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人工智能
  • 人工智能
    宋慧鹏, 王英鹏, 孙玉文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随着现代制造业对加工精度和效率要求的不断提高,在位测量技术作为一种实时、精准的测量手段,正逐渐成为现代加工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工业机器人因其具有工作空间大、运动灵活性好和易于编程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复杂零件在位测量与加工过程中。然而受限于测量空间约束的复杂性及测量运动在机器人本体关节空间下的非线性传递表达,机器人末端沿给定路径测量时存在位姿不光顺,甚至发生与障碍物碰撞的情形。为解决该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机器人测量系统冗余运动参数的位姿优化新方法。【方法】首先,建立机器人的正逆运动学模型,结合该模型计算得到测量运动与机器人关节空间的运动传递关系,基于机器人测量系统中绕着测量工具轴线转动的冗余运动参数,构造各路径点处满足关节角限位约束和位姿奇异性约束的机器人测量冗余姿态集合;其次,为避免机器人与障碍物发生碰撞,采用有向包围盒技术对大型复杂曲面构件测量场景进行建模,并基于GJK方法对机器人与障碍物进行碰撞快速检测,筛选出满足无碰撞约束的机器人在位测量姿态集合;最后,基于Dijkstra最短路径方法计算得到关节角变化最小的机器人测量姿态序列,提高了受限空间内机器人在位测量过程中的稳定性。【结果】对本文方法进行实验验证,采集测量过程中机器人关节角数据。结果表明优化后的机器人关节运动更加平稳,各个关节角的累计变化量得到降低,关节角波动幅值和标准差较优化前均显著减小,实现了在受限空间内对工件的平稳测量。【结论】基于机器人冗余运动参数的在位测量位姿优化方法可以在有效避免机器人与障碍物发生全局干涉的同时,显著提高测量过程中机器人位姿的光顺性。
  • 电气工程
  • 电气工程
    丁惜瀛, 付直刚, 马少华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在传统永磁电机故障监测领域,接触式信号虽被广泛使用,但通常只能反映电机的单一运行状态且信息量不足,难以识别永磁同步电机的全面运行状态。为丰富信息量,需要额外增加传感器,但这不仅增加了系统的复杂性,还提高了实际应用难度。因此,提高永磁电机状态监测的精度与便捷性成为重要的研究目标。随着智能化监测技术的发展,非接触式信号的应用越来越受到关注。永磁电机运行时产生的音频信号包含了丰富的状态信息,为故障诊断提供了新的方向。相较于接触式信号,音频信号能实时反映由故障引起的电机振动、噪声等特征,有较大的研究价值。然而这类信号易受环境噪声的干扰,导致信号质量差、特征信息不清晰,不利于永磁同步电机的状态监测。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声纹识别的永磁同步电机深度学习模型,旨在通过深度学习技术高效地监测和诊断电机运行状态。【方法】采用小波去噪算法减少噪声干扰,提升信号质量,进而提升信噪比,确保模型能够更清晰地提取梅尔谱特征,为故障识别和分类奠定基础。然而,直接使用卷积神经网络提取梅尔谱特征可能会削弱特征间的关联性,影响故障识别的精度。引入空间注意力机制,通过加权增强特征的空间位置相关性,使模型关注最关键的部分,提高特征提取的有效性。为提升模型的识别准确率,对梅尔谱特征进行归一化处理,并采用AAM-softmax损失函数。该函数通过强化类间约束,提高模型在不同类别之间的区分能力,进而提升识别精度和泛化能力并优化训练过程,使模型更好地适应不同工况。【结果】仿真测试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模型在训练集上表现出色,能够准确识别电机的不同运行状态,并在测试集上展现出较强的泛化能力。实验结果证实,基于深度学习的声纹识别方法能够有效监测永磁电机的多种运行状态,准确度较高且实用性较强。【结论】基于声纹识别的永磁同步电机深度学习模型能够有效去除噪声并提取关键特征。通过引入空间注意力机制和AAM-softmax损失函数,显著提升了模型的识别精度和泛化能力。该模型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可广泛应用于永磁电机的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推动电机智能化维护技术的发展。
  • 电气工程
