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专题论坛:药品专利领域前沿问题探析
  • 专题论坛:药品专利领域前沿问题探析
    管荣齐,刘少华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众所周知,仿制药专利挑战机制是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核心。中国作为仿制药大国,近年来开始关注美国首仿药,致力于推进医药国际化进程。2020年10月1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的决定,新增的药品专利链接制度有关内容被视为调整药品专利相关制度的重大突破,给医药知识产权从业者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通过追溯药品专利挑战机制的建立,结合有关规定及案例,归纳药品专利挑战机制的运行模式,对药品专利挑战策略提出完善建议。
  • 专题论坛:药品专利领域前沿问题探析
    胡光,杨珍珠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既有事实证明,具备自主学习能力的人工智能系统在大数据训练下能够自主生成发明,如何对生成发明实现专利制度上的公开,是需要面对的重要问题之一。建立类似于微生物保藏算法的公存体系以及创新性的数据流动跟踪系统,可以解决在人工智能生成发明申请专利过程中所面临的由“黑箱现象”造成的训练数据、训练模型等公开难题。
  • 专题论坛:药品专利领域前沿问题探析
    王春蕾,杨凡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创造性是专利授权的关键要件,也是认定最为复杂的要件。药品研发投入巨大、成功率低,对专利保护的依赖程度远高于其他行业。当前,我国奉行“仿创结合”的药品研发政策,世界范围内的药品创新速度也有所放缓,新发明大多立足于现有技术。我国创造性认定体系客观性不足,导致实践中专利授权的随意性和不必要专利诉讼频发,破坏了专利制度平衡创新者和仿制者利益的美好愿望,亦导致消费者权利受到侵害,危及公众健康权。借鉴域外经验,应针对药品专利发布专门司法解释,规范专利申请人的申请行为,完善案例指导制度,以形成良好的专利审查与授权秩序,营造良好的药品创新环境。
  • 装备制造业发展研究
  • 装备制造业发展研究
    王文彬,李武呈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新一轮东北振兴政策的施行已经取得了良好成效,但与东北全面振兴的目标还有一定距离。基于产业振兴的视角,分析数字技术遏制单位衰减趋势的学理机制,并根据美国从“锈带”到“智带”转型的经验教训,探讨工业互联网与东北制造业转型需求的内在契合性。指出数字技术能极大程度激活单位体制要素,形成继发优势,走出一条不同于欧美“锈带”的振兴实践中国道路,进而为全球数字经济时代的工业振兴提供中国模式和中国经验。
  • 装备制造业发展研究
    杨志远,李宇迪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政府研发补贴是激励创新的重要手段,与企业自身的研发投入相辅相成。通过制造业政府研发补贴、企业自主研发投入与全球价值链之间的中介效用、调节效用分析,以及分行业面板回归,发现政府研发补贴、企业研发投入对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地位攀升产生了正向效用;企业研发人员投入作为中介变量,对改善企业人力资本结构、促进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地位攀升具有显著的正向效用;政府研发补贴对企业研发自主投入存在正向调节作用,有利于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地位提升。政府研发补贴政策应充分结合企业实际发展需要,激活企业自身发展动力。
  •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李忠鹏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涵丰富、意义重大,不仅是中国面向新时代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而且在发展中国家发展史、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和人类社会进步史上都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其实践意义主要表现在: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推动了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开辟了科学社会主义世界发展新阶段,提供了科学社会主义践行新路径,拓展了科学社会主义发展新空间;二是为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走向现代化提供了可供选择的路径,中国推进现代化的成功经验为广大发展中国家加快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有效参考和有益借鉴;三是主张推动全球治理向公平合理的方向发展,倡导提供全球公共产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解决全球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
  •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李娜,赵金科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以深邃高远的文化战略思维紧密关注国内外形势变化。他着眼于全球化的现代文化发展要求,在探索文化建设的实践历程中提出了一系列有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观点和方法,从文化建设的理论指导、思想引领、守正创新、发展动力、战略任务、发展道路以及战略指向等七个层面架构起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整体逻辑理路,在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等方面皆具深远的理论价值和社会价值。
