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论坛 新质生产力与工业高质量发展
万君, 张金娟, 刘少卿
本研究旨在探讨工业包容性发展的内涵、现状和挑战,特别是在促进社会公平、就业机会均等、区域协调发展以及支持中小型企业成长方面,分析中国工业领域在这一过程中的进展与瓶颈,寻找解决方法,以期推动工业包容性发展,促进社会公平、提高就业质量和促进中小型企业成长。本文结合中国工业发展的实际情况,从四个关键领域对工业包容性发展进行分析:工业就业、工资报酬、区域间工业发展水平和民营中小企业发展。具体方法为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从定性角度出发,根据相应的理论内涵阐释工业包容性发展的意义与价值;进一步结合相关数据,通过定量分析研判我国当前工业包容性发展的现状与存在的挑战,深入剖析工业就业、工资报酬、区域发展和民营中小企业发展的成效与问题。总体而言,在促进就业和支持民营中小企业方面,工业包容性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尤其是在增加就业机会、扩大民营中小企业发展空间方面,有了明显改善。但是,在工资报酬和区域间工业发展差距上,工业包容性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在工资水平方面,尽管整体收入有所提升,但收入分配的不均衡仍然存在,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的工资增长滞后。在区域间工业发展方面,东部和西部、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差距依然较大,导致经济发展成果未能有效惠及全体人民。进一步分析工业包容性发展面临的深层次困难和挑战,主要体现在区域产业发展不均衡、产业结构转型困难以及民营中小企业创新能力不足等三个方面。特别是一些传统产业仍依赖低成本、低技术的生产方式,导致产业升级进程缓慢,难以满足新时代对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同时,民营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管理提升等方面的投入相对不足,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较弱,也限制了其在工业体系中的整体表现。为进一步促进工业包容性发展,本文提出了一系列政策建议:首先,优化资源配置,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通过政策引导和市场机制相结合,推动各类劳动力资源合理流动与配置。其次,加强区域协调发展,尤其是通过健全区域发展新机制,促进西部地区和中小城市的工业发展,缩小区域差距。最后,提升技术创新能力,支持民营中小企业在研发和科技创新方面增加投入,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实现工业包容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