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迈向包容的中国营商环境
  • 迈向包容的中国营商环境
    “包容性绿色增长理论与实践”课题组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在国家和地区间由资源要素竞争向制度供给竞争转向的大趋势下,营商环境建设已然成为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中国社会科学院IGDS项目组2022年第一季度“包容性营商环境建设”专题问卷从大众感知角度切入,设置了政府服务、市场秩序、总体营商环境等6个维度。东北地区调研结果显示:公众对法治建设满意度最高;数字政府、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双驱动等方面满意度大幅提升;总体营商环境满意度较高,但仍略低于全国平均值。以问卷数据分析为基础,梳理包容性营商环境建设的东北实践,从发挥政府主导力量稳步推进和释放市场主体活力创新发展两个角度,提出双向驱动提升东北地区包容性营商环境建设的对策建议。
  • 迈向包容的中国营商环境
    “包容性绿色增长理论与实践”课题组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改善营商环境越来越成为各地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冲击、恢复经济的重要手段。各地政府在改善营商环境时,根据当地的客观实际进行了新的探索。政府不应仅仅从政策、服务等方面来改善营商环境,应更多地关注营商环境的包容性。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包容性绿色发展”跟踪调查(IGDS)项目组以包容性营商环境为主题在全国范围内的调研结果,对华中地区四省份的营商环境现状进行分析。将各项数据结果较好的河南省作为具体分析对象,结合其营商环境建设中的两个典型案例,探索构建包容性营商环境的新路径。
  • 迈向包容的中国营商环境
    “包容性绿色增长理论与实践”课题组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政府部门如何更好地优化营商环境,再次成为备受关注的话题。在中国社会科学院IGDS项目组华南地区调查问卷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分析其营商环境现状,结果显示公众对营商环境建设6大维度的满意程度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以广东省为例,提出通过三位一体的方式构建包容性营商环境的新路径。根据调研数据并结合地区特征给出建设性政策建议,为更好地构建开放包容的新营商环境提供参考。
  • “四个自信”与立德树人
  • “四个自信”与立德树人
    张娜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高校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必须坚持教育引导学生坚定“四个自信”。以“四个自信”的宗旨为切入点,在分析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工作的重要论述与“四个自信”的辩证关系基础上,聚焦“四史”教育与坚定“四个自信”的逻辑推演,从核心点、生命线、关键课、主力军等方面进行提升高校学生“四个自信”的实践探索,即在人才培养、思想政治工作、思政课和教师队伍尤其是辅导员队伍建设中,开展以“四个自信”统领立德树人的实践探析。
  • “四个自信”与立德树人
    陈文波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高校作为当代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承担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同时也是“大思政”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坚定“四个自信”,不断完善包括课程思政在内的高校思政育人体系,是重大的时代课题。从课程思政建设入手,有效呈现课程思政建设的目的意义、特点难点和育人作用,提出在“四个自信”融入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应该做到“神形兼备”“内外兼修”“师生兼顾”“标本兼治”“软硬兼施”,旨为高校科学开展坚定“四个自信”理想信念教育提供思考方向。
  •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孟书广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实现普遍人的、实质的公正,马克思构建了无产阶级的政治公正。他认为无产阶级专政是政治公正的实现途径,共产主义是超越政治公正的社会形态,“真正的共同体”是政治公正的空间场域。当前政治发展中面临的一些问题亟需中国化的马克思政治公正思想作出回应。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创造性地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中国梦、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思想理念,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又体现了对马克思政治公正思想的创新与发展。
