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首页 在线期刊 专题

专题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陈雪峰, 郭汝汝
    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17(3): 265-272. https://doi.org/10.7688/j.issn.1674-0823.2024.03.05
    勇于自我革命是永葆党的先进性的关键密钥,厘清党的自我革命的内在逻辑是将全面从严治党推向纵深的重要前提,从整体上把握理论逻辑、历史逻辑、现实逻辑、发展逻辑的内在关系至关重要。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建设的学说、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关于党的建设的系列重要论述是党的自我革命的根脉基础;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阶段推进自身建设的实践历程,形成党的自我革命的发展脉络;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的世纪变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刻的现实挑战、大党独有的执政难题是找准党的自我革命目标的关键;持续推进理论引领、构建多元协同参与格局、完善动态监督体系、建立科学评价标准和引领伟大社会革命,构成党的自我革命的实践路径。
  •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张婷婷
    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17(3): 273-280. https://doi.org/10.7688/j.issn.1674-0823.2024.03.06
    资本主义私有制与生产社会化的矛盾内藏难以克服的生态危机。资产阶级无限度地追求剩余价值的历史本性不仅加剧生态破坏,而且驱使其治理观念滑向狭隘人类中心主义和生态帝国主义。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着眼于全球整体利益和人类未来发展大视野,重构人与自然的和解之道,其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自然观、绿色发展和以人为本的生态价值观、重点防治和系统治理的生态方法论、多边主义和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为有效化解全球性生态难题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在新时代,各国携手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对构建新型国际关系,重塑可持续发展的新价值观和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具有重要意义。
  •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于桂荣, 秦书生
    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17(2): 157-164. https://doi.org/10.7688/j.issn.1674-0823.2024.02.06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提出“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其内在逻辑在于它是对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坚持和发展,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历史智慧的合理汲取,是对中国共产党红色基因的接续传承。其核心要义包括将党的奋斗史作为自信的源泉,在党波澜壮阔的成长历程中争取主动;把握历史潮流和历史规律,增强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力量;增强历史自觉,强化历史担当,做人类历史发展的推进者和实践者。其现实意义在于为把握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主动权提供理论依据,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益借鉴,为新时代新征程把握前进方向、做好现实工作提供思想指引,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理论指导。
  •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申蒙蒙
    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17(2): 165-171. https://doi.org/10.7688/j.issn.1674-0823.2024.02.07
    “两个确立”是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作出的重要政治论断,蕴含着科学的理论逻辑、深厚的历史逻辑与鲜明的实践逻辑。“两个确立”这一新时代的重大政治成果,从理论逻辑来看,体现了高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觉;从历史逻辑来看,总结了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从实践逻辑来看,是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重要历史性成就、实现接续成功的必然要求。深刻把握“两个确立”的三重逻辑,对不断提升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
  •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王成, 张建航, 赵素燕
    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17(2): 172-178. https://doi.org/10.7688/j.issn.1674-0823.2024.02.08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是中国共产党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宝贵理论成果,其内蕴于党的奋斗历程,在实践探索中持续升华,具有文化逻辑、理论逻辑、精神逻辑和实践逻辑四重深刻的生成逻辑。传统文化的深邃智慧涵养理念源泉,一脉相承的理论创新深化理念内核,奋斗实践的伟大精神彰显理念力量,绿水青山的生态图景确证理念真谛。直面生态环境问题、制度系统难题与生态领域廉政风险,中国共产党善于实事求是、谋于制度构建、勇于刀刃向内,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落地生根提供了政治保证。新发展阶段践行这一理念,需要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系统理解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推动市场机制与行政机制协同互补。
  •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陈晓晖, 李金
    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16(5): 439-444. https://doi.org/10.7688/j.issn.1674-0823.2023.05.07
    党史学习教育体现了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的有机统一。从理论逻辑看,它是对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继承与发展;从历史逻辑看,它是中国共产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经验的深刻总结;从现实逻辑看,它是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战略举措。深入探究党史学习教育的三重逻辑,对持续推进新时代党史学习教育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张娟娟
    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16(5): 445-450. https://doi.org/10.7688/j.issn.1674-0823.2023.05.08
    中国共产党历来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载体,其话语体系随着中国共产党的发展而发展并呈现出不同的历史特征。系统梳理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历经的创立探索、拨乱反正、加强改进、拓展发展、守正创新五个阶段,总结其基本经验,深化对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发展规律的认识,以期推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发展。
