,时代和实践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新问题、新任务,主要是在经济发展上,要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新型生产方式变革的要求,促进数据资源共建共享、共用共管,发展数字经济;在精神文化发展上,要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数字内容生产的客观要求,提升文化的创造力和引领力。只有坚持“两个结合”才能正确回答和解决这些问题,一方面要基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加快建立和完善适应数据资源即时即地共建共享、共用共管的体制机制,另一方面还要基于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改造和升华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提供的海量原始数据资源,提升数字内容生产即文化生产的创造力和引领力。
  • 本期主题 全面理解“两个结合”的深刻内涵和时代价值
    毕芙蓉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两个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大成果。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强调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反教条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必然要求。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充分表明,反教条主义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两个结合”具有反教条主义实质。坚持“两个结合”反对教条主义,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原则,重视理论创新,并把握正确政治方向。
  • 本期主题 全面理解“两个结合”的深刻内涵和时代价值
    王兴辉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化是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在国家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中国共产党结合国内和国际的发展要求,提出“第二个结合”思想。“第二个结合”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文化自觉,新时代的文化自觉要求我们坚守好自己的文化主体性,同时还要广泛吸收世界优秀文化,实现文化范式的现代化转型,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文化自觉代表精神主动,增强了文化自信,在自身建设和世界发展中均起到了积极作用。“第二个结合”破解了中西古今之争,开拓了文化创新空间;推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创立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为世界发展提供了另一种文化选择。“第二个结合”内含的文化发展规律性、文化现代性和文化创造性的方法和路径,为新时代文化建设和发展指明了方向。
  • 乡村振兴研究
  • 乡村振兴研究
    李刚, 任瑞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数字革命背景下,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华民族追求共享繁荣、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迫切要求。基于2013—2022年安徽省16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探讨数字经济对城乡融合发展的影响,利用熵值法构建城乡融合发展水平指数和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指数,运用固定效应模型探究数字经济对城乡融合发展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数字经济的发展对城乡融合起正向作用;中介效应检验发现,信息资源适配是数字经济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路径;区域异质性检验表明,不同区域城乡融合发展受数字经济影响程度不同,其中皖北表现最佳、皖南次之、皖中最后。基于上述分析,提出推进农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发展数字教育等政策建议。
  • 乡村振兴研究
    于兆吉, 陈书畅, 耿雪园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当前,中国正面临着严峻的人口老龄化挑战,智慧养老服务模式为解决我国老龄化问题提供了新途径。研究辽宁智慧养老服务推广路径,为完善辽宁智慧养老服务体系提供方向,有助于满足当代老年人多元化养老需求。运用CiteSpace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结合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fsQCA)与DEMATEL法,探究智慧养老服务的复杂因果机制及推广路径。研究表明:单要素对结果变量的解释力较弱;条件组态能更好促进或抑制智慧养老服务满意度提升,且稳健性较好。提炼三条推广路径:服务感知推广型、敏而好学推广型、信息素养推广型。
  • 乡村振兴研究
    黄闪闪, 杨露岩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乡村医疗服务数字化是夯实乡村振兴基础、促进数字乡村发展、实现健康中国战略目标的重要抓手。人民健康是健康中国的应有之义,农民健康是人民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满足农村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样化健康服务需求,乡村医疗服务数字化具有可及性、可供性、可得性三大优势,同时面临着数字基础差、数字建设短板、数字监管难题及数字意愿被动等现实问题。为加快乡村医疗服务数字化建设,应夯实数字化基础设施,促进医疗服务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统一乡村医疗服务数据标准,构建医疗服务公共数据库;强化数字立法保护,积极构建乡村智慧化监管体系;加强农村群众数字培训,提高医疗服务数字化应用意识,旨在充分利用数字赋能,切实提高乡村医疗服务数字化水平,扎实推进乡村振兴。
  • 乡村振兴研究