  •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王晴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和党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逐步加深而提出的原创性概念。“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在吸收借鉴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以及超越传统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现代化模式的基础上,蕴含着“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结合、超越西方的消费异化、构建人的新的存在方式的内涵。这一论断揭示了新时代现代化的新内涵,有利于提升我国在全球环境治理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并有利于化解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
  • 经济与管理
  • 经济与管理
    张青山,张思岩,肖萌,徐伟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伴随大数据技术和智能制造的快速发展,生产设备的预知维修及多台设备的联合维修决策已成为工业制造业企业备受关注和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而服役设备剩余寿命的精准预测,又是预知维修决策和联合维修决策的前提。对已有设备寿命预测方法进行比较分析,将隐半马尔可夫模型加以拓展,结合伽马分布,构建设备状态监测数据驱动的剩余寿命预测模型G-AHSMM,给出求解方法,并基于某涡轮发动机的状态监测数据进行验证分析。结果表明:预测模型不仅规避了以往“状态观测值之间相互独立”的不实假设,而且相比传统HSMM具有更高的现实拟合性、求解简捷性和预测精准性,可作为企业预测服役设备剩余寿命的有效工具。
  • 经济与管理
    宋永辉,任福真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实现2035年远景目标的重要抓手。企业作为创新的重要主体,其融资结构与创新能力密切相关,因此,基于2010—2020年创业板上市公司经验数据,从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及创新效率三个方面综合研究企业融资结构对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发现:企业债权融资与创新投入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与创新产出、创新效率存在“U型”关系,当负债融资水平在40.2%~53.8%之间时,对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最为有利,且处于不同生命周期的企业表现出差异性。以期为优化企业融资结构、提高创新能力、助力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提供理论依据。
  • 经济与管理
    袁峰,许凌珠,邵祥理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国家到地方的“十四五”发展规划均强调了对外开放、科技创新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三者如何耦合协调值得深入研究。基于文献研究与数据可获取性确立对外开放、科技创新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系统间耦合协调模型,结合灰色关联理论对15个副省级城市2016—2019年三系统和两系统耦合协调发展情况、子系统综合发展水平、各区域影响三系统耦合协调度的关键指标等问题展开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副省级城市系统间耦合度均较高,系统间存在较强关联,且低耦合度等级城市正逐步追赶,但城市间耦合协调水平存在较大差异,部分城市面临进一步失调风险。分区域来看,东北地区与东部地区、中西部地区副省级城市耦合协调发展差距较大,子系统指标与三系统耦合协调度关联较强,各区域强灰色关联度重合指标偏向协调、绿色、共享等方面。据此建议兼顾三系统自身综合实力提升,因地制宜缩小区域耦合协调发展差距,同时发挥各经济圈合作优势,实现要素协同共享。
  • 法律理论与实务
  • 法律理论与实务
    孙文红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数字经济时代,新交易、新模式、新业态带来各种数据权益纠纷与新类型诉讼案件,因法律规制和市场监管不够完善,市场主体诚信意识和法治观念不强,亟待司法通过典型判决作出回应。在加强数字产业知识产权保护、惩治网络违法犯罪方面,司法审判应彰显出新作为。明确数字经济时代司法服务面临的新问题,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创新数字经济保护机制、完善刑民双重规制体系、推进智慧司法建设进程等保障数字经济在法治轨道上健康有序发展的对策建议。
  • 法律理论与实务
    齐晨晨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环境公益诉讼以维护生态公益为制度目的。在现代风险社会中,环境公益诉讼不应仅限于救济已经受损的生态公益,更应在生态公益有损害发生之虞时即发挥作用。风险预防由此成为环境公益诉讼的应然目标。为实现该目标,理论上需确定成为诉讼对象的风险行为类别,明确风险成立的裁判要素并建立预防性责任体系。尽管我国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对风险预防原则有所回应,但仍存在环境行政公益诉讼中预防理念付之阙如、过程性机制尚未建立,环境民事公益诉讼中重大风险认定困难、责任体系单调僵化的问题。因此,应依据风险预防目标的基本要求对我国环境公益诉讼制度予以完善,具体路径包括拓宽受案范围,构建过程性审查机制,确立风险认定基准并建立新型环境责任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