  •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李晓元, 徐玉婷
    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16(2): 142-148. https://doi.org/10.7688/j.issn.1674-0823.2023.02.06
    人民健康问题不仅是一个政治理论问题,而且是一个哲学问题,是唯物史观的一个新视域,需要从唯物史观视角予以研究和阐释。人民健康的基础地位有三重逻辑蕴含:从人类历史产生和社会文明发展以及人的存在与本质看,人民健康是生活世界的基础;从生产的总体以及现代大健康的内涵看,人民健康与物质生产共同构成生活世界的基础,如果只讲物质生产的基础地位,就会遮蔽人民健康性质的生命活动;从生产的逻辑前提以及人民健康与生产和生活的关系看,人民健康是生活世界的第一基础,比物质生产具有更为优先的地位。人民健康的基础地位和社会性质决定了人民健康的价值选择,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将人民健康的基础地位与第一价值取向统一起来,以推进人民健康事业、美好生活和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韩影, 陶芮
    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16(2): 149-153. https://doi.org/10.7688/j.issn.1674-0823.2023.02.07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立足新时代,一以贯之加强党的建设,在理论性与实践性有机统一等原则的基本遵循下,科学谋划、精准施教,创新性地开展了五次党内集中教育,与全面从严治党相呼应,与凝聚全党统一共识相链接,丰富发展了新时代党内集中教育理论,并在实践活动中总结深化了关于党内教育要抓住关键少数、主题确定要围绕党的中心任务等经验启示,为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政党奠定了坚实的经验基础。
  •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姚肖雅
    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16(1): 41-46. https://doi.org/10.7688/j.issn.1674-0823.2023.01.06
    实现共同富裕不仅是马克思对未来社会的美好设想,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追求的理想目标。马克思在批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础上,提出了对未来社会分配方式和发展趋势的构想,基于马克思主义分配理论探究共同富裕的实现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共同富裕是分配公平的必然结果,也是衡量分配公平的重要标准。当前中国分配领域存在劳动报酬低、收入不公平、贫富差距大等不足,影响了社会公平,减缓了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因此,新时代实现共同富裕应以经济高质量发展为前提,奠定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以完善基本经济制度为保障,夯实共同富裕的制度基础;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为手段,更好推进共同富裕。
  •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蒋旭, 冯友满
    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16(1): 47-56. https://doi.org/10.7688/j.issn.1674-0823.2023.01.07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把握时代发展新变化,把实现共同富裕放在重要战略位置,采取有力措施推动民生工程建设,夺取了脱贫攻坚的伟大胜利。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际,共同富裕已进入新的历史阶段,系统把握共同富裕历史进程的规律和特点十分必要。采用CiteSpace可视化软件及时空演进方法,从时间角度探讨共同富裕理论的演变规律,从空间角度探寻共同富裕实践的演变特征。在中国实现共同富裕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不同于西方国家现代化道路的理论体系和行动方案,打破了西方现代化的话语霸权和发展范式,为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进程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丁春福,祁颖鹏
    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 2022, 15(5): 407-412. https://doi.org/10.7688/j.issn.1674-0823.2022.05.04
    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伟大斗争有许多重要论述。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发展、百年历史经验的新总结、直面现实矛盾的新思考,蕴含其生成逻辑;伟大斗争的主体、客体、方法,构成其核心内容;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丰富、提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理论指南、贡献全球治理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彰显其价值意蕴。
  •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陈彦超,王思宇
    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 2022, 15(5): 413-418. https://doi.org/10.7688/j.issn.1674-0823.2022.05.0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式现代化,人民性是其根本属性和特征。人民性作为一条主线,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战略安排、制度设计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中,具体表现为:在党的领导下有目的、有计划地实现以人民为中心、共建共享、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实现人民的各项权益提供全面保障;党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为提高人民福祉,实施一系列惠民利民政策。
  •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杨立志,孙路亮
    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 2022, 15(5): 419-425. https://doi.org/10.7688/j.issn.1674-0823.2022.05.06
    中国共产党精神基层话语体系是向基层人民群众宣传和阐释党的伟大精神的话语系统,是中国共产党精神在基层表达的话语集合。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共产党精神基层话语体系面临基层契合度仍需提升、党的形象感召力仍需加强、国外反动思潮对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冲击较大、话语传播力仍需增强等诸多挑战。要结合新的时代特点和时代要求,进一步丰富拓展话语内容、创新完善表达形式、优化传播载体平台、健全评价反馈机制,加快构建富有中国特色、符合时代需求、顺应时代潮流的中国共产党精神基层话语体系,增强话语影响力和感召力,使党的伟大精神成为人民群众的价值共识和实践准则。
  •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孟书广
    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 2022, 15(3): 230-236. https://doi.org/10.7688/j.issn.1674-0823.2022.03.06