    刘敏, 姜亮, 田杨阳, 张璐, 陈岑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输电线路作为电能传输和使用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其安全稳定对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输电线路日常巡检具有重要作用。重大事故通常由微小缺陷隐患发展而来,日常巡检通常采用人工、无人机、可视化通道等手段,无论何种方式都需要处理大量可视化、红外或者紫外照片。但由于输电线路的特殊性,架设条件涉及多种环境,其巡检图像背景通常较为复杂,采用人工复核审查的方式精度较高,但对经验依赖较大且效率极低。如何快速、准确地识别架空线路巡检图片是架空输电线路缺陷识别的关键。传统输电线路巡检图片识别方法在复杂背景的干扰下,容易出现缺陷识别精确度不高的问题。【方法】为提高架空输电线路巡检图像复杂背景下的检测准确率,提出了一种兼顾识别效率和准确性的缺陷检测方法。基于压缩图像技术并结合YOLOv5模型,设计了一种基于稀疏卷积的非对称特征聚合压缩算法,将原始图像通过编码减少图像存储所需空间以便于存储和传输,经过信息通道传输到解密器后,再将压缩图像进行解码复原以提升局部集合特征的学习效率。同时,通过融入通道空间注意力模块从特征图中得到注意力通道权重矩阵和空间权重矩阵,并通过权重矩阵判断特征图区域的重要程度,完成对YOLOv5模型处理效率的提升。【结果】将压缩恢复后的图像输入改进YOLOv5模型中,利用通道注意力模块(CAM)和空间注意力模块(SAM)分别对图像进行通道与空间上的注意力数据处理,通过全局平均池化和最大池化处理增强目标区域的特征,并引入空间注意力模块增强通道注意力对特征位置信息的关注,以检测出存在缺陷的设备,并通过实验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结论】以某架空线路的巡检图像数据集为基础,对检测方法开展训练与测试,结果表明,巡检图像经所提技术压缩后,尺寸明显减小,恢复后的图像尺寸较原图约降低了3 MB且未出现失真;改进YOLOv5模型具有较高的检测精确度,其检测准确率和时间分别为0.91和0.87 s,算法在降低图像尺寸提升检测速度的同时保证了检测准确率。
  • 电气工程
    邬蓉蓉, 黄志都, 徐文平, 唐捷, 黄维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输电线路是电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大多数线路故障由雷击引起。雷击干扰识别是行波故障分析准确性的关键。为快速识别500 kV超高压直流输电线路中的雷击故障,保障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提出了一种基于自动化方法的雷击故障识别技术。【方法】利用字典学习算法对输电线路信号进行去噪,构建信号幅值波动最小误差目标函数,并通过热启动更新字典和牛顿迭代法优化字典矩阵,从而获得高纯度的雷击故障信号,有效降低噪声干扰,提高识别精度。采用小波时间熵技术提取去噪信号中的关键特征。通过小波变换生成小波系数,重构特定层的系数,并定义滑动时间窗以计算熵和信息量,从雷电流暂态信号中提取特征,为故障识别提供数据支持。收集不同雷击特征信号,采用集成学习算法训练特征,生成多个弱分类器,并通过权值融合为强分类器,用于分类每一个雷电流暂态信号样本,提高分类器的泛化能力,使其能够应对不同种类的雷击故障信号。利用麻雀算法优化分类器,通过随机初始化种群、适应度计算、筛选麻雀、更新麻雀发现者与加入者、变异更新等步骤获得分类器的最优参数,并将其应用于优化后的分类器中,实现500 kV超高压直流输电线路雷击故障的自动化识别。麻雀算法作为启发式优化方法,具备自适应性与全局搜索能力,可快速在复杂搜索空间中找到最优参数,提高优化效率与识别速度。【结果】实验结果表明,去噪后信号信噪比(SNR)高于40 dB,识别均方误差(MSE)低于1.5,识别效率超过90%,平均识别时间约为2.5 s,能够准确、高效地识别500 kV超高压直流输电线路中的雷击故障。【结论】本文方法为500 kV超高压直流输电线路雷击故障的自动化识别提供了一种新技术,显著提升了识别精度和效率,为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提供了有力支持。此外,该方法可推广应用于其他输电线路故障的识别,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 电气工程
