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首页 在线期刊 专题

专题

文化比较研究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文化比较研究
    唐功志;王春晖;慈丽妍
    . 2010, 3(2): 155-158.

    为增强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社会认同和跨文化传播竞争力,通过对中西传统节日起源与形成差异的梳理和中西文化差异的对比分析,认为西方传统节日大多是建立在宗教尤其是基督教文化基础之上的,具有较强的普适性和跨文化移植性;而中国传统节日主要源于岁时节气,具有极强的世俗性及泛神性。这种起源与形成差异成为传统节日跨文化交汇与移植、尤其是中国传统节日跨文化向西方移植的障碍。要使中国传统节日具有跨文化传播的普适性,必须对其进行与时俱进的改造,包括对其赖以产生的社会土壤进行改造,并赋予传统文化崭新的历史内涵。

  • 文化比较研究
    吕冰;金鹏辉
    . 2010, 3(2): 163-165.
    Baidu(9)

    言语幽默是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交流和人际交往的重要手段。在多种文化交流频繁的今天,如何借助英汉言语幽默的文化特性来帮助人们成功交际,已经成为语言学家研究的重要课题。从文化多样性视角分析英汉言语幽默的不同特点,包括言语幽默的民族性、宗教色彩以及价值观分析,旨在通过这种跨文化比较研究加强不同民族的相互了解,使跨文化交流取得更好的效果。

  • 文化比较研究
    王洪刚;唐功志
    . 2010, 3(1): 94-96.

    系统探究语言、思维与中西文化比较这一主题,其理论基础是萨皮尔沃尔夫假设。以英、汉两种语言的形式和表达习惯为切入点,详尽分析两种语言对各自使用者思维的制约与影响,进一步印证了萨皮尔沃尔夫假设有关语言决定思维并影响思维的基本结论。在深入探讨语言、思维及文化密切关系的基础上,认为语言差异是文化差别的归因点,因此,深入的语言比较应是各类文化比较的始点。

  • 文化比较研究
    王影君
    . 2011, 4(3): 280-284.

    “恶妇”和“妖妇”分别是中西文学中各具文化特色的邪恶妻子形象。这种创作认知的产生,既源于中西父权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红颜祸水论”的共性认识,又源于各自不同的伦理文化价值根基。值得注意的是,通过邪恶妻子形象的创作样态可以发现,在较长的历史时期中,儒家伦理与宗教伦理在对待女性的统治上出现跨越时空的父权制话语共谋。在现代社会,这种权利话语共谋分别遭到中西不同文化视野下女权主义的批判。由此,邪恶妻子形象获得新的创作和解读,展现出中西女性共同的主体意识觉醒潮流。

  • 文化比较研究
    张铌;阎丽君;李田新
    . 2011, 4(2): 185-188.
    Baidu(1)

    美国动画片《Mulan》取材于中国古代诗歌《木兰诗》,通过削弱中西文化的明显差异,以文化共性为传播基础,采用西方人能够接受和理解的形式,将原著中的某些文化特征加以转换,同时植入西方价值观进行文化传播。通过分析两种“木兰”的文化差异和美式“木兰”在中国乃至全球得以接受的原因,探究美式文化转型对我国传统文化传播的借鉴意义。

  • 文化比较研究
    马瑾
    . 2011, 4(4): 377-380.
    Baidu(13)

    饮食文化是社会活动的缩影,体现了人们的社交理念。了解中西方饮食差异,对发扬各自饮食文化的特点及促进其融合有着积极作用,对促进中国旅游业的发展也有着积极的指导作用。以饮食文化为切入点,分别从中西方饮食观念、饮食内容和饮食方式的差异3个方面来探究其文化内涵及社会外延。

  • 文化比较研究
    唐功志;张军;马瑾
    . 2011, 4(2): 189-192.
    Baidu(1)

    谚语忠实地反映过去的人们如何思考、如何生活,是文化和思想的活化石。通过谚语能够了解一国的文化和国民性质及其发展历史。从英日谚语入手,探讨其隐含的深层文化特征,并从行为模式、国民性质两个方面比较英日谚语反映出的英美文化与日本文化的差异。通过对谚语的分析来认识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不仅有助于了解谚语的文化背景,而且有助于深入把握其文化特征,从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 文化比较研究
    杨豹
    . 2010, 3(1): 88-93.