    为实现普遍人的、实质的公正,马克思构建了无产阶级的政治公正。他认为无产阶级专政是政治公正的实现途径,共产主义是超越政治公正的社会形态,“真正的共同体”是政治公正的空间场域。当前政治发展中面临的一些问题亟需中国化的马克思政治公正思想作出回应。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创造性地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中国梦、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思想理念,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又体现了对马克思政治公正思想的创新与发展。
  •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李欢欢,韦湘燕,杭晓娟
    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 2022, 15(3): 237-241. https://doi.org/10.7688/j.issn.1674-0823.2022.03.07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习近平总书记从全人类的根本利益出发,为人类社会的未来发展提出的“中国方案”。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国际社会上受到部分资本主义国家的抵制与抹黑,面临个别发展中国家的猜忌,还受到有些国外学者的消极评价。对此,必须从加强国际话语权、降低文化折扣、发挥话语正反馈作用三个方面,补齐我国国际话语权较弱的短板,以跨越中西方文化差异的障碍,改变话语正反馈作用不足的现状,提升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对外传播的效果。
  •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李忠鹏
    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 2022, 15(2): 133-138. https://doi.org/10.7688/j.issn.1674-0823.2022.02.06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涵丰富、意义重大,不仅是中国面向新时代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而且在发展中国家发展史、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和人类社会进步史上都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其实践意义主要表现在: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推动了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开辟了科学社会主义世界发展新阶段,提供了科学社会主义践行新路径,拓展了科学社会主义发展新空间;二是为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走向现代化提供了可供选择的路径,中国推进现代化的成功经验为广大发展中国家加快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有效参考和有益借鉴;三是主张推动全球治理向公平合理的方向发展,倡导提供全球公共产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解决全球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
  •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李娜,赵金科
    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 2022, 15(2): 139-144. https://doi.org/10.7688/j.issn.1674-0823.2022.02.07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以深邃高远的文化战略思维紧密关注国内外形势变化。他着眼于全球化的现代文化发展要求,在探索文化建设的实践历程中提出了一系列有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观点和方法,从文化建设的理论指导、思想引领、守正创新、发展动力、战略任务、发展道路以及战略指向等七个层面架构起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整体逻辑理路,在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等方面皆具深远的理论价值和社会价值。
  •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王晴
    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 2022, 15(2): 145-150. https://doi.org/10.7688/j.issn.1674-0823.2022.02.08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和党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逐步加深而提出的原创性概念。“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在吸收借鉴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以及超越传统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现代化模式的基础上,蕴含着“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结合、超越西方的消费异化、构建人的新的存在方式的内涵。这一论断揭示了新时代现代化的新内涵,有利于提升我国在全球环境治理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并有利于化解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
  •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汤俪瑾,王慧楠
    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 2022, 15(1): 46-52. https://doi.org/10.7688/j.issn.1674-0823.2022.01.06
    自由人联合体思想是马克思关于未来社会人的发展问题的重要论述,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习近平提出的应对全球化浪潮的中国方案。二者具有一脉相承的理论渊源,但这绝不意味着它们是等价的,更不能任意将其混为一谈。二者在历史传承、构建视角、实现际遇、实现手段、最终目标上有着根本不同。新时代,厘清二者关系,尤其是明晰二者的区别,对于确定自由人联合体思想的历史方位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科学定位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罗顺元,梁文宣
    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 2022, 15(1): 53-58. https://doi.org/10.7688/j.issn.1674-0823.2022.01.07
    “生命共同体”理念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其科学内涵可从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知、建设、保障三个方面来把握。从认知维度看,必须意识到人与自然是共生共荣的生命共同体,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从建设维度看,经济上要逐步实现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养成绿色健康的生活方式,勠力同心共建生态文明。从保障维度看,要用教育引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价值观,用法律制度保障美丽中国建设,通过发展生态科技确保生态修复和生态治理能力提升。习近平“生命共同体”理念为中国和世界的生态文明建设指引了正确方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王欣,张娜
    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 2022, 15(1): 59-63. https://doi.org/10.7688/j.issn.1674-0823.2022.01.08