    王林峰, 刘云, 亓彦珣, 周波, 李洁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电网建设项目中变电站工程造价的预测一直是影响项目成本管理的重要问题。然而,当前常用的变电站造价预测方法存在预测精度不足、计算效率低等问题,制约了预测模型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为提高预测的准确性和计算效率,提出了一种基于改进的粒子群优化(IPSO)算法和最小二乘支持向量回归(LSSVR)算法的变电站工程造价预测方法。【方法】考虑到常规变电站与智能变电站在设备、技术和运维上的差异,通过分析这两类变电站的特点,对相关数据进行了有针对性的预处理,以去除噪声数据,填补缺失值,并将有效信息转换为特征向量,作为LSSVR模型的输入。为避免传统粒子群(PSO)算法易陷入局部最优解的问题,引入了一种混合调节策略,对PSO算法的惯性权重和学习因子进行优化,使得优化过程更加稳定并具备较强的全局搜索能力。通过该策略IPSO算法可以在全局搜索和局部搜索之间实现更好的平衡。利用IPSO算法优化LSSVR模型参数,并建立变电站工程造价预测模型。【结果】通过与其他预测模型进行比较分析得出结论,所提出的IPSO-LSSVR算法在预测精度上具有明显优势。具体来说,基于该模型的预测误差显著低于其他方法,可以将偏差控制在5%以内。改进后的粒子群优化算法能够有效避免陷入局部最优,确保了LSSVR模型在各种情况下都能提供较为准确的预测结果。【结论】基于IPSO优化LSSVR算法的变电站工程造价预测方法,克服了传统预测方法在预测精度和计算效率上的不足。在实际应用中,该方法能够为电网建设项目的成本管理提供更加准确的预测依据,从而有助于项目预算的合理制定和资源的有效配置。
  • 电气工程
    侯凯, 梅诗妍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电力工程图纸在建设中是生产计划、施工及验收等环节的重要依据。然而,传统人工识别方式存在效率低、错误率高、成本高等问题,难以满足现代复杂工程项目的需求。近年来,计算机视觉技术在自动识别领域取得显著进展,但现有算法在电力工程图纸识别中仍面临识别效率低以及对倾斜和变形字符识别准确率低的难题。【方法】提出了一种基于VGG网络和Hu不变矩的电力工程图纸字符识别算法,旨在通过结合尺度自适应深度卷积特征与Hu不变矩特征,提高电力工程图纸的识别效率和准确率。利用VGG网络提取深度卷积特征,并通过自适应方式选择目标层,以实现模板与图像的尺度自适应特征提取。该方法避免了传统滑动窗技术多次提取特征的问题,仅需对每个模板和图像进行一次特征提取,大幅提升了处理效率。为解决字符倾斜和变形的难题,结合了Hu不变矩特征,利用其平移及旋转不变性作为补充特征,有效增强了对复杂字符形态识别的鲁棒性。【结果】通过对比现有算法,从识别效率和准确率两方面验证了算法的性能优势。实验结果表明,算法在识别效率和准确率上均表现出显著优势:与传统CNN字符识别算法相比,算法的执行时间约为其1/4,显著提高了处理速度;通过结合Hu不变矩特征,算法在识别倾斜和变形字符方面表现出较强的鲁棒性;采用自适应目标层选择策略后,特征提取的准确性和鲁棒性可以得到进一步提高,优于固定网络层的特征提取方式。在复杂场景下算法具有更强的适应能力,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结论】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提出的尺度自适应深度卷积特征提取方法在电力工程图纸识别中可以进行单次特征提取,大幅提升识别效率;结合Hu不变矩特征的设计增强了对复杂字符形态的识别能力,特别是增强了对倾斜和变形字符的鲁棒性。研究不仅提供了一种高效的字符识别算法,还为基于计算机视觉的电力工程图纸自动化处理提供了新的思路,未来可进一步优化字符特征的鲁棒性,提升系统的性能。
  • 电气工程
    宋坤, 石晶, 郑瑛楠, 张如玉, 刘伯楠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电力工程建设成本的准确预测对资源配置和决策优化至关重要。传统成本估算方法依赖于人工经验,容易受到工程项目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的影响,导致预测误差较大。近期广受关注的机器学习技术则为电力工程成本的预测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但现有模型往往缺乏对预测结果不确定性的评估,且存在预测精度低、训练效率低、容易过拟合的缺点。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混合自然梯度与轻量梯度增加模型的电力工程成本预测方法,旨在提高预测精度,同时提供预测结果的不确定性估计。