    人际关系是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人们通过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而发展和建立起来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对于研究伦理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孔子和柏拉图作为东西方重要的思想家,他们关于人际关系的论述不仅对各自国家的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对东西方不同文明的发展起到了引导作用。在充分阐述孔子与柏拉图各自对人际关系论述的基础之上,比较两人的观点,不仅有助于了解他们各自的思想,也有助于进一步研究东西方伦理关系的特点和规律,对现代社会中如何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显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 文化比较研究
    周莹;马瑾
    . 2012, 5(3): 285-288.
    Baidu(10)

    植根于各自迥异的文化传统,中美家庭价值观作为两国人民行为的价值尺度和评价标准呈现出多方面的差异。《喜福会》作为第二代移民华裔作家的英文代表作,是研究探讨中美家庭价值观的极佳范本,从中可以发现中美在家庭概念与地位、婚姻观以及家庭教育观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运用人类整体主义历史观审视两国家庭价值观差异的深层原因,旨在加深两国之间的相互了解,增加交流,构建更加和谐的世界。

  • 文化比较研究
    王影君
    . 2011, 4(2): 178-184.
    Baidu(4)

    中国文化形成中国传统文论以求善为核心的审美价值判断,但随着儒家思想自宋明理学起的变迁,中国出现个体意识觉醒的倾向,随之带来文学审美价值以个体人性意识为中心向求真的转变,与西方文化形成的西方现代文论以求真为核心的审美价值判断趋同。于是,伴随着20世纪初的西论中输,中国文论自身在求真的价值基础上与西方文论快速融合,出现中国现代文论的历史性初构。

  • 文化比较研究
    杨振华
    . 2011, 4(1): 87-91.

    颜之推的孝亲观在某些方面与先秦儒家思想家是一致的,但也在诸多方面异于后者。从孝德的养成看,先秦儒家认为是天经地义;颜之推则认为父母威严而慈爱是前提条件。从事亲的内容看,先秦儒家认为敬亲、顺亲更为重要,强调精神事亲;颜之推认为养亲最重要,强调物质事亲。从事君的内容看,先秦儒家重视以“心”忠君,颜之推更重视以“才”忠君。从事死的规定看,先秦儒家要求厚葬,并祭之以礼;颜之推反对厚葬之风,并认为不必拘束于繁琐的祭祀之礼。

  • 文化比较研究
    王妮;李宁;邓大军
    . 2010, 3(2): 159-162.
    Baidu(11)

    随着全球化趋势的演进,中澳跨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中澳人民在跨文化交流中有哪些心理体验,文化心理差异呈现出什么样的特征,如何创造更加适宜的异文化环境,如何促进跨文化交流的和谐,是值得认真研究的问题。从中澳跨文化交流项目的第一手资料入手,对比分析中澳两国人的文化心理差异,并对中国文化进行一定的审视与反思,使中澳双方在多种文化价值观的碰撞中体认彼此的文化,重新定位自己的文化价值观,为不断增加的跨文化交流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导。

  • 文化比较研究
    邵彤
    . 2011, 4(1): 92-96.
    Baidu(79)

    认识和掌握中西方社会价值体系的差异及其对应规律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的导向作用,解决和避免文化冲突与障碍,提升跨文化交际的实际技能,对跨文化交际活动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通过对中西方社会文化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具体表现的对比分析,整合出交际原则与模式、交际时间取向、具体交际形式3个方面的差异特征。认为应站在对文化差异宽容和认同的立场上,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并吸纳西方文化中积极有益的成分,从而真正实现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平等对话与交流。

  • 文化比较研究
    王春晖;杨怀国
    . 2011, 4(4): 381-384.
    Baidu(6)

    文化差异往往容易引起冲突,从而造成员工心理契约的差异。对中美两国员工心理契约差异进行跨文化比较研究,有助于跨文化组织采取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措施,建立和谐的企业文化,有效规范员工行为,降低契约成本,提升凝聚力和工作效率。这种跨文化比较包括契约内容、价值认同、价值取向以及违背成本等。在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不应盲目借鉴国外的管理方式,而是要以本土文化为根基,建立以情感为纽带、以沟通为关键、以发展为保障的心理契约管理体系。

  • 文化比较研究
    左丹弘;王亚光
    Baidu(4)

    神话传说是世界文化经典中的瑰宝,被世人崇尚和传颂,中西皆然。神话传说离不开英雄,中国神话传说和以古希腊为代表的西方神话传说中的英雄形象有着明显差异,反映出中西方文化观念的不同。地域起源、价值观念、审美意识等因素塑造了东西方神话传说中各具特色的英雄形象,这些英雄身上承载着不同的价值观念。对比中西方神话中的英雄形象,有益于传承和发扬神话传说中讴歌的向往自由、追求真善美、扬善惩恶等高尚的英雄精神。在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今天,在更深层次上发掘中西方神话传说中英雄形象形成的心理和文化因素,有助于促进中西方的理解和交流,建设一个和谐、包容发展的世界。