    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的重要论述是我国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指南,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其理论建构体现了政治权威、理论权威和历史继承的耦合;其价值引领体现了旗帜问题、人民立场和党性原则的统一;其实践方略体现了全面领导、科学传播和深化改革的交融。深入领悟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的重要论述之时代特征,对做好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具有重大意义。
  •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庞敏
    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 2021, 14(2): 144-149. https://doi.org/10.7688/j.issn.1674-0823.2021.02.07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具有完整严密的三重逻辑体系:理论逻辑、实践逻辑、价值逻辑。理论逻辑在于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借鉴和充实中国优秀传统思想文化的基本内核、总结和汲取中国社会发展理论经验;实践逻辑在于总结习近平总书记扎根基层的实践经验以及中国历史实践过程的经验教训。以理论为依托,以实践为导向,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彻到治国理政的方方面面,是对传统民本思想的发展和超越,这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中国梦的实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特定的价值逻辑和意义。
  •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王方玲
    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 2021, 14(2): 150-155. https://doi.org/10.7688/j.issn.1674-0823.2021.02.08
    《红色中华》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主办的机关报,所刊载的漫画对建构中国共产党革命话语发挥了独特作用。《红色中华》中漫画揭露了帝国主义和国民党的真实面目、解读了中国共产党革命策略,建构起中国共产党革命话语,呈现出通俗化、真实性和感染力的特点,起到了促进抗战动员、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大众化的作用,对新时代丰富和完善中国共产党改革话语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李岩
    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 2021, 14(2): 156-160. https://doi.org/10.7688/j.issn.1674-0823.2021.02.09
    人的本质问题始终贯穿于马克思思想发展的全过程,是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石和枢纽。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以探索实践活动为出发点,全面论述了人的本质是自然性与社会性、受动性与能动性、类本质与个体本质的统一,是“自由自觉的活动”。其思想既具有创立和丰富马克思人学思想的理论意义,又具有指导现实社会的实践意义。
  •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陈晓晖,韩丽
    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 2021, 14(1): 35-40. https://doi.org/10.7688/j.issn.1674-0823.2021.01.06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面对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高度重视并全面开展政治巡视,取得了显著成效。进一步深化政治巡视,要明确政治巡视目标要求、加强政治巡视工作队伍建设、完善政治巡视成果转化机制、建立健全政治巡视与其他监督制度的衔接机制。
  •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汤俪瑾,王慧楠
    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 2021, 14(1): 41-46. https://doi.org/10.7688/j.issn.1674-0823.2021.01.07
    意识形态建设工作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内容。党的十九大报告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政治论断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意识形态治理工作。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坚持党的领导为原则,以增强文化自信为基础,以突出人民主体地位为核心,以加强宣传工作为保障,以发展大国外交、增强国际认同等途径不断推进意识形态话语权构建,致力于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地位,促进意识形态的稳定化常态化发展,发挥意识形态的引领性导向性作用。这一系列措施形成了坚强有力、意蕴深远、为群众喜闻乐见、得到国际认同的独具特色的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开辟了意识形态构建的新路径,也开创了意识形态话语权构建的新局面。
  •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陈彦超,程嘉琪
    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 2021, 14(1): 47-52. https://doi.org/10.7688/j.issn.1674-0823.2021.01.08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观点的基础上,继承了前人关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理论观点,并结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和现代化建设要求而逐渐形成的。它深化了对现代化内涵的认识与理解,拓展了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强调制度体制现代化,创造性地提出中国梦。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的创新不仅扩展了中国现代化理论,也为其他发展中国家选择现代化发展道路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李慧芳
    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 2020, 13(6): 559-563. https://doi.org/10.7688/j.issn.1674-0823.2020.06.13
    谢觉哉早年成为共产党员,坚守马克思主义信仰,为共产主义理想奋斗,虽身居要职却不居功自傲,始终艰苦朴素、实事求是、严于律己,为祖国和人民无私奉献,生动展现了共产党人的为民情怀和高尚情操。研究谢老的党风、家风,有益于为党员干部和广大青年树立典范,促使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李明珠
    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 2020, 13(6): 564-568. https://doi.org/10.7688/j.issn.1674-0823.2020.06.14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有丰富的伦理内涵。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思想的形成有其内在生成逻辑,即以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为理论之基,以中国传统政治伦理民本理念为文化渊源,以时代之需为化解社会主要矛盾的动力。“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作为一条主线贯穿于党和国家的全部理论与实践中,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引领人们努力追求与践行的伦理价值观念,体现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各个方面。