【方法】自然梯度增加模型能够估计预测值概率分布的特点,可应用于电力工程成本预测领域。然而,考虑到自然梯度增加模型在训练效率和过拟合问题中的不足,借鉴了轻量梯度增加模型的直方图优化算法,并将其融合到自然梯度增加模型中,形成了一种基于混合自然梯度与轻量梯度增加模型的电力工程成本预测方法,该模型不仅能够提高预测精度,还能够量化分析预测结果的不确定性。【结果】为验证所提模型的有效性,选用2002—2022年间发布的全真工程造价BIM数据库进行分析,该数据库包含2 000条电力工程数据。提出的混合模型在测试集上表现优异,相关系数、均方根误差和平均偏置误差等指标均优于其他模型,且测试集上预测结果处于置信度为95%预测区间的概率达到了94.3%。相较于自然梯度增加模型,混合模型不仅提高了预测精度,还有效避免了过拟合问题,并在训练效率方面表现较好。【结论】本文提出的混合自然梯度与轻量梯度增加模型能够在提高预测精度的同时进行预测结果的不确定性估计,满足电力工程成本预测的多样化需求。实验验证了该模型在预测精度、泛化能力和训练效率上的优势,特别适用于复杂电力工程项目的成本估算。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提出了一种新型混合模型,结合了轻量梯度增加模型训练效率高以及自然梯度增加模型可提供预测结果的不确定性估计的双重优势,解决了传统模型训练效率低、容易过拟合的问题,并且可以量化分析预测结果的不确定性,能够为优化资源配置与提高决策效率提供有力支持。
  • 电气工程
    宋远, 路瑶, 李昊, 赵振喜, 郭晓丹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随着降本增效需求的日益迫切和电力工程管控精细化要求的不断提高,输变电基建项目在智慧基建背景下对多要素、全过程、精细化造价管理的要求日趋显著。传统工程造价方法已无法满足智慧基建项目全生命周期成本最优化的需求,因此迫切需要由单一造价控制向智慧型造价管理转型。【方法】为提升输变电工程海量数据下造价管理的精细化水平,实现全过程覆盖,在深入研究现有工程造价管理模式的基础上,针对传统方法难以精准分析智能电网基建中复杂且海量数据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主成分分析(PCA)法和层次分析(AHP)法的输变电工程云边协同造价分析方法。该方法设计了基于云边协同架构的输变电工程造价系统,构建了包含目标层、准则层和方案层的3层造价因素评价指标体系,用于评价造价影响因素。在边缘计算中心,通过PCA对海量工程造价数据进行降维处理,并上传至云中心;采用粒子群优化(PSO)算法优化AHP的评价指标权重,有效减小传统AHP的主观偏差,并利用优化后的AHP在云中心完成工程造价的可靠计算。【结果】基于选取的输变电工程造价数据进行实验分析,结果表明:PSO算法在45次迭代后完成AHP参数优化,具备较快的寻优速度和较高的准确性。与其他造价方法对比,本文方法的工程造价计算值与实际值误差最小,仅为4.16%,且整体误差小于7%,显著优于对比方法。【结论】本文方法基于云边协同架构,充分利用边缘计算结合PCA实现海量数据的高效降维预处理,优化后的AHP-PSO算法在合理的评价指标权重下实现更小的分析误差和更高的评价可靠性,有效满足智慧基建工程对全过程、全要素造价精细化管理的要求,为智能电网基建项目的造价优化管理提供了有效解决方案。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材料科学与工程
    李德元, 孙继博, 李光全, 张楠楠, 祝成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碳钢因其较差的抗氧化性能,在高温工况下的使用受到了严格限制。Ni-Al金属间化合物由于具有较高的熔点和较好的高温抗氧化性能,在实际工业领域应用众多。针对含有Ni-Al金属间化合物的涂层,研究其高温抗氧化涂层的进一步应用,提高碳钢的高温使用寿命,拟在碳钢表面制备Ni-Al反应改性涂层。【方法】采用超音速火焰喷涂在碳钢基体上制备Ni-WC涂层,随后在其上利用电弧喷涂制备Al涂层,在800 ℃不同时间扩散处理下使得涂层内的Ni-Al发生反应,以得到金属间化合物并增强其高温抗氧化性能。通过记录氧化增重曲线测试涂层的高温抗氧化性能。【结果】在高温氧化过程中Al/Ni-WC复合涂层在Al/Ni界面处原位生成了富铝的Ni-Al金属间化合物。Al/Ni-WC涂层经800 ℃扩散处理过程中,首先形成富Al的NiAl3,且其表面Al原子与大气中的氧原子反应形成了Al2O3。随着反应时间的延长,在Al/Ni界面形成的NiAl3相转变为抗高温氧化能力更优异的Ni2Al3相,两种Ni-Al金属间化合物本身具有高熔点和高温抗氧化性能,且在Al/Ni-WC复合涂层表面形成的Al2O3减缓了氧原子的扩散过程。