  • 文化比较研究
    李秋
    Baidu(6)

    面子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文化现象。介绍Penelope Brown和Stephen C.Levinson的面子礼貌理论,据此阐述中西方维护面子的差异:中国文化倾向于对正面子的维护,西方文化偏重保全交际者的负面子。从历史、价值观体系角度分析造成中西方面子观差异的根源:中国文化中面子观根植于群体意识和儒家文化,而西方文化中面子观受个人主义价值观和契约精神的影响很深。在跨文化交际日益增加的今天,要尽力避免文化差异造成的误解和冲突,使跨文化交际顺利进行。

  • 文化比较研究
    李箐
    . 2011, 4(3): 285-288.

    委婉语是人类相互沟通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种表达方式,并且被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所共知和认可,对协调人际关系、维护正常交际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对汉英语言实例的分析,探讨汉英委婉语交际效用的相似性,如避讳或避俗效用、出于礼貌效用、模糊掩饰效用等;分析委婉语在不同文化中体现的不同特色,如文化习俗差异、语言内涵不同、表达方式差异等。

  • 文化比较研究
    李涛
    Baidu(2)

    文化与交际互相依存,密不可分。在文化研究中,美国人类学家霍尔提出文化具有语境性,并把文化分成高语境文化和低语境文化。语境文化的不同影响着人们的思维和行为方式,语境文化差异是导致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产生误解和失败的重要原因。探究高低语境文化的形成原因并分析比较二者差异,避免误解和冲突,从而有利于实现成功的跨文化交际。

  • 文化比较研究
    尚菲菲;刘洋
    Baidu(1)

    死亡是人生的最后归宿,丧葬是对一个生命结束的最后处置仪式和对生命体死亡超越的一种寄托。中西方传统丧葬在举办主体及程序、墓地选址及建设、丧葬基调、丧葬用具等习俗方面存在着巨大差异,从中可以折射出中外文化的不同。受中国城市化建设以及西方文化在华传播的影响,中国现代丧葬仪式开始呈现出程序化、中西文化交融的特征。在文化多元化的今天,摒弃封建迷信的同时,中国应该继承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发出文化最强音。

  • 文化比较研究
    马瑾,李兆福
    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 2017, 10(3): 278-282. https://doi.org/10.7688/j.issn.1674-0823.2017.03.15
    Baidu(5)
    作为一种文化的体现,家庭是个体获得归属感和社会认同感的来源。由于不同的自然、经济和文化条件以及漫长的历史沉淀,中西方形成了家庭本位与个人本位、宗法人伦关系与契约人伦关系、父子轴和夫妻轴不同的家庭伦理体系,构成了独具特色的家庭价值观。研究中西方家庭伦理差异,有益于更好地处理好家庭成员中夫妻、亲子的关系。
  • 文化比较研究
    刘洋;尚菲菲

    新科技革命的到来使中西方网络文化在受众群体、应用方向和管理制度上表现出较大差异。随着社会发展和世界的区域性被逐渐打破,中西方网络文化在思想观念、应用发展和监管手段上愈加相互融合。网络文化对原有的社会文化价值体系产生了强烈冲击,为此必须提高网络安全意识,坚持核心价值观,提升网民整体素质; 发挥创新精神,优化网络产业; 加强网络监管,净化网络环境,以促进我国网络文化的良性发展。

  • 文化比较研究
    李兴敏
    . 2012, 5(3): 281-284.
    Baidu(18)

    针对中西诚信文化的差异,从中西诚信文化的社会背景、作用范围、价值取向以及约束机制四个方面进行分析比较,得出中西诚信文化在纵向单向性与横向双向性、狭隘性与广泛性、道义性与功利性以及自律性与制度性方面存在差异的结论,从而启示我们必须将中国的道德诚信与西方的契约诚信、中国的自律诚信与西方的制度诚信有机结合起来,汲取西方诚信文化的合理内核,构建适应中国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型诚信文化。

  • 文化比较研究
    职莉莉
    Baidu(1)