    戴丽, 黎康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城镇化进程快速推进和城市脆弱性不断增加,韧性治理被广泛运用于城市治理实践,但“村改居”社区韧性治理这一议题未受到足够关注。“村改居”社区韧性治理是增进民生福祉的集体行动,是保持动态均衡的循环过程,是自发适应转型的策略互动。基于对所选案例的分析,发现“村改居”社区面临空间分化、权责悬浮、功能弱化、文化堕距等现象,通过营建开放融合街区、统筹多元参与力量、织密社区安全防护网、共筑精神文化家园等具体做法,体现出弹性化治理、协同性治理、数智化治理、人本化治理的运作机理。面向未来,需要强化集约规划、协同共治、资源整合、共性凝塑,不断优化韧性空间布局、筑牢韧性组织基础、打通韧性管理梗阻、提升韧性文化底蕴,以实现“村改居”社区善治的价值目标。
  • 乡村振兴研究
    陈培彬, 黄可权, 朱朝枝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数字技术为依托、以普惠价值为初衷的数字普惠金融是驱动乡村就业市场扩容提质的可行性路径之一,而数字金融滥用衍生出的负面影响同样值得深入探讨。基于2011—2021年我国内地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综合运用一系列计量策略实证检验数字普惠金融对乡村就业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显著提升了乡村就业水平,其影响效应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呈现数字金融使用深度影响最大、数字金融覆盖广度次之、普惠金融数字化程度居后的格局,二是对“胡焕庸线”以东省份的正面作用更为明显。同时,影响机制会通过促进乡村零售业发展以及弥合城乡消费差距的传导路径而实现。此外,数字普惠金融对乡村就业水平的促进作用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而是存在单一门限效应。据此,提出强化数字依托与普惠价值有机融合、赋能乡村创业热情、统筹协调覆盖广度与使用深度双重提升、布局乡村网络零售释放消费潜力、优化农村数字金融资源配置等建议。
  •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张志元, 王嘉欣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发展先进制造业是实现东北地区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重要任务。当前,东北地区先进制造业发展面临产业结构不合理、数字化转型升级缓慢、集群规模效应不足、高素质人才紧缺、绿色发展能力不强等现实问题,需要通过优化制度环境推动企业充分利用生产要素,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强开放合作发挥好东北地区向北开放新前沿优势,积极培养专业人才发挥高素质人才集聚效应,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发展绿色低碳生态友好型先进制造业等对策,提高东北地区先进制造业现代化发展水平,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东北新篇章筑牢实体经济根基。
  •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马闯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共产党在百余年奋斗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自我革命战略思想,不仅找到了世界各国政党执政兴衰成败的原因,也给出了马克思主义政党如何实现长期执政的“密钥”,这一思想的出场有其内在逻辑。借鉴世界各国政党执政兴衰成败经验,探索中国新型政党政治的历史自觉体现其历史逻辑;坚守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和建党学说,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创新发展的理论自觉体现其理论逻辑;应对新时代国内外各种风险挑战,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行动自觉体现其实践逻辑。探究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战略思想的出场逻辑,有利于从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中汲取智慧和养分,为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和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理论遵循和行动指引。
  • 国际竞争与产业安全
  • 国际竞争与产业安全
    钱建华, 赵景淏, 邵宏珠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我国能源消费面临环境约束刚性增强、化石能源消费占比居高不下、能源利用效率偏低等困境。回顾相关研究成果,阐释能源消费安全内涵及特征,认为能源消费安全是一个国家和社会在能源消费方面的特定水平,即所产生的正效用达到一定水准,所产生的负效用受到一定约束的状态;其主要特征为能源消费安全功能的底线性、范畴的广域性、保障的约束性和目标的长期性。基于此,尝试从能源供给、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3个维度12个指标构建能源消费安全指标体系,并运用熵权法对能源消费安全体系进行赋权以及测算综合得分。研究结果表明:2004—2022年我国能源消费安全水平整体呈现缓慢提升趋势,生态保护、能源供给和经济发展比重为能源消费安全总体水平3个主要影响因素。
  • 国际竞争与产业安全
    刘雷, 辛媛媛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全面响应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号召,深入研究科技创新与产业结构升级之间的协调关系,加强理解科技创新对产业升级的促进作用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采用熵权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评价辽宁省14个地级市2014—2021年的科技创新与产业结构升级的系统综合发展水平,探究科技创新与产业结构升级间的耦合协调发展水平,并利用莫兰指数分析两大系统综合发展水平及系统间的耦合协调度是否存在空间集聚特征。结果表明:辽宁省科技创新发展水平较低,产业结构升级发展水平较高但不稳定;科技创新与产业结构升级间的耦合协调水平主要处于拮抗、磨合阶段;产业结构升级存在一定的空间正相关性,而科技创新及两系统间的耦合协调度不存在空间集聚关系。
  • 国际竞争与产业安全
    丁国峰, 江竞轩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算法价格歧视具有高度隐蔽性和技术性,具有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遏制企业技术创新以及破坏市场竞争秩序三重威胁。对算法价格歧视行为施以反垄断规制具有正当性和必要性,但产生于传统商业模式下的反垄断法难以有效应对算法的异化风险,存在认定受限和监管失灵的现实问题。因此,需要转变规制思路,从立法和执法两个层面提出应对之策:立法方面,要拓宽行为主体的外延,改良损害后果的评估方法,明确正当理由的适用标准,从而解决算法价格歧视的反垄断认定难题;执法方面,可构建反垄断法和算法的二元监管体系,并同步探索消费者数据赋权的私人治理模式,多管齐下规制算法价格歧视,将其引向正确的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