Al/Ni-WC复合涂层试件的扩散层厚度随着扩散处理时间的延长呈现类似线性增长趋势。经800 ℃扩散处理后,Al/Ni-WC涂层中NiAl3层的增厚速率较快,且在加热10 h后原位反应生成了更厚的Ni2Al3层。经800 ℃扩散处理20 h后,经过原位反应得到了比NiAl3层稍厚一些的Ni2Al3层。由于Ni2Al3层熔点更高且更稳定,因而经过800 ℃扩散处理后的Al/Ni-WC涂层具有更好的高温抗氧化能力。经900 ℃/50 h扩散处理后的Al/Ni-WC涂层经循环氧化后存在陶瓷相Al2O3、WC和NiAl相,在陶瓷相和NiAl相的共同作用下呈现较好的高温抗氧化性能。测得不同扩散时间下Al/Ni-WC涂层的扩散层厚度,得到了Ni和Al之间的扩散关系式,其扩散反应动力指数为0.790 45,复合涂层对碳钢基体的保护作用明显提高。【结论】在氧化过程中形成的Ni-Al金属间化合物、Al2O3膜与涂层中原有WC相的共同作用下碳钢基体的高温抗氧化性能得到了明显提升。通过氧化增重实验可知,在Ni层中增加陶瓷相以后,金属-陶瓷复合涂层的高温抗氧化能力明显优于碳钢基体,因而对碳钢基体的保护效果更好。
  • 材料科学与工程
    耿宁宁, 马玉琪, 周迎春, 王洪鼎, 张伟, 邱克强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近年来,科技的发展和进步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许多便利,但潜在的危害(如振动、噪声等)也因此产生。振动的产生会加剧零件的损坏,噪声的出现会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为了应对这一问题,能够吸收振动能量的阻尼合金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然而,传统阻尼合金阻尼机制较为单一且力学性能较差,无法满足多样化的实际应用。因此,亟需开发一种兼顾二者的新型材料,多主元合金的出现使得该设想成为了可能,其独特结构使得合金可以兼具较好的力学性能和阻尼性能,研究多主元合金的组织与阻尼性能之间的联系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为了获得具有良好阻尼性能兼具优异力学性能的合金,利用电弧熔炼炉和真空感应炉制备了Fe3CoNiCuCrx(x=2.0,2.5,2.75,3.0,3.5)中熵合金。利用X射线衍射(XRD)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对合金的相结构进行分析,利用搭载电子背散射衍射(EBSD)探头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合金的组织、相分布和相体积分数等进行表征,利用万能力学实验机对合金的抗拉性能进行测试,利用动态机械分析仪对合金的阻尼性能进行测试。通过提高Cr元素的摩尔比,研究了Cr元素摩尔比的变化对合金的相组成和阻尼性能的影响。【结果】随着Cr元素摩尔比的增大,合金由FCC相转变为FCC和BCC双相结构,双相结构的产生使得合金中的相发生竞争生长,从而降低了合金的平均晶粒尺寸;合金的抗拉强度由329 MPa升高到779 MPa;合金的塑性发生恶化,其塑性应变由35.45%降低到1.72%;当Cr元素摩尔比达到3.0时,合金的阻尼性能指标达到最大值0.052。随着Cr元素摩尔比的增大,合金中BCC相的体积分数逐渐升高,不仅提高了合金的抗拉强度,还提高了合金的铁磁阻尼性能。FCC和BCC相的体积分数与组织形貌的良好匹配提高了合金的界面阻尼性能,且合金中较软的FCC相嵌入较硬的BCC基体中所形成的独特网状组织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合金的阻尼性能。【结论】在铁磁阻尼、界面阻尼和合金组织形态的共同影响下,Fe3CoNiCuCr3.0合金不仅具有优异的抗拉性能而且具有较高的阻尼性能。
  • 机械工程
  • 机械工程