  •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李欢欢,韦湘燕,杭晓娟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习近平总书记从全人类的根本利益出发,为人类社会的未来发展提出的“中国方案”。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国际社会上受到部分资本主义国家的抵制与抹黑,面临个别发展中国家的猜忌,还受到有些国外学者的消极评价。对此,必须从加强国际话语权、降低文化折扣、发挥话语正反馈作用三个方面,补齐我国国际话语权较弱的短板,以跨越中西方文化差异的障碍,改变话语正反馈作用不足的现状,提升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对外传播的效果。
  • 经济与管理
  • 经济与管理
    尹博,冯荣凯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揭示地区间差异化的城镇化发展进程与本地企业创新模式选择、转变的深层关联,以R&D组织模式中最为重要的企业独立研发与产学研合作为研究对象,构建数理模型分析宏观层面的城镇化进程对企业R&D组织模式微观选择的影响,并利用面板门限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R&D组织模式互补关系说得到支持,中国城镇化进程对企业独立研发与产学研之间的互补关系呈现三阶段门限效应,互补关系呈倒U型变化。中国各省市区城镇化差异,使企业独立研发与产学研合作之间的互补关系呈现五种不同状态。从产学研合作创新平台建设、国企-民企创新网络开放融合以及独立研发驱动创新系统升级等角度,制定有利于激发本地创新模式纵深发展与转变的创新政策,将是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城镇化内涵式发展的关键。
  • 经济与管理
    杨灵,于洋,蔡冬冬,冯荣凯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以异质性随机边界模型为基础,以省级面板数据为根据,定量测算国家整体及省级层面的全要素生产率(TFP)。结果表明:研发(R&D)约束的存在使得中国整体TFP比最优水平降低10%~20%,平均TFP为0.846。三项专利授权数量提升、产业结构升级、研发资本投入和外商直接投资的增加不但能缓解R&D水平对TFP和经济发展的约束,还可以降低后续研发结果的不确定性;技术市场成交额的增加不能降低R&D对TFP和经济发展的约束,但可以降低R&D产出的不确定性。东部地区面临的R&D约束和R&D不确定性较低,西部地区面临较高的R&D约束和R&D产出的不确定性。
  • 经济与管理
    闫春华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受历史上农耕人口持续移入影响,北方生态脆弱区农牧系统冲突逐渐凸显,生态本底在滥垦、滥牧、滥采的“三滥”行为下被过度消耗,致使生态系统自我调适功能式微,农牧副业发展受阻,陷入环境保护与产业发展的双重困境。科尔沁地区借力政策扶持,挖掘地方资源,依靠精英引领,探索出一条“植树造林+舍饲养殖”的绿色发展之路,重建起大农业循环,实现了“林-农-牧”良性互促,从根本上缓解了农牧系统冲突。生态脆弱区乡村绿色发展的关键在于“强基固本”,即通过治理环境而强绿色发展之基,发展多样化生态产业而固绿色发展之本。此外,乡村绿色发展还要注重因地制宜、分类推进,从而使绿色发展路径更具包容性和持续性。
  • 经济与管理
    赵莹莹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新时代城镇化背景下,随着少数民族在城乡之间的流动和迁徙增多,城市多民族社区中的民族关系问题成为现代化社区治理关注的重点,民族间互动不畅、认同偏差,民族工作不当等问题亟待解决。以JH社区作为我国南方省份普通城市多民族社区的代表,从制度、社会结构、文化、心理四个层次解析城市多民族社区民族关系良性互动模型,打造安全、发展、利益、责任共同体认同导向,以期实现构建我国民族关系共同体之目标。
  • 法律理论与实务
  • 法律理论与实务
    张祖增,陆怀熙,邸卫佳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制度秉承物种“重点保护”原则,在生态伦理观指引下,因应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制理念,是我国野生动物保护方面的制度创新。野生动物生存发展现状、环境法对环境内涵的立法界定及自然资源国家所有权理论,为该制度的生成与完善提供了正当性依据。但当前该制度也存在修订标准与程序缺失、管理层面不够完善及适用层面司法保障力不足等问题,导致其在新时代野生动物保护中制度功能实现受阻。为此,应从设立法定列入标准与程序、优化名录管理机制、强化名录制度司法保障等角度推进野生动物保护名录制度的法律改革,推动我国野生动物保护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 法律理论与实务
    王一灵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推行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对证人发问规则的建构提出了更高要求。制度层面上,我国证人发问规则存在配套制度缺位、逻辑不自洽问题;司法实践中,如何正确认定庭审证言的地位及处理庭审效率与公平的关系,仍未形成统一认识。建议在比较英美法系交叉询问制度与大陆法系发问规则的基础上,对我国交叉询问规则进行本土化调整,提升庭审发问规则逻辑自洽性,增加控辩证人区分,允许有条件的诱导式发问;在发问规则配套制度上,厘清证言笔录与当庭证言的关系,充分发挥庭前会议的分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