    农谚是农业生产经验的总结,在汉语和意大利语中都普遍存在。它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而且是一种文化现象; 不仅涉及农业生产的全过程,而且涉及农业生活的方方面面。文化的形成脱离不了自然地理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特定的环境造就了特定的文化,特定的文化反映在语言中形成特定的表达。从汉语和意大利语的农谚出发,探讨其中的节日文化、节气文化以及意大利特有的反映农奴和农场主阶级关系的民俗文化、宗教文化和教历文化。对两国农谚的比较分析是研究中意文化共性与个性的又一途径,有利于促进中意跨文化交流和友好交往。

  • 文化比较研究
    戴晓刚
    . 2012, 5(4): 380-384.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多民族文化交融的重要时期,其间正当两晋南朝玄风弥漫之际,十六国北朝却儒风雄劲。从十六国中后期开始,前秦苻坚、后秦姚兴等胡族统治者大力吸取汉、魏、晋以降汉族统治者的治国之道,颇具以“崇儒兴学”为中心的汉文化特征,不仅极大地推动了前秦、后秦政治、经济、文化诸项事业的发展,而且有力地推进了整个十六国北朝的民族大融合。比较探究苻坚与姚兴的汉文化特征,不仅有助于从文化层面进一步了解十六国中后期的历史发展及其基本规律,而且对当前进一步推进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大力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均具有较大的启示。

  • 文化比较研究
    周莹,李田新
    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 2018, 11(4): 381-384. https://doi.org/10.7688/j.issn.1674-0823.2018.04.15
    神话是人类文明的源头,它跨越了时空的界限,成为中西方探究民族文化的精神遗产。通过对比中西方神话传说中女神形象和女性地位的悬殊差异,探究不同地域与社会制度下以及价值观差异所带来的现实世界中中西方女性地位的差距,并对中西方神话女性原型背后展现的文化进行历史性透视。神话传说中的女性原型均具有鲜明的时代文化烙印,是女性主义研究照古通今的一面镜子,也为女性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指向。
  • 文化比较研究
    王静
    Baidu(1)

    自2010年天津市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以来,如何通过对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传承和创新达到促进城市文化多样性的目的,已成为文化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澳大利亚政府在多元文化政策方面的成功实践,或许可以给正在文化的多元共存方面摸索的天津市一些启示。无论是在政府政策支持、营造保护文化遗产的民间氛围方面,还是在利用非传统形式达到保护和传承目的方面,尊重个体特点和追求文化遗产的劳动价值都应是基本原则,这样才能最终促进社会的繁荣进步,有助于建成和谐社会。

  • 文化比较研究
    周红
    Baidu(1)

    成功的跨文化交际不仅要了解文化差异,更要了解文化空缺现象背后认知模式的差异及其根源。中美文化中存在大量的文化空缺现象,这也是双方认知模式迥异的根源。在对文化空缺进行理论概述的基础上,对中美文化空缺现象进行对比分析,深入探讨由此带来的中美认知模式差异。在文化空缺的基础上对中美认知模式进行比较研究,有助于中美跨文化交际顺利进行,促进中美关系健康发展。

  • 文化比较研究
    李涛
    Baidu(1)

    时间取向是非语言交际的要素之一。中西方在时间取向方面存在着巨大差异,极易导致跨文化交际中的误解和冲突。以Edward Twitchell Hall的单维度时间和多维度时间理论以及Kluckhohn和Strodtbeck的时间取向理论为基础,分析比较中西方时间取向的差异,以避免交际中的误解和失败,进而成功地实现跨文化交际。

  • 文化比较研究
    王亚光
    Baidu(9)

    英国人一生中的大事都与教堂密不可分——从出生的洗礼,到成年后的结婚仪式,乃至离世后的安息之所。在日常生活中,周末到教堂祈祷一般也会与英国人相伴一生。教堂文化折射出英国人对人生和世界的看法,去教堂是他们与上帝对话的途径,也反映出他们如何面对现世的人生意识。他们对生死的看法与大多以佛道为宗的中国人有很大差异。认识中英这种宗教文化上的差异,能让我们更好地认识和解决中西方交流中出现的矛盾和困难。

  • 文化比较研究
    宋成,沈丽颖
    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 2021, 14(1): 92-96. https://doi.org/10.7688/j.issn.1674-0823.2021.01.15
    中西方文化由于自然环境及人种等方面的差异表现出不同的形态,不同的社会历史发展过程则加剧了这一差异。通过对中西方体育精神不同特点的分析探寻其各自的文化根源,以丰富与发展本民族文化,进而为促进文化多样性作出贡献。通过对具体体育活动项目的考察,可以发现中西方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呈现出内在性和超越性的不同面貌。探究其文化根源,认为恢复人与自然关系的整体性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