    金俊杰, 王硕, 孙凤, 郝岩松, 徐方超, 张晓友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针对目前微定位平台体积大、小行程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杠杆-复桥式的新型位移放大机构,设计了可实现大行程运动的三自由度压电微定位平台。【方法】首先,提出压电微定位平台的结构并分析其工作原理:压电驱动器产生初始位移,该位移先被复桥结构放大,再通过杠杆机构进行二次放大,将最终放大的位移输出到动平台。其次,设计并优化杠杆位移放大机构和复桥位移放大机构,根据静力学、材料力学和弹性力学理论建立杠杆位移放大机构和复桥位移放大机构的刚度模型和位移放大比数学模型。根据理论模型对杠杆位移放大器和复桥位移放大器的尺寸进行优化,优化后的总体放大倍数为20.6。再次,对柔性铰链进行结构优化,针对4种典型的切口形状进行有限元仿真研究,在分析4种柔性铰链输出位移与输入力的关系后确定采用直梁型柔性铰链。对整体压电驱动微定位平台进行有限元仿真,分析压电陶瓷制动器变形放大后的位移输出性能和绕x轴、y轴的转动输出性能。最后,对所设计的压电驱动微定位平台进行输出测试,并对位移放大器的z轴方向位移输出性能和绕x轴、y轴的转动输出性能进行实验验证。【结果】有限元仿真结果显示,压电驱动微定位平台的动平台在z轴方向的输出位移最大约为740 μm,仿真放大倍数为15,绕x轴、y轴的最大输出转动角度分别为0.83°和0.86°。压电驱动微定位平台的输出测试结果显示升压曲线与降压曲线不重合,具有迟滞现象,z方向的最大输出位移为706 μm,当电压为30 V时,迟滞位移最大为65 μm。绕x轴方向最大输出角度为0.8°,绕y轴方向最大输出角度为0.79°。当电压为30 V时,绕x轴方向迟滞角度最大为0.062°;当加载电压为45 V时,绕y轴方向迟滞角度最大为0.047°。与仿真结果对比,沿z轴方向移动以及绕x轴和y轴方向旋转的最大误差分别为34 μm、0.03°和0.07°,其对应的最大相对误差分别为4.6%、3.6%和8.1%。【结论】基于杠杆-复桥式新型位移放大机构的压电微定位平台能有效解决压电陶瓷输出位移小的问题,实现了大行程运动。
  • 机械工程
    倪洪启, 吴宝胜, 杨兵, 邵敏刚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为生产母线平直、加工余量少、残余应力低的高质量发电机护环,提出了一种基于水压机与超高压泵联动强化护环的新工艺。【方法】利用水压机压下模具,通过模具向下挤压护环,同时使用超高压泵向护环内部注入超高压液体,促使护环产生塑性变形。通过精确控制水压机的压力与超高压泵注液压力,调节护环的变形形状。当护环变形达到一定程度后,由于变形阻力增大,需更换模具继续胀形,直至护环达到预期成形尺寸。相比传统液压胀形工艺,该新工艺设备成本更低且效率更高。以50Mn18Cr5材料作为发电机护环制造基材,采用ANSYS Workbench对胀形过程中的护环外径尺寸变化及受力情况进行有限元分析。同时,根据自动控制系统的要求完成自动控制程序及HMI组态界面的设计,利用PLC控制发动机护环的生产过程,并通过HMI组态界面显示胀形过程中护环的直径变化、变形速度、系统压力及温度等参数。通过监测护环直径变化,精准调控水压机与超高压泵的压力,确保液压胀形顺利进行。若水压机和超高压泵发生故障,控制系统会自动报警,既保护操作人员安全,又避免重大安全事故。【结果】有限元分析显示,护环液压胀形过程中护环外径变化与实际生产结果的最大误差仅为2.312 mm,验证了新工艺的可行性。通过HMI组态界面直观呈现设备工作状态和参数,不仅保证了发电机护环的生产质量和效率,也使操作更加便捷。【结论】水压机与超高压泵联动的新工艺可有效生产母线平直、加工余量少、残余应力低的高质量发电机护环,为护环制造提供了一种高效、低成本的技术方案。
  • 机械工程
    洪嘉驹, 詹夏华, 孙铎, 张洪朋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石油化工产品在生产、运输和使用的过程中易发生泄漏,对海洋环境、海洋生物资源和滨海城市环境造成严重危害。因此,需要优化油水分离技术,以便回收海上溢油并净化海洋环境,这对海洋油污控制等方面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吸附法作为一种发展前景较好的油水分离技术,较为适合海上溢油的处理,且其处理污染的能力与吸附材料和吸附结构有关。目前对吸附法的研究大多集中于材料优化领域,而针对吸附结构改进方面的研究较少。为了优化吸附法油水分离技术,结合仿生学从结构层面为吸附法提供了可行性优化方案,为该领域研究提供思路参考。【方法】针对传统由单一吸油材料组成的吸附结构进行优化,基于仿生工程提出了一种新型吸附结构。首先分析了水生植物茎部的稀疏多孔特性,选用类似的多孔材料泡沫铜作为吸附结构的主要材料。而后分析了油料作物内部维管结构具有更高油水分离能力的理论原因:油通道与水通道并行排布的结构产生了马兰戈尼效应,使得油水之间形成拉力。基于此设计了相应层状结构,提出了由亲油疏水材料和亲水疏油材料交错叠加形成的新型油水分离结构。将泡沫铜浸入过硫酸钾与氢氧化钾混合液中制备亲水疏油材料。将泡沫铜浸入正己烷与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混合液中制备亲油疏水材料。通过实验对比新型组合叠加吸附结构与传统单一吸油结构的吸附能力。将两种吸附结构分别置于等体积的1%、5%和10%(体积分数)乳化油水混合物与未乳化油水混合物中,测定相同时间内两种结构的油液吸附量。【结果】在大多数条件下新型结构的吸附速率和吸油量均高于传统单一吸附结构。【结论】证明了亲油疏水层和亲水疏油层交错叠加的吸附结构方案的可行性,亲水层的加入可有效提高吸附结构的吸油能力。因此,研究结果可从结构方面为油水分离技术的优化提供思路与技术指导。
  • 信息科学与工程
  • 信息科学与工程
    刘巍巍, 姜珊, 祁朔, 王迎春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诸如名贵药材、有机水果等高值农产品往往具有高品质把控和高保鲜要求,通常需要经过初加工才能进入市场流通,故初加工中心的选址对平衡生产端分散的农村采购物流和配送点密集的城市配送物流起到重要的协调作用。鉴于高值农产品存在的农村采购物流与城市配送物流协调性差、运输成本占比过大的共性特征,如何在保证客户满意度的同时降本增效是高值农产品选址-路径规划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方法】提出了以总成本最小、客户满意度值最大为目标的两阶段物流选址-路径优化模型。第1阶段聚焦烘干中心选址,考虑建设成本、运输便利性、服务辐射范围等构建选址模型,优选出与中草药产区及用户地理位置相匹配的初加工中心;第2阶段基于筛选的初加工中心位置规划物流运输路径,以车辆容量、速度、时间窗为约束,综合运输、惩罚、货损成本与客户满意度构建多目标路径规划模型。为求解上述模型,将粒子群算法、差分进化理念及种群进化因子融入细菌觅食算法中,提出了混合多目标优化的MOBFO-NMOPSO算法,所设计算法通过引入基于小生境的多目标粒子群算法以提高求解精度;通过在复制操作中引入差分进化思想以保留种群的多样性;通过将种群进化因子引入迁徙操作以提高算法收敛速度。为验证模型及算法的有效性,首先将所提出的MOBFO-NMOPSO算法与NSGA-II、MOPSO、NMOPSO、GWOEDA、GA等算法对比,验证了算法在求解性能及求解速度上的优势。其次以S企业中草药供应链的实际数据为支撑,综合考虑烘干中心建设成本、车辆运输成本、时间惩罚成本及货损成本,全面求解两阶段选址-路径规划问题。【结果】仿真结果表明,优化后的企业运输成本降低了10.26%,客户满意度提升了44.84%,验证了模型在求解高值农产品物流规划问题上的有效性。从服务中草药产区数量、物流成本和客户满意度3个维度考量,分别设计了S企业中草药供应链在考虑不同极端解和折中解的实际物流路径方案,以供企业选择。【结论】研究构建的两阶段选址-路径优化模型及改进的MOBFO-NMOPSO算法,通过降低供应链总成本切实增强其竞争力,通过提高客户满意度稳固供需合作关系,并通过构建两阶段物流规划体系有力推动高值农产品供应链的协调稳健发展,提升其高值农产品运作效率。
  • 信息科学与工程
    张云翔, 高圣溥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深度神经网络的应用面临庞大的计算需求和存储开销,这已成为限制其在边缘设备上广泛应用的主要瓶颈。边缘设备因受限于有限的计算资源和存储空间,难以高效运行复杂的深度神经网络模型。因此,在保证模型精度的前提下,如何降低深度神经网络的复杂度和计算量以适应边缘设备对资源轻量化的需求,已成为当前研究的重要方向。提出了一种结合蚁群算法与双角度并行剪枝的深度神经网络优化方法,以提升深度神经网络在边缘设备中的性能。【方法】分析了深度神经网络的结构特点,并构建了包含多个隐藏层的模型。通过蚁群算法模拟蚂蚁觅食过程中的信息素传递机制,在复杂空间中寻找近似最优解,对隐藏层中的相似节点进行聚类,识别并归类高度相似的神经元节点,从而缩减网络规模并降低复杂性。在聚类结果的基础上,提出了对聚类后的冗余节点及游离节点双角度并行剪枝策略:一方面,从权重矩阵的稀疏性出发,裁剪权重较小的节点,以减少计算开销;另一方面,从节点贡献度角度评估每个节点对整体输出的影响,裁剪贡献度较低的节点,从而进一步优化网络结构。【结果】实验结果表明,与未剪枝的原始模型相比,在相同的计算时间内,本文方法剪枝后的深度神经网络在保持较高精度的同时,其数据量高达120 MB、网络复杂度平均值为88.32%、可拓展性为99%。这一结果表明,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该方法能够显著提升深度神经网络的运行效率,更好地满足边缘设备的应用需求。实验结果不仅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也为深度神经网络在边缘设备上的部署和应用提供了新思路。【结论】提出的优化方法通过在剪枝过程中应用蚁群算法,实现了隐藏层相似节点的精准聚类,为后续的剪枝处理提供了明确目标。同时,双角度并行剪枝策略提升了剪枝的效率和效果,确保剪枝后模型在精度和可拓展性方面的平衡。该方法不仅能够促进深度神经网络在边缘设备上的广泛应用,也为复杂网络优化问题提供了借鉴和参考价值。
  • 信息科学与工程
    刘高, 陈浩, 廖建东, 周华敏, 饶成成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在电力系统中,架空输电线路作为电能传输的关键环节,其安全稳定运行尤为重要。然而,随着自然环境变化和植被快速生长,输电线路走廊内的树木成为影响线路安全的主要隐患之一。树木与输电线路的接近度过高不仅可能引发短路、跳闸等故障,严重时还会导致火灾,威胁电网安全及人民生命财产。因此,为提高树障隐患识别的准确性,设计了一种基于无人机(UAV)巡检影像的架空输电线路树障隐患识别方法。【方法】首先,通过直方图均衡化增强影像对比度,使细节信息更为清晰,并采用变换函数强化影像边缘,为特征提取奠定基础。然后,利用FROST滤波去除影像噪声,在保留边缘细节的同时确保处理准确性。结合二值化方法平滑影像,提取巡检影像中的树障颜色特征及输电线路导线弧垂的纹理特征。针对影像拍摄角度和光线导致的边缘信息缺失,采用插值算法补充缺失的边缘值,保证特征提取的完整性。在此基础上,通过计算相邻数据的欧氏距离获得特征融合的标注结果,实现对输电线路走廊隐患的识别。【结果】实验结果显示,本文方法在识别架空输电线路树障隐患任务中表现优异,不仅准确识别出5个树障隐患区域,且隐患数量识别结果与实际误差较小。在隐患位置坐标的精确性分析中,b区域和d区域的识别坐标分别为(1.43 m,8.3 m)和(1.49 m,9.8 m),与实际数据高度吻合。此外,相较于其他方法的隐患程度识别不准确情况,本文方法在各级树障隐患方面的识别结果更为精确,与实验区域实际情况的数值接近,验证了方法实际应用优势和可靠性。【结论】本文方法能够有效识别输电线路的隐患区域,精准判断隐患数量及特征,具有较高的实用性。该方法结合无人机巡检影像与先进图像处理技术,实现了架空输电线路树障隐患的自动化、智能化识别。通过融合颜色特征和纹理特征,提高了识别准确性与鲁棒性。本研究成果对于提升电力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为智能电网建设和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 信息科学与工程
    刘妍蕾, 李勇, 韩俊飞, 王鹏, 王蓓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在网络技术迅猛发展的背景下,传统网络探测技术因效率和准确性不高,难以适应复杂的网络管理需求。尤其在电力通信网中,网络流量、结构和负载的统计与管理变得复杂,导致网络安全事件发生时,网络管理技术人员难以迅速提出有效的补救方案,影响互联网服务质量和社会秩序。因此,提出了基于多Agent模型的网络协同探测系统,旨在提高网络探测的效率和准确性。【方法】通过综合使用主动和被动探测的网络拓扑算法,并集成多种Agent和动态决策机制,显著提升了网络探测的效率和准确性。主动式探测技术利用Traceroute算法发现网络中的活动设备和开放端口,而被动式探测技术根据SNMP等协议收集网络流量中的详细信息,两者结合获得更完整的网络资产视图。设计了融合主动式与被动式网络探测技术的模块部署与技术架构,并建立了分布式探测系统组织结构。【结果】仿真实验与分析结果表明,在相同测试环境和流程下,与单一的被动式和主动式网络探测系统相比,网络协同探测系统在耗时较少的情况下,具有更强的通信性能和更短的探测时间。【结论】网络协同探测系统在仿真实验中展现出优越的通信性能和探测效率,能够在短时间内探知到更多的主机,且数据流量更大,覆盖范围更广,进一步验证了该系统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实际测试中,在包含多种操作系统的复杂网络环境下,基于多Agent模型的网络协同探测系统探知到的主机数量最多,且能够明确主机操作系统的组成。该系统不仅提高了网络探测的效率和准确性,而且对实时性要求较高的应用场景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提升网络管理的响应速度和处理能力,对网络安全和优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对于能够满足广泛工程需求的网络协同探测系统而言,其理论机理及探测时间仍然存在一定的优化和提升空间,这也是网络探测研究领域的核心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